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皇后、夫人更换频繁,是因为好色?其实另有目的!

提到“外戚”这个词,大部分人估计立马就会把它与“专权”想到一块。他们多坏啊,你看三国里面的那些外戚,何进、董卓...他们拥兵自重、把持朝政、欺负皇帝,又为非作歹。而三国作为一款国民级的作品,外戚于是就有了天然的贬义。而事实上,外戚并非全然不是东西,这个群体中不乏人中龙凤,如卫青、霍去病、霍光等。

外戚就像一把刀,它的好坏完全取决于用它的人。不信你看看汉武帝。

西汉自吕后开始,外戚的大戏就拉开了序幕。到了汉武帝继位时,他面临的有两大外戚集团,窦家和王家,背后分别是他奶奶窦太后和母亲王太后。两大集团明争暗斗,汉武帝都看在眼里。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自然不能容忍这样的局面,他需要绝对的权力去完成他的事业。两方势力势均力敌,一边是皇上的奶奶,一边是皇上的母亲。然而,公元前135年窦太后的离世让局面开始失衡。窦家开始失势,王家越来越嚣张,双方起了冲突。

双方的核心人物,窦婴和田蚡因为灌夫的事情起了冲突,两人互不相让,事情也越闹越大,最后闹到了汉武帝那。汉武帝一瞧,得了,正找不到机会收拾你们。在王太后的施压下,最后窦家完败,而窦婴被汉武帝斩首。从此,窦家外戚退出历史舞台。而汉武帝也利用这件事情(汉景帝留下的遗诏一事)打压了王家,田蚡没多久就疯了,王太后也不敢再过分干预朝政,于是王家势力也被汉武帝干掉。

此时的天下完全掌握在了汉武帝的手中。但是那个时候的中国,皇权其实那么的大(比如说那时候的大臣上朝是坐着的,不向明清时期只能站着)。因此,汉武帝很多想法和政策还是会受到朝臣、诸侯等的制约。这自然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所不能忍受的,于是他开始采用各种手段强化皇权,其中任用外戚就是其中一种。

首先就是卫青。卫青是卫子夫的兄弟,也就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在汉武帝的培养下一步步成为汉军的最高军事统帅,那些列侯和守旧大臣的军政大权自然就得到了削弱甚至解除。而等到卫家的势力足够大时,汉武帝又有意的疏远卫家,甚至鼓励朝臣跟卫青作对,他转过头重用了新的外戚,也就是霍去病。霍去病,一代军事奇才,没多久也成为汉军的统帅,他与卫青同为大司马。卫家受到了打压,霍家的势力发展了起来。

这还不够,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多内宠,皇后、夫人更换频繁。有些人觉得是因为他好色,其实哪里这么简单!他每宠幸一个新的夫人,换一个新的皇后,背后都会提拔起一个家族。外人眼中的好色其实是汉武帝在运用均衡之术,一旦那个外戚势力发展起来,他就培植新外戚来打击旧外戚,甚至不择手段,目的只有一个:不能让外戚权力过大,一切为了保证皇权。

那么汉武帝这一套管不管用呢?当然管用。站在外人的立场,这不是铁打的皇帝,流水的外戚吗?看他在位期间,出现过外戚之祸吗?汉武帝利用外戚,让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并成就了丰功伟业。自汉武帝以后,外戚政治便与君主集权专制统治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两汉政治的重要内容。

可惜的是,后来的皇帝学不来汉武帝这一套,玩着玩着把江山都都给丢了,于是有了王莽篡汉。到了东汉,刘家子孙还是跟汉武帝学,利用外戚加强皇权,最后玩出个天下大乱,被何进、董卓等人欺负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