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一拨具有“理科思维”的“铁血文科生”曾壮大了华夏文明

众所周知,先秦的周王朝是一个礼治社会。人们讲究的是用善意去感化他人、治理社会。

整个社会风气相对柔仁温和。与此相适应,在行政领域也缺乏相对细密的行政技术,基本靠格言的柔性治理。

礼治社会的倡导者:孔子

但是,礼治社会的运行逻辑中却存在着使她自身毁灭的缺陷,那就是她太压抑人的进取欲望和变革精神。于是,随着周天子势力的式微,各路诸侯开始蠢蠢欲动,进而相互攻伐。要在战争中取胜,是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的。此外,诸侯国国内的政治斗争也要求在位者积极变革,以俘获民心、壮大本集团力量。因此,各路诸侯纷纷开始了在本国的变法。

当时天下各路诸侯很多,相信求变的诸侯也有很多。但是,因为年代的久远和当时记载水平的有限,今天的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观察到当时变法的全貌了,而只能通过各种曲折的途径还原几个大国发生的重要变法。这几次变法分别是——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威王驺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赵国武灵王变法、燕国乐毅变法。

商鞅变法

根据历史记载,这几次变法的基本内容合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削减封地权力,实行尽可能的中央集权;整饬吏治;发展农业;壮大军队;实行法治。这些措施,在,今天看来平淡无奇,在当时那个“礼治”影响还很浓厚,国家治理思路还比较粗糙的年代,由没有经过科学技术思维洗礼的一群“文科生”提出并施行,其实是有一种爆炸性的革新特点的。而且,这群“文科生”非常“铁血”。

首先,“实行中央集权”和“整饬吏治”,动的都是权贵阶层的蛋糕。而在当时,政治体制实行的是分封制,诸侯国内部一般都是有好几股大的势力。这些势力有自己的土地、人民、军队,都是硬骨头,非常难啃。而普通官员对诸侯国的内政外交也起着一定的当家作用,要动他们的俸禄和特权,也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所以,就“实行中央集权”和“整饬吏治”这两点来说,没有铁血的手腕,光有头脑,是施行不下去的。

怎样分配利益,自古以来是个难题,甚至会造成流血

其次,“发展农业”、“壮大军队”这两项措施的施行,有一定政治难度的同时,更需要技术头脑。比如李悝推行的有关精耕细作的具体方法(间杂五谷、抢收抢种等)、平粜法(丰年政府收购一部分粮食,饥年时以平价卖给灾民);商鞅的“农爵制”,虽然在今天看来技术上非常简单,但和“礼治社会”的治理方式相比,已经有了很强的技术性。

最后,“实行法治”这项措施,是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此,社会治理的标准相对硬性了,而且改变了“礼治社会”的“诛心”特点。所以,社会治理不再掺杂太多的情感,而开始充满了“技术性思维”。

就是先秦时期的这拨“具有理科思维”的“铁血文科生”,在时势的逼迫和个人进取精神的驱动下,把技术性、精明、强硬、铁血这些“礼治社会”所缺乏的因素注入了华夏文明,使华夏文明从此变得更加有韧性、力量,更加精明。这群“铁血文科生”的英魂,必将永远俯瞰着华夏大地上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成为中华文明生存、发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