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到底是怎样北伐的?在正史中,真的是无功而返吗?

陳京-曾經


姜维北伐的具体情况,由于史书语焉不详,有很多被掩藏起来,有的还有一鳞半爪可以寻觅,有的则再无真相可寻。

一、蒋琬执政时期

例如史书记载:“延熙元年(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

蒋琬想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北伐,但他既没有诸葛亮的威望,身体又体弱多病,所以只能给姜维有限的支持

既然数次西入,那么结果呢,是胜是败?魏书和蜀书都语焉不详。

蜀书只有蒋琬上给刘禅的表称:“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也即“姜维偏军入羌”的战果是击破魏国的雍州刺史郭淮,蒋琬以此表彰姜维,推荐他领凉州刺史。

在蒋琬的支持下,姜维多次袭扰陇西,不过史书对此避而不谈

另有《三国志》裴松之注中记载:“(238年)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淳(即廖化)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将兵讨淳……奕军为淳所破;赟为流矢所中死。”这一仗很可能也是姜维偏师西入的其中一次,即让廖化带少数兵力攻击归附魏国的羌人(守善羌侯),引诱魏军来战,然后姜维以精锐将其击破。

姜维的主要对手郭淮亦是魏国名将,二人互有胜负,斗勇郭不如姜,斗智姜不如郭

魏书还记载了另外一次:“正始元年(240年),蜀将姜维出陇西。淮遂进军,追至羌中,维退,遂讨羌迷当等,按抚柔氐三千馀落,拔徙以实关中。迁左将军。”魏蜀两军并未交锋,姜维率偏师而入,兵力少,不可能长久驻守在羌中地区,应该是姜维在获得一定战果(可能是消灭了当地魏国驻军)后选择及时撤退,郭淮增援来迟,顺手把当地少数民族部落强行迁徙到关中作为功劳。


姜维的偏师西入应该不止这几次,但其他的已无迹可寻了。

二、费祎执政时期

到了蒋琬去世后,反对北伐的费祎当政,“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征调兵力,不足万人。”亦即,费祎在世时,姜维都只能带至多数千的兵力。这点人面对陇右的数万魏军能干什么呢,所以成果不如蒋琬时期。



246年,“陇西、南安、金城、西平诸羌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等相结叛乱,攻围城邑,南招蜀兵,凉州名胡治无戴复叛应之。讨蜀护军夏侯霸督诸军屯为翅……(郭)淮策维必来攻霸……(姜)维果攻为翅,会淮军适至,维遁退。”换言之,魏国首先碰上了不小的麻烦,雍凉羌人造反,向姜维求援。姜维人少,于是避实击虚,攻击魏军中比较孤立的夏侯霸,结果郭淮及时赶到,姜维就主动撤退了。

247年,姜维乘魏军忙于镇压羌人之际,去沓中接应上面说的“凉州名胡治无戴”,并派廖化在靠近羌界的成重山筑城,收容那些被魏军打散的羌人部落。郭淮让夏侯霸去追击姜维,自己进攻廖化。但是正式开战后的结果又如何呢?魏书并没有详写。蜀书也是一样:“(姜维)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胡王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安处之。”未写明魏蜀两军的交战情况。



而这在《华阳国志》中却有明确记载:“维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战,克之。”可见,姜维先击败了追击他的夏侯霸,然后增援廖化,把郭淮也打败了,治无戴部众也被顺利接返蜀国,姜维圆满实现了自己的出兵意图,凭他那几千人确实很不容易了。如果费祎不是那么保守,以大军北伐的话,腹背受敌的魏国真的很难说还保不保得住雍州。

249年,魏国发生内乱,司马氏掌握政权,姜维的老对手夏侯霸降蜀,姜维乘机联合雍州羌、胡,出兵攻打周边多个郡县,并派牙门将句安、李歆在麴山筑城作为根据地,打算大干一场。

汉军于山上筑城,易守难攻,但取水不便

但魏军围魏救赵,以雍州刺史陈泰、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围攻麴山城,断了水源。姜维放弃围攻各郡县,率军来救援。陈泰据守不战,征西将军郭淮向洮水迂回姜维侧后,姜维只得撤走,句安、李歆投降。

魏军切断水源,使汉军重蹈街亭覆辙



这次姜维吃了点小亏,不过损失不大,因为牙门将只是带几百人的军官。郭淮刚掉头去攻打和姜维沆瀣一气的羌胡,姜维就杀了个回马枪,但郭淮留邓艾屯兵驻守于白水北岸。姜维派廖化率分队在白水南岸扎营,牵制邓艾,而亲自率军进攻白水北岸的洮城。邓艾识破姜维计谋,连夜赶回洮城驻守,姜维见洮城有所防备,立即撤军。

这次姜维还是只有几千人,但郭淮吸取了教训,知道姜维野战太厉害,所以从头到尾未与其主力交战。

250年,姜维走得很远,袭击了远在青藏高原门口的凉州西平郡,不过没打下来,只俘虏了当地的一位名士郭修。而郭修三年后(这三年姜维没有出兵,可能是费祎借鞠山城投降一事给了姜维更大的压制)刺杀了北伐的最大阻碍费祎,姜维终于自由了。

三、陈衹执政时期

就在费祎死的那一年,东吴丞相诸葛恪以二十万大军进攻合肥,姜维乘机率数万人进攻南安郡,这次出兵过于仓促,没打多久就因为粮草耗尽撤军,魏国援军都还没有赶到。

陈袛被史书视为奸臣,但却支持姜维北伐最有力

第二年(254年),魏国陇西郡狄道县长李简率众投降(同年司马氏杀中书令李丰,李简可能是李丰亲族),姜维出兵接应,进围郡城襄武。讨蜀护军徐质带兵迎战被杀,魏军大败。但姜维未能打下襄武,只得班师,将河关、狄道、临洮三县居民全部迁移入蜀国。

魏讨蜀护军徐质是仅次于征西将军、雍州刺史的高级将领,他不知道姜维野战的厉害,结果兵败被杀

这次姜维几乎打下来大半个陇西郡,收获比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要大得多,当时诸葛亮于街亭败退后仅迁入西县千余户入蜀。可以看出,姜维的作战目标往往不拘泥于驻守那些受战乱破坏而又难以守御的土地。战争结果从表面上看,蜀国领土没有扩展,但实际上魏国边境人口都被迁移到了蜀国,这块土地不仅相当于脱离了国家的实际控制,而且也无法为国家贡献后续的人、物等各种形式的资源。可以说,姜维的战略思想相当灵活,这种颇似游牧民族的进攻方式正适合当时的局势。

雍州刺史王经第一次和姜维交手,也冒然和姜维野战,结果差点全军覆没

255年,姜维率夏侯霸等众将再次进攻残破的陇西郡,魏国雍州刺史王经亲自率魏军主力与姜维于洮西交战,结果大败,被杀、投降的有数万人之多,只留下万余人逃回狄道城。姜维乘势包围狄道。安西将军邓艾建议弃王经不顾,征西将军陈泰坚持率偏军前往救援。姜维已于陇西山道设下埋伏,但陈泰走南面远路绕开伏兵,迅速进至狄道附近,在山上举火虚张声势,姜维不知虚实,谨慎选择撤退。陈泰来得很及时,因为王经已经“粮不至旬”,要是再晚十天,对于魏国来说,一切都完了,雍州驻军必然全军覆灭,“覆丧一州矣”。



毫不夸张地说,这一仗是蜀汉进攻曹魏的所有战争中的最大胜利。不仅当年刘备、诸葛亮北伐从未打成过如此大的歼灭战,放眼整段三国历史,一次能消灭数万人的野战也是很少见的,这说明姜维战术能力出色,蜀汉军的野战能力亦十分强悍。可惜的是姜维战略眼光有限,“若维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胡,东争关、陇,传檄四郡”,那么雍州最西边的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四郡就很难保住了。


姜维败于段谷,很可能是因为地形复杂,中了埋伏,就像当年张飞击破张郃一样

由于魏国损失惨重,姜维没有像往常一样撤军,而是继续驻扎陇西郡,并准备东进攻打南安、天水,与驻守汉中的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两军在天水郡上邽县会合。但是胡济失约了,结果姜维被邓艾击败,损失很大,只得撤军回蜀。

胡济失约是一,但姜维军的实力还是超过邓艾的,战败细节已不可考,只能说姜维战术能力应该是不如邓艾了。

屡败于姜维之后,魏军终于知道,对付姜维最好的办法是装乌龟,坚守不出

257年,姜维趁诸葛诞在淮南叛乱、关中空虚之时,再率数万人,从骆谷进军,攻克沈岭(今陕西西安境内),兵力推进至渭河畔。司马望、邓艾在当地长城敛军据守。两军相持整整半年之久,后至258年,诸葛诞兵败,姜维引兵退还。



长城是战国魏旧长城,以华阴县为最南端,向北经渭水,穿过大荔、蒲城、白水、澄城、合阳、韩城,一直到黄河西岸为最北端,在今天的西安以东数百里。说明姜维虽然没有攻下长安,但长安周边地区已经被基本扫平。但魏国方面的死守战术总之是起了效果,长城据点没有被蜀军攻下,更东面的战略要地潼关未受威胁,姜维无可奈何撤军。

四、樊厥、诸葛瞻执政时期

我们可以注意到的是,这次北伐期间,一直支持或者说纵容姜维北伐的执政陈袛病故,继任执政樊厥和诸葛瞻是反北伐派,所以此后长达四年,姜维未能再度北伐。



262年,姜维再度出兵进攻洮阳。这时蜀汉内部的反北伐呼声很高,连长期跟随姜维的廖化也反对,结果也是在侯和与邓艾打了一仗,魏国说是战胜,但也没有多少战果。此后,姜维因得罪权宦黄皓,只得远避沓中。



结论

总的看来,姜维长于战术,短于战略,长于野战,短于攻城,所以虽然曾取得很大战果,但始终无法将战果转变为战略上的胜利。曾经有过克服雍凉、进取关中的机会,又遗憾地失去了。


海军史研究会员


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随着《三国演义》的逐渐流行开来,而在正史中的记载,数字都是不准确的。

相对而言,诸葛亮的北伐记载比较清晰:“六出祁山”实际上是应该是五次主动进攻,而且其中只有两次是从祁山出兵。而“九伐中原”除了能确定不是九次之外,史书记载不尽相同。在此简单疏理一下姜维的对魏战争过程,如有不到,还请指教。



第一次:公元234年,姜维随诸葛亮出兵,至五丈原,与司马懿军相持不下,诸葛亮于军中病死,于是撤军,姜维负责断后事宜,面对司马懿追兵,姜维整顿军容,严阵以待,司马懿不敢再行追击,蜀汉大军平安撤回成都。这是姜维第一次随蜀军出征的明确记载,在此前,虽然姜维228年刚降蜀时就被封为仓曹掾、奉义将军,但后来诸葛亮数次北伐中一直没有姜维随军出战魏国的纪录。



第二次:公元238年,姜维跟随蒋琬出兵,攻打陇西地区。姜维率少量军队,一度击破郭淮。《三国志》记载:“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蒋琬以此表彰姜维,并推荐他领凉州刺史一职,可以推断出姜维此次作战是获胜的。

第三次:公元244年,曹爽率十数万大军,经骆谷进攻汉中,姜维随费祎出兵,与汉中守将王平、刘敏协助防守,曹爽久攻不克,只得撤退,费祎率军进军曹爽后路,拦截魏军,曹爽大败。



第四次:公元246年,魏国边境地带众多羌族首领叛乱,姜维率兵前往响应,出兵至为翅(今甘肃定西境内)时,郭淮率军来救,与夏侯霸会师,姜维及时撤退。随后魏军平灭了其中一部分羌族首领,但还有些叛乱尚未解决。在这次北伐行动中,应该是姜维第一次担任整支出征大军的首席指挥官(前三次分别为诸葛亮、蒋琬、费祎的部将)。但是费祎总体来说是不赞成用兵北伐的,对姜维的出兵规模一直予以限制,《三国志》记载:“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征调兵力,不足万人。”也就是说,费祎能给姜维征调的兵力都是不到一万人的。

第五次:公元247年,姜维趁魏国境内羌族叛乱仍然未决之时,再次出兵陇西一带。姜维令廖化于陇西附近一带成重山筑城,自己率主力进军至沓中(今甘肃甘南境内)。郭淮设计分军迎击,派夏侯霸进军至沓中,攻击姜维,自己则率军进攻廖化。但姜维在夏侯霸的追击下,仍然成功回军救援廖化,随后正面击败郭淮、夏侯霸军,成功收纳了凉州胡王治无戴部众回蜀。这一年,姜维又获升迁,官拜卫将军,与费祎共录尚书事。



第六次:公元249年,姜维出兵攻打雍州各地,先派遣牙门将句安、李歆在麴山(今甘肃定西至天水一带)筑两座城,自己率领主力,联合羌、胡,出兵攻打周边多个郡县。魏军郭淮派陈泰率分队出击,以徐质、邓艾为陈泰副将,围攻麴山城池。城中军队缺少粮食、水源,姜维率军经牛头山(今甘肃陇南境内)来救援。陈泰在牛头山据守不战,又派信使报告郭淮,建议郭淮绕至姜维后方,郭淮依计而行,率军向洮水行军。姜维怕被夹攻,率军撤走,句安、李歆孤立无援,投降魏国。郭淮意图立刻向西攻打羌人,邓艾则提议反对,认为姜维撤军距离不远,需要防备姜维回师袭击,郭淮听从,派邓艾屯兵驻守于白水(今甘肃白龙江)北岸。姜维回师,派廖化率分队在白水南岸扎营,牵制邓艾,而亲自率军进攻白水北岸离邓艾驻防点有六十里远的洮城。邓艾识破姜维计谋,连夜赶回洮城驻守,姜维进军后见洮城有所防备,立即撤军。



第七次:公元250年,姜维出兵攻打西平(今青海西宁),没有攻陷西平城池,但俘虏了敌将郭修,撤还回蜀。

第八次:公元253年,姜维响应诸葛恪北伐,率数万大军,从石营(今甘肃陇南境内)进军,攻打南安,在南安城下设围。陈泰率军救援,行军至洛门(今甘肃天水境内)时,姜维军粮草耗尽,不等进一步交战,主动撤兵退还。此前一年春天,费祎被郭修刺杀身亡,姜维以卫将军职领大将军事。直到这时,姜维才算是拥有了相当于当年诸葛亮的最高军事统帅权,于是他立刻开始征调重兵,借魏国疲于应对吴国攻势时进军北伐。



第九次:公元254年,魏国狄道(今甘肃定西境内)守将李简率众投降,姜维出兵陇西接应,进围襄武(今甘肃定西境内)。魏将徐质带兵迎战,蜀军前锋将领张嶷战死,但魏军伤亡是蜀军的两倍。姜维大军后至,斩杀徐质,大破魏军。姜维率军降服周边地区,然后班师,将河间、狄道、临洮三县居民全部迁移入蜀国。

第十次:公元255年,姜维率夏侯霸等众将再向狄道出兵,魏国雍州刺史王经守狄道,陈泰援军进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境内)。王经率军出狄道城,先锋渡洮水至附近的故关,迎战姜维,初战不利,王经遂率全军渡河再战。而陈泰接报告后,恐王经战败,下令部分前锋军迅速前去救援,并亲率主力军随后前进。然而此时前线王经主力与蜀军已经于洮西交战,王经大败,部队死亡数万人,还有一部分人逃散,只留下万余人逃回狄道城。姜维乘势包围狄道。邓艾认为已经无力救援于狄道城被困的王经,建议弃其不顾。陈泰坚持率偏军前往救援。姜维已于陇西山道设下埋伏,陈泰有所预料,走南面远路绕开伏兵,迅速进至狄道附近,在山上大张旗鼓,表明魏军援兵已到。姜维不知虚实,谨慎选择撤退。



第十一次:公元256年,姜维大军仍在魏国境内驻留。夏季,姜维与驻守汉中的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胡济从汉中率军出发,两军在上邽(今甘肃天水境内)会合。姜维率先攻打祁山,欲收割当地麦田获得补给,但侦查到邓艾防备严密,于是姜维在董亭(今甘肃天水境内)时就改变动向,攻打南安。但邓艾又做出准确判断,先行抢占董亭附近武城山,据山险而守。两军起初相持不下,姜维尝试强行进攻,未能攻克。于是当夜姜维率军渡渭水向东前进,沿山路攻打上邽,欲与胡济在此处会师,夹击邓艾军。然而胡济军没有按时赶到。姜维军在附近的段谷被邓艾军追上,蜀军孤军作战,士兵既疲乏,又缺粮食,遭受重创,士兵多有逃散,损失至少以数千计。这次可以说是姜维北伐以来打的最大的败仗。

第十二次:公元257年,姜维趁诸葛诞在淮南叛乱之时,再率数万人,从骆谷进军,攻克沈岭(今陕西西安境内),兵力推进至渭河畔。当地部队粮食多,但兵力少,司马望、邓艾在当地长城敛军据守。两军相持整整半年之久,后至258年,诸葛诞兵败,姜维引兵退还。



第十三次:公元262年,姜维于秋冬时节,再度率兵,围攻洮阳(今甘肃定西境内),邓艾率兵防守,姜维军败退,回军至南方的沓中。

总的来说,十三次战斗中,姜维作为主帅的一共十次,真正执掌蜀国兵权的一共六次。有大胜,也吃过亏,不过总的来说,不考虑国力财政问题,单独从战斗角度考虑,姜维的作战能力还是非常强的,说是无功而返,是有失偏颇的,只能说三国鼎立阶段,三国已经站稳的脚跟,更多的不是看局部战争的胜利,而要看经济、政治、军事等全方面的发展了。


水漫太平洋


姜维乃文武全才之士,深待武候赏识,並传与平生所学。且忠于蜀国,北伐因兵少敌1众,难莸全功,幸继承孔明遗志,始终如一。可惜朝中奸臣擅权,破坏文武北伐斗志,也是天意不能成全统一大业,故有战功又遭忌恨,此亦改朝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