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胤禛筹款归来,老八百官宴设套接风,为何老三胤祉却与他打趣?

青灯问史


这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戏,想必大家一定都还记得。其中的梗真是多之又多。

老四胤禛江南筹款胜利而归,不想朝廷里面,在老八、太子等的怂恿下,又让康熙给他安排了新的烫手山芋,追比国库欠款。这是比筹款更为复杂的差事。因为江南筹款有功,康熙加封了胤禛为雍郡王,引起众皇子的不安。

大概是老八兼管着礼部,让礼部的堂官姚典用迎接皇上的仪式来为胤禛接风,给胤禛下套。同时摆下百官宴,希望通过那些欠着国库银两的官员来给胤禛一个“鸿门宴”,看胤禛的笑话。

这没有蒙过胤禛,当即拆穿了礼仪的阴谋,随即,胤禛一行才向百官靠拢。

这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开始了,待胤禛与众兄弟打完招呼,老三胤祉却首先和胤禛打起趣来。

胤祉:居士,从何而来啊?
胤禛:来处而来。
胤祉:从何处去?
胤禛:去处而去啊。
胤祉:堪破味识,不饮酒,汝能持否?
胤禛:能持。
胤祉:饿着肚皮,不吃饭,汝能持否?
胤禛:不能持。
胤祉:那我也不能持。

完罢,从魏东亭开始,众人因欠款希望老四手下留情的责任轮番给胤禛敬酒,都被胤禛一一拒绝了。这一段敬酒理由和拒绝理由也颇为精彩。敬酒者无一获得好处,皆失败而归。此处不表。

问题是,老三胤祉为什么在这里和胤禛扯起了咸淡,或者说不是扯咸淡,就是话中藏话,他说这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大家知道,老三胤祉这人,是朝中清流的靠山,有智慧有头脑,可能唯一的缺点就是政治魄力不足。此番追比国库欠款,他也是债务人之一,且多达四十余万两,不过他不是把钱拿去挥霍浪费掉了,而是在修书立撰。所以,他急也不急。

说他急,是因为康熙有指令,必须要清查追比欠款,这是推不掉的。

说他不急,是因为他干了正事儿,估摸着康熙不会把他怎么样。

所以,在这堆欠着国库欠款的官员里面,老三胤祉之所以来接风,大概是应势而为,不是真的要老四手下留情。既然如此,依照老三的为人,岂能看不透老八一干人等的阴谋,所以,他还得为老四提个醒儿。

他知道老四是信佛教的,于是一开始就给老四打起了佛语,称胤禛为“居士”。二人也甚是默契,一应一答,便把其中的奥妙全都抖出来了,众官当然还在云里雾里。

一是相互作了交流,提醒胤禛又摊上烫手山芋了。胤祉问他的来去情况,胤禛回答“从来处而来,去处而去。”表明双方都已经知道追比国库欠款这事儿的情况了。缘何,因为来去都一样,差使一样不好干,这次或许比江南筹款更险恶复杂。

二是提醒百官宴用心险恶,提醒胤禛小心从事。“堪破味识,不饮酒,汝能持否?”胤祉是想告诉他此刻百官宴的险恶用心,让胤禛有所防备,胤禛心知肚明,回答曰:能持。

三是表明自己的立场,间接为自己伸张。要说胤祉有没有私心呢?有,因为他自己也欠着国库的欠款,但是胤祉却月其他官员不同,他也寄希望通过提醒胤禛来给自己伸张情面,表明自己的立场,这就是他比其他人高明的地方。所以他说:“饿着肚皮,不吃饭,汝能持否?”,胤禛回答:不能持。这个回答和很灵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胤禛还是回答“能持”,那就太浪费胤祉的一片好心了,所以说胤禛也不是全然毫无情面,他得还了胤祉提醒他的这个人情,故回答“不能持。”胤祉心领神会地回答“那我也不能持”。

胤祉的这段不经意之间的打趣,十分耐看精彩,如果大家还有其他更好的补充分析,欢迎一起互动。


青灯问史


集会朝阳门,这是雍正王朝中比较经典的一段。钦差雍正回京,有文武百官设宴接风,又有王公贝勒集体迎接,看清前因后果,就能发现这里边潜伏着的五大危机。

在雍正王朝第三集一开始,就是康熙皇帝褒奖在江南赈灾有功的是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胤禛顺利提拔为雍郡王,此时他便引起了其它皇子的危机感,十四阿哥不自觉的瞄了眼康熙。

八阿哥瞧向了三阿哥:“老哥,咱们得想办法先打压一下老四”。三阿哥会意眨了眨眼表示同意,转头与大阿哥眼神相撞“大哥,先一起干老四。”“老三呐,这次你我可想一起去了,就这么定了。”


紧接着就是康熙提到国库亏空1000多万两,于是追比国库欠款就成了当务之急。康熙皇帝并没有当场解决这个问题,而是给了所有人一个准备时间。



在这个准备期内,第一个镜头就是一群官员聚集在八爷府中,他们想请八爷出面担任追比国库欠款的官员,好给自己开绿灯。老八其实早已清楚这个事是费力不讨好,还是个得罪人的苦差事,所以躲起来先不管他们。躲在书房裱画。

老十是个愣头青,因为自己欠了银子所以他想让老八去担任这个差事好给自己开绿灯,同时他也想让八阿哥干好差事当上这个亲王。十四阿哥在那儿不言不语,胤禩一直对他有所提防,所以他先打探胤题的口风,让他说说接不接,谁去接。

胤褆是个聪明人,知道这是老八的套儿,所以他分析了一下局势,连说了两个难,又点出了关键问题“就算欠款追回来了,还不得把人都得罪了。”


八爷岛内部试探讨论完毕,得出的结论是八爷党不接,那么隐含的结论就是让老四去接,因为这是个得罪人的苦差事。

而想到一群大臣真的等着自己,便去支招儿,什么呢?集会朝阳门。(当然这镜头是在朝议之后,只为便于分析才拉到此处)

第二个镜头一转,是太子宫。太子宫内太子镇与心腹商议,因为太子也有欠款,所以他们打定主意这个差事要让自己人接。紧接着就是第二日的朝会。



皇帝的内心对于谁去追比国库欠款其实已经打定了主意,但他还是要测试一下皇子以及上书房大臣的态度。



因为康熙皇帝对皇权十分重视,所以他对皇子们的行为以及对皇位的态度也在密切关注,从那个30年没有掌握重要权力的太子就能看得出来。而此刻康熙皇帝并不是追究官员如何去欠款,而是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去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候选人成了当务之急。



此刻八阿哥胤禩直接跳了出来,第一步他先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说自己才干不足递交了一份辞呈,他的推辞正好迎合了太子的心意,因为太子也欠了国库款,所以他想让这个追比国库欠款的事情落老在四胤禛的手中,好给自己开绿灯。


而胤禩又把这个得罪人的差事抛给了还未归来的四阿哥胤禛,迎合了太子的心意。但康熙皇帝对他这种行为感到不满,他也不想在胤禛没有回来前,提前给他准备一个新的苦差事,所以转头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太子希望太子能够理会自己的意思。

但太子已经做好了决定,况且他不会揣摩圣意。立马迎合了老八的建议,推举了四阿哥胤禛,给了康熙一个措手不及。康熙见太子没有理会圣意,起身问向了大阿哥,我们说过老大老三和老八已经打定了主意要整老四,所以老大直接了当推举了胤禛。

康熙明白了,这些人都不一样去得罪人,都把这烫手的山芋交给了老四,内心已经隐隐作痛,但为了印证一下,又问了问其余众人,但都是众口一词。


皇子一结束,紧接着就是上书房。康熙帝从上书房大臣第一位佟国维开始问起,想得到中肯的建议,佟国维揣摩圣意已经炉火纯青,立刻提出了中肯方案,先说胤禛铁面无情不合以适抚慰帝心,(康熙帝也是脸色变好,微露笑意)紧接着说胤禩仁义加之胤禛雷厉风行才是最好的方案。


一翻回答虽然不可能中肯,却不是施行方案,因为他知道皇帝心中自有定数,自己只要权衡朝堂,稳定议事过程同时迎合圣意就好。而马齐习惯于装作个糊涂宰相,便逢迎了佟国维。

紧接着就是重要人物张廷玉。他明白迎合圣意比不过佟国维,做个糊涂宰相没位置,所以是办实事的主,他切切实实做了个臣子的本分,开口一句“知人之明,无过皇上”。这就是他做官的原则,谨慎小心尽职尽责,随即提出了追比人必需要有能力。

而上图这句话是点睛之笔, 他一下子推翻了佟国维的观点,我们注意剧中他说此话是在看康熙脸色,而佟国维一听顿时心生不满,眼神向后飘了一眼 ,同时这句话迎合了康熙的心思。

随即关于追比国库欠款的大臣,基本上就是胤禛了,而集会朝阳门,便由此拉开序幕。(关于胤祉胤禛对话之玄机 ,且听下回分解。)


王朝通史


《雍正王朝》中,雍正同十三爷江南筹款回京,八爷党则鼓动百官在朝阳门码头设宴接风,暗藏着巨大的陷阱。

雍正和十三爷胤祥圆满完成了筹款赈灾的任务,康熙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加封胤禛为雍郡王,同时也提出了希望有皇子能承担追比户部欠款的职责,并且在事成之后愿意加封其为亲王,表达了追款的决心。

而康熙的决心则愁坏了欠款的官员,纷纷跑到八爷胤禩府上求助,至于为什么要到八爷府上,原因非常简单,如果没有主管户部的八爷开绿灯,他们怎么借到户部的银两呢。

而八爷党一众也给这些大臣们出主意,让他们在朝阳门码头设宴为雍正等人接风,而实际上,这却是给雍正设下了一系列的陷阱。

陷阱一:雍正回京前已经知道了皇上册封郡王的旨意,既没有请旨谢恩,也没有面圣叩首,而直接先行接受百官朝贺,这种自恃骄傲的行为必然会引起康熙的厌恶;

陷阱二:百官宴请的理由非常明确,希望雍正在追比户部欠款的时候能有所宽限,而此时,康熙还没有最终下旨确认担纲追比户部欠款大臣的皇子人选,一旦雍正大言不惭,谈及此时,必然落得揣测圣意、妄言朝政的口实,同样也会得到康熙的反感;

陷阱三:以雍正的个性,百官们的这次摆宴行为肯定是要碰一鼻子灰的,这样一来好人“八爷党”来做,而四爷来唱这个“黑脸”,必然让雍正得罪这些官吏。


三爷胤祉的到场则与八阿哥等人的“阴谋”无关,而他则是参与了现场的“另一个陷阱”。

朝阳门码头的现场,除了百官设下的“鸿门宴”,还部下了另外一个陷阱,就是帝王的仪仗礼仪,龙旗、宫灯、奏乐以及整个的排场,处处都是“僭越”之举。

难道这些也是八爷党设下的么?

当然不是。这项罪名太大了,风险太高了,并且没有丝毫的隐蔽性,只要一查就能查到是谁主使,而所要承担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就连太子也不敢如此行事,精明的八爷必然不会如此的暴露自己。

所以,安排这一出的人也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康熙皇帝本人安排了这些,而具体的执行人,便是现场的另外两位阿哥——大阿哥胤禔和三阿哥胤祉。这一点,从他们两个面面相觑,然后指挥礼部官员姚典就能看出。

康熙这样做,实际上也是在考验刚刚册封为雍郡王的胤禛。

一来,考验他有没有居功自傲,有恃无恐。

被加封了郡王,康熙担心雍正会得意忘形,因而看看此时的雍正是否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是对他心态和性格的考量。

二来,康熙也是在考验此时的雍正有没有对皇位的觊觎之心。

被册封郡王体现了康熙对于他的关注与认可,但是也让人很容易产生膨胀的情绪和自我满足的错觉,这也是就是观察他对于皇位的态度,同时面对百官的朝贺,有没有借此进行拉拢,培植党羽,都是康熙关注的重点。

三来,康熙也要看看雍正对于接收追比户部欠款差事的态度。

此时的康熙希望雍正去追比欠款,但是康熙更希望看到的是雍正主动扛下这个责任,也要看到雍正去完成这件差事的决心,而现场的雍正的表现,一方面决定了雍正对于接手和办理这件差事的态度外,另一方面也体现着雍正的做人做事的品性。


三阿哥胤祉与雍正的这番对话,实际上是对雍正善意的提醒。

有个小插曲,颇有深意,就是四阿哥胤禛同三阿哥胤祉的那段对话。

三爷:“居士,你从何而来?”

雍正:“来处而来。”

三爷:“从何而去?”

雍正:“去处而去。”

三爷:“勘破味食,不饮酒,汝能持否?”

雍正:“能持。”

三爷:“饿着肚皮,不吃饭,汝能持否?”

雍正:“不能持。”

三爷:“我也不能持。”

实际上,这是与雍正关系不错的三爷,用旁打侧敲的方式再向雍正提醒:

你要知道你这个郡王是怎么来的,所以先去哪儿后去哪儿你自己要明白,赶紧去谢恩才是要紧的。

雍正也听出了他三哥的意思,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三爷胤祉:

我自己知道该怎么做,酒是不会喝的,饭可以吃一点,要给诸位皇子和大臣一点面子。

只不过八爷党的几位阿哥们步步紧逼,四阿哥只得带着十三阿哥愤然离场,扬长而去。


康熙对于雍正在朝阳门码头的表现则是非常满意,雍正也顺利通过了康熙的这次考验。

离开了朝阳门码头的雍正进宫面圣,已经知晓了一切的康熙并没有召见,而是御赐了一席御膳给两位阿哥,这是对两位阿哥在江南办差的嘉奖,同时也说明了,康熙对于两位阿哥,特别是雍正在朝阳门码头上的表现,是非常满意的,对于雍正的认可也又增添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