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可以操作的美好生活提案


“美好生活”——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唐代的繁荣,宋代的精致,明代的奢华,不管在哪个朝代,人们都在追寻着心中那个最理想的桃花源。

人们希望平常的物品也可以风雅之事。即使生活在喧嚣的尘世之中,也可以倾听到这桃花源中清澈的流水声。

《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他把物看做是有趣味的东西。对他而言,一个有品位的人,在于对物的独到眼光和独到的使用方法。对他而言,就算身处乱世,也要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好好的。对他而言,美好生活是有一定的标准的。

也正是对美的无限追求,让他在乱世之中,选择了以身殉美。而《长物志》,成为了他留给后人的一份可以操作的美好生活提案。

一份可以操作的美好生活提案

《长物志》成书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大约20 年后,明朝就亡了。1645 年,清兵攻占苏州后,文震亨避居阳澄湖,不久,清兵强行推行剃发令,他投河自杀,被家人救起,绝食六日而去世。

这样一本写美好生活的书,其实是在一个王朝的末期写成,看似享乐主义的作者,最后以身殉国。也许,他殉的不是国,而是“美”,是“文化”。清朝灭亡后,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先生、王国维先生先后自杀,殉的恐怕也不是清朝,而是“美”,是“文化”。像文震亨、梁济、王国维这些人,都是一些文化上的唯美主义者,他们想要守护的,是一种文化的美。当这种美不能存在的时候,他们宁愿以身殉美。

《长物志》把文化的美,落实到了日常的生活里。这本书能够流传至今,一直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研究,是它的字里行间,有着淡淡而深刻的文化情怀。

也因此,这本书,引起人们的,是多个角度的兴趣。有人看到了园林设计,把文震亨看作是园林设计家;有人看到了室内设计,把文震亨看作是室内设计家;有人看到了生活美学,把文震亨看成生活美学家;等等。

我更愿意把这本书看作一份提案,一份关于美好生活的提案。这份提案回答了两个哲学层面的基本问题:

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在动荡不安的世界里,一个人如何为自己营造一个安宁的桃花源?

为了回答第一个问题,文震亨在《长物志》里回答了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如何区分雅俗?在区分了雅俗之后,他的建议是,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应该过一种雅致的生活,而不是奢华的生活。也就是说,他提出了一套策略,以雅致,以品味,来抵御富裕了之后的奢华、张扬;以趣味、以审美,来抵御富裕了之后的庸常、无聊。

不应该只是做一个富人,更应该做一个有品味的人,一个与流俗不同的人;不应该只是做一个成功的人,更应该做一个有趣的人,一个有意思的人。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包含着这样一个前提,就是在文震亨看来,最理想的生活当然是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到远离尘世的田园、山水之间,但是,一般人很难抛开世俗,完全退隐到山林。一般人也很难有经济实力,去购买一座山或一条河,当作自己的家。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能在世俗生活里想办法让自己得到山林的安宁。

有什么办法呢?《长物志》的建议是,我们可以通过日常里的平常物,为自己营造一片桃花源。

如何营造呢?

第一, 物尽其用。要充分地去使用我们日常生活里的各种平常的“物”,在使用中,我们才能体验到物的便利和美。物也会在我们的使用之中,变得鲜活起来。《长物志》非常强调物的使用。就像前面已经说过的,物不去使用,就会成为杂物。

物的意义在于使用。

在《长物志》里,一类物是实用的物,比如门,比如几榻,一类是无用的物,比如香炉,比如佛堂;实用的物,要在使用中延伸出美学的意味,无用的物,要在使用中创造出新的便利和情趣。

第二, 物在品味中。物不仅仅是用的,还需要去品味。在品味中,为物确立等级次序。然后,根据这个次序,作出自己的选择。

物的美感在于品味。

第三, 物在玩味中。物不仅仅是品味的,还需要去玩味。《长物志》并不认为玩物丧志,相反,玩物可以得志。这个玩,其实是把玩、鉴赏、构建。在玩的过程里,物的意义不断被发掘,物与物之间,也会不断重组一些细微的生活场景,让人流连其中。

物的意趣在于玩味。

在烦恼不断的世间,我们常常靠着观念上的修行,来达到心态的平衡。我们常常在心里为自己造了一个桃花源。而《长物志》告诉我们的,不只是在心里造桃花源,也要在日常生活里,在日常事物里为自己造桃花源。

今天我们可以利用的事物,远远超出文震亨的时代,即使我们不是富豪,也可以尽情享用城市里的博物馆、动物园、公园、图书馆、商场,甚至飞机场的候机室、高铁车厢,等等。如果我们善于利用,那么,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体验到很多生活的乐趣。

即使我们每天必须上班,我们也可以用小小的物件,装饰一下我们小小的办公桌,营造一个很小很小的自己的园地。

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用我们喜欢的事物,把自己安放在一个我们自己设计的生活情景里。

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根据《长物志》的思路,为自己设计一套从“室庐”到“香茗”的生活方案,切实回答“如何生活”的问题,切实让自己全然投入到当下生活的细节里。在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细节里,我们的人生会穿越时光,慢慢沉淀。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生活的设计师。

并不需要另外去寻找一个桃花源,我们自己可以为自己造一个桃花源;我们自己可以在办公室、家、上下班的路上、旅途、品茶等日常里,为自己造一个桃花源。

生活在自己设计的生活里,就是活在了桃花源里了。

首届生活方式体验展带你感受《长物志》中美好生活的场景

12月24日至2019年1月5日,首届生活方式体验展“长物志@忘——重构中国生活美学”在广州二沙岛文立方举办。

这场体验展正是以中国生活美学经典《长物志》作为情景演绎的蓝本,精选《长物志》中十二生活美学元素,通过打造“让自然浮现”、“让尘埃远离”、“让美好陪伴”、“让界限消失”、“让有趣相遇”

五大美学空间模式,把“忘”这样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境界,转换成了一个可以体验的物品空间。并且尝试着把这个“忘”的物品空间,叠加于现代的商业空间,连接未来与过去的生活方式。

你可以在这里进入到这本经典作品所描绘的美好生活的场景之中,沉浸于“忘”的美好发生地,重新感受物品的意义,从而把中国生活美学的想象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