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何境界?

泪鋶满靣


不了解传统文化的的“高人”“大师”们有两个名词笑话,一是灵修,它在汉语中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对帝王的尊称,后来也有人用来称呼有道德人以及神灵。大师们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相信大家都有耳闻,此处就不谈了。别外一个词汇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天人合一了,大师们可能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书籍都没看过,估计看了点修真小说,于是乎搞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但问题是传统文化从来没有什么天人合一的境界。

到底什么是天人合一?

如果大家想知道什么是天人合一,我们可以先看看经典,以下经典中说天人合一的肯定没这么少,但限于篇幅,也为了大家的阅读体验,兴扬各只引一段。

《黄帝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春秋繁露》“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

《庄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论六家要旨》“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简单来说,在古人的认知里天人本来合一无二,人顺天道则昌,逆天道则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份子,如果人违背自然规律,必然衰败,如果顺应利用自然规律,则可昌盛。

因《春秋繁露》是儒家董仲舒读春秋有感,更多的是谈治国,故强调王者的作用。因此书让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延绵两千年国策之书,形成了我们今日诸多习俗观念。

如果真的有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就是在说芸芸众生脱离自然,脱离天地,但问题是就算你飞上月球,住到外星,也必受其自然规律的限制,为一方天地的一份子。故曰根本没有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人皆是天地的一份子。


天人合一的双重意义

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有双重意义,于个人天人合一是修身的根本,于道家修炼斋醮等,天人合一主要体现在天时和自然环境中。如《全真集玄秘要》中就说“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君子奉顺天时,正心诚意而修之,故常吉。”

在儒家个人修行上则体现在礼法国政之中,君子之礼如《礼记·月令》等皆是顺应天时。

这对我们今天的影响也是双重的。如现在正值秋季,我们就热衷于进补。如前几年的2012末日预言,中国的野心家宣传的前兆多是天变。

但我们今天已经知道气候有其规律,人难以改变,和国君无关。古代的儒家知识分子也并非不知此事,但他们为了限制天子的权利,必须用天来限制天子,故虽有《淮南子》等书阐述气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儒家知识分子依旧热助于宣传《春秋繁露》中的天人合一观念。


如何利用天人合一?

如何用天人合一,这体现在传统养生、风水、修身、乃至于说服人等方方面面。

养生为顺应四时,起居饮食生活习惯随季节而动,如燕子知春秋而南北。

风水则利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改变人周围的环境,给人带来正面反馈。

修身儒道内炼修心皆要取天时,顺应自然环境,古代道观书院所在,人一近立觉不同,就是此因。

大家看电视剧里面人一失恋,一遭遇痛苦的事情就下雨,大家也跟着忧伤起来,这固然有当事人很惨的成分,也有雨的作用。人在下雨天情绪低落是天人合一。所以下雨天不要去想振奋人的精神。

这些本是体现在古代的求吉书上的,里面用各种气候外景为卦兆,来说啥时候说服人好,给的答案是晚饭后。

这些仅仅是天人合一于个人应用的一小部分,读者自己体察天地,感受身心变化,亦可悟出诸多妙用。但切记善用可让自己向善,改善生活;滥用则人神神道道,多拘多畏,贻误自身,还望诸君慎之。


全真道士梁兴扬


《道德经》也说: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说,中国文化中著名的“天人合一”思想,说完整了,应该是“人—地—天—道 合一”。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但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解释“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需要各人自己去体悟证悟、实修实证才能够明白,正好似你无法告诉一个没吃过梨的人到底梨是什么滋味。

但我能说的是:

一个天人合一的人,

他必然是慈悲的;

他必然是智慧的;

他必然是自由的;

他必然是大爱的;

他必然是至真、至善、至美的。。。。。。


大道之光


天人合一,是人体发生的疾病与时间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古人称天人合一。现在被中医骗子用于忽悠人。天人合一有一定的实用性,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因势利导如行云流水,没有固定模式,如果把此称为天人合一,就错了。

中医治疗发热,有阴虚发热,和阳虚发热,这两种不同的发热与时间有一定的关系,时间是天所具体有的,一天分为十二时辰,而疾病发生在人身上,而疾病、名称是用天的阴阳来命名的。叫天人合一。

阳虚发热,发于白天八点左右,甚于十点之时,午后渐退,入暮则安,中医把这一种发热叫阳虚发热。一天之阴阳,白天属阳,夜晚属阴,这一种发热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发生和消退的,十点为阳中之阳,病最重,八点阳气始盛则发病,午后阳气弱,则病退,入暮阳气无,则病愈,这一疾病与一天的阳气盛衰有密切关系叫天人合一。中医按照这一阴阳关系,认为是气虚发热,采用参芪术草补气之药治疗而痊愈,中医认为气属阳,发于白天,白天属阳为天,气虚属阳为人,故称天人合一。


合肥名医


怎么才能达到天人合一?选对地点很重要

户外瑜伽可以让人接触大自然,从而更容易的达到瑜伽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说了这么多,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竹林瑜伽,夏天到了室内空气不新鲜,竹林瑜伽可以是各位的户外瑜伽首选。


坐姿单腿绕头式

1.简单坐在地上,往回弯曲右腿,让右脚脚掌顶住左腿大腿内侧。

2.右脚向上拉抻,同时右手在脑后抓住右脚脚背,让腿更好的伸展。

3.左手在体支撑身体重量,眼睛瞅着右侧。

4.保持姿势30秒,换腿重复动作。

这个动作可以保修我们充分拉抻大腿内侧的肌肉,燃烧大腿内侧顽固的赘肉,同时拉抻身体的韧带,让我们的韧带更有弹性,身体的柔韧性更好。在竹林里很是放松我们的心情,但是千万不要放松警备,要找到相对比较平坦的地方练习,不要出现意外。


哈奴曼式

1.坐在瑜伽垫上,左腿在前右腿在后完成纵向一字马。

2.绷直脚背脚尖向下压。

2.左手背在身后,身体向下折叠让身体紧贴在腿上,坚持1分钟。

在户外练习瑜伽可不能直接坐在地面上拉,准备一个质量很好的瑜伽垫,在瑜伽垫上舒适的完成动作。通过折叠腹部,让我们轻轻按摩肚子里的器官,促进肠胃蠕动,更好的消化吸收,排除体内的废物毒素,减轻体重。


蝎子式

1.我们的脸朝下俯卧在瑜伽垫上,双手放在身体两侧。

2.让下巴脖子肩膀紧贴在地面上,在朋友的帮助下,抬起双腿向头部方向伸展。

3.控制好呼吸,在心里数15个数停止动作。

在倒立的时候,尽可能也将胸部挺起来,不然胸部压力过大会导致胸闷气喘,对我们练习这个瑜伽体式是个不好的问题。练习这个动作可以拉抻颈椎,放松颈椎,同时倒立让我们血液循环加快,对我们头部有很好的滋养效果,增强记忆力。


在竹林练习过的你一定会有很多的感触,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感叹瑜伽的魅力。练习瑜伽没有局限的固定地点,你可以在家练习,可以在健身房练习,可以在公园练习,更可以在竹林练习,只要你愿意,哪里都是你的舞台。


波罗密练瑜伽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书法和其他各种门类的艺术比如绘画、舞蹈、音乐都会提到“天人合一”的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

一、道家最先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由道家庄子提出。该理论认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正像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经道家的弘扬,后来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二、《易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

《易经》认为,任何事物都要从天、人两方面来思考,只有从人与自然两方面着眼,才可以将这二者的关系说明。

《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如果天、地相对而言,天泛指地面以上的整个天空,以及人所能观察到的宇宙空间,地球以上的大气层等如日、月、屋、辰,如风、雷雨、露等等。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又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 但地毕竟是“顺承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天地整个自然界。

而地,则是指人类和一切生命生存于其上的大地,它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家园。没有任何一种生命是能够离开大地的,天空中的飞鸟也不例外。所以天就是生命之源,地则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不可分离。

“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

三、儒家依托“天人合一”思想构建中华文化主体

儒家认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佐”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这样也就达到了人的生命目的。

四、艺术作品将“天人合一”视为一种境界

“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无处不在。从绘画、书法、雕塑到建筑、雕刻等,中国书画的意境之说则是“天人合一”思想典型的代表。

优秀的书画作品“道法自然”,总能让人在悠然畅远的思绪中神游,得到美的享受,仿佛遨游于天空、大海、山川与河流之间,人的心灵也会受到净化。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


更多书法技巧与精彩内容,请关注【麓风轩】

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麓风轩


天人合一从哲学理想化来说,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天意人事相通、和谐相处的一种境界。

现实生活中是难以达到这个境界的,但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改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事要顺应自然规律,人事要温暖自然,人事要哺育着自然,让自然生机不断,希望不断,才繁生了这熙熙攘攘的精彩世界。

“天人合一”的现实境界就是与时俱进的发展。

新时期人们追求的生活要幸福、要安康,就是在这个大家庭中,人们每天忙碌,不伤和气,相互关爱,相互照顾,把爱给于身边每一个人,用最善良的心同每一个人相处,把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一代代相传。

新时期人们要求的环境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的保护,以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们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相承理念。

人离不开自然,自然也不能缺少人类,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人们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欢迎交流点评)





千年古县将相故里


说到天人合一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天。话不多说,看图片会一目了然。

甲骨文和金文都可以看出来,人的头顶上有一块区域,也就是说头顶以上的空间全叫天。

天有两层含义,狭义的天指的是自然界的天空,包含有日月星晨,与大地相对应。广义的天有相对性,相对于小范围来说的大范围就叫天,相对于小规律来说的大规律就叫做天道。

2500多年前的智者圣贤老子,发现了宇宙间最大的规律,最大的法则,老子把它称为“道”。《道德经》有云:“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可以无限地接近和把握小规律、大规律、总规律,这个过程就是人性的返璞归真,人性的至善至纯最接近天性,也最接近道性。

老子认为人性应该除去外在的雕琢,回归原本的淳朴,复归婴儿,这样人性会苏醒。

2013年4月28日12:23,在买草莓的时候随口一说:草莓有点烂了,小贩回了一句:“开美国玩笑”,以前人们常会说,开国际玩笑,这个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心生纳闷儿就特别留意了一下。下午14:56,上网浏览新闻,无意中看到了有关美国的草莓音乐节报道,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小与大的对应关系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鱼眼和对仪的鱼身是一回事,心念的主观意识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实相也有着玄妙的对应关系。心念想要下雨,天空便下起了雨,历史上的事例不胜枚举。

回归人性本然,人人都可以,人与大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至善至爱就是沟通的钥匙。


汉字在人间


其实关于天人合一的境界并非是大众理解的那么玄乎。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出生之时,都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不违我,我不违天。每个人都生于自然之中,自当与自然不相违背。天有日月,人有双目。天有九星,人有九窍。天有春夏秋冬之气象,人有生老病死之命数。

天有明晦之变,人顺时而休息和工作。天有寒冬盛夏。人顺时而增减衣服。天垂象,人仰观。知时节,顺自然,这就是天人合一。

然而因为当下的诱惑太多,夜可如昼,昼可如夜,人的饮食起居也渐渐违背了自然规律。

大巧不工,大道自然,到达天人合一境界的人,学习反倒会使他心中的杂念变多。愈学而道愈减。无感遂通,足不出户便知晓天下事。

到达天人合一的人,喜怒哀乐皆由心,而不由外物。即是所有喜怒哀乐,又无所有喜怒哀乐。有亦是无,无亦是有。


子烟清雨


之前有回答一个类似的问题,“什么事天人合一”,在这个问题中,我也有对“天人合一”的境界做过解释,在这里再详细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天人合一的说法最早源于儒家孔子,汉朝董仲舒发展完善了这一哲学思想。其实一提到天人合一,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道教”的哲学理念,这就有点矛盾了,儒家的理念,怎么道家发展的如此好?其实这并不矛盾!道教,道家本来就是两个概念,道家思想源于华夏文明之处,彼时还没有什么百家争鸣,没有孔孟老庄什么事,就比如《易经》很典型的道家哲学理念!后世的儒道释对天人合一都有一套系统的说法,但这也只是各自的丰富发展而已。

前面我们知道了“天人合一”这个理念不单独属于任何文化派别,同时又兼备各家理论,这对于我们真正理解“天人合一”有很重要的帮助。

大禹仍然是那个观点,对于“天人合一”境界最贴合实际,最真切的描述的,就是《黄帝内经》对于“上古之人”的描述,这上古之人是比三皇五帝更早之前的“仙人”: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上古之人使自己与天地变化相应,使得身体和精神健康饱满,寿命长达几百岁。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上古之人教会后人要“恬淡虚无”,这是一种很高的哲学境界,这样可以百病不侵,神魄坚定!

如果我们可以像上古之人一样,与天地相应,与万物和谐相处,那就可以到达一种很高的境界,如同我们所说的“天人合一”: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黄帝内经》


鱼者佩之


天人合一,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怎么啦,不懂,就不能提出这问题,你自己,懂吗,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