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作战勇猛,拥兵30万,为何还打不过只有2万人的左宗棠?


问题中所说的应该指的是翼王石达开远征过程中,也就是在1859年5月-8月期间打的那场宝庆会战。在这场战争是石达开远征后第一次重大的军事失利。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战争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等多项条件,并且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

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这里的人,不是指人多,而是说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数量多不代表实力强。

那么,我们就先从人的角度来看看石达开为什么会败。

石达开是著名的太平天国将领,他本人作战非常勇猛,自十六岁随洪秀全出征到二十四岁与曾国藩对峙,一直所向披靡,屡建战功,为世人所敬仰。在石达开南征期间很多贫苦人家的孩子和不少社会闲散人员纷纷加入到石达开的队伍,兵力一度高达六十万。

石达开重视广招兵力,但是他对部队的操练并不重视,士兵来源参差不齐,素质普遍较为低下,入编后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整编和训练,这就导致了这几十万大军真正的战斗实力其实并不是非常强大。

左宗棠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湖南湘阴人。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左宗棠率领的湘军是正是曾国藩创建的那支乡友兵团。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也称湘勇。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并且逐渐成长为镇压天平天国的主要力量。

湘军的组成不像石达开的部队那么随意。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曾国藩与一些重要将领既是同乡,又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湘军的士兵由营官自招,并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曾国藩治军重在思想纪律而不在技术性的训练。他制定“辨等明威”的军礼,以儒家三纲五常的礼教、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与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维系官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力地维护封建统治的军队。

这支军队虽然是由农民和书生组成,人数最高峰的时候也只有十二万人左右,但是它在曾国藩的治理下形成了湘军特有勇猛的战斗风格和坚强的战斗意志,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的湖湘精神在其所参加的历次战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从人的角度来说,湘军即便人少,但是在战场上能够以一敌十,作战协同能力和服从指挥的素质保证了湘军具有以两万之力敌三十万之众的实力。

另据史料记载,石达开此次攻打宝庆城采取的是“围城不攻,待其自破”的办法。他下令部队不强攻由新兵驻守的城池,只是一直和城外的士兵交战,想要通过围困,最后等宝庆城不攻自破。

但石达开没有能够正确地分析当时双方所处的环境因素,没有对自己的处境正确的评估,远征军是孤军在外,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没有落实。由于士兵粮饷不能及时的得到补充,士兵的情绪就会变得很低落。

而且没有根据地就没有办法给士兵提供长期休整和训练的可靠场所,一旦在坚城之下遇到阻止将无法进退自如,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有书博物馆


石达开佣兵何止三十万人,其兵势最胜之时,兵力达到五六十万人!但是,人多并不代表有战斗力!

首先,石达开单干以后,迅速扩兵,来者不拒。采取的还是太平天国那一套,不管你是地痞流氓,还是无业游民,只要信教参军就行。

而且,还携裹大量无辜百姓!比拉壮丁还狠,动不动全家都被卷入军营,凑人头!这就是一支“鸟兽”队伍,出去游行还行。要是遇到正规军,很容易就被击溃。

所以,这样的队伍,就是人多。训练装备都不行,而且,还不团结。趁势烧杀抢掠还行,搞攻坚战,那就等于送死。

石达开部队的表现确实如此,遇到李续宜、刘长佑率领的湘军时,往往一触即溃。三十万大军对阵宝庆城外一万多清军依然落下风。

其次,石达开没有了根据地,失去了粮草后勤支撑。这时候的石达开,就是流寇。走哪抢哪,根本不可能在一处久居。


再者,石达开率兵30万,围困宝庆时,他的对手是骆秉章和左宗棠!尤其是左宗棠,那是优秀的汉族地主代表。石达开就是一个无业游民。整体素质跟左宗棠没法比。

最后,石达开打仗,善于“投机取巧”,不善于打硬仗,攻城战。在宝庆城下,石达开三十万人围困宝庆,就是打不进去!而且,幻想“围点打援”,结果,三十万人被打的就剩下几百人。


总之,不要高估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打仗,一看军队素质,二看将领能力,三看队伍士气。

明末时候,明军经常用几千人赶着十几万农民军乱跑。但是,明军遇到满清,又会被满清赶着跑。

就算到了近代,也有这种事例。九一八,几百日军攻打北大营,七千东北军精锐就这样被"击溃了"(逃跑)。此后,在东三省,三五日军,都能占领一个县城。

唉,队伍不好带啊。


勇战王聊历史


石达开的失败是无法避免的,当时太平军的根据地几乎已经全部丢失,石达开只能是流动作战,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流寇式作战。一路上石达开大军只能靠劫掠为生,这样的军队势必使不受欢迎的,所以处处遭到排挤和打击,最后在大渡河的时候,曾经有人要石达开快速过河,但是石达开已经是心灰意冷了。

太平天国全盛时期,石达开手下有60万部队,是当之无愧的太平军第一将领,但是由于洪秀全的消极享乐,导致了太平天国一年不如一年。而对比之下的石达开则要更优秀一点,我曾经试想过如果石达开来主导太平天国运动回怎么样,最后我认为石达开至少可以达到划江而治。

而左宗棠为何两万可以战胜30万,其实这十分正常,拿两万精锐去打击30万士气全无,还有一半是壮丁百姓的部队,肯定是十分轻松的。当时石达开这30万人中,有战斗力的不过十分之一,加上流寇式的作战,几乎是一群逃兵了,被清军赶着跑。石达开一失败,太平天国就永远成为历史了。

纵观太平天国运动,一开始其纲领和指导思想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坏就坏在洪秀全是打着宗教的旗号,并不是真正想要解救万民。太平天国的革命性是有的,其造成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例如使得汉人大臣成为了清朝的主角,但是太平天国运动也把清政府的财政搞得乱七八糟,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直接用海关税权来向英国贷款,实在可耻!


小司马迁论史


石达开作战勇猛,佣兵何止30万,最多的时候60万也有。但是怎么却打不过两万人的左宗棠呢?其中原因很多。

第一也是最大的原因是他在围住宝庆城就要活捉左宗棠和骆秉章的时候选择了围而不打的策略。要知道此时石达开手下有名将张遂谋、傅忠信、赖裕新等又紧紧团结在他的周围,此时最好的作战方针是全军强行攻城,在湘军援军赶到之前拿下宝庆城。但石达开却没有。这才为后来的失败打下了基础。



第二是石达开只看重军队的数量,却不对他们进行训练。在石达开出来“单干”时,他非常看重自己的扩张,往往只要有人愿意加入石达开的军队,就能拿到军饷。但是这些“军队”往往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他们的作战是为了“混口饭吃”,在战场上是不能指望这些人能为你卖命的。所以一但石达开的军队遇上湘军就做鸟兽散状。

第三是石达开没有支援。在洪秀全巩固自己地位的大清洗中已经将大多数的异姓王杀掉了,此时就只有石达开。但洪秀全已经不再信任石达开,特意给自己的两个兄弟封王,来掣肘石达开。石达开在这种情况下出走,是不可能拥有支援的。


第四石达开不是做王的料。在石达开出来单干的时候,他的心里并没有什么计划。并且所有异姓王都有造反的心,唯独他没有。可见石达开只能做将军,去领兵打仗。一旦自己单干,就毫无头绪。在自己有那么多的人的追随下,在那么大的人数优势下,竟然还能输掉。只能说,石达开不是做王的料。

以上就是石达开打不过左宗棠的理由,不过还是为石达开惋惜,好好的局面,要是再珍惜点,中国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变了。不过你觉得呢?


菠萝密125


宝庆会战中,号称30万大军的石达开,却被只有三万多人的左宗棠等众打得屁滚尿流、乌七八糟,最后只好带着余部突出重围,退据广西。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威名远播的翼王“石敢当”尝此败绩和屈辱呢?下面我们就来探探究竟。

天京事变后,身居权力中心的翼王石达开,为有效的缓解天王的猜忌与排挤,毅然率众远征,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几年间,一路辗转征战江西、浙江、湖南等八省地区,然而,并未取得什么像样的胜利。

但,万幸的是,石达开凭借天国“义王”的大名,沿途吸纳了不少“粉丝”,不过三年的时间,翼王的太平军已达到三十万之众。

咸丰九年5月,石达开与宰辅张遂谋为南路大军,赖裕新率西路大军,傅忠信领东路大军,分兵三路,对宝庆(今湖南邵阳市)形成合围之势。

各部都依据险要地形,构建营垒,挖掘壕沟,布置陷阱,将宝庆城围得水泄不通。

但由于宝庆湘军数量较多,早有防备,外加此城地势险要,城防坚固,石达开大军久攻不下。

宝庆是湘军老巢湖南所辖的重镇,湘军头子曾国藩等意识到,如果宝庆丢了,会被世人耻笑连家都守不住,他可丢不起这个老脸。

于是,急令左宗棠、胡林翼调兵,围救宝庆。

本想以闪电战夺取宝庆,没想到打成了一场持久战。

石达开大军扎寨连营100多里,每日将士伙食所需粮米就需12万斤,弹药数千斤,要命的是粮草没有可持续的增援通道,在这久攻不下的困顿中,太平军危机重重。

湘军各路回援,对几路太平军内外夹击,各个突破。

石达开擅长打旷野游击战,出奇兵偷袭包抄是他的专业手法,但对于持久攻坚战是他的短板。几十万人的大军,在狭小的宝庆城下,根本施展不开。

太平军虽然人多势大,但首尾不接,又无援军接应。此时的石达开,应该强烈的体会到了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的处境。

石达开部与以左宗棠为代表湘军,在宝庆城边展开了两个多月的持久消耗战,连连失利,完全陷入被动应战。原本就军心不固,加上士气低落,终于溃败。

结合上面事件描述,对石达开所率30万人打不过左宗棠3万人的内在原因归结如下:

1、石达开30万太平军多为临时组建,缺乏长期系统的军事及作战训练;而左宗棠的2万湘军久经沙场,骁勇善战,士气高昂。

2、宝庆民风剽悍,民众勇猛好战,拿起锄头铁锨就是干;湖南本又是湘军的发迹地,湘军们为了保卫家乡,更是誓死一战。

3、石达开低估了宝庆城的城防,没能及时破城,抢占后方,打通补给。

4、石达开部没有退守、进援的军事据点,盲目作战,没有及时调整策略,没有持续的军备及粮草补给,军心涣散。

5、石达开部太平军离开天京后,没有一个军事与政治目标,将士们看不到提升希望,只为混口饭吃,竟还吃不饱,士气低落,一击即溃。

天时、地利、人和,全部一边倒的眷顾着湘军。谁胜谁负,显而易见了。

石达开像一只猛虎,左宗棠似一只怒狮,而石达开所率领的三十万大军像是聚在笼子里的流浪猫狗,左宗棠的三万湘军则像是一群凶残的饿狼。

以猛虎为头的大队伍,打不赢以狮子为首的小队伍,难道是因为老虎打不赢狮子吗?

宝庆会战的失利,是石达开英雄悲剧的开始。

四年后,石达开兵困大渡河,四万余众苦战至7000余人,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经与清军谈判,太平军自行遣散5000人,剩余2000人保留武器,随石达开进入清营。

石达开被压往成都后,清军不守承诺,太平军2000将士全部战死。

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毫无惧色、慷慨陈词,令主审官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而后,从容就义。临刑之际,面对着刽子手的屠刀,义王依然神情坦然。虽身受千刀凌迟酷刑,但至死默然无声。

思及此,余不禁红了双眼,于是,留诗一首,以为尾声。

男儿当如石达开,

热血情义抒壮怀。

丹心济世文武艺,

天国不负翼王才。


南宫寻欢


将领有这么几种,统兵不多能征善战,统兵多能征善战的,统兵不多也不能打的,统兵多还是不能打的,石达开就属于最后一种,石达开在最鼎盛时期拥兵远不止三十余万,但是他善于守城,却没有率军攻城的能力,所以不管他有多少兵,始终也只是个挨揍的主,别的将领打仗鲜有败仗,石达开打仗鲜有胜仗。

石达开真的是毫无军事才能吗?这也不尽然,石达开只有防守的才能,问题中石达开三十万兵败给左宗棠两万多兵这一仗叫做宝庆会战,是在天津事变之后,石达开出走安庆,先在江西,广西等地惨败,后来又想要攻打湖南,当时在湖南坐镇的就是左宗棠,石达开这个人其实根本就就没有攻城的经验,基本上只会搞偷袭,固守城池,正面作战基本就没赢过,更别提攻坚战,攻城战,左宗棠手下有两万多湘军,最开始曾国潘组建的,可以算中国最早的近代军队,石达开几次攻城一点便宜没占到,全被揍了回来。

于是石达开只能改变一下策略,一种古老的攻城手段再次被他用上了——围城,石达开下令大军,在宝庆四周安营扎寨,把宝庆围了个水泄不通,想着熬过几个月,宝庆就会开城投降,但是可笑的是他似乎以为宝庆完全变成了一座孤岛,从来没有考虑过如果满清的援兵来了该怎么办,这一围城围了两个月,但是他并没有等到左宗棠开门投降,等来的是曾国潘带来的援军,左宗棠也在这时里应外合,石达开的部队被两面夹击立刻溃不成军大败而逃。

其实石达开之所以会败给左宗棠除了他没有指挥攻城的军事才能外,他也不懂的管理军队,把手下的部队治理成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石达开从一开始围城起就没想过其他办法,可见此人缺乏战略眼光,从他出走安庆开始一路败逃,可见他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是一军统帅必须具备的素质,但是石达开都没有,本来吧几十万大军,先找个小地方慢慢培养好实力日后在做打算,但是石达开却带着几十万大军开始长征,必然会导致部队疲乏战斗力下降。

另外我们说石达开手下有三十万大军,其实准确说应该讲石达开手下有三十万人,因为按照一些史书的记载,石达开带来的这三十万人,顶多就二十万人能算得上部队,甚至还没有那么多,其他的大约十万人其实是随行的家眷,并且二十万能算军队的里面还有五六万人是属于才招募来的新兵,更何况我们前面说过,石达开至从单干开始,一直屡战屡败,所以部队气势也十分低迷,多重原因导致了石达开的惨败。


玄坤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里极具人格魅力和领袖魅力的领导人,16岁出山,19岁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20岁受封五千岁翼王,横扫长江中下游,被清军称为“匪类中最悍者”,号“石敢当”。在1854年,24岁的石达开与44岁的曾国藩在九江、湖口一带大战,大破湘军,打的曾国藩几乎要跳水自杀,幸得部下力保才突出重围。

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太平天国高层领导内部发生重大内讧,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相继被杀,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在1853年前就已战死,至此,太平天国首义五王仅剩下翼王石达开,在众望所归下,洪秀全将军国大事委托给他,但是洪秀全猜忌心理很重,同时又封自己的两个哥哥为王,在朝廷上牵制石达开。为避免再次出现内讧时间,1857年5月后,石达开避祸离京,前往安庆。

(石达开避祸出走安庆)

天平天国内乱,清军趁机大量调集兵力,在全线展开反攻,太平天国形势急趋恶化。洪秀全迫于形势,在1857年9月再次邀请石达开回京主政,被石达开拒绝,但是他表示会派遣陈玉成、李秀成、韦俊等人回援天京,他本人则带兵出走南方,以“通军主将”的身份继续为太平天国作战。这样一来,石达开已经不仅仅是听调不听宣,而是自立门户了。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石达开在太平天国时期,气势如虹,势不可挡,可是在他自立门户后,却屡屡失败。南攻浙江不成,再入福建,后又返回江西,几经周折,曾国藩都说他“钝于浙,钝于赣,再钝于永,钝于祁”。

石达开在江西大余县休整了一个冬天后,集大兵30万,分兵数路,充分调动敌军在各战场间往来奔突,在1859年5月诸路大军合兵围攻宝庆府,剑指长沙。在这里遇到了左宗棠带领的2万湘军的阻击。战事打的极为胶着,石达开在宝庆城的东南西北四面都布下了壁垒和营寨,断绝守军与城外的联系后,发起了攻坚战。此次石达开千里迂回跃进,打进了湘军老巢,严重影响到了安徽江浙战场的湘军士气,清廷也大为震动,急调围剿太平天国的各部清军回援湖南战场。

(清军星夜回援湖南战场)

石达开围攻宝庆两个月未下,反而陷入了清军的反包围。在宝庆城北面和东面的壁垒已经被清军突破后,宝庆城已经与城外互通消息,继续围困宝庆已经失去了意义。石达开在宝庆会战中折损了很多兵马,为避免士气的进一步蹉跎,他选择了撤退。于是,在对前出的湘军李续宜部进行了十多路猛烈的围攻后,以进为退,快速与清军脱离了接触。

从1859年2月至1859年8月,石达开在湖南辗转作战将近半年,期间与清军交战互有胜负,最终败退,全军回到广西休整。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内堪与杨秀清一时瑜亮的军政全才,他在天平天国早期攻略地方适,组织各地人民登记户口,选举基层官吏,又开科举试,招揽人才,建立起省、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使太平天国真正具备了国家的规模;与此同时,整肃军纪,恢复治安,赈济贫困,慰问疾苦,使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并制定税法,征收税赋,为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活动提供所需物资。同时,石达开作为征西军主帅,打造出来一支征西军精锐。这支部队有着后方根据地作为依托,同时军纪严明,屡屡挫败湘军,成为湘军的主要敌手。石达开出走后,他的部将都留在了安徽,交给陈玉成驻节指挥。太平天国后期,陈玉成能够带领征西军纵横捭阖江浙战场,其根基是石达开打下的。

石达开出走,李秀成说“将合朝好文武都带走了”,然而实际上军队主力一直在安徽战场转战,石达开带走的所谓的精锐老营大约一到二万人,其余都是沿途招募的兵勇壮丁。因此,这时的石达开远征军的战斗力已经不行了,虽然石达开依旧勇猛,但是缺少能征惯战的兵将,在与训练精良的湘军士兵对阵时,战斗力是比不过的,这也造成了石达开在浙江、江西等地接连失利。

在后期的石达开已经根据军队的特点,制定了批亢捣虚的战术。所遇到的敌人,大多是击溃,极少打歼灭战;所遇到的坚城,大多是绕过,极少攻克坚城。这样就暴露出来石达开远征军作战的特点:不擅长攻克坚城;不能打阵地战硬仗;缺少后方基地,战力不能持久。

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石达开远征军在湖南战场上纵横数百里,并非是此时的太平军多么善战,而是太平军将领的素质高。他们打出了很好的配合战术,使得清军疲于奔命。

因此,石达开远征军看起来声势浩大,号称数十万人,但是其真正可战之兵不过十分之一。所以石达开能够兵围宝庆府,30万众可以会有,但是精锐善战之军不过3万人,这是石达开的看家部队,这些部队里还有广西天地会的友军。加上新近招募的兵勇,所得营兵总有6-7万人。其余20多万人都为随军家属,因为石达开远征军没有后方基地,这些家属也都是随着大军辗转作战。

所以,很多史书都说石达开集大军30万围攻宝庆,有很多水分,实数没有那么多。左宗棠守军2万却是实数。所以,清军与太平军在初期兵力上会有差距,但是也绝非10:1那么夸张。在宝庆会战后期,清军汇聚到宝庆城外的已经有7-8万人,人数已与太平军相当,在战事紧急时,太平军甚至征发童子军上阵的记载。

(宝庆会战)

石达开名声在外,为清廷众将所忌,且石达开是太平天国众多将领中比其他人更能正确地选择对整个战局将发生重大影响的战略进攻目标的为数不多的将领之一。石达开出走后,陈玉成、李秀成等后起之秀带领太平军左支右绌打了1年。到1858年9月间,石达开面临这样的军事形势:在西线,包括九江在内的江西各重镇在湘军的攻击下已经失陷,湘军乘得胜之势,开始筹备攻击安徽在天京上游的最后一道屏障——安庆;在东线,清军相继攻占镇江、瓜洲,进逼秣陵关,重建了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再度夹击天京。

1858年底,坚持战斗在安徽和天京外围战场的李秀成、陈玉成等尽管打垮了江北大营,取得三河大捷,但并没有根本改善太平天国所处的不利环境,随后陈玉成就在二郎溪遭到重创。

此时此刻,石达开的每一个行动都会对整个太平天国事业产生巨大影响。时势也要求他既果敢又审慎。湘军倾巢东犯安庆,远离后方,暴露了湘军在补员、给养方面的困难,也造成了湘军将士对太平军突袭湖南畏惧。倘若太平军避实就虚,迂回赣南湘南,进攻湖南腹地,从而推向湖北,必将动摇湘军军心,迫使湘军回救湖南。这不仅可解安庆之围,且太平军也可再造高屋建瓴之势。重现1853年2月间沿长江直下,直扑湘军后背,与陈玉成等西征军夹击湘军。

石达开在湖南转战的半年间,调动了太平天国前线的多数清军往援湖南战场,使得天京周围的压力顿减。这种战略布局被更改后,重新再做调整,会大费周章,需要更多时日。这就提供给在天京附近转战的陈玉成、李秀成部良好的战机,使得他们在1860年2月得以集中兵力再次击破江南大营,断送清王朝直辖的武装力量。陈玉成和李秀成趁势经略苏南和浙东,打出了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上的辉煌一章。

(石达开牺牲时才不过32岁)

自天京出走,石达开率领所部征战十五省的发起了一系列战役,"纵观翼王远征之后,历时七载,所过地域共十五省(苏,皖,赣,浙,闽,桂,湘,粤,黔,滇,鄂,川,西康,陕,甘),行程约五万余里。调动了大量的敌军围追堵截,为挽救太平天国的军事危局做出了贡献。

然而,石达开所部的攻势,天京方面却没有过多做配合,他们哪怕是在内部争权夺利(洪仁玕无功受封,引发众王不满,洪秀全于是大肆封王,以至于太平天国官制紊乱),也不愿意与石达开进行东西线的呼应作战。石达开所部在优势敌军的围剿下,部队因故接连发生了三次大的离散,军纪开始涣散,流寇主义出现,十多万大军逐渐走入了败亡的结局。


而知而行


石达开当时流动作战,时起时落,只能一路抢掠过活,其骨干力量十万精兵,倒有一大半又逃回南京城,加上一路作战,力量损失颇多,号称拥兵30万,多是裹挟壮丁,徒耗粮草罢了。石达开离开南京后,只能流动作战,一路上想找基地,明确策略,但是没有机会,也没有这个能力达成,这就决定石达开作战只能胜利,但是不在主战场,不可能大胜的,如果战败,那怕是小败,石达开部队都是不可接受的,军队会做鸟兽散,直到彻底失败为止,这就是石达开悲剧的原因。

石达开流动作战,遇到第一个失败就是宝庆会战,然后就一路失败,直到被擒身亡。

石达开作战勇猛,拥兵30万,打不过2万人的左宗棠,原因有:

一是石达开是流动作战,劳师动众,从南京出来,流动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江苏,离天平天国主力和根据地越来越远,孤军无援,军心不稳,作战意志薄弱。左宗棠是以逸待劳,援军不断,只要能抵抗住一波攻击,就稳操胜券,所谓军在精不在多。

二是石达开部队精干力量不多,所谓30万,不过是裹挟壮丁罢了,胜则算了,败则做鸟兽散。石达开部队战意不强,真正对于太平天国有信心的,早就逃回南京,剩下多是石达开为数不多的亲兵,其他都是乌合之众。石达开部队意图不过是借道湖南,直取湖北,再往后就不可得知,要看具体情况。左宗棠部队是湘军偏部,然后又有湘军主力回援,湘军是守土有责,保护乡土,战意旺盛,虽死末辞,加上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石达开再作战勇猛,也奈何不得。

三是石达开策略有误,不应该在狭小地方投入大军,战局不利时又不能及时脱离,最终惨败。另一方面,左宗棠筹划得力,布放严密,紧紧吸住石达开主力,两者相持良久。左宗棠后顾无忧,保障充分,战力绵绵不断,相反石达开久攻不下,孤军无援,仓皇失措,待湘军主力赶来,大败不可避免。

四是石达开部队久未修整,部队疲惫不堪,加上裹挟壮丁没有训练就强上战场,多为炮灰。相反左宗棠部队训练不断,多是战场考验的老兵,军队军人素养决定石达开必败无疑,也就出现30万打不过2万人的情景。


大小丛生


这个记载,应该可能是个谣传。

天京事变,石达开只身逃出,连其部下、优秀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等都未带走。可见,石达开离开天京之后,悲奋与失望。

石达开出走之后,在安徽、江西一带少许部队跟随,说30万实属夸张。传记之中,石达开率部打夸左宗棠部队。随后转辗入川,最后在大渡河附近,未能逃脱清军围剿而灭亡。

石达开率部离开天京,太平军将领基本呈分裂状态。部分逃回天京,一些投降清军。因而,说石达开率部有30万之众,可信性值得怀疑。

在1935年,中央红军在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的抢夺大渡河的战斗中,毛泽东主席曾派人考察安顺扬渡口,发现文史记载有误(参照影视剧《长征》)。

题主所说石达开拥兵30万,打不过2万侈左宗棠。应该是有贬低太平天国,抬高左宗棠的嫌疑。毕竟石达开为太平军首义将领,而且尝未败绩记录。


愤怒野虎


笔者认为,就军事实力而言,太平军和湘军实际上是旗鼓相当,特别是前期。然而湘军最终能以少克众,最终消灭太平军,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因为经济问题。

满清王朝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曾经授权湘军在江南各省自筹粮饷,而且还允许湘军推行赏官制度,即湘军统帅曾国藩可以在湘军内部卖官鬻爵,虽然大都是些有名无实的官职,官职无论虚实,其社会地位却是相等的。这在官本位思想即位浓厚的封建社会却还是又极大地诱惑力,人们都把当官看做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资本。湘军经过十多年战争,获得官衔的至少在10万人以上,其中三品官就有5万人以上,一品官就有4000人以上。这对于提升湘军的士气是个极大地刺激。

再一个就是经济问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清王朝由于连年战争,财政十分吃力,而湘军的待遇又远高于政府的八旗、绿营兵,无奈之下只好授权湘军自筹粮饷。湘军是靠裙带、师生关系发展起来,成立之初的军费由地方的富商募捐和自己借贷而来。随着战事扩大,这种方式根本难以满足日益已发展壮大的湘军。于是曾国藩改变主意,经过朝廷批准,开始在自己管控的地方搞大规模的设卡收费,即所谓的厘金制度,专门针对过往的中国商人和中国货收税。这一方式虽然严重破坏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和政府的税收制度,却给湘军带来了极为充足的粮饷,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

再看看太平军,大部分出自贫苦农民,受洪秀全等人宣扬的“天国世界”这一梦幻宗教鼓动起来造反。采取流寇战术,基本上打下一个地方,吃光喝尽,然后再到下一个地方,继续吃喝。有时候还在占领区胡乱征税征粮再向天京进贡,供领导人享乐,有些封了王的王爷也在自己的地盘如法炮制,搞得上上下下怨声载道。如此混乱的经济秩序根本难以保证太平军的后勤供应,持久的战斗常常因缺粮而导致军心涣散,石达开虽然有数十万人,却还包括相当一部分随军家属,人数虽众战斗力却不高,更不用说由于供应困难而造成的巨大影响。败于不足2万人的左宗棠部湘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