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真的让我们没有了血性?

派大的太阳



儒家思想一言蔽之——有血性,无奴性。

儒家有血性。

孔子曰:杀父之仇,弗与共戴天。有仇不报非君子。

儒家无奴性。

法家是让人民做奴才。韩非子谓之:从主之法,顺主之为,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

韩非子还提出了三纲理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韩非子甚至提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主而诛臣,焉有过!

而儒家认为,把人民当奴才的君主,必须诛杀。孔子谓之汤武革命,孟子谓之,汤武诛独夫。

当然,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以中为用,不走极端。

一是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二是既珍爱身体和生命。在大义面前,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三是既有血性,又不嗜血成性。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一阴一阳之谓道!


杨朱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讲“非攻”不要不义之战,要和平;讲“兼爱”要人人爱人,人爱人人;道家讲“无为”谈哲学,讲事物客观规律,却不愿意涉及政治和人性。



而儒家呢?

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

孔子这话是告诉你别人欺负你,要你做缩头乌龟,要你以德报怨吗?不是呀,孔子他老人家是告诉我们,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啊。

或许大部分人只看到了儒家“仁”和“义”的一面,甚至会以为这是懦弱的,是屈服的,是没有血性的。

但你知道,孔子他老人家提倡的大复仇主义么?

孔子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睚眦必报的愤青啊。

子贡问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你看看孔子这话说的多么杀气腾腾啊。子贡问他有人杀了父母怎么办?孔子想都没想就说:当然是睡在草垫也要时刻拿着兵器和盾牌,没报仇没资格当官,没资格享受,不能跟仇人生活在同一片青天下,如果在市集上遇到仇人,连兵器也不要回去拿了,直接上去就是干!

儒家经典《礼记》中还有说:“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天涯海角也要把仇人干掉,兄弟之仇要随时带着兵器遇到仇人二话不说立马干掉,朋友被人杀了,要么把仇人干掉,要么不能跟他待在一个国家了。

看看这些思想,完全是将复仇凌驾于法律之上,孔子他老人家对复仇这个事情简直是有执念啊。



所以孔子讲“仁”那也是要看对象的,对于不“仁”的人,没道理你还要跟他好言好语,教化不了的人,当然是放弃啦。

后来到了汉朝,提倡大复仇的儒家公羊派,更是扬言:“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亦可以复仇?虽百世可也。”

多大的仇多大的怨恨啊,过了一百世都要追杀到底啊。

而且更夸张的是,公羊派还提出观点,认为如果父亲没有过错被君王干掉了,儿子是可以去找君王复仇的!即“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推刃之道也”

孟子他老人家也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儒家最提倡亲亲关系,支持为了复亲人被杀之仇,完全可以置律法于不顾,哪怕他是君王,哪怕这一世不能报仇,子孙后代一百世也要追杀到底!

这怕不是血性的问题,简直就是偏激到了极点!

你告诉我,是儒家让人没有了血性,还是人本来就自己懦弱,而给自己找借口?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大家讨论交流,如果喜欢我的文章,顺手点个赞,关注也是极好的。


缘説


这帽子扣的太大了,孔子他老人家可不会戴的。

儒家虽然主张“仁”。但并不是说儒家就是个没有血性的软蛋。儒家兴起于战国,在那个大争之世哪里有弱者的容身之地,儒家最早要求要学六艺。六艺中的“射”和“御”就是射箭和驾车,这就是战斗用的,你能说儒家没有血性?孔子腰里挂的可是剑,不是烧火棍子。孔子的弟子也是不乏勇武之人。比如子路、冉有等。子路虽然迂腐了些,可他也是轰轰烈烈战死的,你能说儒家没有血性?



儒家学说只是一种修身治国的思想指导。一个人一个国家学了儒家思想,有没有血性是个人品质和国家制度问题,和儒家无关。中国自汉独尊儒术,可以说儒家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这两千年中国整体的版图是在不断扩张,难道信奉儒家的中国是没有血性的?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恕、诚、孝。所以他的思想主体看起来比较宽和兼容 ,没有什么侵略性,给人一种柔弱的感觉,但他真的就柔弱吗?《论语》说:“仁者必有勇!”。孟子说:“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真正信奉儒家思想的人才是中国历史上顶天立地的血性汉子。文天祥、史可法这些在民族危亡关头挺身而出的铁骨铮铮的汉子,面对敌人的铁骑与屠刀,他们就不怕死吗?试问谁不怕死,但他们知道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这个东西叫做忠义。所以真正的儒家不是一堆只会空谈道德伦理的腐乳书生。范仲淹、于谦、王阳明那个不是文韬武略,护国安民的楷模。没有血性的人会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吗?

很多人对血性和尚武理解太片面。尚武就是对外侵略,烧杀掳掠吗?那不是血性而是兽性。尚武不应该是恃强凌弱,血性也不是残暴不仁。真正的尚武应该是知礼义廉耻,有原则,有底线。除暴安良,见义勇为,面对强敌和暴虐敢于战斗和反抗,有敢为天下先的担当。这才是真正的尚武与血性。


朱铁平


自孔子创办儒家以来,儒家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道德。

学派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本身是没有错误的,错的是学派的掌门人也是人,不能免俗。举个例子,董仲舒独尊儒术,朱熹,朱子理学,灭人欲,都是符合当时统治者的统治需求,才能得以发展。

至于是不是儒家磨灭了中国人的血性?我觉得不是,中国人的小农经济,群体生活,就形成了坚固的上下级关系,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下层人对于上层的服从,再加上中国人实在是只要给你一口饭,你就不会造反的精神,这真的不能怪儒学,只能说儒学已经变了味,具体怪谁,不用我多说了吧







莫桑知事


儒家思想是什么?是常人说起的奴役人民?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吗?

搞明白儒家思想到底是什么,再来评价儒家思想的功用,我认为符合孔孟之本来思想。

孔子,作为一个大成至圣的人,说了很多话,提出了很多观点,思想。不过,这个是针对当时的时间和空间下,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孔子也没赶上飞机大炮的时代,今天的人,为何老是用孔子过去说的话,来描述孔子呢?简单的说,时空背景改变,孔圣人如果在世,他的观点也会变。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离我们比较近的有王阳明圣人,此人也被称为圣人,继孔孟之后,被后人公开承认的,儒家的第三位圣人,当然民间还有圣人,但是不出名,暂且忽略。

王阳明提出了四句教,通过四句教接过了孔孟圣人的火炬,一灯照亮千年黑暗,儒家精髓有了后人。所以说,四句教说的,就是儒家思想核心,也是打开孔孟之道的钥匙。

儒家的四书五经等等,不过是针对当时的各种事情,现象,写的各类书籍,类似佛祖说法,佛祖最后总结:我说法49年。实际没有说一法,如果有人说我说法了,就是毁谤我。,,,,,,这个观点,乍一听,挺复杂啊,迷茫!实际呢,佛祖说的都是为了回答八万四千妄念的,并非佛法,佛法本无法,如果有法,就是毁谤佛。

那同样的儒家圣人思想,不过是回答了提问,并不是圣人之本体智慧,儒家思想应该是四句教描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钱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好了,闭上眼睛,默念四句教,找回本体,回归自性本来,打开儒家之心门,成就一代圣人,弘扬儒家之根本法。





丰富多彩谈国学


儒家,用当今真理公道来解就是邪教,用他本身来解就是愚蠢的猪,因为他走了二千多年,而二千多年都是他在中间作怪,弄的人不能彻底做个文明人,发展不能成为一个现实发展,当官的奉行他,是一个逆地球人类的真理,儒家就是个真正在地球人类的奸雄。


古今同道


儒家思想让人没了血性,这很明显。不过最早的儒家教义并不是这样。

春秋战国时,韩非子有一句著名的警语,“儒者以文乱法,侠者以武犯禁”。“乱法”字面以外的意思,也即指其观点特立独行,也不人云亦云。这时候的儒家思想还是有血性的。孔夫子怀揣着周礼,千山独行,周游列国,虽劫厄而不弃,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胸襟和气概令人叹服。


汉以后,尤其是隋唐科举之后,读书人被这一家独大的思想禁锢起来,血性、人性和独立的见解已经削弱了很多。除了几个驰骋边塞的“游侠”之外,安史之乱之后,整个中原羸弱不堪的征候早已显露。至北宋时,加上都市扩大,夜夜笙歌,皇权和士族阶层的软弱致使整个社会萎靡不振。莫说是血气,便是几句狠话也难得说出口。除了几个类似寇准一般的几个例外之外,饱读诗书的儒生大员们,也只将所谓的英雄气概,付诸琴瑟词曲之中。“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笼罩之地,被来自北方的契丹人视作不堪一击的屠场。


差不多一百多年的北宋,大敌当前,国难当头,却并没有出几个英雄气概的读书人。究其原因,也并非中原无人,问题当然是出在他们为了应试所选择的那一套固定的教材上。正统的儒家思想,通通都装在那里。再加上程朱理学的改头换面,“存天理,灭人欲”,只消读上几本,也就个个变成了软柿子。所以老话才会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实际上,被儒家思想洗脑后的百姓,连造反也与西方人有很大不同。中世纪的西方战争多半为 信仰而战。而我们的造反是为了肚皮而战。第一天吃不饱,勒勒裤腰带也就是了;第二天没饭吃,挖挖野菜啃啃树皮也能对付;到 了第三天,肚皮里面实在没东西装进了,才揭竿而起,打家劫舍。所以,在古代中国,皇帝坐起来相对容易些。好日子自己过,稍微花点心思,时时给点施舍,这样也就太平无事了。老百姓肚子里有食,哪怕只有半饱,然后幻想着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一辈子就这么过完了。


以上所述,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无法接受。但我想说的是,话不好听,却也不是无理取闹。 儒家思想之所以让人没了血性,最紧要的地方,并不是它的仁义礼智信,也不在五经六艺全面发展。其实就是两个字,秩序。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皇帝要仁,百姓要善,臣子要忠。整个社会结构中,所有的人都被一条链子穿起来,这样就会很稳定。因为仁政,老百姓不会有太多怨言;因为忠勇,所以不会有人起来造反;因为要善良,自己家里的事还搞不定,为什么还要去管朝廷的事呢?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你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历代王朝无一例外的尊孔敬儒。有时候你得替皇上想想,治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左看右看,绞尽脑汁,终于发现还是儒家最合适。


凭心而论,在农耕时代,这种必要的秩序有其合理性和先进性。对于发展社会经济和生产力,也有着积极作用。但跨入近代,最早可追溯到明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昭显出勃勃生机的商业社会雏形。在这种形态下,孔孟秩序实际上已远远无法满足治国的需要。但帝王们不这样想,他们宁可削足适履,也不愿做任何改变。所以,从那时候起,儒家学问已渐渐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阻碍。在这一点上,到晚清时就更加明显。

我不敢说秩序和血性是对立的,因为论证这一点,便需要启动一个浩繁的系统工程。但如孔乙己一般的读书人受近代儒学的毒化却是显而易见的。自古道,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虽然历朝历代,不乏名士风流。但群体性的软弱和血性的流失,却是不争的事实。

最后,将一段《大学》附上,供方家意会: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电影私享


中国的儒家思想流传了两千多年,并没有影响汉、唐时期的血性,真正让中华民族丧失血性,是宋朝的杯酒释兵权,以及朱熹过度诠释儒家思想并建立封建道学思想以后,赵匡胤从制度上、朱熹从思想上让中华民族丧失了血性,看看元朝统治者对汉族的蹂躏,就知道这种制度和思想带来的恶果,尽管后来有朱元璋、朱棣父子的雄起,然而,他们并没有从根本解决血性的问题,特别是朱棣惨杀建文帝的文臣武将,再一次扼杀了中华民族刚刚复苏的血性,由此导致华夏大地的再次陆沉,后来,满清政府的文字狱和闭关锁国,让中国从文武两方面都彻底丧失了血性。因此,破除赵匡胤的重文轻武制度和朱熹的道学思想,回归中华原始的儒家思想,可能能再次树立中华民族的血性。


洞庭一苇1188



这一个问题犯了好几个错误:

一、人为什么一定要血性

人类步步走向文明,通过中文明,渐渐洗去了血性。大家生活在和平、安详、互相信任的环境里面,一起共生。

二、让人类没有血性不光是儒家的努力

人类文明发展,洗掉人的血性,脱离野蛮办暴力,不仅仅是儒家的努力结果,是一切文明形式努力的结果。

三、血性不是正能量

有些人一看到好斗,暴力倾向,甚至嚣张和睦怒气,就说有血性。人类已经不需要血性,血性已经不是正能量。更不要把人的阳刚、进取、责任心简单理解成血性。

四、请多一点儒家的绵里藏针

儒家思想看似不温不火,但是绵里藏针。儒家思想只不过是不用极端的方式去对待事物出于尊重,出于免得互相伤害着去死的两败俱伤。但是在精神上,儒家思想是非常坚韧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杨远义—佛伶


孔子告诉我们,如果有人欺负你,你要怼回去。(以直报怨)

孔子告诉我们,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告诉我们,仁者必有勇

孔子告诉我们,勇者不惧

孔子整理诗经: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孔子整理诗经: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孔子整理诗经: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

孔子整理诗经: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孔子本人:孔子长九尺有六寸——身高两米多《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力大无穷,徒手打开城门《吕氏春秋》。孔子之通,勇服于孟贲——勇者孟贲很崇拜他的勇武《淮南子· 主术训》。

最重要的是,儒门六艺,有两门课是体育课!孔子亲自传授射箭和驾车,这是孔子的得意本领。

有这么一位超级猛男祖师爷,还有人认为儒门是小绵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