默默无闻的卫国,为何人才辈出?

战国之世,礼乐不再,天下纷争。各国之间明争暗斗、你抢我夺,即便像中山国这样的小诸侯国,也不遗余力地参与其中。但卫国在战国历史上,竟然像个苦行僧,无欲无求。卫国不仅不参与战国纷争,反而还不断地自贬封号。公元前346年,当时的卫国国君遬,把自己的封号由“卫成公”自贬为“卫成侯”。公元前320年,卫国国君嗣又把自己的封号由“侯”贬为“君”。与此同时,国家领土不断被周边国家侵占,卫国的历任国君却无动于衷,整个国家最后仅有濮阳一地。

地处殷商故地的卫国,夹缝中求存

卫国虽然如此的默默无闻,但也出了一大批名人能士,如商鞅,李悝,吴起,吕不韦。那么卫国为何能出这么多名士呢?

商鞅

第一、 卫国不像别的国家经常参与攻击他国的战争,民众没有了繁重的赋税和兵役,国内环境比较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卫国地处中原的中心地带,都城是殷商旧都朝歌,深受周文化的影响,子小而读书,从小所受的良好的教育,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吕不韦画像

第二、 卫国国君的碌碌无为,一味屈辱求存,引得有志之士的不满。如同清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引得国人愤怒一样。与国君的平庸懦弱相反的是,一些有志之士不忍心看到国土一步步沦丧,决心找寻使国家富强的办法。于是,他们找到了法家。只是,此时的卫国经过几百年的周礼洗礼,早已经病入膏肓。这些治国大才只好远走他乡,在异国他乡施展自己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