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了《史记》,他是怎么知道几千年以前的事情的?

家具帮帮棒


司马迁是怎么知道几千年前事情的?这个问题有趣了。话说一儿子因历史考试考得很糟糕,非常担心回家后挨扁,不料回家后,他那位可爱的具有西方思维的母亲却对他大加安慰:可怜的孩子,不是你的错!那些事情都发生在你出生前,你怎么能知道呢?

中国社会跟西方世界有很大不同,就是特别重视历史传承,自有部落首领、帝王始,便有世袭史官传史留纪。没有文字时,由史官世代口口相传,“史”字就是一个人顶着一张大口,是为史;有文字后,更留下了卷帙浩瀚的各种典籍。

这些史官忠于职守,秉笔直书,仗义执言。春秋齐国时一个臣子崔杼弑君,召来史官太史伯,拿着剑逼迫其记载国君是因暴病而亡,而太史伯不为所动,记下了:夏五月,崔杼弑君,几个大字。崔杼杀了太史伯,又召来其二弟,太史仲亦不为所动,仍记下了上面同样的几个字。崔杼杀了太史仲,又召来其三弟太史叔,太史叔毫无所惧,仍旧秉笔直书,崔杼将太史叔碎尸万段,可同样没有逃脱弑君骂名。齐国另一史官南史氏听说了太史氏三兄弟相继被杀,便抱着简策跑来欲前仆后继,见到史册记载的仍是崔杼弑君后,才满意而去,并将这件事完整的记录了下来,流传至今。

司马迁出自于世代史官之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收集了大量史料,而且游历了神州各地名胜,实地考察。并采取了一整套鉴别信史的方法,即所谓孤证不采。以公元前841年为界,之后的历史因有各方面的史实相互印证,是为信史;以前的历史,因证据不足,不能形成交叉印证,是为传说。虽是传说,由于采史严格,仍具极大的真实性,如商代各王年表,已被甲骨文发掘研究完全证实。

司马迁还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书写方法。《史记》中的本纪,记录帝王天子一级人物,有十二本纪;世家,记录诸侯王一级人物,有三十世家。肯定了农民起义推翻暴政的正当性,把项羽当作帝王一级人物记录,所以有了《项羽本纪》;把陈胜作为诸侯一级人物歌颂,所以有了《陈涉世家》。为重要人物,也为普通人出生的优秀人物立传,有七十列传;十表,记录历年大事年表。《史记》记录了中国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黄初四年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富贵的历史财富。


云卷飞山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弥留之际的司马谈对司马迁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你要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编写论著"。说完司马谈一命归天了!但是,从查阅的《战国策》资料中不是那一回事,司马迁的祖宗是中山国的相国司马熹。

(司马熹还是蛮漂亮的,拿现在的话来说,是“小鲜肉")魏系:司马賙-司马熹-司马子期-司马勒?-司马昌-司马无泽-司马喜-司马谈-司马迁。司马迁写《史记》记载着七国,那就是“韩、赵、魏、楚、燕、齐、秦",漏了一个国家“中山国"!司马迁是个史学家,怎么会将“中山国"给丢了?



中山国(公元前414-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前312年)相国司马賙病逝,临终前嘱咐不要重用他儿子司马熹,因为司马熹为人狡诈。司马熹暗中投靠赵国,在赵国的帮助下,中山王被迫任用司马熹为相。司马熹当上相国后,排斥武官,挑动文官内斗,使得中山国的军力和经济实力大幅下降。(前306年)赵武灵王出兵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军力薄弱财力不足,被赵军打的节节败退,(前296年)中山国灭国。所以说,司马迁自己的祖先为灭掉中山国立了功劳,司马迁不敢将自己祖先丑事撩出来!

司马迁的启蒙老师是孔安国,年轻时经常去听大儒董仲舒上课,写《史记》时大量引用了儒家的典籍。由于儒家极力把“王功"和“圣道"合在一起,将功业提高到顶端,伪史开始出现。秦始皇统一六国,他到泰山去封禅,祭拜的是“蚩尤"而不是“炎黄",因为他是法家,再加上他认为蚩尤是本地的,炎黄是外来者。汉高祖刘邦他祭拜的也是蚩尤,也不是炎黄,在汉初时,还建了“蚩尤祠",因为他也是法家,他们都看不起儒家。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梳理成上古帝王们的血缘关系,让秦留下来的七国庶民和各地区自己认同始祖都同出一源,这一源头就是炎黄,所以我们现在都是“炎黄子孙"了!

汉武帝以后,儒教鼎盛时期,司马迁的《史记》将秦始皇说成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又将嫪毐的阳具说成能翘起车轮、嫪毐与(秦始皇母亲)赵姬生了二个小孩、秦始皇焚书坑儒等等;同时,《史记》又将汉高祖刘邦流氓嘴脸刻画地栩栩如生。为何要丑化他们呢?原因丑化的对象都是法家,儒家与法家是斗了几百年的冤家。

(电视连续剧的嫪毐和赵姬)

现在的中学教科书中,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屈原给删除了!原因是屈原在汉文帝前没有这样一个人物,在汉文帝时贾生塑造出来的,人物根本也不会出现在司马迁100年前的楚怀王的时代。屈原的《离骚》是方士们为秦始皇所写的“仙真人诗";屈原的端午节是南朝弄出来的,而南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七百年了。儒生的习惯就是给自己的观点制造充分的证据,牛皮吹的越大越好!



(屈原跳江自杀)

《史记.刺客列传》描述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这些描述被现代人看来,就像给小朋友讲故事。小朋友因为年幼分不清是真是假,当时的人98%都是文盲将这些看成是真。现代人稍微一分析这些故事就会知道,儒家是多么会吹牛。“纵横捭阖"的苏秦与张仪是两个时代的人物,司马迁将他们弄到一起,使故事更有吸引能力。《史记》中许多错误,我在这里不一一例举了,我还是希望读者自己去看一看。

现在在湖南湘西里耶古城发现了大量的秦以前的竹简,一旦这些竹简破译,就会将《史记》儒家学说的故事弄得里外不是人,就象《竹书纪年》出土一样,尧舜禹禅让就烟消云外了!


张律明


就像我们怎么知道几千年前的事情一样,司马迁也是如此,只不过司马迁比我们更近一步或者说比我们接触的更多一些。


司马迁他们一家世代为史官,作为史官自然可以接触国家档案资料,要知道当初刘邦攻破咸阳城后,萧何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查封秦朝的地形,法令,户籍等图书档案,若是没有这些东西,汉朝想汉承秦制都没有可依据的范本。而这些资料,司马迁作为史官自然有资格查看。

其次除了国家档案之外,司马迁对先秦著作也是广泛采纳,比如《尚书》、《国语》《春秋》等等司马迁都曾引用过,这点在史记中可以明显得知,举个简单例子司马迁在写《五帝本纪》时说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

其三在了解司马迁生平时,司马迁曾说过他为了写史记曾广游名山大川,探访史迹遗存,这些也为他写史记提供资料。

最后司马迁在游历之余,也要和当地人交流探讨,这些当地流传的史料,司马迁在听闻之后也会辨别拾取,比如司马迁在写自序时说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无不说明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参考了当地人所说的史料。


当然司马迁毕竟不是完人,他参考的资料也许有所偏差,不过相比于两千年后的我们,司马迁与以前的时代更近一些,可能一些资料流传到了司马迁时代而没有就传到我们这个时代,再加之他所处的位置,整体来说史记所记载的历史还是值得我们信服的。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我们都知道,司马迁原本是西汉的太史令,后来因为为李陵辩护,受了宫刑,随后任中书令,再到后来完成了《史记》的后续编写工作。一个人肯定是不可能知道那么多几千年前的事情,肯定是需要下一番苦工才行。

首先,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就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由于父亲就是做历史记录相关的工作,从小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父亲对他的影响很深,所以他从小就对历史很感兴趣,也积累了一些历史知识。在司马迁很小的时候,司马谈便指示他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因为历史本就散落在民间各处,那些官方记录的历史都是不完全的。


其次,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等这些文化大家,曾经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由于受到的教育也很不错,对他日后的写作整理也是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他本就在朝为官,皇宫中的一些历史典籍他都可以查阅翻看。


除了到全国各地采集传闻,他还遍阅古籍,从古人的总结中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各地的县志、地方材料,都是《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司马迁写史记,前前后后一共是14年的时间 ,最后整整52万字,一部论语大约是不到1.6万字,一部孟子是不到3万字,这不史记字数相当于32部论语,17部孟子,真的是字字看来皆是血!


冷知识菌


这事其实秦始皇就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在秦始皇扫六合统一天下之后,在诸多的捍卫封建一统君主制的措施里面,有一个“书同文”的死亡,当然不是要评论“书同文”举措的伟大,主要这句话陈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先秦时期,至少是先秦时期已经有了文字。(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文字的功能主要就是记录的载体,把过去的未知的无形的事情,以有形的可以被后人认知理解的文字形式记录下来,这些文字材料存世到以后的话,那就是打开先秦谜团的百科全书,当然文字记录是一部分,也是最主要的一部分。

但不得不说了解一个朝代或者说一个人,光有文字记载还不够,客观上讲解的还得有相应的考古文物出土,以印证文字材料的准确性和重要性,这就是孤证不举的道理。很多人都看过《史记》,对于其中司马迁描述的事件细节,的媳妇和胸花。


虽然有过质疑,但不得不佩服司马迁在搜集史料方面的造诣以及对于历史事实的尊重,先秦时期包括夏商周三代,其实留给后人的形象很抽象很笼统,即使最伟大的幻想家,看看能搞也不这么会纸袋看。

同时不得不佩服司马迁的语言天赋,虽然说秦始皇下令“书同文”,但废除需要一个过程,甚至说秦朝因为一直处在风雨飘摇中,并没有多少家底,也没有强力推行“书同文”的条件。

说这个什么意思女人?也就是说司马迁还是个语言专家,圈定范围的话至少对被灭掉的六国文字是普邮研究的,这也是司马迁知道几千年以前事情的原因。


历史三日谈


谢谢你的提问。假如今天要你参加《中国通史》的写作,你怎么办?你怎么知道几千年的事?非常简单,有《史记》做参考。

当然,我们今天写历史,除了参考《史记》,还要增加考古新发现的研究,来佐证《史记》记载是不是真实、准确。

司马迁也一样,他写历史,自己经历的有多少呢?无非就是汉武帝的那些年,也没有写到汉武帝的最后。

个人的亲身经历,永远不足以撰写几千年对历史。

不过,我要纠正一下,从汉武帝时代算起的历史,可没有几千年,起码文字历史没有两千年。

司马迁记载的三皇五帝,基本属于传说。

中国比较可信的历史,只能是从商朝晚期到周朝开始。

因为,中国文字的实际使用,最早也就是西周之初。

所以,西周以前的历史,传说的成分很大。

那么,传说就不可信吗?那也要做具体分析。

首先,距离西周比较近的五六百年的传说,应该比较可信,五六百年以上,就不好说了。

但是,这些传说在司马迁时代,已经成为文字记载下来的文献了,所以,也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至于西周以后的历史,由于文字普及进一步发展,所以,文字记录就正常延续下来了。

春秋时期有私人著书,也有官方著书。战国延续了这个传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各国的历史都集中于国家图书馆。

汉代继承了国家图书馆的制度。

司马迁是一个史官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中央史官,按照当时的制度,父亲做什么工作,儿子如果能够胜任,就继续父亲的工作。

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职务和工作。

中央史馆的资料是最丰富、全面的。但是,历史由于记载的复杂性,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怎么办?也非常简单,调查研究呀!所以,司马迁,对已经记载的历史,也做过调查研究的工作。

有了调查研究做基础,写作历史就会更有底气。

司马迁对秦始皇时代,就做过调查研究。相当于我们今天考察抗日战争时代。

你看,历史学家要知道几千年的历史,也没有那么难,但是,也非常不容易。


千千千里马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的一部巨著,不仅是因为司马迁本人的严谨,更是因为他在身心收到摧残的情况下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更是非常人所能及。

他之所能知道比自己早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事情,是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朝廷的史官来记录当时的发生的事情,所以《史记》中记载的故事都是有事实依据的绝非凭空捏造,当然有时也会依靠野史来相互佐证。

不管怎样《史记》的历史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更是古人先圣就给我们后世子孙的宝贵财富!





大篷客游学


1、去各地游历,走访、收集历史事迹;

2、翻阅汉代宫庭中的皇家藏书;

3、借阅官员、百姓的私家藏书。

《史记》中存在着失误,但瑕不掩瑜。例如,考古发现的文献显示张仪与苏秦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秦晚于张仪活跃在战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史记》记载张仪与苏秦处于同一时代,是对手。考古文献显示与张仪同时代的是公孙衍(犀首),他俩是对手,为了连横合纵斗智斗勇。


跪射俑


感谢悟空小秘关照的约题。

司马迁是中国最后一个氏族整体专职史官的人,此后全由帝王亲点才可成史官。

因此除司马氏族,其他人记史整国人不认可,因史官记王谋权位杀自父或兄,王令改史官不改,而杀之,再换人还是司马氏族人,仍不改再杀再换,仍不改而王无奈。这就是司马迁敢把帝王写的近流氓的原因。即项羽英雄守道义,刘邦仅街上混混形象的原因。

氏族由民族分支形成,氏族再分支才是春秋战国时的姓产生的出处,姓族后才分支出家族,再家族分支出家庭的,现西南少数民族的各村寨都是家族单位,即同宗谱的人,虽有异姓,但异姓是后迁入的。所以司马氏族单位很大的。

氏单位现在汉族是省地盘的意思了,即山东人氏,河北人氏,而后介绍姓。但此在唐朝用,唐以后仅述县乡了,这是人口增多造成的。

整氏族专职公共事务一项,就是秦始皇家的是周朝在西北养马氏族部落的现象。

由是司马氏族专职记史,几千年口传史幼儿就开始背诵了。只不过由司马迁用文字写下来而已。


味哎儿


司马迁的祖辈一直都是周王朝时期的史记官,司马迁本人也是接父亲的职位。司马迁从小接触到的史料和耳染目睹,使他对历史非常的感兴趣,同时也是职业的责任感,一般写历史与时局有关,司马迁有幸赶上了汉武帝的盛世,因此他觉得有必要把中国历史做一个系统性的整理和记载,对于两千年前的历史,一是根据历代王朝的记载,二是根据传说,三是实地考察,为了真实的再现历史,司马迁把黄河流域走遍了,甚至越过长江,到了吴越故地,探禹穴。所以,司马迁的史记不是凭空想象的。两千年来,尤其是近代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司马迁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