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这位清朝大贪官因多读书而得善终

说起清朝的大贪官所有人第一个喊出的名字肯定是和珅,这得益于宫廷戏中乾隆的多次出场,而乾隆出现的时候肯定少不了好搭档和珅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王刚老师扮演的和珅,老奸巨猾入木三分,让人一看就不会忘记了,以至于到现在想起和珅,脑海中浮现的还是王刚老师的形象。其实在清朝的历史上还有一位大贪官,因为喜欢读书而掩盖了其巨贪的事实,他就是康熙时的大学士高士奇。

经过多年的积累,清军一举入关统治中原,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就此开始。到康熙在位时,国力逐步增强,疆域逐步稳固,清朝统治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历史最后的繁华兴。虽是王朝盛世,却逃脱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清朝最鼎盛的康乾盛世时代,却出现了清朝历史上,甚至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大的两个贪官,一个伴随康熙,一个伴随乾隆。但同是贪官,最后的结局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大清第一贪官非和珅莫属,其贪污资产可说富堪敌国,年轻时和珅考场失利,1773年,通过努力做了乾隆的侍从,从此和珅开始了仕途生涯,凭借个人能力和珅受到提拔,且为官清廉,工作认真负责,还不接受任何贿赂,清官名声在外,官职也随之一路攀升,直到官居侍郎,便有人给和珅行贿送礼,均被和珅婉拒,经过安明事件后,和珅升至御前大臣,成为真正盛世权臣。

大权在握的和珅,身居高位,李侍尧案后,由于和珅办事得力,乾隆倍加赏识。也许是前期的欲望被压制的太久了,和珅在官位到达顶峰后开始释放自我,从此清朝第一大贪官开始疯狂敛财,知道和珅不再拒绝后,开始送礼的人也络绎不绝,和珅来者不拒,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贪官。乾隆后期好大喜功,多次南巡以及其他的的一些国事活动,需要大量钱财支持,和珅又变成乾隆的敛财工具,二人互惠互利,乾隆还把最疼爱的小女嫁给和珅之子。乾隆对和珅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为了所谓的盛世和十全老人的美名,只是视而不见而已。

也许是和珅在贪污的道路上走的太远无法回头了,在乾隆去世后,嘉庆皇帝查办和珅贪污案,和府被查抄罚没,和珅被赐自尽,其子被贬到边塞为官,三十几岁就病逝在边疆,乾隆过河拆桥,用完和珅,留下密诏是给和珅保留宰相的颜面,大清第一贪官落得家破人亡,自尽而死,而且留下了千古第一贪的骂名。

作为康乾盛世的另一端,康熙皇帝身边也有位贪官,名叫高士奇,出生在浙江的偏僻山村,为追求生计,他历经千里游学京城,落魄时,靠卖文贴为生,凭借理学文章超群,顺利进入太学,并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特许他参加会试,成绩卓著,而后供职于翰林院,随便仕途平顺,康熙对其非常器重,官场春风得意,逐渐成为康熙的得力助手,因为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常为康熙帝解疑答惑,在康熙的宠溺下官职也逐渐一手遮天。

高士奇仕侍奉康熙期间,时常揣摩康熙的心思,常为康熙帝解围,又非常勤奋,每当康熙想做什么,他都能准确无误,甚至是提前预知,甚至康熙在书房办公时,他寸步不离,有传言说他侍奉皇帝的时候,连厕所都不去,时时刻刻陪伴在皇帝身边,变成了康熙离不开的人,讨得皇帝欢心,官位越做越高,皇帝给他天大权利,便开始各种敛财,也从清官变成贪官。

有权有势的高士奇,不仅成了大贪官,还想尽办法拉拢官员,培养自己的势力,高士奇的所作所为,康熙心知肚明,但是因为高士奇即便是变成贪官后也没忘记读书问学的习惯,康熙对他也只能是又爱又恨,对他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意无意中总是在设法庇护他,而高士奇胆子越来越大,最终,被其他官员联名,以贪污罪告发。但还是因为康熙太爱他的才华,最终高士奇被罚以“告老还乡”之名回浙江老家。1703年,高士奇第五次侍奉康熙南巡,最终病逝在老家。高士奇去世后,康熙帝御笔挽联,以示纪念,被追谥文恪。待遇不可谓不高。

同样是权倾一时的权臣贪官,同样是让百官和百姓咬牙切齿的人,最后的结局却差距如此之大。和珅在乾隆面前是溜须拍马,乾隆自然只当和珅是条办事的犬,高士奇为康熙答疑解惑,康熙当高士奇是一位老师,不得不说是高士奇的读书习惯救了他的性命。虽然是知识改变命运的践行者,但高士奇的为人显然不值得我辈效仿,也再次说明了,道德水平的高低和学历知识的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