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和曹操是如何相爱相杀的?


你好,我是历史秘密。

读史使人明智。

汉献帝刚被董卓立为皇帝没多久,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董卓放弃洛阳迁都长安,后来被王允吕布所杀。董卓旧部李傕郭汜从凉州起兵杀入长安,劫持了汉献帝。完了之后两人在长安城内争权夺利,大打出手,搞的长安城内鸡犬不宁。汉献帝过了很长时间的软禁生活,住的草房,吃不饱饭。后来找到了机会,在杨奉和董承的保护下成功从长安逃出,直奔洛阳。一路上不断遭到李傕郭汜派出的人追杀,不断碰到沿途的强盗土匪,吃饭只能去跟老百姓要,换句话说跟乞丐差不多。历尽了千辛万苦回到洛阳,发现已经成了残垣断壁(董卓迁都之前把洛阳一把火烧了)。没办法继续往东走,一路上派人跟各个地方的诸侯联络,希望他们护驾。这里面只有曹操积极响应,派兵迎接了汉献帝,迁都到许昌。颠沛流离了多年的汉献帝终于过上了好日子,在那个时候他对曹操估计都有再生父母的感觉。于是加封曹操武平侯,领兖州牧等等官爵。

但是俗话说饱暖思淫欲,汉献帝并不是笨蛋,他毕竟是皇帝,日子一旦稳定就要去履行皇帝的职责,但是前提是得有皇权。曹操更不是笨蛋,已经到手的权力怎么可能让出来。于是双方进行了两次斗争。第一次是董承等几个人拉了刘备密谋干掉曹操,结果事情泄密,刘备当时在外地跑掉了,董承几个被曹操一网打尽。第二次是汉献帝的伏皇后联系她父亲伏完干掉曹操,也因为泄密被杀。这两次斗争都以曹操获胜告终,满朝全部都是曹操的人,就连汉献帝本人也被监视了,因为曹操强迫汉献帝娶了曹操的女儿为皇后。这个时候开始汉献帝彻底又沦为了一个傀儡,堂堂一个天子被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估计他想把曹操生吞活剥的心都有。但是他毕竟是个聪明人,安安稳稳当傀儡,轻轻松松让了皇位,当了山阳公之后,努力钻研医术,和皇后一起深入民间为老百姓看病,深得百姓爱戴,最后活了54岁,善终。子孙继续继承山阳公的爵位。

所以汉献帝对曹操是前半生爱,后半生恨。


历史秘密


汉献帝与曹操,不得不说的恩怨情仇!

汉献帝从登基到禅让,都与曹操戚戚相关,因曹操汉室正统得以延续,但也因他,汉室江山改朝换代。

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拥立8岁的刘协为皇帝。这就是汉献帝。196年,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220年,曹操病死,汉献帝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帝位于曹丕,而他“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公元234年,汉献帝寿终正寝,谥号孝献皇帝。

曹操,东汉丞相,后为武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魏王朝开创者和奠基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坚持"荐贤任能,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多方延揽人才。对内,消灭群雄割据,恢复生产,对外,收服外族,一举统一北方。毛泽东主席评价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189年,董卓倒行逆施,专权利,乱纲常,把朝政。一心密谋弑君夺位,所谓的十八路勤王讨卓联军为了各自利益,相互猜疑,虚与委蛇,迟迟不敢与董卓战斗。此时的曹操有野心,但我认为他更想的是位至三公,成为一名旷世良臣为大汉王朝努力奋斗。他向联军提议:“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但曹操势小力薄,没人听他的,只好带着自己刚招募的5000士兵去追击董卓,结果大败逃回了酸枣,看到诸路联军首领推杯换盏,大怒:“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此时的曹操还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正义青年。这也应该是曹操为了汉室江山,为了汉献帝的帝位,而用了全部的力量。从这点上,献帝要感激曹操。

董卓立刘协为汉献帝后,又毒死了废帝刘辩。这让讨董联盟失了分寸,乱了阵脚。他们要么承认董卓所立的汉献帝,也就是要在名义上接受董卓的领导,要么就是另立新帝。当时势力最大的袁绍、韩馥认为汉献帝年龄太小,而且在董卓的掌控下,因此想拥立汉室宗亲幽州牧刘虞为帝,就和曹操商量,曹操一听就恼了:“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众、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由此也可看出此时的曹操绝对是忠臣,也是一心匡扶汉室。而献帝就更应该感激曹操了。而且直到现在曹操还没见过汉献帝。

董卓死后,献帝原想在王允的帮助下,重振皇室威信。可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率兵围困长安,王允自杀,吕布败逃,献帝又被李傕、郭汜控制,这两人是大老粗,没文化,对献帝和众大臣也不尊敬,献帝又陷入了水生火热中。太尉杨彪质问李傕、郭汜:“群臣共斗,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此可行乎?”后在平阳侯张济的调解下,两人议和。而献帝趁乱逃出长安,准备返回洛阳。虽然历尽磨难,但还是回到了洛阳。李傕、郭汜在长安胡作非为达四年之久,不是因为军事实力,而是因为皇室正统在他们的把持下,但他们没一个人看到这点,反而放任献帝逃脱。而看到献帝正统重要性的还有袁绍的谋士沮授,但因袁绍的迟疑而付诸东流,这就造就了曹操。

曹操听从大谋士荀彧的计谋,派遣曹洪西迎帝驾。196年七月,曹操到了洛阳,朝见献帝,这也是他们第一次见面。献帝夸赞曹操 “曹将军真社稷之臣也”。八月即迁都许昌,由此,献帝结束了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但也开始了受人摆布的傀儡生涯。

迁都许昌不久,曹操就开始利用献帝的名义整肃百官,打击清除异己,党旧亲信把持朝政。下诏谴责袁绍。曹操把握机遇,把献帝掌控在手中,又用献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其实就是把朝廷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曹操也摇身一变成为朝廷的代言人,而其心态也从最初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变成了“挟天子以令众臣”。

随着献帝年龄的增大,越来越不满曹操的专权,一次曹操去见献帝,因对献帝不尊重,献帝愤慨的说:“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199年,献帝对曹操的不满以及不愿再当傀儡的心已到了无法抑制的地步,但想杀曹操单靠献帝自己是肯定不行的,此时曹操羽翼丰满,他就想到了国丈董承,但周围都是曹操的耳目,如何与国丈商量这个事呢?献帝也是个聪明人,他写了封诛杀曹操的血诏,表明了他誓杀曹操的决心,藏在衣带里面,趁董承进宫的机会,把血诏给了董承,董承看后,联系了一些对曹操不满的人,这里就包括刘备。但事不机密,200年,事情败露,曹操杀了董承及其手下三族亲属,而对献帝,又不能咋样他,就当献帝的面,杀了怀孕五个月的董贵妃。

此番杀鸡儆猴,让献帝更加憎恨曹操,但又无能为力,又想到了皇后的父亲付完,就让伏皇后给其父亲写信控诉曹操的暴行,想让付完想法弑曹,但付完不敢,到了后来,事情败露,于是逼着献帝废后,于是逼着献帝废后,又派尚书令华歆,统兵入宫逮捕伏后。伏后披发赤脚徒步而行哭泣着经过献帝面前告别说:“不能再救救我吗?”献帝说:“我也不知我的性命还能延续到何时!”回头望着郗虑说:“郗公!天下难道有这样的事吗?”最终曹操将伏后囚禁起来,把其所生的两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杀,伏氏宗族有百多人亦被处死,伏寿母亲等十九人都被流放到涿郡。衣带诏事件实际上反映了汉室最后一丝反抗外臣专权的努力。也让献帝彻底的失去了斗争的心思,安于现状,再也不敢反抗。

到了曹操一统北方后,手下众臣劝其登基称皇,包括孙权也上了劝进书,劝曹操称帝,曹操看后说“是儿欲距吾着炉火上邪”。曹操为了平息朝野内外对自己不臣之心的猜测,给献帝写了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的奏疏,来表白自己对汉室的忠心,而献帝不知曹操的真实想法,只好封曹操为魏王,还不断扩大曹操的封地。《三国志》说:“建安二十三年,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也就是说,曹操虽然没有篡位登基,但待遇和皇帝无异,且权利更甚于献帝。而曹操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也道出了他的真实意图。

220年初,曹操在洛阳去世,到了年底,汉献帝禅位曹丕,曹丕登基称帝,国号为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也正式宣告东汉王朝的统治终结,三国时代正式开启。

曹操在没见到汉献帝之前,是一心捍卫汉王朝江山社稷的,但等到听了荀彧的话后,“奉天子以令不臣”,势力极具扩张,野心也不断膨胀,最终夺取了汉室江山。不知荀彧在天之灵后悔不后悔当初向曹操提的这个建议。


历史中的往事


黄巾起义后,更是董卓之乱后,汉室名存实亡。即便不是曹操,其他军阀也会牢牢掌握军权。“相爱相杀”之说,是要讨论谁掌握军政大权的问题。如果让曹操放弃军权,别说刘协是否能保住皇位问题,命恐怕都不保。东汉经几代宦官乱政,政权早已风雨飘摇。董卓之后,东汉朝廷已没有了可控军队。不管哪个军阀,如果真要把军权让与汉献帝,原有的政治格局就得从新洗牌,人事安排必然造成新的矛盾,也还会有各种势力争权夺利,处于混乱。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的追随势力不肯让权的原因。玄武门之变,很好地诠释了封建集团势力的斗争。也就是说,董卓之乱后,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胜者王侯败者贼,已成铁律。汉献帝本人应该很清楚这样的现状和规律,只不过因为名义上的帝号,让汉献帝对于傀儡处境心有不甘。实际上汉献帝的帝号只是国家的一个符合,无所谓是不是傀儡。至于曹操的想法,曹操在自己的名篇《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得很清楚了。


和顺达c


可以说前半段经历过董卓,李傕郭汜,汉献帝一开始碰到曹操,是爱大于恨得,(可算能做回皇帝了),但是人的思想想法会变的(曹操权利那么大会不会把我干掉),所以开始团结外部力量,希望干掉曹操自己重新夺回权利,这时候是恨大于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