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关宁铁骑在抵抗清军时表现不行,反过来攻击南明军队时却势如破竹?

历史的荒野


关宁铁骑组建后,在与八旗军的屡次对阵中逐渐展露出了锐气,在袁崇焕取得的宁锦大捷中,就功不可没。其后,祖宽、祖大乐率少量关宁铁骑入关,协助剿杀农民军时,更是起到了摧城拔寨的关键作用,一时给当时的各支农民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然而,自袁崇焕被冤杀后,关宁军也逐渐走向没落,在北京保卫战、大凌河战役、松锦战役等激战中,大量的关宁军出身的将领、士卒阵亡,到了明末,残余的关宁军主要集中于宁远守将吴三桂和山海关守将高弟手里,随着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这支军队最终成了吴三桂降清反顺的筹码。

降清后的关宁铁骑,在吴三桂的率领下,从山海关的一片石会战,到追击李自成大顺军的定州之战、远征陕北之战、九江之战,连破大顺军,是最终迫使其瓦解覆灭的主要力量。之后,清廷将南明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吴三桂、李国翰部与归化南明朝廷的大西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杀,在打垮刘文秀,夺取四川后,吴三桂及关宁军成为清军三路出兵,攻伐南明永历政权的主力之一,并第一个打进昆明城。。。。。

永历政权覆灭后,关宁军中除部分将卒被分调他处,绝大部分均跟随吴三桂戍守云贵,最终在三藩之乱中充当了炮灰。

就上述对关宁铁骑战争历程的简述来看,其降清前后,并无多少质变,其战绩差距明显,原因很简单,对手的素质相差太大所致。


史海悠游闾春晖


有位历史名人曾经说过:“一头狮子领着一群羊能打败一只羊领着的一群狮子。”明朝末年的明朝军队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集体采取的以文制武政策把武将们的精神头都搞没了,到了晚明尤其严重,文官和监军(太监担任)们掌握指挥权,打了胜仗功劳是他们的,打了败仗拿武将顶罪,武将们不知道为何而战?哪来的战斗力?

明末很多文官在战争来临时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作战,另可自己一死殉国,也不知道拼死抵抗,结果是他们得到了美名,但寄望于官府保护他们的老百姓就惨了。比如崇祯九年时的兵部尚书梁廷栋,让他领兵和入关的清军作战,他畏敌如虎,不敢上前,眼睁睁看着清军带着缴获大摇大摆离开。但等清兵退兵后又怕崇祯降罪,于是自杀,有勇气自杀却没勇气战死,不能说是一种悲哀。包括史可法守扬州,也是毫无章法,史可法纵然留美名于后世,可扬州百姓没人保护却全部被杀光。所以说,以文制武的文就是一群羊。

关宁军在清军入关后对内如狼似虎就是上面有一群狮子在领导他们,面对依旧是羊领导的南明军队当然是势如破竹,也有意外情况,比如遇见狮子李定国领导的军队就会打的很难受。总的来说,不是关宁军有多么厉害,而是明朝晚期的指挥架构无法让军队发挥出最强大的战斗力。

最好要说的是,正史上从来就没有过关宁军这个称呼,叫辽东军更合适。


孤寡老人讲历史


说白了就是制度原因,明末军制腐败,关宁军总兵、监军和各级军官贪污军饷,克扣普通卫所士兵口粮。把普通士兵当做奴隶和炮灰,平时作为农奴屯田种地,军饷一分都见不到。把克扣的部分钱用来养将官的私军——家丁,家丁能打仗,打仗时军官供养的家丁作为精锐压阵,普通炮灰士兵先上。家丁捡便宜立功劳,普通士兵自然毫无战力。一看形势不对,将官为保存实力,会带家丁先跑,把士兵丢下,反正明末有兵就是王,崇祯也只能拉拢他们。

崇祯杀文官跟杀鸡一样,对有兵武将的忌惮的很,总是安抚,所以武将日渐骄横、兵无战心。

到了满清又不一样了,满清收编了关宁军,军制相对于明朝,稍微公正些,普通士兵能拿到钱,有功也能赏。那些将官也不敢像糊弄崇祯一样糊弄满清大爷,崇祯管不住他们,满清可有自己武装,收拾他们还是比较轻松的。

然后跟随满清血洗江南各地,大家一起掠夺发财,才不管那些百姓是不是同文同种的汉族人(那时也没民族主义观念)。然后嘉定三屠、广州屠杀都是为了钱、女人,。说到底都是利益!如果崇祯有那能力能改革军制,让普通小兵也能晋升拿赏,早就没李自成和满清啥事了



摊剑听潮


因为明朝一般军队腐败战斗力底下,而八旗军是游牧民族出身骑兵了得。而明朝政府主要是步兵所以就算是主力部队对付八旗军也是有点劣势。所以说关宁铁骑跟八旗军打占不了便宜。而对付腐败无能的一般部队关宁铁骑搓搓有余。




小闫说历史


不光是关宁军,明朝所有投降满清的军队都是这样的,根本的原因是明朝奇葩的以文治武和太监监军的政策,有句话说得好,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明军就像一群狼让一只羊当头领,再有一个不男不女的拿绳子套在羊脖子牵着。去与满清这个一只老虎带着的狼群打仗,哪群狼会有怎样的结局不用问都知道?。


手机用户6733570360


真正的关宁铁骑在明末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起义时中了埋伏全军覆没了。你说的这支关宁铁骑绝对不是那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