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在,为何慈禧要让袁世凯做“改革第一人”?

D伯爵D


个人认为,慈禧太后之所以没有选择影响力更大的李鸿章、张之洞,而将袁世凯推上前台,成为“改革第一人”,主要原因无它,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

首先,时势所迫。当时的清政府已满目疮痍,又逢八国联军侵华。明眼人都知道敌强我弱,胜算很小。而这些明眼人就是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为代表。任谁也不会选择未战先衰没有斗志的将帅;而袁世凯不一样,这个屡试不第的晚清失意秀才正在人生的上升期(小站练兵初露锋芒),不管势力如何,但至少有敢与之决战的勇气和气势;所以慈禧选择袁世凯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其次,事关忠心。熟读这段历史就会知道,当时的李鸿章已垂垂老矣,老不是重点,重点是李鸿章的新军军事教官居然是日本人,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李鸿章的孙子居然公开带着日本军事代表团考察走访;张之洞也一样,其儿子、孙子都在日本(相当于日本人的人质);他们两位想干嘛?清政府快完了?蓄积力量分一杯羹?无论怎么理解,这些都和忠义,名族大义背道而驰!如此这般,慈禧还敢选择他们吗?而袁世凯的不一样在于其虽然是淮系李鸿章的人,但其不仅从来没有表现出不忠的言行举止,反而通过出卖戊戌变法大大的表了忠心。

最后,势力使然。彼时李鸿章的淮军已经被打残,虽然积极训练新军,但新军并不完全被李所掌控。张之洞更不必多言,其军事势力从来没有超过政治影响力。而袁世凯是真正的新式军力的代表,甚至可以说是新军的缔造者。不选他选谁?!

当然,李鸿章、张之洞、刘坤等人年老力衰也是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无论慈禧选李鸿章、张之洞、刘坤等人的任何一人,都没有保住江山的可能性,或者说把握很小。只能选择袁世凯,倒不是说选择袁世凯一定有胜算,但至少胜面超过上述三人。


不多堂姓名学研究中心


《辛丑条约》签订,八国联军侵华一事结束,清政府为实现富强,启动了新政。在新政这件事上,那些搞洋务经验丰富的地方大佬,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全部被弃置不用,资历不算老的袁世凯一跃成为“改革第一人”。不仅让袁世凯大量训练新军,还以全国编练新军的名义,把包括张之洞在内的地方实力派新军编练权夺走。这个原因何在呢?

1900年,慈禧在形势不明之下,匆匆与八国联军开战,明眼人都知道并无胜算。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都得考虑一个问题,如果慈禧代表的清廷被消灭,天下是谁的?这些大佬一方面与洋人私下沟通,搞“东南互保”;另一方面,开始暗中行动,迅速扩充实力,以便在将来瓜分天下时多占一些。即便是将来虚君共和,有实力的也能掌权。



湖广总督张之洞最为积极,李鸿章的淮军被打残,他就开始积极训练新军,快速提升军事实力,弥补李鸿章失势后的实力空白。在这方面,他甚至连民族大义也忘了,他的军事顾问是日本人,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时,他的儿子竟然还带着军事代表团在日本考察。日本是八国联军主力,在这个节骨眼上,跟日本有啥可交流学习的?更要命的是,张之洞的孙子,一直在日本学校上学。可以想象,如果中国大乱,张之洞要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儿子和孙子是留在日本当人质的。除此之外,张之洞还跟英国处好关系,毕竟长江流域一直都是英国的势力范围。

张之洞

李鸿章的淮军虽然损失严重,但李鸿章经营多年,当时仍然是最强的地方大佬;刘坤一为两江总督,掌握朝廷经济命脉。参与东南互保的,都是汉臣,从某种程度上说,满汉对立忽然达到百年来最严重的程度。以至于清政府都不敢相信汉人,十年后搞内阁,干脆直接弄个“皇族内阁”。
地方汉族大佬公开决裂,可当时中国命运掌握在八国联军手里,他们实力才是最强的。八国联军驻扎北京,各方接受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保障各国在大清安全“做生意”,需要一个稳定开放的清政府,列强也就不会瓜分清朝领土。八国联军保障慈禧是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地方大员的“割据”心思也就消失了。但慈禧对这一切都很清楚,此后,老同志们被抛弃,袁世凯成为第一大员。


孤光背影


先说张子洞。其人本人早前是“翰林四谏”之一,典型的清流:好名,爱出风头,观点鲜明,标新立异,但是理论往往取决于道德,对外关系经常昧于时势。晚年虽然也参与了洋务运动,但是整体上非实操人员。李鸿章曾评价他“不料张督在外多年,稍有阅历,仍是二十年前在京书生之习,盖局外论事易也。”这一点,作为大Boss的慈禧难道看不出来吗。\r

慈禧是很老道的政客,懂权谋,她知道怎么驾驭下面的人:能做实事的人才要有,同时也要培养能制衡的力量,通过培育这两种力量,保持用人的平衡。这样的人,慈禧不可能让他去做改革者啊。\r

再说李鸿章,李鸿章当然有很强的办事能力,但是随着年龄渐长,气血渐衰,心态也逐渐保守。再加上李鸿章为官多年,官场关系盘根错节,利益交错,换做你是老板,你会让他当改革者吗?\r

袁世凯呢?年轻气盛。虽是官二代,但是也是从底层逐渐历练出来的。办事既不迂腐,又有手腕,加上与外部世界大国多年交道,眼界开阔。在朝鲜处理叛乱中,表现出了极强的能力。另外,在官场上属于新生代,没有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这样,历史毫不意外的选择了他。


历史随笔


简单的说一下

李鸿章,清末改革的第一人,也胆子大,赶干,但问题是李鸿章年纪太大,已经无法肩负重任,袁世凯也是李鸿章推荐的。

张之洞,传统文人气息太重,想改革,又不想那么激进,比较保守,在改与不改中纠结,最后也做了些实事,但对于那个需要全面改革的时代,起的作用不大。

袁世凯,有股匪劲,敢干,敢折腾,不计后果,有大理想抱负,知道现在的中国需要什么,所以最后的清政府也完全依靠袁世凯,一旦袁世凯不清政府,那清也就结束了。


风的声音好吗


袁世凯的一身胆气是李鸿章和张之洞不能比的。在哪个百废待举的年代,袁世凯的一介武夫,铁腕人物,确实管用。慈禧没看错人。袁世凯后来优待清室都表现了敢作敢当。袁世凯是中国现代陆军之父。他主政北洋政府时期,没割让一寸土地,也没有什么互谅互让割让领土。堪称中华民族的英雄,应该大张旗鼓地树碑立传。


用户2068189337964


两代人,袁世凯和李张差一代人。

袁出头的时候,李都快死了。张年轻一些,但是也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