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期首任太子是李瑛,他是如何被陷害而死的?

文史砖家


李瑛本名李嗣谦。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第二子,其母是赵丽妃。开元三年被立为太子。

唐玄宗在宠幸武惠妃(武则天的侄女,杨玉环的前婆婆)以前,宠幸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她们分别与玄宗生下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

长袖善舞的武惠妃(长相仿如自己的儿媳杨玉坏)专擅皇宫,垄断了玄宗的性生活后,这三个妃子接二连三地失宠。 恨屋及乌的原因导致李瑛、李瑶与李琚不受 皇上待见,三兄弟郁闷之余,不免为自己的际遇与母亲失宠而愤愤不,经常私下聚在一起抱怨。

咸宜公主(武惠妃的女儿)的驸马杨洄懂得武惠妃的心意,就暗中观察李瑛等的活动,并及时向惠妃报告。惠妃施展了向十八般武艺后,在玄宗面前哭成了泪人,捏造太子等结党营私,意在组织叛乱,要谋害他们母子。

玄宗不问青红皂白,要废掉太子。中书令张九龄以历史(骊姬、江充、贾南风与独孤皇后等人故事)上废立有不良后果的事实,规谏玄宗不能废太子以重蹈覆辙,此事遂作罢.时隔不久 ,在惠妃的运作下,张九龄远离朝庭,奸相李林甫成了明皇的红人,李林甫与惠妃各取所需,狼狈为奸,干了不少坏事.

开元二十五年(公园737年)四月,杨洄(在李林甫的授意下)向惠妃构陷三位亲王,说他们三位亲王与太子妃薛氏的哥哥薛锈投谋不轨,密谋异事。

心狠手辣的惠妃一边派人去召三王(并设计让他们三人穿上铁甲)入宫。一边告诉玄宗:太子要谋反了,"他们要穿铁甲进宫了!”玄宗派人察看,真的如此,便找当时的宰相李林甫商议处理办法。李林甫说:“陛下家事,臣等不应干预。”玄宗便废三王为庶人(这就是一日三庶人典故的来历),赐死薛锈。

时隔不久,玄宗又赐死了三位儿子。


希望星晨58298869


这个事情就是后妈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继承家产,亲生父亲宠后妈,整个过程就这么简单。

背景介绍

李瑛的母亲是李隆基还没当上皇帝时宠爱的女子。有才貌,善歌舞,李隆基在潞州(山西长治)为官时“甚宠遇”,李瑛应该就是在山西出生的。

过了不到十年,李隆基登基为帝,娶了武则天的侄女武惠妃,开始喜新厌旧,包括李瑛生母在内的几个过去的宠妃都失宠了。

李隆基的大儿子李琮据说有残疾不能立为太子,李隆基就在继位三年之后立了二儿子李瑛为太子。当时李瑛9岁,还有几个儿子年纪更小,未来的唐肃宗是老三刚刚4岁。

武惠妃从进宫一直到去世,在李隆基身边生活了二十四五年,虽然不是皇后,但整个后宫中她一直享受皇后待遇,尤其是李隆基废掉结发妻子王皇后之后。

而武惠妃先后生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前三个都夭折了,寿王李瑁、盛王李琦二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活到了成年。

陷害李瑛的两个版本,细节不同

到了开元二十三年,李隆基就有打算更换太子,被宰相张九龄阻止;但不久后张九龄被李林甫陷害罢相,而李林甫和武惠妃是政治上的盟友,再也没人能阻止李隆基了。

李瑛的生母已经去世,但即使活着也无法抗拒。可怜的李瑛,有个后妈武惠妃,还有个比后爸还狠的亲生父亲李隆基,尤其他还是皇帝。

第一个版本,《新唐书》:

先是武惠妃女儿的夫婿杨洄,上奏李隆基说:“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与太子妃的哥哥私下密谋。”

武惠妃派人找太子和二王,说:“宫中有贼,要你们帮忙。”太子就来了;

武惠妃对李隆基说:“太子、二王谋反,穿着盔甲来了”;

李隆基让宦官去看,果然如此。召李林甫商议此事,李林甫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不应该参与”。李隆基于是就下了决心废掉太子。

第二个版本,《资治通鉴》胡三省注:

按瑛等惠妃相猜忌已久,雖承妃言,豈肯遽被甲入宮!又按廢太子制書云:「陷元良於不友,誤元良不友,誤二子於不義。」不言被甲入宮也。蓋洄譖瑛等云欲害壽王瑁耳。今從舊傳,但云「潛構異謀」——胡三省注《资治通鉴》

这话说的很有道理,太子和武惠妃等人已经长期不合了,恨不得弄死对方,怎么能轻易听武惠妃的话披甲入宫?根据后来废太子的诏书说的话,是批评李瑛不友、不义,应该是认为李瑛准备要对付寿王李瑁。

而政治上不成熟的三个年轻人,偶尔在一起说些怨言在所难免。他们绝对不敢说李隆基,但可能会说自己的弟弟寿王李瑁。是否有实际行动并不重要,反正李隆基相信了他们要对李瑁不利,那可是自己和武惠妃的亲儿子啊。但他好像忘记了那三个也是他的亲儿子。

《新唐书》有时候细节描写很多,像小说似的,但真实性确实成问题。


最后的处理结果是李瑛的大舅哥被流放瀼州(广西上思),路上在蓝田(刚出西安不远)被赐死;李瑛等三人先被废为庶人,很快就在城东驿站被赐死,三人的妻族数十人被流放。

武惠妃做了亏心事被吓死了,后妈也不是好当的;

李瑁也没得到好处,太子没当上,后来媳妇杨玉环又被李隆基抢走了;

唯一不受影响的是李隆基,神经如钢铁一般坚韧。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在帝制时代,皇宫大内好比不见硝烟的战场,表面上风平浪静的背后,往往则是各种势力之间争权夺利的滚滚暗流,置身其中的人若性格单纯、天真的话,很可能会沦为牺牲品。这样的案例史不绝书,唐玄宗时期的首任太子李瑛,便是其中的典型。


李瑛是唐玄宗的次子,生母为赵丽妃。赵丽妃原本是潞州的倡伎,因能歌善舞、容貌艳丽,被时任潞州别驾的李隆基纳为侧室,由此宠极一时,并在次年诞下李瑛(“瑛母赵丽妃,本伎人,有才貌,善歌舞,玄宗在潞州得幸。”见《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七》)。等到李隆基称帝后,便出于“爱屋及乌”的心理,册立李瑛为皇太子。



然而赵丽妃在受宠多年后,由于年纪渐大,便开始输给“新起之秀”武惠妃。作为武则天的侄孙女,武惠妃不仅长得特别漂亮,嘴巴特别能讨玄宗欢心,而且心肠特别毒辣。武惠妃入宫后,在为皇帝诞下四子三女的同时,依仗着皇帝的恩宠和似海的心机,逐渐便将赵丽妃排挤下去、独擅宫闱。


随着赵丽妃的失宠,太子李瑛的地位变得尴尬起来,而武惠妃为把三子李瑁扶上储君之位(武惠妃所生长子、次子皆早夭),便开始处心积虑地谋害太子。由于鄂王李瑶(皇甫德仪之子)、光王李琚(刘才人之子)跟太子关系亲密,武惠妃决定通过计谋将他们一网打尽、以绝后患。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与女婿杨洄密谋,以宫中有盗贼为由,召唤李瑛、李瑶、李琚入宫捕捉,并特别叮嘱他们,盗贼人数众多、身怀利器,需要身披铠甲、携带武器前来(“洄复构瑛、瑶、琚与妃之兄薛锈异谋。惠妃使人诡召太子、二王,曰:‘宫中有贼,请介以入。’”引文同上)。


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若无皇帝特别批准,皇宫大内禁绝臣子身穿铠甲、携带武器入内,若有违反必然会以“谋逆”罪论处。而且,宫中出现盗贼,自应由卫尉负责捕捉,哪里用得着太子和王爷们费心?如果李瑛三兄弟聪明一点的话,很容易便会看出召唤令中的蹊跷,断然不会轻易“上钩”。



巧就巧在三人都是天真到近乎白痴的主儿,在得到庶母的召唤后,竟然想都没想便如约入宫“捕盗”。可等到他们披甲入宫后,却根本没发现盗贼的行踪,正当狐疑之际,却被武惠妃以“谋反”的罪名拿下。与此同时,玄宗也得到太子与二王“谋反”的消息,一时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唐玄宗以兵变起家,两次通过宫廷政变稳定局势,并顺利地登上皇位,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对“兵变”二字最敏感,非常害怕有人会效仿他当年的举动。所以,尽管唐玄宗知道李瑛三兄弟生性忠厚恭谨,多半不会做出“谋逆”之事,但是在“事实”面前,却又不能不相信。



皇帝一时没有主意,便将奸相李林甫召来,向他征询处理意见。可李林甫却是武惠妃的党羽,这样做真好比“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不过李林甫是个“老油条”,没有正面表达意见,只是说外臣不宜干涉皇帝家事,仍需玄宗自己拿主意,但暗含的意思却是鼓励皇帝重罚三人,最好将他们全弄死。


此时,武惠妃与驸马杨洄又适时地“煽风点火”,让盛怒中的玄宗终于做出决定:将李瑛、李瑶、李琚幽禁起来,并废为庶人。同时,考虑到另一位驸马薛锈有涉案的嫌疑,便下令将其赐死。不久,李瑛、李瑶、李琚三人也被赐死,消息公布后,国人多以为冤。


妃白帝曰:“太子、二王谋反,甲而来。”帝使中人视之,如言,遽召宰相林甫议,答曰:“陛下家事,非臣所宜豫。”帝意决,乃诏:“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同恶均罪,并废为庶人;锈赐死。”瑛、瑶、琚寻遇害,天下冤之,号“三庶人”。引文同上。



武惠妃除掉李瑛等人后,又将陷害的目标对准新晋太子李玙(肃宗李亨)。可就在她准备实施阴毒计划之际,却离奇地患上疑心病,屡次看到李瑛等三人的鬼魂作祟,最终竟被吓死(“其年,武惠妃数见三庶人为崇,怖而成疾,巫者祈请弥月,不痊而殒。”引文同上),时在当年十一月。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被武惠妃设下毒计让他披甲入宫救驾又向玄宗进谗说太子联合光鄂二王谋逆逼宫玄宗信以为真将三子废黜赐死致李瑛三兄弟含冤而死贤相张九龄罢相回乡李林甫开始了近二十年专权.


小龙女5505


题目稍微有点问题:太子是储君不是一个官职,不宜用“首任”称。

储君废立乃历朝历代常事,见怪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