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真实的董卓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一个人的历史


董卓,东汉末期的著名军阀、奸臣。他的事迹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废立天子、滥杀无辜、酷虐朝臣、偷坟掘墓、荒淫无耻,成为很多人印象中,汉末三国时期的头号恶人。

但是,如果我们翻开范晔所修的东汉正史《后汉书》董卓的传,会发现一个和小说、戏曲、各种文艺作品中不太一样的董卓。

在《后汉书·董卓列传》的开始,史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类似曹植《白马篇》中青年游侠那样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董卓。

"性粗猛有谋,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为州兵马掾,常徼守塞下。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

这段话意思就是,董卓年轻的时候,武力高强,能征善战。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对他十分畏惧,但董卓又十分仗义疏财,和少数民族的领袖们能够打成一片。他经常杀牛宰羊,大摆酒宴,和羌胡的首领称兄道弟。史官给这个时候董卓的评价是"健侠知名"。

在西北出了名的董卓,很快就吸引了朝廷的注意,他成为了朝廷的高级武官,负责在西北带兵打仗。在西北期间,他把折腾了汉朝人几十年的羌人,打得一片鬼哭狼嚎。

可见,此时此刻,无论从为人还是做事的角度看,董卓都不太像此后那个废立天子、滥杀无辜、酷虐朝臣、偷坟掘墓、荒淫无耻的大恶人。

那么,董卓,为什么会成为后来的那个董太师呢?其实,《后汉书》已给出了答案。

因为董卓的出身,是六郡良家子。所谓六郡,是指汉代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六个郡: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

从西汉开始,朝廷就有征用六郡出身的年轻人从军,或者担任军官,与匈奴、鲜卑、羌等少数民族打仗的传统。这些人被称为"六郡良家子"。

与这一传统几乎同时产生的,是把持朝廷实际控制权的外戚、豪强地主、甚至儒生们,对"六郡良家子"们的歧视和打压。外戚、豪强地主们大多是出生就含着金钥匙,长期掌握着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大权;而儒生们以圣人自居,严于律人,宽以律己,占领了两汉特别是东汉时期的舆论高地。

《三国演义》中许多叱咤风云的大人物,都是出身于世居中原富裕地区的世家级的外戚、或豪强地主家族,比如说出身汝南"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的袁绍、袁术兄弟。他们毫无疑问,不希望六郡良家子这种从草根做起,一步一步积功爬上来的"非我族类"来分他们的"蛋糕",直接或者间接的对他们的社会地位甚至经济地位造成严重威胁。

在汉代,六郡良家子或者其他从边远地区起家靠军功起家,然后受到朝廷实权派的歧视和打压而最后落得悲剧结局的名人很多。

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西汉的飞将军李广。李广家族是典型的六郡良家子。李广,包括他的儿子李敢和孙子李陵,都是西汉抗击匈奴第一线的将领。他们打着最艰苦的仗,面对着最危险的对手,背着最大的黑锅,苦命一辈子,最后得不到该有的荣誉。荣誉属于汉武帝的外戚们:前有卫青、霍去病;后有霍光、公孙贺。

到了东汉时期,出身于世居中原富裕地区的外戚、豪强地主、儒生们的地域歧视范围进一步扩大,所有偏远地区靠军功发家进入朝廷高层的人,都成了他们歧视的对象。比如说,《三国演义》里叱咤风云的万人敌吕布,和未来的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刘皇叔,对此都有一把心酸的泪水。他俩一个是五原人,一个是涿郡人,当时都是汉帝国的老少边穷地区。

《三国志》里记载,吕布在与曹操交战失败后,投奔刘备,俩人惺惺相惜,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兄弟,我们俩都是出身边地的贫苦人啊,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

这样的苦酒,每一个六郡良家子几乎都喝过,董卓也没能幸免。

一方面他不断的立功,大破西北叛乱的异族人,大破黄巾起义军,另一方面,他不断的被人鄙视。出身豪强、世家勋贵集团的张温、孙坚等人不止一次的羞辱他,还有人要求朝廷调查他,剥夺他的军权。蔓延了百余年的歧视、打压。积累了百余年的仇恨与戾气,最终在董卓身上迎来了总的爆发。

可以说,董卓后来清洗朝廷、鱼肉百官、诛灭外戚、和关东诸侯你死我活等一系列行为,都是他作为六郡良家子,对那些歧视打压了他们百余年的外戚、豪强地主、儒生们的报复。

而报复的代价,则是整个东汉帝国的崩溃,以及四百年大分裂局面的到来。


煮酒君


历史上的董卓和三国演义里面描写的是不一样的,并且基本上完全被罗贯中给黑化了。

董卓的父亲曾经担任县尉,他年轻的时候好打抱不平,性情豪放,和羌人部落关系比较好。

董卓年长后,在陇西郡府担任官吏,曾经大破匈奴。后来他战功卓著,连续升迁,官拜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

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和袁绍合谋除掉宦官,遭到太后阻拦。两人便邀请董卓进京给太后压力,以便能够达成目的。

何进被太监杀害后,董卓便杀入长安城,另立了刘协为皇帝,史称汉献帝。

到这时,董卓希望能够象霍光一样,成为辅佐一代圣主的丞相。袁绍和曹操则希望能够改变汉朝政府的政治格局,消灭掉外戚和宦官干预朝政的乱象。

董卓的行为严重伤害了士族集团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抗。

袁绍曹操和孙坚等人组成了反对董卓的联军,在他们的联手进攻下,董卓接连战败,后胁迫皇帝迁都长安。

董卓原本是武人出身,看不起当朝的文官。文官们本来就属于士族集团的成员,看到中国不断的侮辱文人,就准备联手除掉董卓。

他们买通越骑校尉伍孚,让他身藏利刃,去刺杀董卓。结果刺杀没有成功,涉案大臣纷纷逃跑。这就是三国演义里曹操刺杀董卓的原型。

司徒王允花重金收买了董卓的义子吕布。

公元192年4月23日,李肃手持长戟刺伤董卓,吕布上前一刀杀死董卓。

董卓的死亡并不代表东汉朝局混乱的结束,而仅仅是一次开始。


新知传习阁


正史上的董卓和《三国演义》的差不多,三国演义在刻画董卓形象的时候,确实是比较符合史实的。当然董卓与吕布中了王允的离间计,那个是不符合史实的,其他的除了一些细节,基本吻合,那我们来看看董卓进京前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吧。

董卓的父亲叫董君雅,曾经做过颍川郡纶氏县尉,董君雅有三个儿子,长子叫董擢,字孟高,次子叫董卓,字仲颖,三子叫董旻,字叔颖。

董卓是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出生在颍川。董卓后来随父亲回到家乡,董卓年轻的时候行侠仗义,经常到羌人部落那边游玩,也就认识了很多羌人头的首领。有一次,几个羌人首领来看望董卓。

董卓把他们带回家,然后直接把家里的耕牛给宰了款待他们,羌人很感动,回头之后给董卓送来了上千头牲畜。董卓先是在陇西郡担任官吏,负责治安,当时匈奴人经常过来骚扰,凉州就征董卓为从事,率军大败匈奴,歼敌上千。

并州刺史段颎就把董卓推荐给了朝廷。汉桓帝时期,董卓被任命为羽林郎。董卓武艺高强,有臂力擅射,这一点跟吕布很相似。

公元166年,鲜卑联合羌人入侵,朝廷任命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负责平定幽州、并州,凉州三地的叛乱,而董卓担任张奂的军司马。公元167年,羌人进攻三辅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

董卓、尹端率军大败敌军,斩其首领,俘虏一万多人,董卓因功拜郎中,后来先后担任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后来董卓被司徒袁隗征召,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北中郎将卢植被免,董卓被任命为东中郎将,率军攻打张宝据守的下曲阳县,攻打两个月不下,最后被免,冬,凉州北宫伯玉、韩遂、边章起兵攻打三辅。

公元185年,朝廷命左车骑将军皇甫嵩率军出征,董卓被任命中郎将,担任副将,后朝廷让司空张温代替皇甫嵩。张温召见董卓,董卓迟到还言语顶撞,张温参军孙坚建议张温杀死董卓,张温没同意。

张温六路人马,五路失败,只有董卓这一路未败,朝廷封董卓为斄乡侯,封邑一千户,后来还被封为前将军。后来的事情就是三国演义的情节了。


历史简单说


董卓这个人很有意思,你可以说他有勇有谋,可以说他乱臣贼子,可以说他昏庸无道,滥杀无辜。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他是那个乱世之中的一个枭雄。

董卓这个军阀一直活跃在西北地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也是董卓这个军阀的力量最大。

为什么说董卓的力量最大呢?

因为皇室里有事情的时候,是想借助董卓的兵力来解决的。那时候汉灵帝已死,朝中的大权落到了宦官和外戚派的手中。

因为宦官和外戚派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外戚派想借助董卓的力量,把宦官集团给灭掉。可以说能想出这种办法的人,脑袋里绝对是进了水的,这明明就是引狼入室呀。你不想想,董卓这样的人,若是被请到朝中来,那你还能把他给送出去吗?

结果董卓真的被他们请来了,董卓一看朝中这个烂摊子,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了,这样的皇室,还拥护它有什么用,不如自己来当个皇帝快活呀。

董卓来到朝中进行了大肆的屠杀,为了彰显自己的威名,董卓竟然有了新立皇帝的想法,这时候他想立一个傀儡皇帝,当做是他的枪,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当时汉灵帝立的皇帝是刘辩,刘辩也就是历史上的汉少帝。董卓想废了他,立只有几岁的刘协为皇帝,刘协也就是汉朝最后一任皇帝汉献帝。

这件事董卓有征求当时的袁绍的意见,因为袁绍家的势力很大,他必须要争取文官集团的认可,但是,废立皇帝,这可是大事,袁绍当然不会答应他了。

董卓很生气,他要用杀戮来征服那些不服从他的人。

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备实力,董卓白天就让士兵大摇大摆的出城,然后晚上在让他们偷偷的溜到城中,第二天接着外出。一连几天都是这个样子,大家都觉得董卓的力量真的是太大了。

通过这个手段,他还真的唬住了很多人。

但是,曹操和孙坚(孙策的父亲)两个人不屈服董卓,他们开始率兵到都城攻打董卓去了。结果,曹操战败,差点把小命给丢在这一次战役之中。

孙坚就厉害了,不但把董卓给赶出了都城,而且还得到了传国玉玺。当时的孙坚是袁术的部下,后来,这个传国玉玺又跑到了袁术的手中。才有了后来的袁术当皇帝的事情。

董卓把都城里的所有宝贝洗劫一空,又回到了西边,他还挟持了汉献帝。

这期间董卓杀人无数,手段之惨烈,骇人听闻。不过,他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被自己的样子吕布给杀害了,并且被灭了族。

董卓暴殄天物,死有余辜,这样的乱臣贼子,留在世上,也只能是祸国殃民,不得不说吕布杀了他,也算是为民除了一害。


史学达人


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里,对于董卓有如下记载:

行侠仗义,武艺超群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他从小喜欢行侠仗义,曾经游历羌人聚居地区,与羌人所有的首领都相交结。后来返回家乡在田间务农,羌人首领中有人来看望他,董卓和他们一起回到家中,杀掉耕牛置办酒席,与他们一起畅饮作乐。羌人首领们被董卓的真诚豪爽所感动,回去之后,收集各种牲畜一千多头赠送给他。



汉桓帝末年,朝廷征召六郡良家子弟充任羽林郎。董卓由于武艺高强,力大无比,能够携带双份弓箭骑在飞驰的马上左右发射,被任命为中郎将张奂的军司马。跟随张奂征讨并州立下战功,朝廷任命他为郎中,赠丝帛九千匹,董卓把这些赏赐全部分给了手下将士。

有勇有谋,全身而退

黄巾起义爆发之后,朝廷征招董卓,任命他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升任中郎将,率军讨伐黄巾军,因战败被免职抵罪。韩遂等人在凉州起兵,董卓又被任命为中郎将,统军西进抗击韩遂。在望垣硖北,董卓军被羌人万人包围,军粮断绝。

董卓假装要捕鱼,在回军路上需要渡过的河中筑坝截流,使数十里的水流静止不动,暗中率领军队从坝下通过后再决开堤坝。等着羌人军队听说消息后追来,河水已经很深,不能渡过了。

当时朝廷派出六支军队进兵陇西,五支军队大败而回,只有董卓一支全军而返,驻扎在扶风。朝廷任命他为前将军,封斄乡侯,后又征调他出任并州牧。

奉命进京,军权独揽

汉灵帝去世,汉少帝继位,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划诛灭众宦官。



何太后不同意,何进于是征招董卓,让他率领军队到京师,并暗中命董卓为朝廷上书说:“中常侍张让等人窃取并仰仗皇帝的宠爱扰乱天下,从前赵阳发动晋阳的军队来驱逐君主身边作恶的人,臣下我集合将士来到洛阳,就是要讨伐张让这些人。”
何进此举的目的是想胁迫太后同意他的计划,董卓还没有到京城,何进已经事败身亡,中常侍段珪等人劫持少帝逃至小平津。董卓便率领将士到北芒山迎接少帝,保护少帝返回宫中。当时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被何进手下将士杀掉。何进、何苗的部众没有归属,便都依附了董卓。董卓又指使吕布杀掉执金吾丁原,吞并了他的部队,所以京师的兵权只掌握在董卓一个人的手里。

废立扬威,凶残不仁

这时董卓以很长时间不下雨为借口,迫使少帝下令罢免司空刘弘,而由自己出任司空,不久升任太尉,又让少帝授予他符节及虎贲卫士。



董卓废黜少帝为弘农王,随即又杀掉弘农王和何太后,改立灵帝的小儿子陈留王刘协,这就是献帝。董卓升任相国,并让献帝封她的母亲为池阳君,并为母亲设置家令、家丞等官员。董卓率领精锐部队来到京师后,正赶上朝廷大乱,所以能够独断自主做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控制了朝廷的武库和军队,占有国家的珍宝,威震天下。

董卓生性残忍暴虐,于是用严刑酷法来威慑众人,睚眦必报,满朝官员人人都害怕自己不能保全性命。他曾经派遣军队到阳城,当时正好赶上二月初二,百姓都在设灶下拜祭神灵。军队的士兵冲上去,砍下所有男子的头颅,驾驶他们的车辆和牛,装载着妇女财物,把砍下的头颅拴系在车辕和车轴上,一辆挨一辆回到洛阳,并说是攻击盗贼所缴获的,士兵们高呼万岁。军队进入开阳门后烧掉带回来的头颅,把妇女们分给士兵做婢女侍妾。董卓甚至还进入宫中,奸淫宫女和公主,他的凶残叛逆就是这样。

迁都洛阳,权倾朝野

河内太守王匡派遣泰山郡的军队,驻扎在河阳津准备进军洛阳讨伐董卓。董卓派出一支疑兵做出要从平阴渡河的态势,然后暗中派遣一支精锐部队从小平津北渡过黄河,绕到王匡的军队后面发动突然袭击,在河阳津北大败王匡军,王匡的军队几乎全军覆灭。

董卓因为山东群雄都想起兵来讨伐自己,惶恐不安。初平元年二月,他便胁迫献帝离开洛阳迁都长安,临走前焚烧洛阳皇宫,把洛阳地区皇帝、大臣的坟墓全都挖开,盗取里面的宝物。



董卓到了西京长安后,自任太师,给自己加称号尚父。 董卓又在郿县修筑城堡,城堡的墙和长安城的城墙一样高,里面储存了够吃三十年的粮食。声称如果大事成功,可以雄踞天下。如果不成功守在郿坞里,也足以终老。

弄权害民,人神共愤

董卓十分残暴,他曾经将投降的士卒几百人押到酒席间,当众割掉他们的舌头,还有砍掉双手双脚,挖出双眼的,但他镇定自若,泰然无视。


太尉张温素来与董卓关系不好,董卓对他怀恨在心,借着天气变化,让人诬告张温与袁术勾结,将张温鞭打至死。

董卓还派人严密监视天下百姓的言行,一旦发现有不轨言行,立刻严刑拷问,轻则刑罚重则处死。当时天下百姓人人自危,见面也不敢交头接耳,生怕被人听到受到惩罚。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

初平三年四日,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董卓的将领吕布共同谋划诛杀董卓。这时,汉献帝的疾病刚刚痊愈,在未央殿大会群臣。吕布让同郡老乡骑都尉李肃等人,率领十余个亲兵穿上宫廷卫士的服饰,装作守门的卫士。



吕布按怀里藏着诛杀董卓的诏书,董卓刚到,李肃等人就上前用兵器刺杀董卓。董卓说:“吕布在哪?”吕布说:“皇帝诏书在此。”于是杀掉董卓,又诛灭他的三族。

董卓的主簿田景扑向董卓的尸体,吕布又把田景杀掉,一共杀了三个人。

董卓手下没人再敢乱动,董卓被除掉,长安的百姓都高兴的互相庆贺,那些讨好董卓的人都被抓进牢狱处死。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三国演义》里的董卓是十恶不赦的,但是看正史《三国志》,董卓的形象反差很大。

年少的董卓出生在陇西临洮,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地区,董卓小的时候就喜欢结交朋友,而且都是豪强之类的,并且他和羌族人的首领关系比较好,擅长交际。

而且小的时候董卓的力气就比同龄人大很多,随身携带者两只弓箭,骑在马上可以左右开弓。

可是为什么后来的董卓暴虐成性,肆意杀害身边的人?

首先董卓的大起大落,刚开始董卓是在张焕的手下做事,因为他征讨并州立下了功劳,所以朝廷封他为郎中,而且还赏赐了他好多东西,但是他却把这些好东西都赏赐给了部下,可见董卓这个人,很会拉拢身边的人,好培养自己的势力。

但是不久,董卓被免职了。

可是,黄巾之乱开始,董卓再一次被朝廷任命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郎将,但是令众人大失所归。

董卓再次被免职。

不久,韩遂起兵在凉州造乱,董卓又被任命为中郎将。

可是在望垣硖,董卓被数万人包围,他筑坝截流,掘开堤坝,切断了敌军的进军路线,而当时的东汉朝廷派出六支军队前往陇西,无一幸免,只有董卓的军队全军而返,不久朝廷封他为并州牧。

董卓的政治生涯便从此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在这,可以看得出来,当时东汉末年,朝廷的军队有多么的脆弱,军队的战斗力及其地下,对于久经沙场的凉州军来说,完全是碾压的状态,而董卓手下的凉州军以至于后来所向披靡,其实和久经沙场有很大的关系。

而董卓进京的导火索在此刻爆发了,汉灵帝去世,少帝刘辩继位。

似乎每一个朝代帝王的更替迭代都会经历一场腥风血雨。

而东汉末年的这场腥风血雨来的更猛烈。大将军何进想要诛杀宦官,便召董卓进京,但是没想到董卓还没有到,外戚和宦官这两个集团都得你死我活,两败俱伤,董卓率兵在北芒山迎接少帝。这场你内斗董卓成了最大的人生赢家。

也就是这个时候董卓的野心开始渐渐膨胀,他借吕布之后斩杀丁原,吞并了丁原的军队,废少帝,立陈留王为帝。

这个时候董卓的梦想已经开始往走向罪恶的深渊,拥有权力的他,独揽朝政大权,视他人为无物。

野心勃勃的他,开始屠戮忠良,挖眼珠,割舌头,无所不用其极。

但是为什么董卓会变得这么凶残,其实看他的个人经历,我们不难发现董卓对于自己的大起大落是心存不满的,他开始时渐渐明白,只有拥有无上的权利,才能控制身边的一切。

他焚烧洛阳宫殿,迁至长安,这个时候的可以说权力到达了鼎盛时期,物其必反,终于王允设计和吕布一起斩杀了董卓,斩杀了他的三族。

一个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拥有再失去,复得再失,也许董卓心里的变化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经历过官场的失落,经历过战场的洗礼。

他开始渐渐懂得王权的重要性,但是,他不是聪明人,君为臣纲的道理他没有明白,纵使岌岌可危的大汉王朝已经时日不多,但是仍然有忠贞报国之士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爱着这里的子女。


历史总探长



董卓,祖籍在陇西临洮,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岷县,父亲名叫董君雅,当过颍川轮氏尉,这是一个不大的县级武官,有两个儿子,董卓和董旻,董卓字仲颖,董旻字叔颖。董卓这个人,从年轻时代就很接地气,有市井豪侠的名声,因为临洮和羌人聚居地毗邻,所以董卓当时也和不少羌人有来往,与这些羌人结交时,董卓出手很大方,请到家里吃饭,临时把自己家的牛宰了,招待客人,羌人首领就觉得董卓又义气,又好客,身上有游牧民族推崇的那种气质,于是后来转而送了他许多牛羊,作为回报。

董卓的仕途之路,是从汉桓帝末期开始。因为长期和羌人打交道,董卓从小的技能点就全加在了武力这一栏,史书上说,他善于骑射,左右手都可以开弓,可以做到在马鞍两边都置放箭囊,任意往两边发矢,而且精确度非常高(写到这里,脑子里冒出的董卓人设,是肥胖版的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一开始董卓的职位,是羽林郎,说白了就是中央禁卫军里的一个低级军官,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鲜卑与羌人一起入侵东汉边陲的并州,汉桓帝连忙任命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负责平定幽州、并州和凉州的战乱,董卓就在张的军中听命,担任司马,这一仗,汉军大获全胜,俘虏了羌人万余,168年,张奂率军班师回朝,恰逢汉桓帝驾崩,这时候宦官集团趁机发动内乱,想打击朝中窦武、陈蕃为首的党人外戚集团,张奂选择站队宦官集团,帮助他们铲除了窦武、陈蕃。这一仗,董卓肯定也在军中并立了战功,因为在事后,董卓被升官为郎中,受赏九千匹缣,但董卓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吏和士兵。这件事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因为参与首都政变并接触到了最高权力,让野心勃勃的董卓了解到,强悍的边军战斗力强过禁军这样承平已久的内地军队,而且,这种“外兵进京”的模式,可以用来帮助边将掌握中枢权力,总之,这个事件,是董卓日后进京擅权种种行为的起因和导火线。

接下来,董卓官运亨通,做过雁门郡广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虽然跟随凉州刺史孟佗出兵疏勒战败,受了牵连,因为后来又抱上了汝南袁氏这条大粗腿,再次飞黄腾达,先后任并州刺史和河东郡太守,然后就是184年黄巾大起义,董卓以中郎将身份再次领兵出征,攻打张宝占据的曲阳县,围攻了两个月没有打下来,结果被朝廷降罪,削了兵权。但这时候东汉朝廷能征惯战的宿将不多,董卓没坐几天冷板凳,185年左车骑将军皇甫嵩率军出击凉州,平定韩遂叛乱,董卓又上阵了,官复原职还是中郎将,辅佐皇甫嵩。


但是,董卓这次运气还不好,战事不顺利,皇甫嵩被免职,取代他的是司空张温,张温和董卓产生了矛盾,张温还差点听从手下孙坚的意思,杀了董卓。但不久后,董卓就打了一个大胜仗,史称“美阳大捷”。

188年,凉州叛军再度攻入扶风,围攻陈仓,这一次,朝廷又重新启用了皇甫嵩,还是原来的搭档,还是原来的味道,左将军皇甫嵩是总司令,前将军董卓是副司令。二人各率兵两万救援陈仓。叛乱平息后,董卓把不少凉州人纳入了自己的麾下,汉灵帝再度重用董卓,安排其去做并州牧。州牧这个官职是东汉末年出现的,集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董卓能坐这个位置,应该是灵帝不仅看重他的军事才能,也看重董卓有和北方各异民族打交道的经验。


董卓带着5000凉州军,从陈仓前往并州,走到河东郡的时候,消息传来,灵帝驾崩。董卓就停下不走了,因为他接到了袁绍的密报,要他带兵进京铲除宦官势力,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何进被宦官以何太后的名义骗入宫,然后被诛杀。宦官集团暗杀何进后,立即起草诏书,要求免去袁绍的司隶校尉和王允的河南尹之职,尚书卢植拼死把何进被杀的消息传到宫外,袁绍的弟弟,禁军统领虎贲中郎将袁术率军入宫,袁绍也开始行动了,““绍既斩宦者所署伪司隶校尉许相,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 最后,大宦官头子张让拐着小皇帝、陈留王刘协出逃,被追兵追上,被迫在黄河渡口跳河自杀。

这个当口,董卓带着兵也赶到了。原本董卓的目标是进洛阳协助剿灭宦官势力,到了洛阳,听说何进已死,皇帝被张让拐跑了,于是董卓马不停蹄,一夜未休,直接去迎圣驾。


回到洛阳,各方反宦官势力手中的兵力大概是:司隶校尉的袁绍,能调动的司隶京军和一部分由袁术掌握的禁军,总兵力大约有2万人;董卓的凉州兵5000人;并州刺史丁原的并州军加上当任执金吾后统领的一部分禁军,兵力大约有1万人,和三国演义里的描述不一样,董卓反而是最弱的,然而丁原手下的主簿吕布,被董卓策反了,杀掉了丁原,董卓也顺势兼并了丁原的部队,所谓“谁的拳头大谁的声音响”,董卓这下有资本和袁绍叫板了,而政治上略幼稚的袁绍也发现,董卓仿佛自己从胆瓶里放出来的魔鬼,不但不听自己使唤,还要干掉自己........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肯定就很熟悉,不用我讲了。董卓进京,正式解开了东汉中央政权分崩离析的序幕,也变成了实际军阀混战的开始。


晴天有时下猪


董卓就是汉末的袁世凯。

史书上说:8月28日,董卓率领三千军队进入了洛阳城。

在同一日,鲍信和丁原的军队也进入了洛阳城。桥瑁和王匡则已率军到达了洛阳城外围。

洛阳城直辖的兵马有多少呢?估计最少也有三五万。

上述内容说完,我们的问题是:董卓凭什么控制洛阳城呢?难道就靠那三千军队吗?

主流史书的说法是这样的:董卓最初进入洛阳城时,也知道自己的兵力实在太少,并不足以控制洛阳城。于是,董卓就在夜里把军队偷偷调到城外,白天再大张旗鼓的回到城里。这样折腾了四五天,人们以为凉州的军事主力进洛阳了。

因为上述内容是史学界的主流意见,所以它的可信度好像非常高。实际上,这是谎言千遍成真理的结果。

表面上看,这一切是可信的。但只要我们有一点点画面感,就知道这纯粹是在扯淡。

洛阳城是什么地方?那是东汉帝国的都城!这种地方的城门,岂能任由一个毫无根基的地方军阀自由出入?大宦官蹇硕的叔叔都不能无视夜行令,三千人的外地军队凭什么就能做到这一点啊?

退一万步说,就算董卓神通广大,能够无视夜行令,带着三千军队自由出入洛阳城。可董卓毕竟是个外地人啊,难道袁绍和曹操等地头蛇一点察觉都没有吗?连基本的情报工作都搞不好,袁绍和曹操估计也就是传说中熊大熊二的水准,这种人也配争夺天下?

趁着黑夜偷偷带兵出城,第二天一早再带兵进城,所有人都没发现。什么叫胡说八道?这就叫胡说八道。

事实上,在阅读董卓相关的史书记载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个人——袁世凯。

我们先来看看史书记载董卓的套路:

董卓的爹和爷爷都是无名小卒(至少与袁绍曹操相比是如此的)。董卓出场后也没有打过什么大的胜仗。却稀里糊涂的成了军界首屈一指的重量级人物。

何进和袁绍等人的脑袋大概让驴踢过,竟然让董卓这种脑门上刻着坏人两字的人率军进京。董卓之所以能够登上历史舞台,完全是因为狗运当头。

董卓是如何以三千大军控制了洛阳城呢?只是随便玩了一个小把戏,就把整个洛阳城都镇住了。

何苗(何进的弟弟)就是一个二傻子,他手下的将领那自然就是一群二傻子,所以稀里糊涂地就投靠了董卓。

董卓之所以能兼并丁原,就是因为丁原的干儿子吕布被董卓用几块糖收买了。所以董卓让吕布火并丁原,吕布开开心心地照做,然后丁原的军队也开开心心地为董老板打工了。

这样一写,董卓作为三国历史上最大的反派角色,自然是塑造的非常成功了。因为你很难在三国系列的书籍中找出一个比董卓还坏的人。

可历史不是小说,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是对比力量,而不是区分对错,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也不能非黑即白。

我们再来看看史书记载袁世凯的套路:

在康梁一系、孙文一系写的文章里,甚至在我朝的官样文章中,袁世凯也是这种脑门上刻着坏人两字的人。至于这样袁世凯为什么能爬上朝代舞台的正中央呢?显然是因为他狗运当头,所以人送外号袁大头(笑)。各路军阀都是二傻子,所以看到袁大头之后的普遍动作就是纳头便拜。

袁世凯的身后评价争议颇多,完全是因为近现代历史留下的原始资料实在太多。而且在网络时代,没有哪个利益集团能有效控制舆论,所以让卫道之士痛心疾首的历史翻案风愈演愈烈。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终于发现,把许邵对曹操的评价用在袁世凯身上也是非常恰当的。袁世凯那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没有两把刷子,袁世凯怎么可能站在那个时代的舞台正中央呢?

我想,董卓大约也是如此吧。因为留下的原始资料比较少,董卓进洛阳之前的履历我们很难还原。但是,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城之后的历史,却可以从众多原始资料的字缝中拼湊出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自然可以窥见董卓的雄才与霸气。

因为客观地记述董卓控制洛阳城,很容易让人感觉董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反面角色。所以,当董卓的对手取得胜利后,自然会刻意模糊董卓控制洛阳城的原因及过程。于是董卓控制洛阳城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玩了一个幼稚的小把戏。

但历史基本事实是无法否认的。什么是历史基本事实呢?

历史基本事实就是:洛阳城的禁军没有投靠袁绍和曹操等人,而是投靠了那个脑门上刻着坏人两字的董卓。

历史基本事实就是:丁原的军队没有投靠袁绍和曹操等人,而是跟着白眼狼吕布一起,投靠了那个脑门上刻着坏人两字的董卓。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还用问?当然是因为董卓狗运当头啦!其实董卓本来就是猪一样的人嘛!

问题是:如果董卓就是猪一样的人,那么被董卓逼得逃出洛阳城甚至被通缉的袁绍和曹操等人,岂不是连猪都不如?

原以为只是抹黑董卓,却不曾想把所谓的“大英雄”袁绍和曹操等人一起黑了一把,这才叫“粉到深处自然黑”啊!


顾道惊城


大家对于董卓的认识仅仅限于小说《三国演义》中,这是比较片面性的,因为这毕竟是一本小说。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美化了刘关张三兄弟的形象,但却极度丑化了董卓的形象。演义中,罗贯中把董卓的描述成一个残暴狂虐、滥杀无辜、草菅人命、好色荒淫的军阀形象,堪称三国中第一大恶人。

其实,在正史中董卓年轻时便爱行侠仗义,结交了不少朋友,成年后的董卓还担任官吏,负责地方的治安;因匈奴经常骚扰边境,董卓征为从事,领兵大破匈奴,一战成名,后便一直在边关抵御外侮,曾任并州雁门郡广武令。

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董卓领皇命镇压黄巾,后因围攻不利被免职;同年,凉州发生叛乱,董卓被拜中郎将,率兵大破叛军。后灵帝病重,下诏拜董卓为并州牧,但董卓不愿交出手中兵权,在上任的途中拖拖拉拉,观望局势。

中平六年,大将军何进被害,发生政变,董卓抓住机会,率军日夜兼程跑了三天三夜到北邙山下,迎接少帝,成功入主朝政。在野心利益的驱使下,董卓要挟大臣与他共同废除少帝,扶持陈留王即位;董卓开始了他权倾朝野的时代。荒淫无道、性格暴躁、纵然手下士兵奸淫妇女、搜刮民脂民膏、偷坟掘墓,群臣怨声载道,各路诸侯起兵发董,后王允用计谋,被义子吕布所杀。

纵观董卓一生,年少为人仗义,到处行侠仗义,好结交朋友;成年以后更是战功赫赫,抵御外侮、征讨黄巾、平定凉州;可惜随着权利越来越大,却剑走偏锋,变得荒淫无道,残忍暴虐;最终惨死于义子之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违权,请及时告知。


球球说史


两版《三国演义》里董卓都是一个“痴肥胖子”的形象


现在我们看到董卓形象都是经过史学家精心塑造过的,并不能代表董卓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


今天正史里关于董卓的形象都不是特别好,比如《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英雄记》里说董卓身材肥硕,他死后老百姓用他的肚脐眼点灯,“光明达旦,如是积日”。


以至于我们今天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子游戏,凡是塑造董卓的形象都是一个痴肥的大胖子的形象。


但是这真的是董卓吗?


有没有可能董卓还有另外一个形象呢?



事实上是有的,大家看后汉书以及相关史料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董卓早年间在西北地区完全是一个游侠的形象,他打仗勇敢、对部下大方仗义,可以说董卓在西北地区应该就是一个成功偶像的形象。


哪怕他日后威逼汉室,废立皇帝,受天下诸侯讨伐最后兵败身死,被史学家和当时舆论批评为“乱臣贼子”也没有损害他在西北人民心目中偶像的形象,甚至可以说他率军进入关中后的的一系列事迹反而加重了他身上的传奇色彩。


使得尽管董卓在正史中声名狼藉,但是在西北地区他的男性“偶像”地位却维持了接近一千年,在这漫长的时光里,董卓成了西北男儿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偶像。


证据就是现代考古发掘了一处五代时期的古墓,墓主人的墓志铭还保存完好,这个墓主人是谁呢?他是在五代时期朔方军节度使冯晖,他发迹于后唐与梁交战之时,死在后汉,死时被追赠“卫王”爵位,可以说是五代一位很成功的军阀。



他的墓志铭上有这么几句话“男于休,西陲袭庆,南阳孕灵,类董卓之仪形,爱谢玄之器度,经纶有智,通变多机,匪膺间代之才,曷处超伦之事。”(冯晖墓于1992年保护性发掘,此前已被盗两次)


众所周知,墓志铭上肯定都是写的死者的好话,尤其冯晖在当时是非常大的人物,活着时已经受封陈留王,所以肯定不会有哪个文人吃饱了撑的在他墓志铭上乱写。


而他墓志铭里为了夸他帅,特意用了一句“类董卓之仪形”,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长得好像吴亦凡”。


由此可见,董卓死后接近一千年,但是在五代西北军人心目中他依然是“偶像”级人物,连死后都要在自己的墓志铭上加一句“我长得和董卓一样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