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革命纪念馆浓缩的13年光辉历史,我们不能忘掉最初的梦想!

从清凉山下来,跟着我乘坐1路公交车前往王家坪。在王家坪延河畔耸立着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这里浓缩了延安13年的光辉历史,它就是建国后成立的最早的革命纪念馆之一的"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950年1月,历经几次搬迁,于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整个场馆由广场、纪念馆、展厅以及领袖铜像组成。

广场内最瞩目的就是领袖青铜像,铜像提名为:高瞻远瞩。它是由著名雕塑师程允贤设计的,铜像高5米,底座3.15米,总高度8.15米。领袖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浩气凌霄。

这里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可以凭借个人身份证领参观门票。纪念馆是由6个面积相等的展厅组成,展厅内有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生动的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当年在延安的光辉业绩。

刚进入展厅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座主题雕塑,身后是巍巍宝塔山和滚滚延河水,墙壁上写着:1935—1948年延安。随后,我们会进入约400多米长的展厅大厅,展厅按照历史顺序分列了11个单元。展厅内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革命文物,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安地区革命的斗争史。走在这里,我们内心澎湃,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那还是1934年的10月份,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战略战役,开始了万里长征,同敌人激战380次,穿越14个省份,翻过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九死一生,走过2万五千里路,终于在1935年的10月份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随后,党中央进驻延安,一晃就是十三年。

面对敌人的封锁,当地缺衣少粮,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思想,革命战士们无不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开垦荒田,罗艺织布,用"小米加步枪"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抵抗者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展厅内"小米加步枪"的展示,就是延安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不仅要想到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而且要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自立根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我想每一个到这里的人,内心都会深有感触吧。

在往前走,我们会看到毛主席曾经创作《沁园春·雪》的小炕桌、红军长征期间穿过的草鞋、吃剩下的半根皮带、油灯等等耳熟能详的革命文物。

油灯,展馆内最不起眼的文物。可别小看这一盏盏煤油灯,老一辈革命家就是在油灯下制定了一个又一个重大作战决定。毛主席靠着油灯微弱的光芒写下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篇篇的雄文,就是在这样的油灯下,我们迎来民族解放的曙光。

往前走不远,我们看到在一个铜牌上写着"战斗情谊"几个字,上面记录一个感人的历史故事。1934年的8月份,谢子长在清涧县河口战斗中负伤,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在一个半山坡的破窑洞养伤。1935年,刘志丹,郭洪涛等人前来看望谢子长。刘志丹拉住谢子长的手深情地说:“您都病成这样了,咋不给我捎个信呢?”谢子长说:“给你去送信的人,至今没见回来。”

原来谢子长派去送信的人,在经过敌占区的时候被敌人抓住活埋了。刘、谢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就西北根据地的斗争形势及党和红军的统一问题进行了商谈并取得一致意见。两位革命战友见面仅仅一个月后,谢子长在1935月2月21日晚不幸与世长辞,年仅38岁。(今天延安的子长县原名安定县,1942年为纪念民族英雄谢子长,改名为子长县。)

我们不由心生敬畏之情,在如此艰苦的战争年代,像谢子长这样的民族英雄不计其数,他们可以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是他们的流血牺牲才换来革命的胜利,才换回我们的幸福安康。

如今我们可以为某些明星,小奶狗疯狂的呐喊,助威,难道不应该去烈士陵园祭奠先烈,去革命纪念馆瞻仰先烈们的英勇事迹?难道这些民族英雄抵不上小奶狗?我们在享受欢乐的时候不应该忘记他们,要永远记在心理。

在革命纪念馆里的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张张图纸,一本本书籍,一件件战斗使用过的兵器,就是一部鲜活的教材,一段故事的聆听,一次精神洗礼,我们要将这段历史记下来,告诉我们的后代,幸福来之不易,一定要学会珍惜。我们要自觉的发扬延安精神,告诉他们我们不能忘掉最初的梦想,再拾前辈初心,为一个美好的明天振奋精神,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