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

巴山老区


其实这是无法比较的。就好像拿现在全国高考的一二三名去比较,只能说能力或者水平有一点差距,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进入的都是顶尖大学,有什么可比性呢。

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殿试。

科举创建于唐朝,武则天首开殿试先河,但是那时候只有状元而无榜眼和探花。直到宋朝才首次出现这两个称呼,并固定为第二第三,同时固定了殿试制度。到了元朝把参加殿试获得成绩者按成绩划为三甲,状元榜眼探花同为一甲,也就是说,在古代,状元榜眼探花似乎可以看做是全国最优秀的三个人。

但是古代的科举相对现在的考试制度来说要不公平得多,在乡试会试里面。受贿,夹带,代考这些暂且不说,很多人甚至只是因为冲皇帝名讳就被剥夺了参加科举的资格,最有名的就是诗鬼李贺。实际上殿试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宋太祖时期,就有官员李仿在朝堂上公然弄虚作假,“用情取舍,”录取38人,但是有两人在对答的时候表现太差,加上落第的士人徐士廉击鼓鸣冤,事情才败露,宋太祖复试发现落选的195人中有101人可被录取,可见殿试之黑暗。之后皇帝亲自主持之后,虽然稍有好转,但是因为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皇帝可一言独断,随意更改结果。

考官和皇帝全凭个人的喜好,考生的性格字迹长相全都成了评判的标准之一。就曾有过不少因为长得丑而错失状元的有才之士,例如黄巢。所以真要说状元榜眼探花和其他进士有什么高下之分,恐怕是有些牵强的。

如果这个问题修改成秀才举人和进士对应的文凭,那就可以比较了。

按照湖南大学李冰教授的分析,秀才相当于本科生,举人相当于研究生,进士相当于中科院院士。

据记载,清朝有士人阶层20万人,而士人阶层的门槛最低也就秀才。那个时候,全国有接近4亿人,可见秀才的难考程度,比一般本科生可是难考多了。秀才三年考两次,每次录取2万人左右,也就是一年一万三,也就是大概现在排名靠前的985院校的文凭水平。

而举人就更强了,三年才考一次,一次不过录取三四千人,平均一下,一年不过一千人,大约是清北博士后的水平。而进士三年不过录取200多人,一年不足一百人,现在也只有中科院院士可以相比了。

硬要比较一下状元榜眼探花的话,大约就是中科院里面排名靠前的院士了。


无笔史官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发展了1300年,共计诞生11万名进士,也就是说平均每年84人,而科举制度中,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按在古代的科举制度,前三甲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修撰,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几乎是侍郎、巡抚、御史等官职。

状元类似于如今高考的榜首,并不是省份榜首,而是全国榜首,但是因为如今每个省份的高考制度不同,其主要是考题不同,说现在很难区分,甚至就连每个大学对每个省份的录取人数也不同,分数也存在差异,也就没有全国第一的说法。

古代则不同,要取得全国第一,也就是状元,首先要经过童试,童试又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之后再是乡试,接着才是会试,只有会试之后才到殿试,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再由皇帝选定,或者是皇帝直接出题,明清时期才分三甲,一甲三名,由皇帝分别选出状元、榜眼、探花。

如果以学历文凭定位的话,状元、榜眼、探花应该是同等文凭,只是分数高低不同而已,有人统计出相对应的对照表,如图所示:

这样看的话,古代的状元对应的就是院士,榜眼就是博士后,探花就是博士,但是这种对比着实没有意义,古代每个时期每个阶段就出现一甲三人,也就是说状元、榜眼、探花在同一时期就各一人,然而今天的博士、院士一大把,如何对等?

况且古代能够挤进前三甲的人,就算再没有能力、运气再差,一辈子都进不了京城为官,但是至少也能够在地方上混个五品知府什么的,几乎相当于现如今的市委书记,而现在的博士甚至是院士都未必有这样的地位。

而状元更不必多说,出阁入相也不稀奇,榜眼也未必比状元差,有的状元在为官仕途方面还不如榜眼,但是探花有个规定,也就是必须长得俊俏,至少不能太丑,我们经常会看到京剧中所谓的探花郎。

所以不能同等并论,毕竟不一样的晋升制度,只能自己感觉,现在还出现许多中考状元、高考状元,亦或是本地状元,那和古代的状元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但是就涉及的知识面应该是没有现在读书人广泛的,所以实在难以比较。


羽评郡主


隋炀帝少有的一件成事,便是发展了科举制,寒门便有了盼头。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改变命运。

科举制成熟后分为六级:童生(第一级县试)、秀才(第二级府试)、举人(第三级院试)、贡士(第四级乡试)、进士(第五级会试)、探花(第六级殿试第三名称探花)、榜眼(第六级殿试第二名称榜眼)、状元(南宋以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若是谁家儿郎中了个状元、榜眼或者是探花,真可谓方圆几里都要跑来贺喜的大事。范进中举竟喜极而疯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及艰难程度。

这古人为之疯狂的状元,在当今又是什么文凭?

很多人认为状元是一种官职,其实不然。纠正一下人们的错误观念,中了状元只能说你有了一个当大官的资格。至于你的官位到底如何,还得看皇帝赏识。

不过,一般能当上状元的,皇帝必定赏识,做大官的几率也很大。在此,我们着重分析文状元。

▲古代考试

状元,即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一般出任翰林院修撰,是从六品官(一般情况)。我们这里补充一下,状元是没有官职的,官职和品级都是皇帝后封的,皇帝给你几品,那就是几品。

不要觉得状元的官职小,在翰林院可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人士群体,在这里很容易升官发财。

但是一般状元很难升至宰相。值得一提的是,皇帝是不会因为高兴就把公主嫁给状元的,这是后人的无稽之谈。

榜眼,即进士一甲第二名。 榜眼一般可能成为翰林院编修,是正七品官职,官位较状元自然要次一点。

有时榜眼也会成为外放县令,这个官职自然不然在翰林院里安逸。做县令不仅更累,而且升迁之路比较坎坷。别看在翰林院也是个芝麻大官职,可是升迁之路通畅,可谓平步青云。

▲古代考试放榜

而探花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原本只是一种戏称,和名次无关。

据史料记载,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其一便是在兴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需要选取同榜进士中最为出色的两位担任探花史。

唐《秦中岁时记》中这样写道:

“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

由此可以看出最早的“探花”一词只是指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的进士。

直到清朝,从赵翼写的一文中可以看出从明朝开始,状元专指殿试第一名、榜眼专指第二名、探花专指第三名。而早在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状元、榜眼、探花,他们作为三鼎甲,合成于南宋。


状元、榜眼、探花均是由殿试选举而出的。在古代,状元出任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出任翰林院编修。

我们知道,翰林院是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作用主要在于培养人才。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一直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

在现今,翰林院的地位则相当于是中央党校加上中科院和社科院。

它的性质有点像为中共中央服务的秘书一样,如果被重用,到可以说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状元、榜眼、探花在现今的地位就差不多相当于是院士级别的人物。

同样的,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状元、榜眼、探花只是排名,对应的分别是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第一、第二、第三名,如果被投入翰林院,他们则是官员。因此,与其说对应什么学历,不如说对应什么官职。


科举考试是选官,而当今的教育目的则是为了选拔人才投入到国家各个行业。因此,它的性质更加偏向于公务员考试这样的国考。

而状元、榜眼、探花,他们的地位就相当于公务员考试中对应的第一、二、三名。这也就是说并不能将状元、榜眼、探花看作是学历,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如果你非要来一个学历对比,也不是不能对比,只能说按照相同的知识体量来看待。不管怎么说,今天的本科生是远不能及的。

如今的大学生,相当于在每个领域都有所涉猎,然后通过各种选拔,最后才能进入到大学。在这一点上面,和古代的秀才有得一拼。

但是如果把大学生真正拿到古代,可能就连秀才都考不过。不过秀才之于古代,文凭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但是知识量最起码是研究生。

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除了在各方面领域都有所建树之外,还在某一方面有着非常高的造诣。如果按照这样相比,我们的博士生、博士后可能对应于他们的这一层次。


史之策


根本是两回事情。

状元榜眼探花,是全国高级公务员考试的前三名。如果一定要和学历挂钩,则他们都是第一等的进士,也就是一甲,算是博士,二甲进士算是硕士,三甲进士算是本科,举人算是高等大专生,秀才算预科毕业。

不过,从知识量与宽度来说,科举人员的水平都是文科,面窄但具备深度。科举需要背诵四书五经,熟记诗词韵表,牢记本朝典章,才能学习八股文。因此,明清进士的平均年龄是34岁,需要自5岁启蒙后苦读30年,经历数十场艰难考试,才能获得出仕资格。


四川達州


类似问题回答了不少,再次重申一遍:科举考试不是学历教育,而是官员选拔制度,和学历文凭没法比。如果硬要和当今比较,只能勉强和公务员考试中的国考比一下。

科举制度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起源于隋,完善于唐,成熟于两宋,盛极于明清。

科举考试是全国性的考试,以明清时期为例,需要经过三个层次的考试。

一是乡试,又称发解试,由省一级组织,乡试合格者称举人,又称举子,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即发解试的第一名。当初唐伯虎就中过乡试第一名,因此得名唐解元。

通过乡试中了举人,表示你获得了进京参加会试的资格。明清以前,发解试仅是资格考试,举人一般不能做官,但在明清时,举人也可以做官,所以范进中举后才会陷入癫狂。

二是会试,由礼部组织,明清以前称省试,每年一次;明清时称会试,三年一次。会试合格者称进士,因此各地举子进京参加会试,也称为考进士,会试的第一名称会元。只要考中进士,别管第几名,都可以直接做官。

三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本质是会试的一部分。皇帝亲自测试会试合格的进士,根据成绩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因此所谓状元、榜眼、探花,本质上还是进士。

所谓三甲,指的是进士中的三个等级,至少有数十上百人,并非指成绩最好的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人,人们常用“名列三甲”指代考试前三名,是一个用词错误。

无论哪一级考试,科举考试都是朝廷选拔官员的考试,而不是类似高考的学历教育,我们如今的公务员考试几乎和科举考试一个模子刻出来,只不过科举考试是全国组织,公务员考试却是分级组织,科举考试更像公务员考试中的国考。

古代没有现代完善的学历教育,大多数知识教育是通过私塾、书院等完成的。从北宋开始,朝廷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太学(国子监)、州学、县学等一系列官办学校,但这些学校并非为社会培养知识型人才,也不是如今的学历教育,仍然是为朝廷培养官员的。

综上所述,古代科举考试的进士、举人、秀才,跟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等学历教育没有任何可比性。如果硬要比较,古今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完全无法同日而语。比文学经典,古代完爆现代;比科学知识,现代完胜古代。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状元、探花、榜眼其实是同一级别的考试中,按照排名而出的前三名,三者都是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科举考试并不是考取文凭,而是选拔政府官员的一种考试,与现在考取文凭的中高考、研究生等考试具有这本质的区别。

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要弄明白科举考试和现在的文凭考试之间的差别。

在现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已经把高考与科举相提并论,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尽管二者在形式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两者存在本质差异,科举考试本质是人事考试制度,考选出来的人,有资格被皇帝选派到各个地方担任官员,一般来说,只要考中进士,到地方当一个县令是很正常的。

而文凭考试中的高考制度,实际上就是教育系统中的升学考试制度,科举以当官,高考是为了继续学习,高考考的再好,也不能去当官,只不过能选择一个好一点的大学,在大学读完之后,还有更高文凭的考试,比如研究生、博士生的考试,然而即使在博士生考试后,依然不能去当官,说到底,文凭考试是对学员学历的评定。

科举考试其实和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科举考试后一旦中了功名是可以上岗工作的,公务员考试也是如此,考中公务员岗位,也是成为国家公务人员的,二者都属于国家选拔官吏的一种资格考试。

但是二者之间依然不可等同,之间存在很多差别。

科举≠文凭

古代的状元、探花、榜眼什么的,跟文凭根本就不挂钩,文凭指的是受教育的程度,而古代是指做凭证的官方文书,也就是说古代根本就没有现在意义上的文凭。

举一个简单点的例子,古代各行各业的手艺人都是师徒相传,出徒就能上岗,然而,现在国家对于技工都划分等级,通过考试和工龄来提升自己的技工等级,比如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而这个技工等级在古代是绝对没有的。

从古到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有人喜欢把古代的职位、职务、职业拿到现代来比对,实际上很多东西都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又比如很多人将古代的仵作当作现代的法医,其实也是不对的,古代的仵作只是负责检查尸体,而由验尸官写成报告,仵作顶多算个小吏,并不属于官员,现在的法医从身份上就是公务员,根本不可相比较。

至于拿现在的大学生跟古代的秀才,硕士生和举人,博士生和进士相提并论,其实根本是无稽之谈,没有可比性。


史论纵横


状元、榜眼和探花是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环节的前三名。考中进士本就是科举考生的最高追求,而进士又分为一甲、二甲和三甲,一甲三人,二、三甲若干人,状元、榜眼和探花就属于进士一甲,赐“进士及第”,这是何等的荣耀。

古语说“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就能很好的说明科举考试的本质,即朝廷通过科举考试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官吏。现在的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和科举考试很像,但科举考试并不能和文凭挂钩,即科举考试的意义不在于教育,而在于选拔官吏,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凭则注重的是教育本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倒是如今的公务员考试和科举考试更为相似。

一般认为科举考试起源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时期,不过对于隋朝有没有正式开设进士科还存在争议。隋朝之前,世禄世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都曾是选拔官吏的制度,只是都脱离不了世家大族的把持,出身是主要的,能力有没有反而并不重要,因此官员的水平是参差不齐。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投牒自进的个别情况,这是科举制度的萌芽,但在隋朝时期,虽然九品中正制被取消,但察举制依旧是主流,科举选士在个别情况下开始实行。而到了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真正成为一种通过考试选拨官吏的定制。由此打开了百姓和庶族进入官场的唯一通道。

622年的科举考试是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科举考试。当时的第一名也就是状元名为孙伏伽。孙伏伽在隋朝就是一名小官吏,参加了大唐的第一场科举考试,状元及第,后任大理寺少卿,最终官职大理寺卿和陕州刺史。

当时的考试科目种类繁多,但大体上比较受欢迎的就是进士科和明经科,其中又以进士科最为重要。科举考试的第一名名为状元或者状头,意思是投牒自进考中的第一名。

在唐朝时期,还没有出现榜眼和探花,不过却有探花郎(探花使)的存在,考中进士后,同榜 的进士要凑钱来举行庆祝活动,先从进士中选出两名年龄最小的俊美少年,然后两人遍访名园,探采名花,再到琼林苑赋诗,用鲜花将状元请出来,一起庆祝这一人生的快事。这就是所谓的探花郎,可以看出,这个称谓与名次并没有关系。

但到了宋代以后,探花开始用于科举考试的进士名次,其中榜眼为第二名,探花为第三名。

实际上,状元、榜眼和探花虽然在科举考试中是极致的荣耀,到却不代表在后来的官场上如鱼得水,历史上状元大约有七百多名,榜眼和探花相对来说少一些,这些人在位居高位的不多,能在史书上留名的也很少,反倒是一般的进士出身,在宰相中占一定的比例。

对于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来说,进士只是官场的敲门砖,进入官场之后还是要看个人的修行,这放在现在同样适用,在学校里考了第一名,不代表进入职场之后就很出色,职场又是另一个考场,如何交出满意的答卷,端看个人的修行。

唐朝初期,进士科考试是选拔官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有不少宰相都是进士出身,世家大族则主要是靠门荫入仕。但到了中晚唐时期,皇室衰微,科举考试被世家大族主宰,能不能做状元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世以及和当朝权贵的关系,所以状元的光环也不是那么的迷人。

而且著名的牛李党争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科举考试有关系,以门荫入仕的李党与靠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牛党之争,持续了数十年。

但不可否认的是,科举考试确实为大唐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至于随着时代的进步,科举考试进一步发展和改变,逐渐就形成了八股取士的制度,读书人真就成了读书人。


萧晓四姑娘


不光是状元、榜眼、探花,古代科举考试的所有功名都与今天的文凭是两码事。



科举考试是在干什么?实质上它是一种选官制度,放在今天来说,就是由国家主持的公务员招录考试啊。一旦考中进士一级的功名,考生就可以直接做官,参加工作了。当然,同样是考中进士,究竟能以怎样的起点开始自己的仕途,最后又能做到什么官职,这很难说,但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他们基本上都能成为国家体制内的公务员了。即便是那些折戟于会试或是没有能力再参加会试的举人们,他们其实都是有希望做官的,只是希望比较渺茫而已。



这就是古人那句“学而优则仕”的含义。



而文凭,也就是学历,是能够代表一个人知识和学习能力的体现,是近现代学历教育出现后才有的概念。要说文凭跟找工作没关系,那不可能,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招工成本,通过文凭来寻找有可能具备较高工作能力的从业者,国家招录公务员也有学历要求。但从没听说过一个人拿着大学文凭乃至于硕博文凭,出来就能直接得到工作的,还是要再经历一个选拔过程的,而更高的文凭在这个选拔过程中确实是更有优势的。


达摩说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起源于隋,完善于唐,成熟于两宋,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在明清时期,考试一般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乡试

参加乡试并获得第一名的,被称为解元。

第二步:会试

参加会试并获得第一名的,被称为会元。

第三步:殿试

参加殿试并获得第一名的,被称为状元。

殿试是武则天开创的。

所谓殿试也就是皇帝亲自在大殿上选人的一种举措。

状元也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成绩获得者。最好的成绩获得者应该是“三元合一”的,也就是说乡试获得了第一,会试获得了第一,殿试还是获得了第一,这是非常厉害的。

探花也是出自殿试,是在殿试中考取第三名的人,探花这个称谓和位置是在北宋晚期确立的。

榜眼也同样出自殿试,是在殿试考试中考取第二名的人。

殿试第一名的状元,第二名的榜眼,第三名的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前三甲一般都是进翰林院,一般都是授七品编修,皇上喜欢状元哥可能会高一点。给皇帝草拟诏书,三五年后再次进行分配,常见的是做太学老师,也有的去鸿卢寺做外交官,运气好点的可以到礼部上班。

其实只是翰林院出身,就已经很不错的了。有了十来年的工作经验,一般都能到待郎级别,皇帝如果特别喜欢,甚至可以做个尚书,加上你所有的好运和能力,最厉害的就是进内阁,但是能做到的人是很少的,内阁不是一般的人能进的。

还有就是他们中会有很多被看上的,去当驸马去了,这个确实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职位有了,女人也有了,可谓是一举好多得啊。。。。。

其实状元,探花,榜眼是殿试的前三名,并不是什么学历的文凭,和今天的文凭更是没有什么关系,如果非要这样比的话,我觉得和今天的高考比比还是有点意思的。

全国高考的第一名类似于状元,第二名类似于榜眼,第三名类似于探花。。。。区别就是高考完是去读大学了,古代是做官去了。。。。

其实古代的文凭和今天的文凭是很难对比的,举个例子吧:

古代的所谓“学富五车”和今天是有很大差距的,最早的时候古人是用竹简读书,那五辆车拉的竹简和今天五辆车拉的书可是差了很多吧!就算后来是出了纸,但是字的大小也存在差距吧?书的内容繁简呢?知识含量的多少呢?

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今人的知识是和古人的知识难以比较的,时代是进步的,储存知识,传播知识,获得知识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考试也有作弊的,有的考生会把提前准备好的额答案写在写在自己的衣服前襟上,古代的衣服不是前襟特别大吗?方便藏。

还有就是古代的监考也是十分严格的,有专门的官员来回的巡视,考试有的时候也是有专门的房子的,用墙一个空间一个空间的隔开,有一定的公正性。


历史试卷


状元、榜眼、探花是殿试的前三名,为古时科举制的最高荣耀,足可夸赞终身。可相当于当下是什么文凭,真还不好比较。

古时三级考试制度,乡试、会试、殿试,考试的范围是差不多的,四书五经,策对等等。从童生开始就进行训练,以免到了会试、殿试时出了洋相。这种反复训练到了清时已死板到了仅是“八股文”,也就是为更好“糊弄”皇帝。

而现代教育,小学、中学、大学是个知识渐进的过程,从启蒙到基础再到常识,到高考时,则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能力和擅长方向的一个测试。进入大学选择喜欢而有基础的方向深入研究,之后的硕士、博士更是在细分方向作专业性研究,力求寻求突破和进步,这就不止是在学习了。

如果按两个体系学习内容看,古代的会试应相当于全国的高考,殿试也就是重点大学的一次附加面试,只是面试官为皇上,参加了殿试,能博个“天子门生”的荣誉罢了。会试一共三甲,一甲、二甲都称进士,一甲相当于现在能入排名前十的学校,二甲就是重点大学。三甲所录人员最多,可名称与一、二甲还是有区别,叫“同进士”,意思是“相当于进士”,这相当于现在的二本。有意思的是,进士从来看不起同进士,就如同现在985、211看不起一般本科一样,在官职录用时,同进士也是无法与进士同日而语的。

古时民间所述,中状元,招驸马,就是人生颠峰,其实不是这样的。古时什么年龄能中状元,本不是靠谱的事,皇上是否有待嫁女儿,是否愿意嫁给状元,这更是不靠谱的事。可就状元来说,绝大部份是一定不想当驸马的。驸马是个职业,当了驸马就断了从政之路,而科举制就是选官制,参加考试是为当官的,作了驸马却等于断了此路,没几个状元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