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中真的有“金飞雁”吗?并且,金飞雁还能够自己飞翔?

秦始皇陵,中国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复杂的帝王陵墓,位于临潼县东侧的骊山地区。尽管如此,帝王建陵这一传统并非源于秦始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历代诸侯君王已有修建帝陵的观念。一座帝陵的修成,短则数年,长则几十年不等,像秦始皇陵这样的工程,耗时长达39年。

从此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对于死后归处十分重视。

自古以来,古人就把墓地看得尤为重要,向来有事死如事生一说。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傲然天下,自然不敢轻怠修陵一事。秦始皇陵竣工之时,规格不输当时任何一座帝陵,且在前人基础上,秦朝对帝王陵墓做了诸多改进。如修陵时间提前至即位初、筑造庞大的地下宫殿、设计有大量陪葬坑、陪葬墓,这些改进都为后世帝王陵墓提供了参考。

当然,帝陵的对比不仅在规格与规模上,更多的在于风水。那么,秦始皇陵选址骊山,莫非是因为风水玄学?

古代修建陵墓基本遵照“依山傍水”的观念,即:陵墓背靠山岭,面向着平原湖泊,有俯瞰江山之意。秦始皇或许正是依照此观念,把皇陵地址选在了骊山地区,南倚骊山,北临渭水,可谓是“依山傍水”的典型。以上是分析得出,符合史料记载。

不过,史学界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最早对“秦始皇陵选址骊山”进行解释的是北魏郦道元。按此他的说法,秦始皇是因贪图骊山美名,才选择在此地建陵。这一说法似乎更加荒诞,须知,秦陵修建起于公元前247年,与秦始皇即位为同一年。而当时的秦始皇只有十三岁,并无决断大权,朝中政事一律由相邦吕不韦负责。

骊山建陵如此浩大的工程,必须经过吕不韦同意,一个十三岁的孩童仅凭“贪其美名”,是难以说服吕不韦的。可见,骊山的最终敲定,应该与“依山傍水”有关,至少,此说法要比“贪其美名”靠谱一些。

关于秦始皇陵墓,有一件事很是诡异,那就是陵墓内果真有飞雁吗?秦陵存世两千多年,从未有人真正进入到地宫深处。千百年来有关秦陵的传说数不胜数,令它在后世人心中更加神秘。

《三辅故事》曾记载这样一则故事:

秦末时期,项羽率军杀入咸阳,烧杀抢掠,屠尽秦室宗亲。而后,他率领三十万大军来到秦陵,把陵园的地面建筑尽皆焚烧,又令人挖掘秦始皇陵,将其破坏。就在楚军士兵挖出一角时,忽的从里面飞出一只金雁,直接掠向空中,没多久即消失不见。

数百年后,正值三国乱世,这天日南太守张善正在处理公务,府上有客人到访,并带来一件礼物。张善当时并未在意,待客人离开后,他将礼物打开,看到其内有一只金雁。通过对金雁身上记载的文字,张善推断出此物出自秦秦始皇陵。

尽管在我们看来,这只是流传故事,真实性存疑。但是,无风不起浪,此事的传出,极可能说明秦陵之中已有物品被盗,且流入云南边境。并且,在《汉书·刘向传》中也有一则记载:“有一小孩在秦陵附近放羊,结果有一只羊掉入地洞中,小孩子打着火把到地洞中去寻找,不料竟然走进了秦陵地宫,引发大火,将秦始皇的棺椁烧掉了。”

甚至,对于这件事,《水经注·渭水》也作了一些补充道:“牧羊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灭... ...”另外,许多人对金雁会飞存在质疑,其实,可以理解的,这不符合现代科学。

但笔者需说明的是,金雁会飞并不代表就是活物,更不代表成精,人为制作的艺术品经过技艺加工,是可以实现飞翔的。如:在春秋时期,传世工匠鲁班就曾造出一只会飞的木雁,能翱翔天空,抵达宋国。

这是有史料为证的,以此推论,秦国的工匠技艺造出一只会飞的金雁,并非天方夜谭。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百姓较为迷信封建,并不重视科技发展。两千多年前,金雁虽具备飞翔的可能性,但若要真正实现,还是有较大的难度。它与鲁班所造的木雁不同,金雁通体由金属打造,无论是材质还是密度,都要强于木雁,实现飞翔的难度高上数倍。

如果,秦朝的工匠技艺,能够实现金雁起飞,无疑是古代科技史的一大奇迹,若将此技艺应用在人的身上,或许古代已经有“飞人”记载。但显然,我们并没有看到,说明金雁飞行具有可能性,却在当时并未实现。

木雁由于材质关系,重量较轻,通常借助风向即可起飞。而金雁作为金属物体,如果自身无法提供持续动力,仅靠风力是无法起飞的。退一步讲,哪怕它可以借助风势飞行,但是,在地宫无风环境下,它又是如何从地下飞出的呢?

所以,这一些列矛盾的地方,足以推翻“飞雁”之说。

尽管如此,但我们仍要知晓,古代每一个传说都是有据可查的,金雁应该也是如此。笔者经过翻阅汉代相关的文献,终于发现“金雁”源头,司马迁和班固的记述中有一句:“黄金为凫雁”,后世文人极可能根据这点,进行发挥创作,这才有了“飞雁”传说的故事。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