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考入中科大、有望夺取诺贝尔奖的神童谢彦波为何会骤然陨落?

国椦


江湖满地一愚翁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的必然。

上个世纪80年代不少名牌大学办了少年班。将全国的“神童”集中一起提前进行大学教育。90年代后各大高校少年班渐式衰微,最终全部停办。

少年班停办原因有二:一是神童们身心发展没有达到接受大学教育的程度。生活不能自理和心理不能适应,导致大学教育问题连连。二是这些神童们普遍出现后劲不足。个人以为是原因一导致原因二。

其实当年办少年班的时候,就有人质疑其科学性。近几年有人对最著名的中科大少年班学生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少年班学生的整体社会成就和普通中科大毕业生没有明显差别。说当年的神童“泯然众人矣”,并不过分!

把身心素质并未达到大学教育要求的神童们“拉到”大学,提前进行大学教育,这是很明显的拔苗助长。当年的质疑不幸被严重。大量天才的陨落是其个人的不幸,也是国家和民族的不幸。

神童谢彦波未能在学术上更进一步,是因处理不好和导师诺贝尔奖得主安德森的关系而终止了留学生涯。这是情商拖累了智商的典型案例。研究者认为,绝大多数神童的陨落都和情商达不到社会的要求有关。我想,如果等这些神童的身心素质达到了大学教育的水平,才上他们上大学。当年的神童们或许已经有不少是诺贝尔奖获得主了。

李白、杜甫、苏轼等都是神童,7岁左右就把经史子集背得滚瓜烂熟。如果那个时候也有“少年班”,李杜们还是现在的李杜吗?

我们要从神童陨落现象中吸取教训。不论是神童,还是普通人,都不能拔苗助长,身心发展要平衡,智商情商发展要平衡。

我悲哀地发现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形“少年班”。和某些教育先进国家相比,我们小学的教学内容比他们初中的还难;我们初中的教学内容比他们高中的还难;我们高中教学内容的难度很多已经达到他们大学专业教育了。中小学教育难度太大,应试压力太大,这导致了最应该努力的大学时代变成了“养老时光”。说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也是拔苗助长,不是没有道理的。

前不久,了解到德国已经立法,九岁之前不能教系统的知识。芬兰小学教育用活动课程取代原有课程。我们这边似乎正好想反:幼儿园小学化,小学初中化,初中高中化。

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有一天,我发现二年级的女儿写话作业要求200字以上,老师的批阅中出现两个“要点题”(开头结尾各一次)。我咨询了小学部的一位真名师,也是我的好友。她说这是三四年级的要求。现在很多孩子都在外面学过写作,很厉害,逼得我们不得不提前进行高年段的教学。这是很常见的现象。

不久前在多篇文章中看到一个专家观点:我国小学教育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损伤。中国人到40岁普遍很难再有后劲,和小学教育对大脑发育的损伤有关。

神童谢彦波的故事让我想起自己故事。这个故事也许和千千万万的人都有关。



江湖满地一愚翁


谢彦波之所以在我心中印象深刻,是因为在我读初中时,我父亲非常羡慕那些中国科大的神童们,一天到晚向我灌输他们的神童事迹,幻想着我也能成为神童。报纸上只要有登载谢彦波等神童的事迹报到,我都要用我的作业本手抄下来。父亲真的是望子成龙,一片苦心啊。殊不知人和人不能比啊,他是神童,我却两年高考没能上榜。我今年已经五十多了,想想以前的事,觉得好笑。像我,我绝对不会去强求我的女儿成为一个什么神童,那种机遇是非常小的,就像彩票中大奖,只可遇,不可求。我辈凡夫俗子,只求过正常人的日子,能读书的尽力支持,不能读的,就只求过好自己的日子,开心每一天。要求太高,往往是不现实的。


点点虫虫飞1


在校学习成绩好并不代出校后,在实践工作中能干出好成绩。这种例子太多了,如我在上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习时,年级里二个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有出息的都没有。我们小组学习成绩最好的连付高都没评上;而我们小组学习差的,还要别人一邦一的学生,后来有贵人相助,调到了某军区总院,在自己的努力下成了博导。如果不分到军总则一事无成,但分到军总也绝对不可能人人都会有出息!又如在我们军医学院八十年代就分来了一个在德国留学归来的博士,大家都很好奇和另眼相望。这种人学习成绩肯定很好滴!但后来此博士讲课不行,科研实验也不行,于是就没威性了。又如大名鼎鼎的方舟子,他是留美博士,成绩肯定是很不错的。但在我看来此人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严格的说是盒“万金油”!让他搞教学吧,肯定不行,因为他讲话好像嘴里含有一颗夜明珠似的,含糊不清。让他搞科研也不行!这盒“万金油”只能到处乱涂抹。凡是新事物一出现,不管他懂不懂,先来一棍子打假再说!


老不痴


谢彦波,出生于1966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8级第一期少年班学生.谢彦波由小学直接进入少年班,跳过中学阶段,十一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五岁在科学院理论物理所读硕士。十八岁时,谢彦波攻读博士,在中国博士学位没读完,后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跟着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做固体物理理论工作。后来回国,谢彦波以硕士的身份接受近代物理系教师的工作。

1、神童在生活中的是什么样子的呢?

据说谢彦波在6岁的时候,还不会用第一人称“我”去说话,比如渴了会说:“彦波要喝水”。他的这种症状被有旁人称为阿斯伯格症的特征,像比尔盖茨、贝多芬、牛顿等天才,小的时候都有这种特征,也就是个别方面有超常的技能和沟通能力却非常的差。他在五年级的时候,已经开始钻研大学的解析几何和微机分了。

2、神童是在大学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呢?

由于谢彦波年龄小,自理能力比较差,尤其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他才11岁,只有5年集体学习生活经验的他,传说第一次走进校门时,他还在滚动一只铁环玩。完全就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模样。在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这方面,他的问题尤其严重。

3、神童在美国求学时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种说法是他与导师之间关系紧张,美国的导师无法容忍谢彦波比他还要傲气。他撰写的论文,所引用的观点论据与安德森对立学派巧合,所以,一个想拿学位,一个根本不让通过。另一种说法是流传的用枪或菜刀威胁过导师。

能培养出一个神童,估计是大多数父母的梦想,也有很多家庭在为此不懈地努力,甭管是学习方面的,还是才艺方面,很砸钱进行投入,再看主人公,一切终将回归平静的时候,这个神童的光环,让他得到了很多,也同时失去了很多,对于一个孩子的未来可持续的发展,家长是顺其自然还是拔苗助长呢?

我是月亮姐姐Nancy,感谢友友们的精彩评论、热情点赞、温馨关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月亮姐姐Nancy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科大的三大神童名扬神州,一个叫谢彦波,一个叫宁铂,一个叫干政,这三个戴着红领巾孩子,走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轰动全国!

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智能手机,但三大神童的名气,通过口耳相传传遍大江南北,达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

三大神通之一的神童谢彦波,名不虚传,在他的学习履历中,根本就没有什么中学,他直接从小学进入大学,11岁读大学,15岁读硕士,18岁师从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攻读博士。读博期间,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

至此,谢彦波的前途一片光明,有望成为世纪之交物理学界的领袖,甚至有人说诺贝尔奖对于谢彦波来说,如探囊取物,根本不在话下,物理学界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然而,智力超群并非成功的决定因素,决定人成功的除了智商还有情商。谢彦波这样的神童,有着极高的天赋,智商对于其发展绰绰有余,但是,情商这一块,就远远落后于智商的发展了,带给神童的,可以说是致命的一击。

在大学期间,别的大学生对社会交往已经十分重视,谢彦波还在推铁环疯玩疯跑,他实在还是个孩子啊。在读研期间,跟导师不睦,在美国时,安德森心高气傲,谢彦波被他还要心高还要气傲,关系紧张,截断了其留学的路,不得已回国了。

(上图为三大神童)

这,成了谢彦波成功路上的滑铁卢,谢彦波回国后,到中科大做了现代物理学教师,从事现代物理的研究工作,用自己超常的智力,为祖国培养人才。

即使是现在,还是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是,如果当初谢彦波的情商跟智商同步发展,人生中没有省略中学的时光,也许诺贝尔奖早就收入囊中了。

谢彦波的回归常人,在三大神童中算是最好的结局了,宁铂2003年看破红尘出家,据说后来还俗,但还在研究佛学,也做心理咨询。干政呢,逃避交往,逃离社会,隐居在安徽老家,跟母亲相依为命,足不出户,拒绝一切交往活动。

早慧神童,是天赐的存在,对于这类神童,如何培养,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如何不让方仲永们“泯灭于众人”,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毕竟神童寥若晨星,值得无比珍惜!


当代师说


各个年代都有各个年代的神童,他们不外乎是学习能力天赋秉异。在很多人看起来很困难的课程上比如高中三年的课程,他们只需要短短一年更有甚者一年不到就可以完成!上个世纪70年代,有一个神童居然以11岁的年龄,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8级少年班,直接开始攻读大学的学科!他就是谢彦波。那么这样一个神童后来怎么样了呢?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一下神童——谢彦波的故事!

一.神童谢彦波在加入少年班之前

(1)出生之后童年在湖南医学院【也就是后来的中南医院湘雅医学院】里度过,他的爸爸是湘雅医学院里的物理系老师,很喜欢给童年的谢彦波讲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或者科学故事!

(2)上小学之后,由于家里爸爸是大学老师的原因,家里有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各种教程,数学,物理方面的书籍最多!

(3)小学二年级,父亲发现他居然无意间发现他在学习高中数学!

(4)小学三年级,父亲开始指导他进行制定学习计划,超前学习。【每天6点左右起床,体育锻炼10多分钟后,开始清晨自习,然后开始去学校上课,然后晚上回来吃完饭,写完家庭作业后,在进行一个小时的自学初中课程】,小学三年级的谢彦波完成了初中数学!

(5)小学四年级,自学完了高中的数理化!

(6)小学五年级,开始学习大学的几何与代数!

二.谢彦波进入中科大少年班

(1)小学毕业,参加湘雅医学院附属中学的高二年级的数学竞赛,获得了第二名。

(2)在长沙市高中生数理化竞赛,获得了好名次。

(3)由于只有小学学历的谢彦波在高中生竞赛中获奖!中国科技大学派专人来对他进行面试,结果发现他的数学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其他各门功课也都达到高中毕业水平。科大录取他进了少年班。

(4)15岁谢彦波在大学毕业前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的研究生【刷新了中科大的记录:国内年龄最小的15岁的研究生】

三.谢彦波人生转折在学博士时期

(1)18岁的谢彦波在拿到硕士学位后,师从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攻读博士。本来可以在20岁时,拿到理论物理学博士,但是由于他和导师相处不好,于是转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

(2)在美国读博士的日子,跟随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197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学习。

(3)但是他和安德森的关系也处理得不好。谢彦波的性格比安德森还要傲气。

“我的论文不讨他的喜欢,”谢彦波说,“写的是他的理论的不对。”
当时在普林斯顿的中国同学圈子里,谢彦波与导师不睦,渐渐成为公开的秘密。

(4)后来谢彦波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回国,1987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

(5)任职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进行物理学的教授!

欢迎大家,关注“大学生生活”!


大学生生活


对于谢彦波的骤然陨落,凡是知道他的人,没有不感到可惜的,觉得中国失去了一个高端的科学家,一个将来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关于其身世,我就不赘述了,因为已经有很多朋友很详细的阐述了,我再多说,就显得有点多余了。

我主要探讨一下,如果教育得当,谢彦波会不会成为顶尖科学家。

答案是否定的。

即使谢彦波像普通人那样20岁考上大学,而不是在少年班里“毁”了,也一定成不了顶尖科学家。这是因为

首先,谢彦波只是一个学习高手

他只是表现出学习的天赋,会学习而已。是那种一学就会,一点就通的人。也是过目不忘的人。大家尽可以用形容词去形容他。

但是,科学家不是会学习,而是会思考,会创新。一个人这方面强了,另一方面未必就强。所以,谢彦波学到了博士,基本上就学到头了。需要创新,需要独立思考的时候,他不行了。因为他就是这个水平,在创新能力方面,或者他就是个傻子。导师不喜欢他,绝不是因为他狂妄,就是觉得他不行。

第二,搞研究的,更需要“慢”

搞研究,是需要慢慢的做,而不是想着一个学期就把两年的课本都吃透。浮躁的心理是不适合搞研究的。而谢彦波正是一个浮躁的人。小学的语文数学,如果只是把精髓抽出来,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孩子,用一年时间也能学完。但是精髓之外的东西呢?你以为别人读六年小学都是在混饭吃吗?就像跑操一样,人家不紧不慢的跑两圈,你非要用百米的速度去跑,你早跑完一会儿,能有什么呢?天天这样,别人会越来越健康,你差不多会累死。

牛顿是在树下休息的时候,看到落下的苹果产生灵感。如果当时正抱着《百家姓》背呢,而且给自己指定一会儿就背完,他会有这样的灵感吗?有一位科学家不是在睡梦中梦到了碳60的结构模型吗?

第三,清华北大是出不来顶尖科学家的

清华北大学子听起来是很了不起的,动不动就考700多分。但是,我要说,这些人,绝对成不了好的科学家,说不好听点,他们就是“跟屁虫”而已。就是会学习而已。能把别人的东西学到手,但是让他自己创造的时候,就像个傻瓜一样。我们的超级中小学就是在培养会学习的人,说实话,会学习的人,真的没有什么出息,只是适合打工而已,连个包工头都不是。

前不久,看新闻说,德国有人弄个什么山寨奖,其中得奖的大部分都是来自天朝。把人家的产品拿过来稍稍改动一下就成了自己的了。我们的研究和设计人员大致就是这个水平。

同意我的观点的,不要忘了给个关注啊。


爱河北人


看看题目给谢彦波带上“中科大”、“诺贝尔”、“神童”这么炫酷的光环!这些都是谢彦波最光彩夺目的一面。然而事情并非按大家想象的方向去走,一位超级神童骤然陨落!这是为什么呢?那就得找找他不足一面,自然就明白了。

一、社交能力弱

1.从小就不爱说话的谢彦波,语言表达能力很弱。1岁到入学阶段是跟乡下奶奶生活,入学才回到城里。连第一人称“我”都不会说,都是说彦波要做什么。上学后,仍不爱开口说话,老师问他问题,他也不回答,让老师很是头疼。

2.由于学习好,小学就能在高中数学竞赛、理化生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被中科大录取进入少年班。带着红领巾的大学生自理能力很差,社交能力更弱,不懂得和人家交往,特别是不懂得与自己关键人物的相处。这样就导致他博士都没毕业。



3.18岁的他就读博士与导师关系处不好转而去美国读博士,导师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安德森。可谓因祸得福,但是好景不长,他与导师不和睦成为公开的秘密,后面被送回国。

这样的一位神童由于社交能力弱,不懂得与人交往,跟自己关键人物相处不和睦,人生发展无法继续,前途不再辉煌。

二、人生经历短缺

1.11岁考入中科大,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只有小学5年的经验。这么一点经历如何与人交往,必然会有代沟。以至于网传,第一次走进校门,他还在玩一只铁环。



2.人生经历短缺很难与人交往,关系难以为继。很多神童都有同样的现象,而这一切缺失了就很难再补回来,以至于长大以后都无法正常的交流、生活。

短缺的人生经历,无法融入集体活动。这一课的缺失,无法弥补。神童陨落便在情理之中。

三、那股傲气所致

1.正常人考取中科大那都是大喜事,正常人被称为“神童”都会骄傲,正常人被寄予“诺贝尔获得者”都会傲视天下。更何况三者皆备的谢彦波。也因为这股傲气拒人千里之外,人生发展遇到天花板。

2.这份傲气使得与科大导师相处不好,与美国导师相处不好,博士没有毕业。导师无法容忍你的傲气,伤害的却是自己。

我认为以上三大方面导致神童陨落,回归正常,没有大喜没有大悲。




四、说说自己的感悟

1.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至。人生不能因为某些成就而觉得前途一片光明,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谦虚踏实这样才能长足的进步。

2.不能揠苗助长,脱离成长规律。超前学习,超难学习,造就很多学霸、学神。在关环之下,大家容易脱离实际,满目追求学习,导致心理、社交等无法想象的问题。



3.孩子的成长需要各方面同步成长,就像吃饭一样需要营养均衡。只有学习好那是容易出问题的,相处之道,人情世故也需要经历来跟上。现在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大家需要相互协作才能在科研、事业上取得成就。

这样的一位顶级神童骤然陨落,我们必须好好反思,才能吸取教训,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个人愚见,不到之处还望多多指教,不喜勿喷,谢谢!


徽乡小居


曾经,因为历史的偶然,中国人才教育中断了整整十年。1974年,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博士归国,曾经建议,中国当前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需要像当年留美学童那样,将一些天赋异禀的少年天才,重点培养,挽回中国教育那缺失的十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由高层领导批准,中国大学的少年班成立,谢彦波在1978年进入了中科大首批少年班,但当时锋芒最盛的,是比他大了一岁的宁珀,还有甘政。



这三位带着红领巾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天才,是顶着“神童”的美名和对天才的期望进入广大国人的视野,只是后来他们的人生轨迹,都不算顺利。宁珀的学历止步于中科大的本科,三次考研,三次弃考;后来想去南大的天文学系,中科大没同意,后来出家,又在去年还俗,做起了心理咨询。



甘政和谢彦波先后去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因为和导师关系不睦的原因,博士论文没有通过,被中科大召回。甘政放弃考博,后来无声无息。也只有三大神童之一的谢彦波,回国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且成功,在学校留校任教,现在是理论物理专业的副教授。



中学时代,我们都学过千古名篇《伤仲永》,不过那时方仲永老爸只知消费儿子,不知培养,所以才有了王安石的千古一叹。中科大的这三位天才,其实也是当时中国特殊国情下的产物,是有“拔苗助长”和急于求成之嫌。在没有中学时期的过渡,直接走向大学后,他们的性格不够健全,心理承压不太好,与周围的人际关系也相当不睦,这也是谢彦波和甘政的博士论文被其导师毙掉的原因之一。

神奇总被雨打风吹去,曾经的少年天才,如今也都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正是他们这些神童的经历,也让后来者们更加审慎,比如现在少年班的招生,需要参加高考,然后复试,年龄基本也在15岁以上。同时三人的陨落,或者说不如人意,也不能否定少年班的成功。仅以中科大为例,在长达40年的少年班招生中,其硕士通过率为90%,博士通过率为64%,相当的高了。著名人物有先后供职百度和微软的张亚勤,以及紫光集团总裁郭元林。



无论如何,向曾经的这些神童天才们致敬,正是他们的探索,才有了日渐改善的少年班。推人及己,如果将来我们的子女,也是这样的神童,我们还会把他们送到少年班吗?


教育练真堂


谢彦波是谁?

谢彦波可能是80年代家喻户晓的天才神童,也是当时中科大少年班的第一届学生,他跳过中学阶段,11岁直接由小学阶段升入大学,之后15岁在理论物理所读研究生,师从于渌院士,18岁读博士,师从周光召院士,在博士就读期间去了普林斯顿大学,成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的学生,这也是题目为何说他有望多去诺贝尔奖的原因了。

像这样的神童必然是天之骄子,身上都有才人的傲气,据媒体报道,他在美国的导师也是傲气逼人,因此他们的师生关系并不和谐。在普林斯顿大学结束后,他回国以硕士的身份成为了近代物理系的教师。

评价

在十几年前的时代,正是神童大量现世的时代,很多神童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几年,这方面的新闻开始渐渐的少了,这才是一个比较正常的趋势,尊重一个人发展的客观规律还是有效的。由于科大少年班一般是选择天赋异禀的孩子提前攻读大学,很多十几岁的孩子便已经在攻读大学课程了,虽然课程跟得上,但是在心理成熟方面,是很难和一般的孩子一样发展的,很多少年班出来的学生,普遍反映在人际交流方面存在缺陷,而且人际交往,心理建设这方面的东西,过了一定的年纪就很难赶得上了,导致很多神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都有障碍,就像谢彦波并没有完成博士学历。可见,高手也有很多不高明之处啊。当然,谢彦波老师目前作为中科大的教师,培养出一大批为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依然值得我们尊敬和感叹,他依旧站在我们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我们这些普通人,在感叹神童或者天才的同时,也要好好感谢自己的生活经历,可能我们做不到那么聪明,做不到那么优秀,但是我们也可以成为一个完完整整的自己,也有很多缺点,但是也有很多优点,也会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宿命。现在这样,也真好~


那么你们是怎么看待谢彦波的故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