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的美,与年龄无关

几千年前的人们,一日三餐都是用什么来吃饭的呢?跨越时空,观看美器的前世今生吧~

战国铜餐具趣事:

东周时期,齐国实力强盛,经济繁荣,政通人和的环境,带动了学术的发展。当时唯一的学府稷下学宫里学术氛围浓厚,思想开放,各学派并存,稷下学士们在这里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讨论国事家事天下事。

在国富民强的年代里,学宫为了照顾各家学士的生活,所以为他们找到一位聪慧的厨娘夏姜,负责稷下学士的饮食。

由于学士们众多,每个人的口味不尽相同,这下可愁坏了厨娘~

很快,到了学士们出游的日子,为方便携带,厨娘将餐具放在了一个铜罍形器中,解决了燃眉之急。

时光如白驹过隙,历经千年,当这种套合式铜餐具重新现世时,便刷新了世人对古人用餐的姿态。

这批铜餐具保存完好,尽管部分餐具经过时间洗礼产生了斑驳的锈迹,但正是这锈迹在静静诉说着千年的光阴故事。

这铜器看似小巧,实则内含乾坤。它能容纳59件餐具,其中包括10个耳杯、10个小碟、10个盒子、4个碗、25个盘,外加罍形的餐具外壳,共达62件。

每件餐具之间套合紧密,环环相扣,稍有偏差,便无法再次装入或取出。将所有餐具都放置在一个铜罍形器中,不仅方便实用,而且便于携带。这再次彰显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饮食礼仪。

民以食为天,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而食物自然需要器具来装饰。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也曾讲到:“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 可见器具的重要性,它虽为装饰品,可没有它人类的生活便不能进行下去。

我们总说爱美食,享受美食,却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器具。如果精美的食物缺少与之相配的餐具,食物也会黯然失色吧。生活越来越富裕的我们,吃饭不仅是为了饱腹,更是需要享受吃的过程和方式。

而精美的器具能让你吃的开心,还能让你感受到受人尊重、得到重视。

比如,请人吃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有时候吃什么不重要,反而是吃的环境和用餐的器具更让人记忆犹新。

试想请人吃饭用一次性筷子或者是带有印花的精致瓷器,哪个更让人舒心,一目了然吧。

这也正是中国古人最伟大地方所在,在简单的一日三餐中融入了礼仪、规矩和人生哲学。古人有云:“藏礼于器。”《礼记·礼云》中也记载道:“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中国古人把黍米放在火上烧熟,把猪放在火上烤熟,在地上挖个坑当作酒壶,用双手当酒杯捧着水来喝,用草扎成的槌子敲打地面当作鼓乐,这种虔诚的方式,便可以向鬼神表示敬意,从而得到神的庇护。由此可见,饮食礼仪,是人类最早的礼仪。

“礼”的具体表现也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礼”在这时候便作为一种规定,来主导人们的现实生活。例如,古人对鼎的使用:“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传承千年的文明,即使是现代,讲究的是人人平等,但“礼”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不可僭越,比如跟长辈在一起吃饭,必须要长辈动了筷子之后,小辈的才能开始吃饭。夹菜的时候,不能用筷子翻来覆去,遇到自己喜欢吃的美食,也不能抢食,不能狼吞虎咽,因为要顾及长辈、同桌人的感受等。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器具的出现促使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的进步又使得礼仪、地位、尊卑、权利的出现。

这时候的器具被人们按照自己的愿望赋予了“礼”的意义,而礼又以一种文化符号反过来约束着人们的生活和现实社会的秩序。

“礼”作为中华文化的符号, 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失去存在的意义,也不会随着世事的变迁而成为过眼云烟。

它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根植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基因内,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便有“礼与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