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王朝女政治家、才華橫溢和熹皇后——鄧綏

鄧綏,東漢王朝著名的女政治家,東漢王朝第四代皇帝漢和帝的皇后。

鄧綏系出名門,其祖父正是以向光武帝劉秀進獻了“圖天下策”的東漢開國重臣、雲臺二十八將之首的太傅高密侯鄧禹。鄧綏六歲能讀《史書》,十二歲通《詩經》、《論語》。

鄧綏十六歲入掖庭為貴人,22歲被冊封為皇后。恭謙肅穆,小心謹慎,一舉一動,有規有矩。奉侍陰皇后日夜戰戰兢兢。與同列的妃嬪應接慰藉,常常克己體下,即使是宮人僕役,都加恩施惠。後來陰皇后用巫蠱之術加害鄧綏後敗露,陰皇后被廢。鄧綏請求挽救沒有成功,漢和帝便更屬意於鄧綏。鄧綏更加說自己的病十分嚴重,深居閉戶以絕和帝之召幸。這時管事人奏請重立皇后,漢和帝說:“皇后之尊,與我皇帝位同一體,同等貴重,承祀宗廟社稷,為天下母,不容易啊!只有鄧綏品德為後宮之首,才可以當得起。”

這時,四方諸侯之國,貢獻方物,爭求得珍貴華麗之物,自鄧綏入主中宮,一律禁絕,歲時季節只要供給紙墨就行了。漢和帝每次想封爵鄧綏家族,鄧綏往往謙讓苦苦哀求不讓進行,所以鄧綏的哥哥鄧騭在整個漢和帝之世不過是一位虎賁中郎將而已。

元興元年(105年),漢和帝駕崩,長子平原王劉勝以痼疾不得立,而諸皇子夭沒,前後以十數,後生的往往隱秘地養於人間。殤帝劉隆生下只百餘日,鄧綏迎立即皇帝位。尊鄧綏為太后,臨朝聽政。

東漢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年僅27歲的漢和帝突然駕崩,面對著“主幼國危”的局面,25歲的鄧綏臨朝稱制。鄧綏執政期間,對內幫助東漢王朝度過了“水旱十年”的艱難局面,對外則堅決派兵鎮壓了西羌之亂,使得危機四伏的東漢王朝轉危為安,被譽為“興滅國,繼絕世”

。但另一方面,鄧綏亦有專權之嫌,其廢長立幼,臨朝稱制達十六年而不願還政於劉氏,朝堂上也有很多非議。

鄧綏認為,要想使皇室外戚子弟不招破敗之禍,最重要的是要加強對他們的教育,讓他們讀書。鄧綏下令將漢和帝的弟弟濟北王、河間王家中子女,年齡在五歲以上的四十多人,和鄧氏近親子孫三十多人召到京師,為他們專門辦起了一所學校。請了老師為他們教授經書,鄧綏還親自監督他們學習。年紀太小的,都專設師傅,讓他們到宮內親加教導。由於鄧綏的約束教育,鄧氏子弟都比較守法。她哥哥鄧騭的兒子鄧鳳接受人家賄賂,事情被揭露出來後,鄧騭將妻子和兒子頭髮剃光,以謝罪天下。這在封建社會中確是少見之事,是與鄧綏嚴格約束外戚是分不開的。

“蔡侯紙”來歷

《後漢書?皇后紀》記載:是時,方國貢獻,競求珍麗之物。自鄧後即位,悉令禁絕,歲時但供“紙墨”而已。鄧綏是個才女,喜歡吟詩作賦,舞文弄墨(猶其喜愛書法)。同時,她又是一個喜歡節約、不尚奢華的人,所以非常需要一種比帛紙節省,質地又好的紙張。彼時,已在宮廷多年、四十多歲的宦官蔡倫,投其所好自請兼職尚方令,用意摸索改進造紙技術。

鄧綏對蔡倫改革造紙術極為讚賞,下令進一步研製推廣。鄧後執政蔡倫又得重用,他不但是中常侍,且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封地在今陝西洋縣。蔡倫研製的紙張被鄧太后命為“蔡侯紙”。

在鄧綏的治理下,東漢國家經濟在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下仍能獲得復甦,社會漸漸安定。鄧綏執政期間,外戚宦官均不能為禍,她日夜操勞,躬自處置,增收節支,減輕賦稅,救濟災民,終使歲還穰豐,百姓安居樂業。她採納西域都護任留班超之子班勇的進諫,通西域、抗匈奴,安定幷州、涼州,使西線多年無戰事。她聽從虞詡等人良策,以赦免戰俘、安撫和談的辦法轉守為攻,使羌人暴動得以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