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长江新区有可能会获批复吗?

看看那些曾经的事


武汉长江新城是武汉的未来之城。

根据武汉的发展规律,沿江发展,往下游发展是必然趋势。超大城市的国家定位必须有承载主体。未来之城的定位恰如其分。

长江新城不需要国家批复,人员机构政策资金都有保障,已经在路上。其产业规划也有别于主城区几其他三大副城。吸光谷的血是无稽之谈。光谷的竞争者是车都市和临空。

武汉长江新区是长江新城上升国家战略的产物。批复是时间问题。大家拭目以待。


武汉潘大观


长江新区在2017年初起草规划,9月30日宣布长江新城成立。说明地方政府对新区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规划,相信很快就会定好方案上报国家审批。不久的将来,武汉长江新区将会获得国家级新区的批复,成为居雄安新区之后的又一个获批的国家级新区。

长江新区是姗姗而来,希望可以后来者居上。

湛家矶地处长江以北,与武汉青山区隔江相望,距离武汉市中心仅15公里。同武汉三镇的武昌、汉口、汉阳形成互为犄角之势,未来将会形成四镇新格局,再造一个武汉新城。

长江新区的产业定位非常重要。

即不可能像浦东新区那样从金融高度落手;也不能如滨海新区靠央企撑起;不能像南沙新区有着港口的巨大优势;更不可能像雄安新区含着金钥匙诞生。

长江新区只有在重庆两江新区、成都天府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等类似新区中寻找主要产业和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长江新区的定位可以在现代制造业和科技产业着手,再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商贸业、物流产业以及特殊性金融产业的中高端产业的发展格局。

纵观世界产业发展格局,尤其是科技产业发展格局。从日本科技城筑波、美国的128科技公路,以及深圳华为的产业搬到东莞松山湖。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科技产业完全不同于金融产业、高端服务业等产业需要集中在城市的最核心区。科技产业对于相对低成本的城市周边区域是最佳之地,不仅可以从现在的城市扩张中的交通发展解决人才流动问题,又可以通过低成本的资源来获得产业的快速发展。长江新区的地理格局可以提供这种互补优势。

因此,发展科技产业、生物产业等高端产业也是长江新区的较好选择产业之一。但要让新区快速发展,必须牢牢地把握住房地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否则,将变成了名为新区开发,实际是囤地、卖地的短效思维模式。

还有每次读到长江新区总是觉得怪怪的,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即感觉像是李嘉诚的长江集团投资建设的新区,又觉得要从脑子里把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重庆沿着长江流域主要城市过一遍,仿佛有些沽名钓誉之嫌。名字就是一个虚名,真正用心去打造一个武汉国家级新区,即便叫“湛家矶新区”又有何妨。

当然,无论叫什么都不重要,相信武汉的这个国家级新区一定可以重整雄风。同武汉的经济实力一样,大踏步地进入全国前十强新区行列。


鞅论财经


国家已给武汉光谷许多政策,而且每届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光谷发展。但武汉对光谷发展重视不够,规划上、发展速度差强人意,自贸区建设不温不火,城市建设缓慢,汉口、汉阳地铁都建到了三环外,光谷地铁11号东段尚未接入城市地铁网,是一条“孤线”,光谷如今还象个大县城。

如今再搞什么“长江新城”定位与光谷冲突,争资源、争市场,这不“脑残”吗?再说了现在城市发展趋势向东看,有几个向北发展的?

我相信光谷建不好,国家不会批准其他什么新区。

希望武汉沉下心来,心无旁恣,把国家给光谷的所有政策用足、用满,把光谷建成长江上的一颗明珠,真正的成为一个“长江新区”。


红金龙1986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各省市国家级新区总共有“十九座”,其中主要代表城市新区主要有成立较早的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还有重庆的“两江新区”。此外,除以上已审批通过的十九座国家级新区外,我国还有湖北武汉的“长江新区”、安徽合肥的“滨湖新区”、河南郑州的“郑东新区”以及广西南宁的“五象新区”等城市新区正在申报当中。

其实建设“国家级新区”初衷就是在于集中资源发展一小块地区,发挥杠杆效应从而进一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就从目前的十九座国家新区发展来看,部分新区存在因城镇配套设施的缺乏,从而出现住房短缺、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相反如果新区缺少实体经济的支撑,则会出现产能不足以及人口流失等诸多问题。而这就是俗称的“大城市病”。


言归正传,关于湖北省会武汉规划的“长江新城”最终是否能够被批复这个问题,应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目前而言,“长江新城”是目前武汉规划标准最高,也是建设周期最长的新城。其实就我个人认为,“长江新城”成为国家级新区应该也只是时间问题,毕竟以目前武汉的经济实力以及城市发展状况来看,建设“长江新城”也能够进一步优化加强其经济发展质量。

一直以来武汉的城市发展就面临“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而这其中主要原因则是因为武汉辖区版图过大,且有长江天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武汉三镇的一体化发展进程。所以说这次武汉规划“长江新城”的目的也就在于此,希望建设一个具有高科技现代化的国家级新区成为武汉“第四镇”,从而进一步加强武汉一体化的经济发展。

而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武汉规划长江新城之前,武汉也分别规划“光谷城市副中心”、“汉阳四新城市副中心”以及“杨春湖高铁商务区副中心”。就目前而言这三大城市副中心还处于规划建设以及完善阶段,并不能算作是成熟的城市经济发展中心。这样一来就给“长江新城”正式批复时间留下悬念,毕竟武汉原本规划的商务区以及城市副中心就不在少数,若贸然再重新规划建设一座新城,也会给城市发展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长江新城”是武汉到目前为止规划的最大也是标准最高的国家级新城开发区。作为一个武汉本地居民,我是希望“长江新城”的规划能够早日获批,为武汉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长江新城”贸然开工建设,短时间内也会给武汉经济发展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和麻烦。所以说武汉建设规划“长江新城”,任重道远而并非是一日之功。


武汉小斑马的晚年生活


喷子太多,长江新区必须批,等着看,支持的点赞


长江经济观察


关于湖北武汉长江新区的申请是否会批复,的确是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两江交汇,三镇鼎立是武汉特有的城市格局,但是武汉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级新区。

先谈下设立国家级新区的作用和影响,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对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最早从1992年10月设立了上海浦东新区,至今2017年4月新设的雄安新区共有19个国家级新区,如下图所示:

国家级新区竞争激烈,除这19个国家级新区外,至少有5个省市区提出建设国家新区,安徽合肥滨湖新区、河南郑州郑东新区、湖北武汉长江新区、广西南宁万象新区、新疆乌鲁木齐新区。

在这19个国家新区中,目前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和辐射最强最成功的要数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广州南沙新区等少数几个,可谓东、南、西、北都有强大的国家级新区,唯有中部没有一个较好的国家级新区。可能是国家为了照顾贫困及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原因,发展相对均衡点而设立了一些新区。像甘肃兰州新区、云南滇中新区、江西赣州新区等新区虽获批准但发展缓慢,有些没有起色或存在动力不足问题。以武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及历史文化底蕴能否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创新任务吗?

今年两会期间湖北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希望尽快设立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并得到湖北团全国人大代表的响应和支持。

武汉长江新区规划面积约600平方公里,位于武汉市东北部的长江之滨,包括黄陂、新洲两区南部以及江岸区东北部分地区,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如果获批将是武汉未来之星的“第四镇”。设立武汉长江新区有利于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为中部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强有力的支撑。武汉长江新区会成为第20个国家级新区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个人观点,切莫上心,谢谢阅读,欢迎评论。)








万里鹏翔CGQ


别搞什么长江新城了,应该集中精力做一片样板出来,不管是“长江主轴”也好,光谷也好,四新也好,武汉这么多年就是东一下西一下,搞的没个看相。成都说了往南就往南,一路天府大道往南走,现在初具规模有些形象了。武汉就是没个定力,特别是软糖都走了以后,完全就是瞎胡闹。陈打校友牌和户口政策是英明的,但是“长江新城”这种事真的会拖垮武汉的,别批复了,不然又是个“武咸城际”,无限拖累武汉的发展。


养狗的都不是好东西


长江新城是未来武汉发展希望所在:一是定位高。一次规划的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长江新城;道路、交通、建设区块功能分区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长江新城位置优越。武汉长江新城距离长江新港、天河机场、铁路货场编组站、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高铁天河站较近,规划中公路、地铁成网。三是许多城市是靠新城作为城市发展引擎带动的。如上海浦东、深圳前海、天津滨海、重庆两江、长沙湘江等全国已有十九个新区或新城,武汉已比沿海地区晚了近二十年了,若武汉不设立长江新城,武汉发展空间有限,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就可能成为泡影。四是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都看好长江新城发展,已签订数千投资协议。按照规划武汉长江新城要建设成为未来之城:创新名城、生态绿城、现代智城、国际友城、创富之城。建设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新城。若获批将成为复兴大武汉新的增长极。


前广发银行职员


去年下半年湖北省及武汉市宣布成立长江新区的方案确实是振兴武汉、湖北乃至整个中国中部地区的重大战略。建设长江新区最重大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将其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陆路自由港!当然,下一步极有可能成为武汉市第四镇的长江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与人才优势。首先,长江新区所在的武汉市有985大学2所,211大学7所,各类大学共84所,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总计118.33万,其中在校学生数量稳居全球之冠。另外武汉市现有常住人口1100万,在中国大城市中总人口数量排名第七。第二,武汉市地理上位于京广铁路(包括高铁)干线与长江、汉江主水道、沪汉蓉(渝)高铁,以及多条贯通中国东西南北的高速公路的交汇处,在中国东西南北的中间,到北京(北),上海(东)、广州(南)和成都(西)的距离分别是1100千米左右,此外武汉市还有中部地区最大的国际机场天河国际机场,最大的国有长江航运公司“长航”,应该说地理位置与交通皆十分优越,武汉市自古以来就有“九省通衢”,交通要塞之说。第三,湖北武汉本地人以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而闻名世界,著名的辛亥革命就发生在武汉市武昌区。湖北人武汉人自古以来就有“九头鸟”之说,楚鄂地人之强悍似乎无人能敌!第四,长江新区的方案自去年以来一年多,先后自下而上,又由上到下,几经反复,多次斟酌修改,直到最近全国最权威专家级评审会才刚刚通过长江新区的核心区域长江新城总体方案的评审,目前已上报至国家有关权威部门审批。据说该方案的进一步深化设计方案是由一家法国公司阿海普(北京)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完成的,并经由全国最权威的专家“定向把脉”,从而通过了最严格的评审,故此湖北省武汉市长江新区的建设已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由于长江新区的建设,武汉市将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中国第四大枢纽城市,当然也更应该成为内陆最大的陆路自由港。

附带说明,长江新区的建设定位应该是国家级的重大战略,事关中国中部的崛起,长江新区未来所承载的是诸如中国最大的陆路自由港、中国中部国际航空和陆路物流中心、长江航运中心、航天城、造船城以及中外合作创办创新型大学的示范区等等。中国光谷——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经济开发区和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则是带有国家性质的以本地区为主的区域性开发区。

具体来讲,长江新区的建设更接近中国中部崛起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目前武汉市虽然已有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却依然未能解决发展中的瓶颈特别是中国中部区域各个省市之间的掣肘问题,从而该区域就不会有超大型的水陆空物流中心、各领域广泛创新的科技实体、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聚集地(年青人向往的)、足够大规模的经济体(数十家千亿级以上的企业)等等。长江新区建设的突破口在于高起点,这就是将长江新区建设成为中国中部地区乃至全中国最大的陆路自由港,这方面国家、湖北省完全可以参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模式,在已有的成功制度及经验的基础之上创造性设计出相关配套的政策与法规予以试行!对此湖北省武汉市切勿太过于保守,要积极争取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如果格局不高,眼光仅仅局限在武汉或者湖北地区的话,那么湖北省的武汉市就只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二线甚至三线城市了,经济上不了更大的规模,城市上不了更高的等级,如此说来也绝不是危言耸听!


用户6643131190609汉


也就湖北喜欢折腾。其他省份不声不响的就把新区批了,那些地方也不见得比武汉更有优势,如西咸、贵安、湘北等等。湖北争了多少年,题材、区域、产业变来变去,自己都左右摇摆,让上级怎么批。好不容易弄个自贸区也别出心裁搞平衡,分三个相隔几百公里的区域来做,结果没一个冒尖的。还有什么城市圈之类的,也就纸上谈兵没什么实际效果。还是拣人家的剩饭吃有心,别谈什么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