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暴雷”会产生两大问题

近期上市公司业绩修正预告天雷滚滚,沪深交易所的问询函也如雪片般向相关上市公司飞去。在多家上市公司业绩修正预告巨亏的背后,计提巨额商誉是罪魁祸首。对此,市场上却有声音认为,“商誉暴雷”风险集中释放,疾风骤雨后将现彩虹。对此,笔者并不敢苟同。

自2014年开始,沪深股市上市公司掀起一股并购重组的热潮。从2014年至2016年,股市每个交易日因“筹划重大事项”而停牌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超过200家。在此轮并购重组热潮中,资产出售方为了享受高溢价,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纷纷作出较高的业绩承诺。高溢价并购也催生出高商誉,如2018年三季度显示,沪深股市超过2070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誉,累计达到1.45万亿元。如此巨额的商誉,也成为悬在资本市场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步入2017年、2018年之后,也到了并购重组资产出售方兑现业绩承诺的时候,但由于业绩承诺过高,而标的资产盈利能力有限,导致当初的业绩承诺无法兑现,计提商誉减值就变得不可避免,从而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影响。

但此次上市公司集中计提巨额商誉,显然还有另外的因素。今年1月份,财政部会计司针对会计准则咨询论坛中的“商誉及其减值”议题文件征求了会计准则咨询委员的意见,大部分咨询委员同意,随着企业合并利益的消耗,将外购商誉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这一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方法。虽然此后财政部表示商誉会计处理仍按现行要求执行,但该消息却引起资本市场的强烈关注。

一旦今后政策出现变化,并购产生的商誉要求按年度摊销的话,那么对于那些业绩较差或商誉较高的上市公司而言,按年摊销将可能导致其业绩出现连续亏损,上市公司将存在被退市的风险。也正因如此,多家上市公司将商誉一次性予以计提,“商誉暴雷”现象因之而生。

当然,在上市公司一次性计提巨额商誉的背后,显然还存在财务“大洗澡”的嫌疑。通过财务“大洗澡”, 上市公司可以将存在的问题进行洗白或洗得一干二净。比如已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通过财务“大洗澡”的方式做大2018年的亏损,以便2019年能轻装上阵,为2019年实现盈利“创造”条件,从而避免连续三年亏损被暂停上市,甚至能规避今后因连续四年亏损被强制退市的可能。基于此,沪深交易所针对计提巨额商誉的上市公司,纷纷下发问询函,要求上市公司对计提商誉与巨亏作出详细说明。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商誉暴雷”后不会有什么彩虹出现。一方面,因“商誉暴雷”出现巨亏,许多上市公司会因之出现未分配利润为负的现象。即使今后年度能实现盈利,像天神娱乐等预告巨亏数十亿元的上市公司,也不知需要多少年才能实现翻身。这实际上也意味着,投资这样的上市公司,将面临着数年无红可分的状况。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通过财务“大洗澡”的方式洗白自己,在其披露的年报中,个中其实也存在虚假陈述的嫌疑。信息披露中的虚假陈述,明显违反《证券法》的相关规定。一旦因上市公司的虚假陈述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将会遭遇投资者的起诉,上市公司将承担赔偿责任,这将会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上市公司虚假陈述,也会招致证监会的行政处罚。

此次上市公司集中出现“商誉暴雷”的现象,在警示上市公司切勿盲目并购、高溢价并购的同时,其实也应该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现行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与《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并不能有效抑制上市公司高溢价并购的冲动,需要进行相应的修订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