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欧洲骑士对抗6万蒙古骑兵,两天后剩千人,原因为何?

Mr_李強


10万欧洲骑士对抗6万蒙古骑兵,两天后剩千人,原因为何?其实这个问题问的真的很不清楚,因为蒙古第二次西征的时候,曾经多次和欧洲各国的军队发生大战。而且对这些战役的参战人数,其实不同来源给出的说法差异也都很大,综合来看,最接近主题描述内容的战役应该是发生在公元1241年4月11日的蒂萨河之战了。

蒂萨河之战的背景

蒂萨河之战是蒙古第二次西征期间的一次重要战役。蒙古第二次西征从公元1235年开始,因为牵头的几个首领分别是成吉思汗铁木真三个儿子的长子,即术赤的长子拔都、窝阔台的长子贵由和托雷的长子蒙哥,所以又被称为长子西征。

但此次西征实际的指挥者是铁木真的“四犬”之一速不台,他在13世纪横扫欧亚,在十几年前的蒙古第一次西征期间就曾经与“四犬”中的另外一位哲别一起灭亡了花剌子模,并远征高加索与斡罗斯(俄罗斯)。而此次出兵之后,更是势如破竹,短短5年之内就先后攻灭了保加尔人以及罗斯诸国中的弗拉基米尔公国以及基辅罗斯等。

蒙古第二次西征中欧地区行军路线图,中间黑叉为蒂萨河战役发生地

此后蒙军继续分兵五路向中欧挺进,其主攻目标就是匈牙利。五路蒙军中,北面两路主攻波兰,防止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在波兰的近亲贵族对其进行增援。而南面一路则进入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交界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击溃了当地贵族的军队。由拔都和速不台亲自率领的中路军与拔都的弟弟昔班率领另一路军队则向通过喀尔巴阡山的维雷茨克山口,直扑匈牙利。

至于蒙军把匈牙利作为主攻目标的原因,则要追溯到18年前的蒙古第一次西征。在那次西征中,蒙军在今天乌克兰境内的迦勒迦河将当地的库曼汗国军队击溃,之后一部分溃退的库曼人逃往匈牙利,成为了匈牙利国王治下的臣民,而因为这个原因,蒙古人将匈牙利人视作了自己的对头,或者说蒙古人把这事当成了其继续征服欧洲的理由。

蒙古第一次西征前库曼人的势力范围

而面对当时几乎是无法阻挡的蒙古人,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也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迎战了。他命令自己治下的所有匈牙利及库曼军队都前往其首都佩斯城集结,并请来了当时的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二世助战。但贝拉四世的战争准备却非常不顺利,因为蒙古人还没来,他自己所领导的匈牙利军队和库曼军队就先内讧了。关于内讧的原因,有人说是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二世挑拨的,有人则认为是蒙古人的间谍在佩斯城散布了库曼人将和蒙古人结盟,里应外合帮蒙古人占领佩斯城的谣言。反正最后的结果是库曼的人大汗被杀死,匈牙利人失去了曾经有和蒙古人作战经验的一支宝贵力量。而这种混乱的局面也使很多匈牙利贵族拒绝出兵,甚至希望借蒙古人的手除掉贝拉四世。

蒂萨河之战的经过

公元1241年3月15日,蒙军先锋抵达佩斯城郊外,并开始对周边地区展开袭扰。但贝拉四世的军队却还没有集结完毕,因此他禁止自己的军队与蒙军交战。而腓特烈二世却在一次小规模交战中击败了一支蒙军小队,但之后他却没有借此鼓舞守军士气,而是嘲笑贝拉四世是胆小鬼,之后竟然带着自己的人马回奥地利了。而其它增援的匈牙利军队则先后被蒙军歼灭。

而在菩萨河之战前两天,蒙古人还赢得了另外一场重要胜利。4月9日,北路蒙军在今天波兰西南部的列格尼卡大败由各个波兰公国和圣殿骑士团组成的波兰-日耳曼联军,一万多名波兰-日耳曼联军几乎全军覆没,多名重要的圣殿骑士与公国君主被杀。

列格尼卡战役

这也就意味着援军是不可能再有了,匈牙利人只能靠自己了。所以贝拉四世最终决定出战,而蒙军看到匈牙利军队出动之后,先主动后辙了一点,最终双方在今天匈牙利与斯洛伐克交界的蒂萨河爆发了大战。关于此战双方的参战人数,其实有很多种说法,而且各种说法差异很大。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匈牙利方面有八万人,但也有说法认为匈牙利军队只有5万甚至2.5万人。而蒙军人数的估计差异更大,从1.5万到7万人不等,比较主流的说法认为有1.5到3万人。而且根据蒙军方面的记载,匈牙利军队的人数大约是蒙军的两倍左右。

蒂萨河战役示意图,红色为蒙军

开始时两军隔河对峙,一名从蒙军阵中出逃的东欧奴隶给匈牙利人报信说蒙军夜里会抢占蒂萨河上的一座桥,因此匈牙利人也派出军队连夜去保桥,而他们抵达时,蒙军先锋确实正在渡桥,匈牙利军队的弩箭手立即发动进攻,这股蒙军遭受到惨重损失。但蒙军来抢桥的军队却只是诱饵,其主力已经在速不台的率领下从大桥以南涉水渡河,然后从侧后方对匈牙利军队发动了突袭。而且蒙军在战争中可能还使用了当时已经具有了雏形的火炮,当时的欧洲人哪见过这个?在“雷鸣般的声音和火光”中,匈牙利军队晕头转向,立即陷入混乱之中,被蒙军团团包围。

描绘蒂萨河战役的古画

蒙军在匈牙利军队陷入混乱之后,似乎是故意在其西面露出了一个缺口,已经陷入恐慌之中的匈牙利军队立即有大量士兵从这个缺口逃出,而后面的人看到这能逃跑,也纷纷争先恐后的从这个缺口出逃,匈牙利军队的防线崩溃。而蒙军而趁匈牙利军队大乱之时派出精锐骑兵追击,驱赶匈牙利散兵进入附近的沼泽地,之后将其逐一围歼,几个小时之内,就有至少上万匈牙利军队被杀,余者完全溃散,蒙军大获全胜。

而之后的匈牙利各地再也无力组织也成规模的军队,匈牙利王国几乎被蒙军完全占领。速不台乘胜前进,继续向奥地利挺进,其先锋军进抵奥地利维也纳城外,并和在佩斯城外时一样开始在周边展开袭扰,为对神圣罗马帝国发动全面进攻进行先期准备。但此时蒙古大汗窝阔台在蒙古本部去世的消息传来,蒙军回师奔丧,蒙古第二次西征宣告结束。


桃花石杂谈


别再以讹传讹啦!1241年蒙古西征军虽在匈牙利、波兰取胜(这是2场相距千里的不同战斗),但战果根本没有网络写手们传扬得那么夸张。

还全歼10万欧洲骑士(重骑兵)呢,须知,当时要成为一名骑士必须贵族出身,而且得有钱置办昂贵的武器装备。在长期盛行募兵制的中世纪欧洲,能随时拉起2万至3万军队开赴前线已堪称强国(整个法兰西也就1万多骑士)。

十字军东征鼎盛时期,在全欧范围内才勉强凑够10万人马,其中真正的骑士至多3万人,剩下的都是奴仆、家丁、雇佣兵(多数为步兵)和随军商人。那么,蒙古铁骑大破欧洲联军的历史真相又是什么呢?

1236年春,蒙古汗国正式发起“长子西征”,由术赤长子拔都任主帅、名将速不台任副将,所辖部队分为4路人马,总数约15万(并非全部投入一线战斗,当时进入欧洲的蒙古军不到10万)。

1241年春,由察合台之子拜答儿指挥的右翼蒙古军为策应拔都主力部队的行动,率先向波兰发动进攻。有说法认为拜答儿所辖蒙古骑兵约2.5万,但据当时天主教方济各会修士记载,拜答儿所部进入波兰时只有1万人,在历经几次战斗后减员至约8000人,而这8000骑兵就是蒙古西征军投入与日耳曼-波兰联军展开莱格尼察大战的全部兵力。

再说日耳曼-波兰联军一方,他们果真像某些网文中所说的集结了7万至8万大军吗?当然不可能啦,据英国历史学家詹姆斯·钱伯斯(james chambers)考证,由西里西亚大公亨利二世指挥的这支联军最多2.5万人,其中大都为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他们既无战马也没有精良的武器和铠甲。

而据波兰历史学家Gerard Labuda研究表明,构成联军中坚力量的职业军人只有7000至8000人,那么这里面真正的圣殿骑士又有多少呢?说出来吓人一跳——不超过90人。战后圣殿骑士团大首领庞塞·德·奥蓬(Ponce d'Aubon)曾给当时的法王路易九世写信汇报战况,称其损失了3名骑士、2名仆人和500名男子。

需要说明的是,这500冤死鬼其实就是在骑士老爷的庄园里干活的农民,他们装备十分低劣(很多人操着农具上阵),也没受过多少军事训练,将之驱赶上阵不过是被迫尽封建义务,替骑士老爷们壮声威和充当“肉盾”。

至于所谓的“条顿骑士团参战”一事,更纯属该骑士团大佬、时任普鲁士方面指挥官的鲍勃·冯·奥斯特纳(Poppo von Osterna)为给自己“脸上贴金”捏造的谎言。美国历史学家威廉·厄本(William Urban)长期研究波罗的海十字军东征和条顿骑士团,他在2003年出版的《条顿骑士团军事史》一书中披露,鲍勃·冯·奥斯特纳在莱格尼察之战后很多年才去世,并非如传闻所说此公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不治身亡。

还有个旁证就是当时圣殿骑士团大首领庞塞·德·奥蓬写给法王的信中,只字未提条顿骑士团参战一事,更没有讲“奥斯特纳壮烈牺牲”,而这样一位著名骑士、高级将领若果真战死,前者肯定是不敢瞒报的。

书归正文,莱格尼察之战蒙古军确实打的漂亮,诱敌深入、疑兵之计、侧翼包抄、各个击破等战术运用得极为纯熟,结果是日耳曼-波兰联军被基本上全歼,蒙古人为统计战果将阵亡敌人的右耳割下装满了9个麻袋,亨利二世头颅也被砍下游街示众。

再说匈牙利之战,据13世纪的波斯历史学者拉希德·丁(Rashid al-Din)撰写的编年史记载,当时在匈牙利境内的蒙古军约3万人,其中投入赛约河决战的有1.5万至2万骑兵。

那么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有多少人马,他麾下果真有10万欧洲骑士吗?显然不可能。当时贝拉四世的确发布了动员令,还向普鲁士和奥地利的诸侯求援,但问题在于外援并没有来多少,而贝拉四世治下的很多贵族因为讨厌他,甚至希望其垮台,所以也抗令不遵。

结果,贝拉四世能指挥的部队有1万多人(主力是步兵和弩兵,还有一些轻骑兵和重甲骑士),算上被蒙古人驱赶入境的钦察人(男女老少共计4万难民,能战者最多一半),七拼八凑了大概3万来人(最多近4万人,因为当时蒙古军斥候的报告称匈军是其2倍——蒙古人治军严酷,斥候肯定不敢胡说八道)。

可是由于匈牙利人误杀钦察首领,导致钦察人临阵倒戈,再加上蒙古军使用了威力巨大的投石机(发射石弹)以及欧洲人尚未见识过的火药武器(特别是爆炸性火箭),最终匈军崩溃,被蒙古军歼灭至少1万人(别嫌少,这可是当时匈牙利的主力部队)。

综上所述,蒙古军仅以4万骑兵投入2个相距甚远的不同战场,就先后取得歼敌不少于3.5万人的战果,应该讲确实很厉害,但前者并非天下无敌。别看蒙古铁骑横扫中东欧,然而其面对坚固设防的要塞和城市却往往一筹莫展,比如在蒙古人的铁蹄横扫匈牙利期间,维斯普雷姆、沃什瓦尔等17座城防严密的城市均幸免于难。

也正是汲取了第一次蒙古入侵的经验教训,匈牙利人不仅在战后加大防御工事建设(贝拉四世就亲自督建了近100座新城堡,其中66座为石头构造),还训练和雇佣了更多弩兵(弩被证明在守城战中对付蒙古骑兵很有优势)。

赛约河之战结束仅4年后,重建的匈牙利军队就主动进攻金帐汗国,击败一支蒙古军并夺取了今属摩尔多瓦的土地。而等到40多年后金帐汗国出动3万骑兵再次进攻匈牙利时,蒙古人更是几乎全军覆没,金帐汗兀剌不花仅率少数亲随和妻子逃回草原。至此,蒙古铁骑百战百胜的神话彻底被打破。


网言军事


不要活在夜郎自大的意淫中了!蒙古人在欧洲的战争并不是主观上的征服。蒙古当时分裂为四个部分,相互制肘也相互联合。为了扩充生存空间才向四面八方扩张侵略。这种迁移式的扩张,你说5万人一组没错,其中战士最多1.5万人,其他的还有家眷、奴隶、仆人、匠人等等。再一个,条顿骑士哪有10万之重!整个欧洲三大骑士团加在一起也没这么多。而且,重装骑士不适合大兵团作战。一般是以百人为一队。当时的蒙古部队也是以百人为一队。不过蒙古骑兵的战术是我们熟悉的游击战术。骑士团则是阵地冲击战术。最后说明一点,蒙古骑兵的弓箭主要攻击的不是重装骑兵,而是简陋,缓慢的欧洲步兵。骑士团是被活活拖垮,累死的。


夜孤城61233741


10万欧洲骑士对抗6万蒙古骑兵,两天后剩千人,指的是发生在匈牙利赛约河(今蒂萨河)畔的一场战役,称为赛约河之战,它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围歼战之一。

元太宗八年(1236年)蒙古主帅,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先锋速不台率领蒙古军西征,横扫欧亚大陆。1241年4月,蒙古军队6万人一路打到了匈牙利,在佩斯城对面集结。

布达、佩斯本是两座城,位于多瑙河以西的部分叫布达,是匈牙利的首都。多瑙河以东的部分叫佩斯,国王的行宫就设在佩斯。


现在众多的桥梁把两部分紧密连接起来,才叫布达佩斯。

蒙古军的到来,并没有让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慌张,因为他已经在佩斯城里聚集了十万匈牙利军队,再说他认为宽阔的多瑙河就是一道天然屏障,可以阻挡蒙古人一段时间。

可蒙古军还是来到了佩斯城城下,贝拉四世率领匈牙利军死守城池,并不出战。蒙古军的大炮轰不开佩斯城的城墙,攻不进去,怎么办?


先锋速不台想出一个计策,让主帅拔都故意率军撤退,佯装“我不打了”,引诱匈牙利军出城追击。


贝拉四世一看,没有多少人嘛,敢挑衅我,灭了你!就带着远多过对手人数的军队追出城,幻想着一战解决问题。


蒙古军缓慢地撤退,一直退至赛约河与蒂萨河合流交汇处。

匈牙利骑手皆穿重盔甲,战马也披着盔甲,只有一双眼睛露在外面。而蒙古骑兵是轻骑兵,骑手没穿盔甲,战马更没有盔甲。

所以在撤退的时候,在马背上长大的蒙古骑士是轻轻松松,走走停停,不时表现出马上要被追上的样子,还不忘回头射上几箭,而匈牙利骑士则一直全力追赶,人马皆追的疲惫不堪。

蒙古军一直退至匈牙利军不设防的河东沼泽地驻营。贝拉四世追蒙古军至赛约河河西驻营,派了兵士1000人守桥,以防蒙古军进攻。

1241年4月10日夜晚,蒙古军兵分二路:一路由拔都率领,炮击猛攻守桥军,夺取桥梁;


一路由速不台率领,从河的下游偷偷结筏潜渡,然后再迂回到匈牙利军队的侧后方。

4月11日黎明时分,两路军从四面发起突然袭击,围攻匈军营地。还在睡梦中的匈牙利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伤亡惨重。

匈军左冲右突,想突围出去,可往北跑被蒙古军拦住砍杀;跑得快的换个方向往东,被杀了;


留住条小命的再换个方向往南跑,又被拦住一通砍杀;有的好不容易没被蒙古人砍死,却又被同伴踩死。



蒙古军三面伏击,主帅拔都故意在西面放了个一小缺口。听说西边可以跑出去,大家又都一窝蜂往西跑,惊慌失措的匈牙利军在逃窜过程中一片大乱,踩死踩伤无数。


从缺口逃出去的小部分匈牙利军,以为安全了,没想到又钻进了蒙古军早准备好的另一个口袋。


这场大战,匈牙利军七万余人被蒙古军追杀歼灭,只剩一千多人和贝拉四世一起脱逃,蒙古军顺利攻占了佩斯城。

这场战争,让我想起《狼图腾》中写的,蒙古人是怎么从狼围歼黄羊中学会的打战。


狼会耐心等待,在黄羊吃饱喝足最放松的时候,才突然出现。黄羊被吓的四散奔跑,狼等黄羊跑的精疲力尽之时,逐渐缩小包围圈,但故意留一个缺口,把精明有战斗力的羊从缺口里放跑。


然后狼再把缺口堵上,剩下的笨羊没有了首领,有的被赶到雪窝里等冻死,成了狼寒冬时的储存粮食,其他的则被砍瓜切菜似的全歼。


逃出去的羊跑出去好远,以为安全了,也实在跑不动了,就松了口气。可埋伏的狼又出现了,跑不动的羊,碰到了以逸待劳的狼,再次被屠。

赛约河之战,就像一场狼歼黄羊。10万欧洲骑士像黄羊一样,被狼一样的6万蒙古骑兵围歼,两天后只剩千人逃脱,为什么欧洲骑士这么快就被全歼了?


1、体力消耗过大


蒙军统帅拔都与速不台先是发挥蒙古军的轻快优势,不和敌人打城市攻坚战,而是出其不意,诱敌出城,敌军上当了。


欧州骑兵重盔重甲的笨重装备,使他们行动不便。在宽阔地带,他们适于速战速决,不宜长途奔袭。



可是他们却被蒙古人诱惑下牵着鼻子走,错误的追了一天,人和马都追得疲惫不堪,体力上已经处于下风。第二天连跑的力气都没有,哪里还有力气打?

2、兵器不如人


因为欧州骑士团人和马都戴盔甲,兵器不易刺穿,蒙古人备了几种兵器:长马刀专砍马腿,长枪用来挑战骑士剑,当马腿被砍骑手失去平衡跌下马来,则用狼牙棒伺候,一锤定音了。


欧州骑兵的剑和这些比短了一截,一寸长一寸强,骑士们剑术再好却够不着蒙古人的身体,只有尽力抵挡少被挨打而已,比武器他们又输了。

3、战术落后呆板



欧州骑兵还习惯于面对面正面冲撞对打,靠重盔甲来冲击敌人、保护自己。他们更想不到敌人会从赛约河下游渡河,迂回包抄到侧后方突然袭击。


蒙古军在敌人溃退混乱时又故意网开一面,引诱敌人再次进入伏击圈。论战术,打法单一落后的匈牙利人根本不是蒙古人的对手。


各方面都差一截的战还能怎么打?就像羊遇上了狼,只能是一个结局,那就是被屠杀!

战后,蒙古人控制了匈牙利,势力达到东欧。这场战役,为拔都建立金帐汗国奠定了基础。


幸生


客观地补充:

说弓箭~欧洲的长弓力猛远射祇适用在阵地战,不适合重甲骑士马上拉弓。蒙古複合弓短小力猛,蒙人遊猎早习惯能靈巧360度在马上发箭。故意策马逃退引追时突回身发箭,欧人从未见过,蒙兵鎚型箭矢针对性穿甲,骑士鲜有活命回军告戒。

说战马~蒙古突"决"马体小但靈活耐跑,欧洲马高大但负重甲祇合短程冲刺,往往被诱追累而失战力。

说体力~蒙人矮壮腿短自少习骑射,大草原缺木早习惯蹲,而马上蹲射尤为出色。中世纪欧人当时已发展城堡生活,多树木早习惯坐木椅,身型高大腿长,马上更欠露巧。

说战朮~蒙人世代从草原狼的围猎中学会围三漏一的开口袋战朮,与欧人的传统僵化阵地战,优劣明显。其他的网主已祥细分析了。一己淺见,谢谢!


衆人皆醒改名我未醉


哪有什么10万骑士啊?当时的欧洲都够呛凑出来10万骑士啊!按当时欧洲人的配置,一个骑士陪一两个侍从,一两个军士,四五个动员兵……10万骑士那就是最起码五六十万大军啊!

这个问题问的可能是第二次蒙古西征时候的莱格尼察之战。

公元1241年,蒙古西征军已经深入多瑙河,进入波兰与匈牙利的境内。当时蒙古主力军队在拔都的率领下猛攻匈牙利地区,而北方的蒙古军20000人则由名将拜答尔统领,在波兰地区围攻西里西亚首府弗罗兹瓦夫。这时,波兰大公亨利二世集结了由“欧洲联军”组成的军队前来迎战。

显然,蒙古人也没有六万啊!

双方军队于1241年4月9日在莱格尼察对阵。亨利二世的“欧洲联军”根据现代历史学家估计,人数在8000-25000人,而且也不都是骑士,其中有大量训练和装备都很差的动员步兵。

还有博莱斯拉夫伯爵麾下的摩拉维亚人,以及一些“大波兰”中央地区的征召者,以及巴伐利亚矿工。亨利手中最训练有素的军队是来源于西里西亚公爵领地的雇佣兵,及一支小规模的来自法国的圣殿骑士团。这支圣殿骑士人数非常少,根据历史学家彼得.杰克逊指出大约是68-88名装备良好,训练有素的骑士。当然,这些骑士还有他们自己的侍从。另外,一支人数不明但应该数量也是极少的条顿骑士团传统认为上也加入了联军作战部队。

一种说法,战斗首先由西里西亚骑兵与蒙古军队的先锋骑兵交战,西里西亚骑兵很快被击退。“大波兰”部的骑兵及梅什科公爵的骑兵开始攻击蒙古先锋,而蒙古军队撤退了,但并非真正的败退,而是让“占据优势”的波兰骑兵继续追击从而与波兰的步兵隔开。这个时候,波兰骑兵出现了一些混乱,梅什科公爵的奥博莱骑兵突然撤出了战场,他的撤退迫使亨利二世将他最精锐的部队——他自己的骑士与圣殿骑士也投入战场。

虽然是假撤退,但蒙古诱敌的轻弓骑兵依然在波兰骑兵的侧面,同时还释放烟雾来掩饰蒙古骑兵的行动。在波兰骑士与本阵步兵脱离的时候,蒙古轻骑兵利用掩护两翼张开,迂回至波兰骑士的两侧,在奔驰中向波兰军队射出箭雨,而早已准备多时的蒙古重骑兵从正面平举长骑矛发动冲击。接下来的结局则是典型的蒙古骑兵歼灭战。蒙古重骑兵与轻骑兵首先消灭了分割的波兰骑兵,然后再对付崩溃的步兵。亨利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统帅亨利与博莱斯拉夫伯爵阵亡,亨利企图带着三名护卫逃出战场的时候被击倒并被斩首。胜利的蒙古人将他的头插在莱格尼察镇前。据说,蒙古人将死亡者的右耳朵割了下来,装载了9个口袋。

根据当时法国圣殿骑士大宗师向法国国王提交资料,圣殿骑士团损失了500人,当然这绝大多数都是随从人员,因为同时指出阵亡人员有3名骑士与两名“军士”及其他9名宗教团的战士。

其实关于此战的细节很模糊,自相矛盾的说法也多。

但总体上,是蒙古轻骑兵主动后撤,诱使基督教联军的骑兵主动追击,接着轻骑兵配合重骑兵迅速反击,将基督教联军的骑兵和步兵分割。由于当时基督教联军的步兵基本都是毫无训练的民兵和矿工,因此迅速被蒙古轻骑兵包围击溃。基督教联军的骑兵,之后则在蒙古重骑兵的和轻骑兵的包围打击下,迅速全军覆没。


冷兵器研究所


13世纪的蒙古军队应该说是当时地球上最强大的军队了吧,横扫亚洲大多数国家还能和东欧军队一比高下。10万欧洲奇兵两天后只剩千人,这个说法也未必全面。

蒙古是草原民族,擅长骑马,那时候的打仗马是很重要的工具,既能当交通工具用,又能当快速冲击工具用。你说你站着跟一个骑着马在你头上的人打能累死你。

蒙古人体型属于比较强壮的,那时的东欧人体型如何不知道,反正跟这样的体型打还是有点吃力的,就算耐力比蒙古军队好,但是力量上不如别人也没用。不是说在绝对的力量面前啥技巧都没用嘛!

那时的东欧估计也没见过蒙古这种打法的,初次见到蒙古这样的军队估计也吓懵了,一时想不出能有什么战法能有效的制止对方。

只剩千人这种说法,也不一定都是战死的,也包括退缩跑了的!


数码视听娱乐


从两个方面来看,先看装备再看战略战术。双方装备差异和各自作战特点:蒙古军复合弓,马蹬,火药。以高机动大纵深作战为主,强调的是机动性,象今天的武装直升机集群。充分利用了蒙古马的耐力,可以长时间大距离的连续作战。二,欧洲重骑兵,轻骑兵,步兵;其作战思想是人马披重甲的重装骑兵冲击,在一些电影中有重现,手持长枪策马飞驰,撞击对方,目地在于破阵,打乱对方的阵形,然后步兵跟进砍杀,轻骑兵追击扩大战果。欧洲马高大,速度快,但是耐力极差,在人马都披重甲的前题下,马甲一百斤,人甲一百多斤,再加上人的重量一百多斤,你知道马的感受吗?欧洲骑士团是职业军人,一个骑士至少要两人服务,为啥?那重甲自己是穿不上去的!得有人帮忙!还得穿几层,最后一层从后面扣上的!穿上了还上不了马,不信你就试一下,将一包一百斤的水泥背身上直接上你家桌子。所以得踩在一人背上还要另一人护着才能上马,还得把兵器给他!那时的欧洲人骑马是没有马蹬的,挟着长枪带着剑冲击是能不从马上掉下来就很不错了,所以他是一锤子买卖,时间不能太长,只起冲阵破阵的作用,还必须速战,时间长了马会受不了累死的!这一对比就明白了,欧洲重甲骑兵象今天的坦克集群冲锋,在二战时期非常管用。装备复合弓,马蹬,火药的蒙古骑兵象今天的带精确制导弹药的武装直升机群,你打我够不着,我打你逃不掉,不用给你正面作战,利用超机动能力就能把你困死!


易木7


欧洲骑士这种重甲骑兵遇到这些骑马射箭的主别说10万对6万。就是10万对1万也死的很难看。蒙古骑兵都是骑射见常。就距离你,200-300步射你的马。光落马被自己人踩死就得占一多半。剩下落马没死的人家冲回来几马刀就歇菜了。这些骑士落马后跟个乌龟差不多。人家蒙古人打的是不对称战争。


青雅闲人


以寡击众、以弱凌强,以少胜多这样的战例在军事史中并不少见,蒙古军以六万之众击溃匈牙利十万大军,且斩首七万以上,确实是一大军事胜利。笔者认为蒙古军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三点:其一、蒙古军正处在巅峰时代;其二、欧洲正处在黑暗的中世纪实力弱小;其三、速不台使用了奇计,一奇谋可抵数万精兵!假使元末明初的蒙古军远征欧洲,那么必然失败而终;假使蒙古军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或者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入侵,那么失败也是注定的。

蒙古军崛起起于成吉思汗祖孙三代时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后,以十万之众击溃大金国百万雄师,又西征中亚强国花剌子模,且战而胜之!西征欧洲也是为了追杀花剌子模余部,不想遇到不堪一击的欧洲军队,于是蒙古军再次西征,打败了无数欧洲小国,建立了强大的金帐汗国!当时蒙古军兵锋正盛,他们兵精器利,尽管军队数量不多,但是战斗力十分强悍,正符合孙子说的兵贵在精不在多。蒙古军先后击败了金朝、宋朝、西夏、朝鲜、花剌子模等亚洲国家,然后才开始远征欧洲诸国!

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被欧洲史学家称为黑暗中世纪,当时的欧洲罗马帝国式微、教会盛行、小国林立且相互征伐不断,还有疾病横行,十字军东征等等。13世纪的欧洲经济凋敝、军事孱弱、思想保守,远远没有希腊时代的繁华,也没有罗马帝国时代的赫赫武功。希腊时代强大的波斯帝国以百万大军入侵欧洲,却被希腊各城邦联合起来击败了,更有亚力山大远征诸国,建立了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罗马帝国时代,对于各入侵的蛮族,罗马军队都能战而胜之,且威震四海!欧洲中世纪各小国除了内部征战频繁外,还多次发起了十字军远征,远征多数以失败而终。

公元1241年4月,蒙古军第二次西征的一支蒙古军队与匈牙利军队相战于赛约河;蒙古军约六万骑兵,统帅是拔都,速不台;匈牙利则聚集了十万骑士,统帅是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赛约河之战前,蒙古军已以击灭了基辅罗斯大公国,另外还击灭了西里西亚国王亨利二世的三万波兰、日尔曼、条顿骑士团。可怜的亨利二世被蒙古军捕获,他拒不投降,被拔都下令斩首示众!击败亨利二世的骑士团已经让蒙古军掌握了打败欧洲军队的方法,知道了骑士团的缺点所在。

贝拉四世原本据城坚守,他坚守首都布达佩斯,不出城作战,给蒙古军沉重打击。后来速不台出奇计诱使匈牙利军出城作战,也就是假装败退,兵分两路伏击,其中一路假装渡河撤退,最后来了一个回马枪围攻匈军。匈牙利军在蒙古军围攻下伤亡惨重,匈军突围,拔都放西面一条路,匈军向西逃窜,蒙古军三面伏击,蒙古军以围三缺一的方式令匈牙利军在逃窜过程中一片大乱。在数日的追杀过程中,匈牙利被歼七万余人,贝拉四世单身脱逃。

根据《元史》的记载:速不台出奇计,诱其军至漷宁河。诸王军于上流,水浅,马可涉,中复有桥。下流水深,速不台欲结筏潜渡,绕出敌后。未渡,诸王先涉河与战。拔都军争桥,反为所乘,没甲士三十人,并亡其麾下将八哈秃。既渡,诸王以敌尚众,欲要速不台还,徐图之。速不台曰:"王欲归自归,我不至秃纳河马茶城,不还也。"及驰至马茶城,诸王亦至,遂攻拔之而还。史书中记载的漷宁河就是赛约河,诸王是指的拔都等蒙古王,马茶城是指布达佩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