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家“話”才是國際化

想必各位已經看過了百歲山因贊助澳網而鬧出的“笑話”,但其“餘波”似乎還在影響世人的“玻璃心情”。我想趁機會“幸災樂禍”一把。

自稱“水中貴族”的百歲山,其“貴”有三:精神、品質和家園。由內而外的“貴族氣質”,使“水中貴族”順理成章地成為百歲山的暱稱。百歲山自己的這些文化,說白了只為一件事情做鋪墊:定價。一瓶百歲山,少說也要四塊錢,在車站、機場或人煙稀少的商城和小賣鋪,或許價格還會翻倍賣出。

你喜不喜歡澳網沒關係,你愛不愛國也沒關係,你喜不喜歡“水中貴族”也沒關係,但你不喝水恐怕跟你的生命狀態有著直接關係。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喝“水中貴族”,娃哈哈、農夫山泉、怡寶、依雲、康師傅、樂百氏,甚至屈臣氏......選擇相當多,至少在價格上慢慢都趨近“貴族”。

百歲山這滴“貴族水”,它的滲透力似乎遠遠超過了其他同行品牌,幾乎可以說滲透了國內外的主要市場。

人體本身就是個“水貨”,沒水可真活不下去。

百歲山能夠滲透國際市場,這對中國企業來說是個好事。國際化,幾乎是所有企業的理想。但是,國際化之路並不好走,因其深受文化衝突左右。“文化衝突”包含很多內容,但最易引發的“衝突”,無非彼此的“玻璃心情”;在很多並不瞭解中國的洋人眼中、意識裡及思維模式中,中國是一個汙染嚴重的國家,也是一個曾被洋人的先民糟蹋得一塌糊塗而至今仍不該翻身的國家,更是一個很有可能對洋人世界構成威脅的國家(這是洋人在算“歷史舊賬”,不慌才怪)。也因此,企業的國際化,常常引發國際“笑話”——洋人不買賬,國人不理解。

很多國內響噹噹的企業品牌,一走出國門,歡天喜地的同時,也就掉進了是非漩渦;歡天喜地是企業自己的表現,而漩渦則是番邦的揶揄。當然,個別企業在國內無所作為,弄個爛攤子忽悠了國家財政,也賺足了老百姓的血汗錢,需要“金蟬脫殼”時,就會借殼走上國際化之路,然後再在國外搞個爛攤子,把幾乎所有帶有“中國”二字的企業名聲都給搞臭,最後灰不溜秋地“撤”回來,搖身一變,變賣所有家當,利益相關者照樣“天天過年”,自身並沒多少損失。可是,這個做法確是拿著“中國”這個金字招牌在國際上丟人現眼。中國式愛國跟中國式買房一樣,“一窩蜂愛國”才是正常表現,所以不明真相的愛國群眾,就以咒罵企業的辦法,實現自己愛國的理想。

類似情況確實存在,但對多數中國企業來說,在國際化這條路上,真可謂任重而道遠,需要很多代人不懈的努力。某些企業確實不地道,對自己的員工都不夠意思,走出國門的情況就可想而知。這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中國企業其實一直在摸索國際化進程,而之後又為“本土化”操碎了心;而洋邦不買賬的主要原因,無非“文化衝突”所致。

水利萬物而不爭。

百歲山贊助澳網,只是融入國際化的重要一步。百歲山贊助的世界性“頂級賽事”絕不止區區一個澳網。然而,百歲山這個“水中貴族”在澳洲遭到“貧民”待遇,到底是洋人的玻璃心受到了刺激,抑或洋人一貫罩在有色眼鏡下的紅眼病又犯了,還是百歲山拿著從國內消費者身上賺到的錢在國外買了個“玻璃心情”?

很顯然,這又是“文化衝突”在作祟。百歲山圖名,澳網圖利,雙方私下的“交情”,在洋人眼中卻成了矯情。對百歲山而言,好似“老鼠鑽進風箱——兩頭都不討好”——國外,洋人抵制“中國水”,哪怕“貴族”也不行;國內,感慨花四塊錢才能喝得起一瓶“水中貴族”的消費“貴族”們,嚷嚷著此後再也不買百歲山,大有不想再要他們“貴族”頭銜的意思。這一點,百歲山興許早有所料,但也可能出乎所料。

“水中貴族”的遭遇或可“幸災樂禍”,但別急著“落井下石”。號稱“頂級賽事”的澳網,在那些玻璃心洋人消費者的“胡鬧”下,反倒為百歲山做了一次真正的國際性宣傳——這可謂百歲山國際化道路上走得最得意的一步。因此,對企業本身來說,幾百萬(美元)的贊助費不算白花,而想法子安撫國內消費者的“玻璃心情”則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洋人勢必要為自己的矯情買單,因為他們賣給我們的東西,興許只是“貧民”產品,而我們往往拿出“貴族”產品款待他們,他們卻要倒打一耙,這顯然是給“地球村”抹黑,在人類漸漸走進“同村異種”的命運共同體框架下,無疑是“倒行逆施”之舉;名為“洋人”,實乃咬過呂洞賓的那隻狗的“遠親”。

洋人說中國是一個汙染嚴重的國家,嚴重到“貴族水”都不能喝,好像洋人一條爛命重於十三億條人命似的;這只是他們眼中的“中國”。誠然,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犯過汙染自身環境的錯誤(“霧都”的部分名聲不也是工業發展的結果麼),但中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幾乎每個年輕人都為房貸等問題操碎了心,但少有人因喝了髒水而丟了性命;即便在極其缺水的貧苦地區,老百姓喝鹼窩窩裡的苦水也有好多代人的歷史,看上去非常貧民,但在沒人關心的情況下,人們還是堅強地活著,並不比“貴族”矮半截,而這樣的“慘狀”現在也正在改變。

想玩水,先得“上善如水”。

百歲山作為“水中貴族”,洋人不買賬的主要原因不在於“貴”得不純粹,而在於內心的不平衡;換句話說,他們的“玻璃心”正在經受能否撐得住破裂的嚴峻考驗。在大多數洋人眼裡,中國永遠就該是洋人先民欺侮壓榨搶奪侵略的那個樣子;洋人自己是上帝的子民,而中國人是上帝的“棄民”,“貴族”也是被遺棄的一族,根本入不得洋人的狗眼。洋人能給我們輸出他們的垃圾就很嗨皮,但我們能給他們輸出“貴族”就很鬱悶,因為他們的垃圾眼看就要滯銷。

如果人類真要互相為敵,把今天地球的“慘樣”說成發展中國家汙染和破壞的結果,那我覺著大家從此就沒法過太平日子了。中國人懂得工業救國的道理,還不是從洋人身上學來的?依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天人合一”,足供大家吃飽喝足,幹嗎還要造出槍支坦克大炮?中國人的祖先發明瞭火藥,或許一開始只為了製造更好看的“瀏陽煙花”,並非為了挑起戰端。若非洋人的堅船利炮轟開舊中國的大門,中國人一定不會特別喜歡洋人的那些侵略裝備。傳統中國哲學思想強調壓制人性慾望,而洋人喊著要解放個性,釋放荷爾蒙,這下好啦,全世界都在拜金,也都比賽似的釋放荷爾蒙,而又為“文化衝突”傷透了腦筋,分明是五十步笑百步,彼此半斤嫌棄八兩嘛!

而幾乎所有“通用”的國際規則和慣例,好像沒中國什麼事兒似的,“洋龜腚”唱主角,我們要攆著洋人“國際化”,攆上了又嫌我們速度太快,而速度太快,好似恰巧暴露了我們的“野心”。洋人這個套路,就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為他們有“前車之鑑”,所以才有今天各種“中國威脅論”;也正因此,東洋西洋不時地穿一條褲子欺負我們,想想東洋人那體格兒,竟敢穿西洋乾爹的褲子,真是勇氣可嘉啊!

H和O中間,最是夾著個“2”。

話說回來,百歲山這次贊助澳網的“笑話”,給中國企業(家)什麼啟示?愚見加偏見,百歲山花那麼多錢贊助一個號稱“頂級賽事”的澳網,倒不如給貧困地區建設一所像樣的學校(幼稚園中小大學抑或職教皆可),只要不打著“為國為民為教育”的旗號收取高昂費用,我相信無論是表率作用還是歷史傳承意義,都將大於贊助一個沒多大意義的澳網。畢竟,世上那麼多體育賽事,少個澳網也不會無聊死很多中國人。然而事實是,中國教育資源不均和教育唯利是圖的一面,確讓人既難受又難堪。比起湊澳網的熱鬧,中國的教育現狀才更加無聊。作為“貧民”消費者,我因此也非常理解那些嚷嚷著再也不買“水中貴族”的噴友的心情。

那些只會賺國內的錢,轉而拿錢出去舔“洋腚”的企業(家),對於汙染和破壞國內環境和資源一事,該有“自知之明”,出來混早晚要還;而格局大一點的企業(家),要融入國際化,當然還不能一味迎合“洋龜腚”,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實力和口碑“亮瞎”洋眼;至於打著“國”字旗號的企業,更不能靠著大樹好乘涼,腆著臉把“少虧損”說成“盈利”,從而發出“造福了國民”的感慨,云云;背靠一個泱泱大國,在突破“洋龜腚”桎梏之路上走得那麼萎靡,而在招人時嚷嚷著非985/211不招,到底要多厚的“實力”才搞出如此囧人的“龜腚”?跟洋人的“文化衝突”尚未解決,自個兒倒先出了不少“洋相”,想想真是醉了。多把精力放在將中國話變成符合“洋龜腚”的國際化研究和努力上,不也很好麼?

百歲山只是箇中國企業融入國際化的“縮影”,還有更多企業(家),眼中雖有國際化,但扛不起國際化的大纛,更負不起振興民族實業的重任,他們最輕車熟路的“盈利模式”,無非擺地攤的小聰明,能多坑(貪)自己人一個是一個,僅此而已。

在“文化衝突”顯眼的國際化進程中,洋人的狗眼,國人的“洋相”,其實都給自身的“國際化”埋下了禍根。造物主的“初心”是,這個世界本該是多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