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用了什么计策逼清帝退位?

铁锤历史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从海外回国,以其崇高威望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临时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国际社会支持者也不多,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无力维持临时政府运转。在这种背景下,孙中山提出了只要袁世凯能让清室退位,就以临时大总统一职相让的建议。

孙黄革命

袁世凯在武昌起义几个月内,便悄悄让清室退位,让几千年的帝制政体和平演变,说来也的确是有些本事。袁世凯究竟用了什么计策迫使清室就范呢?

袁世凯早年照

我们都知道,武昌起事后,清廷不得不启用袁世凯出山担任内阁总理大臣,主持政府日常工作和对南方军事。袁世凯一面指使段祺瑞等前方北洋大将,不要将革命党人一举歼灭,以造成南北对峙局面;一 面向隆裕太后索要军饷,将隆裕的內帑银子花了100万两。袁世凯还告诉隆裕太后,革命军是如何如何厉害,孙文是如何如何有钱,单从海外就带回千百万巨款。朝廷无钱无粮,如何与革命党人开战?袁世凯这是睁着眼睛说假话,但幽居深宫的年轻太后却信以为真,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他记得太后在哭,跪在太后面前的一个老头子也在哭。这个老头子便是袁世凯,隆裕哭是真,袁世凯的苦就是演戏了。

担任总统后,袁世凯和各国使节合影

隆裕太后幽居深宫,自觉前途茫茫,衣食堪忧,于是乞怜于袁世凯。袁世凯告诉她,如果与革命党人作战,胜败难料;但如果赞成共和,将来民国政府会优待皇室,每年有400多万两银子花,太后可以安度晚年。

听了袁世凯的话,隆裕彻底动摇了,随即表示愿意退位。至于其他满族亲贵有不同意见,那都是小事,袁世凯略施小计便解决了。


民国年间那些事


大阴谋家袁世凯,在逼清帝退位时,采用了很多三十六计的计策:

1,瞒天过海:把皇宫里的银子都骗出来

袁世凯重新掌握北洋新军后,立即哭穷,向隆裕太后索要军饷,说国库里也没多少银子了。

袁世凯还骗隆裕太后,孙文的哥哥是百万富翁,洋人借给孙文都是千百万巨款。北洋军没有军饷,打不过武昌的革命党。

隆裕太后只好出了100万两內帑银子。

2,调虎离山+隔岸观火:把冯国璋调离武昌前线,让段祺瑞按兵不动

冯国璋头脑简单,带着北洋新军一股脑占领了汉口、汉阳。隆裕太后给了冯国璋一个二等男爵,就把冯国璋捧上了天。冯国璋向隆裕太后夸口,只要给他400万两银子,就能灭了武昌革命党。

袁世凯赶紧把冯国璋调离武昌前线,转任北京的禁卫军总统。再让段祺瑞接替前线总指挥,按兵不动,与鄂军眉来眼去,观察形势。

3,借刀杀人:借助洋人的力量向隆裕太后施压

袁世凯四处活动,促成北京外国公使联合上书清政府派人议和,驻上海外国商会也要求清帝退位。

4,假痴不癫:袁世凯在隆裕太后面前假惺惺地哭

袁世凯一脸忠心未泯的样子,对隆裕太后说,事到如今只能退位了,他已经尽力帮皇室争取了最好的优待条件,我是迫不得已啊!然后袁世凯忠心耿耿地大声抽鼻涕。

5,欲擒故纵:给清室优待条件换退位

袁世凯的优待皇室条件:保留紫禁城和颐和园,年费四百万两。

隆裕太后真上当了,对近侍说:“袁世凯真是忠臣。你看他哭的那样,又给我们争优待费。”

6,釜底抽薪:让满清贵族答应条件,否则让他们出银子打仗

袁世凯把底线亮给庆亲王奕劻等满清贵族,如果不答应,就各位王爷们掏银子出军饷。

满清大部分贵族(除了良弼等少壮派)都想,如果大清亡了,我这银子不都打水漂了吗,我还是自己留着银子花呗。

7,趁火打劫:北洋将领兵谏

袁世凯让段祺瑞等北洋将领共50多人,联名上书,要求清朝接受优待条件退位,否则“将心不固,一旦决裂。势成坐亡。”

在袁世凯强大的计谋下,仅仅经过小宫斗的隆裕太后只好乖乖答应清室退位。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袁世凯怎么成为大总统的?效仿这位古人的计谋,效果出其意料的好

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布民国的成立,并且为了巩固民国的地位,为了得到世界的承认,孙中山表示只要和民国的建交的,他继承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在民国成立的当时,清王朝的统治还在。清政府在北京收到这样的消息,第一个反应自然是震惊,震惊之后就是想办法讨伐,但是清政府已经无人可用,好不容易指派了一个王爷,结果胆小如鼠。这时候清政府想到了被他们打压剥夺兵的人“袁世凯”。

下旨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称自己患病在家,有脚疾不能行动,更不可能带兵打仗。袁世凯并不是一个没有骨气的人,虽然他没有什么文化,但是纵横官场多年,也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气节的人。最后清政府表示只要袁世凯愿意带兵打仗,条件任意开,袁世凯这时候装了一回正人君子,回复清政府说那样有为臣子,还是你们自己说吧。

自己不提条件,让人自己估量,清政府的大臣们商议琢磨,犯了难,最后给了袁世凯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除了皇帝他就是最有权力的人,这时候袁世凯才算是满意了。随后袁世凯本人都没有出面,派遣自己的心腹“冯国璋”率领主力军队一路南下,所过之处打的片甲不留。

而他们本就是一盘乌合之众,与袁世凯的军队无法相提并论,军队攻到武昌城下时,袁世凯下令休整不再前进,并且写信到民国临时政府,信中大意就是:我的实力你也看到了,清政府给我的好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你们怎么想。意思就是,如果你们的好处能够比清政府还高我就倒戈。

古代的时候,刘邦与项羽争天下的时候,韩信的兵力是最强的,韩信当时也是这么做的,如今袁世凯效仿韩信,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对方更为爽快,回信表示:只要你逼着清帝退位拥护共和,民国总统的位置就是你的。总统也就是相当于皇帝的位置,袁世凯一合计觉着这买卖划算,于是召回冯国璋一路北上回到北京,逼迫清帝退位。

最后清帝下诏书宣布退位,有诏书且亲口宣布退位,所以说从清王朝到民国是有一个法理依据的,是合法正规的替代,而诏书中也明确的提出袁世凯是作为民国总统最合适的人选。


超超工作室


袁世凯是借助孙中山之手逼着隆裕太后退位,清末八旗兵已经彻底废掉了,但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清能维持着全靠袁世凯。

当初各地进行武力暴动时,说实话,如果袁世凯真的一心保清,就起义的这些地方,袁世凯可以很轻松的平定叛乱,但袁世凯不愿意,所以冯国璋平叛的太卖力,袁世凯还劝冯国璋缓缓,别那么着急的平定叛乱,冯国璋立功心切,不理解袁世凯的真正用意,所以袁世凯还把冯国璋撤了下来。

为什么袁世凯不愿意保清呢?清政府的一些王爷们也看出袁世凯是个大威胁,一心要除掉袁世凯,只是后来时事所迫,不能现在就杀袁世凯,所以对袁世凯罢官后又在次启用,所以袁世凯也知道,一旦自己平定了叛乱,那自己的价值也就没有了,那时真的是命都保不住了,既然清政府这么无情,我又何必要保他?

再有袁世凯也看出了满人的迂腐堕落,改朝换代是大势所趋,所以也在观望该如何下一步,正在这时,孙中山拉拢袁世凯,承诺袁世凯如果推翻清政府,那由袁世凯来做大总统,所以袁世凯借助孙中山的叛乱去找隆裕谈判。

袁世凯没有说自己要返清,是说现在叛军势力很大,我们的军队对抗不了,灭亡是迟早的事情,但是臣和孙中山谈好了,只要你自己退位,可以继续住在皇宫,由国民政府出资养活你,龙裕也知道袁世凯不愿意保大清了,只能这样了。

后面袁世凯坐上了大总统,却发现被孙中山给骗了,这是后话了。


风的声音好吗


计策其次,首先还是袁世凯本身的实力是主要原因。

当时的国情除了洋人作壁上观,国内主要三大势力:袁世凯的北洋军阀,黎元洪的南方新军/革命军,满清自己的八旗、绿营。

满清自己的八旗兵绿营提笼架鸟,排不上用场,好不容易建立的新军纷纷拥护革命党。袁世凯在天津小站成立7000人的新建陆军,逐步发展成“北洋六镇”的8万新军,其间营中每天开饭时官长都要大声问士兵:“你们端谁的碗,吃谁的饭?”士兵要集体回答:“我们是端袁宫保的碗,吃袁大帅的饭!”这种视直属官长为衣食父母的方式,恰恰是典型的“兵为将有”的军阀传统的体现。

1911年10月,南方的新军第八镇发起武昌起义,清政府命北洋军前往镇压,北洋军不为所动,清廷只得再让袁世凯出山统兵。袁世凯派手下冯国璋让北洋军势如破竹连下汉口、汉阳,直逼武昌,逼迫南方革命党人拥戴自己当总统。随后,袁世凯又以革命党要挟清廷,以“尊号不变”和提供供养费迫使其退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保全满清平稳过渡的最好策略,没有历朝历代改朝换代时的屠戮。


铁蹄蓝马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退,高薪奉䘵

不退,打

孤儿寡母的,活着才是王道


卖建材的业务员


政治平衡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