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反间计为何对赵国屡屡奏效?

苍蝇不叮无缝蛋

战国后期的对抗,其实主要就集中在秦国和赵国之间,赵国亡了,其他国家没太强的抵抗能力。公元前228年赵国灭亡,到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才七八年时间。而赵国从长平之战到灭亡,还抵抗了三四十年呢。

在这场关键的对抗中,赵国发生过两次脑残的事,一次是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用赵括代替廉颇,结果惨烈,国中精壮死伤过半。另一次是杀李牧,更是“李牧死、赵国亡”。按照司马迁的记载,这两次都是秦国用了反间计。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如此明显的反间计能屡屡对赵国奏效?

反间计能奏效,一般不是靠计谋多高明,而是充分利用对方已有的嫌隙,所谓,苍蝇不叮无缝蛋。而赵国这个缝在赵国建立之初就埋下了。

赵鞅的野望

赵家原先是晋国的大夫之一,三家分晋之后获得了周天子的认可,成了诸侯。赵鞅是《赵氏孤儿》的主角赵武的孙子,当时晋国公族已经衰落,六家卿大夫掌控了晋,这位赵鞅就是六卿之一。他是个野心家,和中行寅用铁铸刑鼎,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铁鼎上,这本应是晋顷公的权限,所以孔子就发出了“晋其亡乎!失其度矣”的感叹。

这个野心家在挑选接班人时候,挑了个妾的儿子毋恤,这个妾还是个翟人,翟人是北方的族群,华夏文化圈的人不太把他们当人看。选他的原因就是看重这个儿子是个心狠手辣之辈,且能隐忍,还和自己一样有野心。选他之前还做了个测试:

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恤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

赵鞅此时就在惦记这个“代”,虽然他的继承人如他所愿获得了代地,却也埋下了赵最终灭亡的祸根。

“此子类我”

赵鞅选的接班人毋恤不负乃父重望,做成了两件大事。一件就是三家分晋,智伯势大的时候没有怂,被智伯攻击时候也挺住了,终于从周天子那里拿到了名分。

另一件就是吞并了代地,用的方式很有港片风采。代地的王娶了毋恤的姐姐,一家人自然有聚会的时候。这一次毋恤就在夏屋山这里请代王来喝酒,推杯换盏之间,毋恤突然操起勺子刺死了代王,埋伏的刀斧手把随从也砍个精光。接下来就是发兵攻占代国。他姐姐被他气自杀了。

就这么个人,地位稳固后,倒特别讲究礼法。和某些当年是反对传统的急先锋现在又要子曰诗云的人,一样一样的。

赵国的二象性

光学历史上有个理论叫波粒二象性,说 光既有波的属性也有粒子的属性。对赵国来说,也有二象性,一象是原先晋国分出来的贵族,我们称之为赵,另一象是代地,简称代。代地是通过这种方式占来的,可想而知代人对邯郸的赵国贵族的看法。


本来,赵国贵族可能也不太在乎代地人的看法,就当作殖民地,就做你们主子咋啦?但是,随着战国时期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暴力活动越来越升级,代地的作用就越来越大了了。为什么呢?因为代地胡汉杂处,这样的地方的人能打。并且代地还产宝贵的马和骑兵。虽然在当时骑兵还不像中世纪那样唱主角,但在战场上有骑兵的一方要比没有骑兵的一方机动性强得多,指挥官的选择面也大的多。不管是亚历山大还是后来的罗马人、迦太基人,这些能打的部队都必须配备优秀的骑兵。

你无法命令对你心坏敌意的人在战场上效死力,只能通过拉拢的让对方为你效命。这就要求邯郸的人必须重新评估和代地的关系。

虎头蛇尾的“胡服骑射”

到了赵武灵王赵雍这里,重新建设和代地的关系,于是就有了“胡服骑射”的说法。这个名词挺误导人的,本来就有戎服,把戎服改一改,哪里就会引起那么大的争论?骑射更不用说了,好用干嘛不用,还非要用战车吗?

这件事的关键是赵雍打算让代地的人更多的参与进赵国的统治核心,借他们的武力增强赵国竞争力。然而赵国贵族又怎么可能愿意呢?

于是就有了后面的继承人纷争,大儿子赵章是军队里的,代地的人较为拥护,小儿子赵何长于邯郸,原贵族拥护。结果是赵雍在一个君主的黄金年龄让位给小儿子赵何,自己做主父,专心经营他心心念念的代地,为了从代地饶过去攻击秦国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悲剧的是,继承人纷争还没结束,再一次爆发的时候就是沙丘之乱。当赵章兵变失败后,他逃到了沙丘找赵雍,赵雍接纳了他。如果真像史记记载的那样,赵雍是因为爱吴娃这个死了很久的人所以才把赵何立为国君,这里就没法解释他为什么还是这么爱赵章。分明是他俩的感情其实不错,但是迫不得已必须传给赵何。

这件事以赵武灵王父子一起被杀结束。抬高代地政治地位的计划延迟了。

破裂的赵国

赵武灵王父子实质上就是代地的政治代言人,被谋杀后,邯郸和代地的裂隙更大了。这件事秦国肯定清清楚楚,不然不会屡屡用间。

长平之战时候,很多人分析了很多赵括代廉颇的理由,但没见到人从赵国内部裂隙来分析的,也是因为缺少资料,只能靠猜测。赵括毫无疑问是邯郸这边的人,他的父亲赵奢原先在燕国带过兵打过仗,后来在赵国阏与之战中成名。廉颇缺乏资料,但在军中日久,想必很得代人的心。后世多分析赵国国力不足,所以要速战速决,派赵括去就是为了速战。然而这场仗对峙了快两年,赵国距离要近得多,就算秦国国力强,赵国也不见得更难忍受。猜测更多是害怕廉颇拥军自重,因为军中始终是存在一大批代地的人,他们对邯郸的贵族不满。

李牧记录比较详细,他确凿就是来自于代地,在代地抗击匈奴中建立了威望,之后一次次击败秦国,想必他的手下大量都是代地的老部下。这样的一个人,邯郸君臣怎么能放心?所以秦国再一次用间,邯郸君臣的恐惧战胜了理性,李牧成了牺牲品。

赵国的问题就是搞政治的那帮人和军队不是一伙人,流血的人没有政治权力,有统治权的人又不愿意且没能力去打仗。这种不协调被秦人屡次利用。


这种不协调在后世成了常态,安禄山为什么一定要造反?他不造反他就要被玩政治的人给搞死了,只能造反。宋明的将领更是一直活在中央文官的阴影里,毛文龙这么重要的人,说砍就砍了,还屁事没有。所以,宋明被欺负属于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