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在“焦虑”,如何活出不“焦虑”的人生?

用户67236050


焦虑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担忧,或者从防御机制上来说,是不愉快的感受加上对可怕事件的猜想构成,这些对事件的可怕构想内容可能源自童年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所拥有的感知和记忆,而且可能是以现实为基础,也可能是以想象为基础,也有可能是两者的结合。

焦虑有时候是对人们有益的,有时候却是有害的,之所以说有时候是有益的,是因为有时候的焦虑可以让我们远离危险,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说焦虑是有害的是因为,过多的焦虑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让我们处于痛苦之中。

按照防御机制中的不愉快情感来说,我们很难不焦虑,也无法不焦虑,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当焦虑水平降低到一定的程度,就不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痛苦。

其实,只要考虑未来、生活遇到困难就会有焦虑情绪的产生,这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没有焦虑的生活是没有的,即使是看似无忧无虑的小时候,也会处于焦虑之中,只是焦虑水平的程度不同,一个孩子经常体验到高强度的焦虑情绪,长大后就会经常处于焦虑的生活之中,容易形成焦虑症;如果,孩子体验到的焦虑水平适中,那么长大后就能够很好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焦虑和焦虑症是不同的,对一些事情焦虑是正常的表现,而焦虑症是一种神经症,属于心理异常。


心理学充电时间


我想从我个人的理解和科学的解读两方面进行回答。

从科学的角度来解读。作为一名心理学研究生,我想谈一谈我理解的不同心理学流派对焦虑情绪产生的底层机制和解决方法。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讨论。

首先,认识到焦虑现象的普遍性可以让你觉得自己并不是孤单的个体。实际上,焦虑障碍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成年人中出现概率为17%。

让我们看一下焦虑为什么会产生,这对理解和解决焦虑是有好处的

焦虑是一个很常见的情绪。为什么会出现认知焦虑,这个问题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现阶段的行为方式是早期行为方式的翻版,现在生活中出现的焦虑在可能是早期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东西在控制着你,也就是说是潜意识在起作用。这可以解释一些没有明显诱因事件的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

2.自我心理学流派认为,人会通过防御机制将你不想意识到或令人感到痛苦的事情压抑到潜意识中,这种防御机制仅仅是压抑,并没有消除引起痛苦的影响,所以焦虑产生。

3.阿德勒的字体心理学流派认为,人是需要感受到自尊和他人赏识的。如果自尊受到削弱,或不被他人赏识,那么焦虑就随之而来。

4.客体关系理论强调生活中重要人物对自己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对自己的影响,如果人际关系发生问题,那么会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

5.认知心理流派认为,焦虑的产生是因为一些生活中的诱发事件A,引起我们的某些观念B,进而产生了结果C。如果观念B是负面的,那么随之产生的结果C必然是负面的,可能是焦虑情绪。这就是知名的情绪ABC理论,即决定我们行为结果和情绪的,不是生活事件,而是你看待事务的方式和观念。

最后,人的心理太过于复杂,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焦虑等问题的看待角度不同,从而提出来不同的理论假设对问题进行假设,并依据这些假设构建起了相应的心理学流派和咨询方法。到目前而言,尚没有绝对正确的解读,但是这些心理学方法和心理咨询流派,其有效性却都得到了相应的科学检验验证。

解决焦虑问题的方法

解决焦虑问题,可以尝试一下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认为,焦虑现象的产生,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客观事实直接造成的,而是由我们看待事物的观念造成的。也就是说,从事件到情绪和行为反应,并不是直接关系,而是经过了一个"认知"的中间变量。所以,要解决焦虑这样的情绪问题,需要尝试去找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然后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做斗争,也就是认知重建过程。当认知重建完成,实用适应性强的观念代替了原有的不合理信念,那么焦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另外,也可以使用暴露脱敏疗法,这也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的重要技巧。首先,建立自己的焦虑等级的不同事件。比如如果你是社交焦虑,那么,从与陌生人聊天到公众演讲,这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影响,那么从最轻最小的事情开始尝试,逐步过度到焦虑水平更大的情景。这样你会逐渐适应这样的情景,并且同时打破你原来以为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观念。

日本的森田疗法也可以自己查询相关知识了解一下。森田疗法提倡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东方思想,更适合国人理解和使用。

轻度焦虑可尝试规律的作息习惯,加强体育运动(尤其是对抗性体育运动),并建立好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朋友圈子。

最后,轻度的焦虑可以自己尝试解决,如果长期且严重的焦虑问题,建议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

从我个人理解上,我觉得生活中很多的焦虑源于与他人对比。所谓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以前大家普遍过穷苦日子的时候,社会整体焦虑很低。但是现在生活好了,反而各种焦虑泛滥起来了。为什么?阶级差距和人们对比的心理使然耳。那么缓解焦虑,多向内求,少跟别人比较,焦虑水平就会减少了。

心理学是一门带来幸福的学科,欢迎关注科普心理学,共同成长!


科普心理学


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现在。


焦虑,就是你对事情期望的结果和实际生活中的现实有差距。


试着在工作、生活中,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来,不要去想以前如何如何,未来怎样怎样,人沉浸在「现在」当中,不再焦虑,事情完成后会有满足感。


比如,想坐下来看几页书。拿着书,找个舒服的地方坐下,开始看。不要想「以前我也试着看过啊,一直都坚持不下来,没几分钟就烦了」。也不要想「待会儿晚饭吃什么好呢?面条?昨天就吃得面条。米饭?」


你就从第一个字开始看起,思绪跟着文字,在脑中描绘文字叙述的画面。

尤其是留心作者的观点

——他要说的是个是什么事?

留心作者的论据

—— 这个例子很有意思,好像以前在哪本书里看到过,当时是用来说明另一个观点的;原来这个例子可以用在好几个方面来说明问题啊。

想想怎么用自己的话转述

——你想把这些有意思的内容告诉家人、朋友,你当然不可能一字不落地背给他们听,也可能不会捧着书要求念给他听,你只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说。这么一试,你就会发现,一些细节说不上来。你就得回头再翻书去查证那些细节。

如果你还愿意写下来

——那就更棒了。「写」和「说」还不一样,口头语言东拼西凑能说明白,东拼西凑写明白就不一定了。起码「五个W」得有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怎么回事,又得回头翻书。


能这么反复做几次,以后看书的过程中自然会把注意力放在跟随作者思路和发现论题、论据、文章脉络这些点上。思绪不跑偏,人活在当下,有了成就感,也就不焦虑了。


朗读者晟焕


🙏🙏🙏南无阿弥陀佛!🙏🙏🙏

焦虑,本意是担心着急的意思。担心着急什么呢,无非是生活,工作等等这些事情。那这些事情要不要担心呢?其实很多时侯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许多事情的到来和结果的好坏是顺其自然的,该来的他一定要来,来的都是缘,担心也没用,不该来的,即是无缘或缘分未到,妄求妄盼无益,着急也没用,所以有话说的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一切都不离因果,好事有好因,坏事有坏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心向善,心存善念,不起恶念,不做恶事,不说恶语,做到心善,语善,行善,不懈修持,一切恶事自然远离,不用担心,一切好事渐次到来,不用着急。佛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就是没有焦虑,得大自在的意思。

焦🙏🙏🙏南无阿弥陀佛!🙏🙏🙏


1079以佛的名义


(1)弄清楚你焦虑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会焦虑。

如果是因为自身能力不够,就去学习充电,提高个人能力。如果是无缘由的焦虑,那么你要改改思维习惯了,学会把注意力放在一些开心的事情上,不要老是为一些遥远的事情而担心焦虑。

(2)要明白焦虑对于解决问题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焦虑这种情绪对于解决问题其实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反而还可能带来坏处,与其这样,不如先不想令自己不安的事情,做好自己可以把握的事情,结果交给命运。毕竟有的事情想再多也还是要看结果的,提前的焦虑有什么用呢,有时间焦虑不如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何必让焦虑的情绪耗尽了自己的精力。


雅俗共赏就是我


学会知足,无欲则刚,面对那些得不到的学会放下。

完善自己,对于因为自己能力不足做不到的事,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

养成这种好的习惯就会知道取舍,人也会变得阳光,然后摆脱焦虑


9527是什么意思


总在焦虑,怎样走出焦虑的人生?我们焦虑什么是昨天的错误还是明天一无所措,其实人都在为无所用自己无能做到的事在焦虑。焦虑明天明天会因你焦虑,而变得如心所愿吗?不能。焦虑自己以前的错,还能挽回吗?不能。无论明天的迷茫无措,还是已经做过的悔恨我们都得面对。焦虑就是无法正视面对,也是对自己无能的一种怨恨。正如王小波说的: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我们只有努力做好现在,忘却昨天勇敢面对未知的明天。才不会给自己一个无谓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