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朱标死后,立朱允炆为皇帝的朱元璋做错了吗?

太多的不该


在懿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对于皇位传承的人事安排实际上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最常见的选择,即嫡长子去世后,选择嫡次子作为继承人。第二种选择就是朱元璋作出的选择,跨过儿子,选择孙子作为继承人。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没有选择最常见的安排,选择嫡次子为继承人呢?先看看朱元璋的嫡次子是谁。秦愍王朱樉,从谥号“愍”就能看得出,朱元璋并不很满意这个儿子,“愍”只比朱元璋的另一个儿子鲁荒王的“荒”好那么一丁点儿。因此,朱元璋选朱樉肯定是不乐意的。可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一直准备给后世子孙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嫡长子继承制”,自己首先就违背这一原则,跨过朱樉改立其他儿子为皇太子,这等于是自己埋下祸根。很显然,朱元璋并不愿意这么干。



或许有人会说,次子朱樉王死于洪武二十八年、第三子晋恭王朱棡死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完全可以在朱樉死后立朱棡为皇太子或者在朱棡死后立明成祖朱棣为皇太子啊。说起来的确是如此,实际上行不通。首先,朱标去世时实际上朱元璋已经六十五岁了,在那个时代已经是风烛残年了。其次,朱元璋不可能预先知道朱樉一定会死于朱棡和自己之前。因此,坚决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且已经风烛残年的朱元璋不太可能在朱标去世之后让皇太子之位虚悬三年甚至更久。更何况,皇太子之位虚悬日久,很容易引发储位之争,这也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至于朱棣,就更加不可能了。首先,虽然朱棣自己标榜为马皇后嫡子,实际上却是庶出,朱元璋更加不可能将储位虚悬,等朱棡去世后再立朱棣为皇太子。况且,朱元璋根本不可能知道朱棡会死于自己之前。



在无法选择儿子的情况下,朱元璋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了朱标的儿子们身上。出身嫡长房,又有祖父朱元璋撑腰,叔叔们就算一万个不乐意,也只能认了。但是,彼时的嫡长房也并不是只有唯一的选择。朱标原配常氏的嫡长子朱雄英虽然早夭,但常氏的次子朱允熥还活着。而朱标继室吕氏的儿子们也因为母亲的扶正而拥有了嫡子的地位,这其中便包括了后来的明惠帝朱允炆。那么,为什么朱允炆能够最终胜出呢?



朱元璋给出的理由是朱允炆年长,且性格仁慈,开国鼎定天下需要自己这样的人,而之后的治国更需要仁君,冠冕堂皇、无可厚非。同时,由于母亲的扶正,原本庶出的朱允炆实际上也拥有了等同嫡子的地位,那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实际上,朱元璋可能还有另外一层考虑。担心朱允熥背后的常、蓝家族做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众所周知,常氏的父亲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常遇春,舅舅是著名的“悍将”蓝玉。朱标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出于将来给儿子镇场子的需要,不断提拔重用朱标的妻舅蓝玉,以至于蓝玉的实际不断膨胀。朱标在世,尚能对蓝玉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蓝玉及其背后的常、蓝家族尚处于可控范围内。可是,朱标已经死了,将来的朱允熥还能否控制得住蓝玉和常、蓝家族,朱元璋拿不准。但是,如果像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后那样处置蓝玉,又多多少少会影响到与常、蓝家族关系亲密的朱允熥。在权衡利弊之后,朱元璋用最为粗暴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将朱标嫡妻、继室之子皆视为嫡子,一视同仁、只论齿序。最终放弃了资格更正的朱允熥,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再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灭了蓝玉,大肆屠戮开国勋臣……



朱元璋的做法谈不上错,从他的角度来看,没什么不妥。可他忽略了一点,朱允炆不是仁,是蠢。在叔叔们还手握重兵的情况下就盲目听信几个文人之言,粗暴撤藩,最终逼反了本就野心勃勃的四叔朱棣,落得个葬身火场、下落不明的下场。不过,朱元璋的作法也并没有全错,至少朱棣是他的儿子,大明朝还姓朱。如果让朱允熥上位、蓝玉做大,结局会怎样,谁也不知道……


不务正业歪医生


朱元璋立朱允炆没错,但是朱元璋看错了朱允炆。

首先,我们分析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

朱元璋由于童年的经历,特别重视亲情。他为明帝国创立的政治框架,是以周朝封建宗法制为模板,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同时分封诸王为藩王,小宗屏卫大宗,以实现明朝长治久安。

朱标去世后,当时最长的儿子是秦王,但是秦王不成器,不得朱元璋喜欢。三子晋王和四子燕王倒是得朱元璋信赖,但根据朱元璋定的宗法制,不能越过秦王立三子或四子,所以,儿子辈儿的都被排除在外。

其次,孙子辈儿有资格的就是朱允炆和朱允熥。

朱允熥是朱标嫡次子,母亲常妃,是朱标原配太子妃。外祖父是常遇春,当时最负盛名的名将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因此,朱允熥的外戚都是军功贵族,实力强大。

朱允炆的母亲是常妃病逝后的继太子妃,因此,朱允炆最初是庶子,在母亲成为太子妃后,才成为嫡子。他的母亲吕氏,是太常寺卿吕本之女,文官之后。因此可见朱允炆母族势力浅薄。

朱元璋弃朱允熥而选择朱允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考虑:

一、朱允熥当时尚年幼,如果继位,不一定能够镇得住他的外戚。当时隋文帝杨坚殷鉴不远,朱元璋也不愿重蹈覆辙。

二、朱元璋认为朱允炆纯孝,友爱兄弟,性格醇厚。朱标生病时,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朱允炆性情温文尔雅,以宽大著称。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三、朱允炆母亲毕竟已经是太子妃,朱允炆从礼法上来讲,说他是嫡子,也能说的过去。

四、朱元璋施政严苛,治国刚猛,晚年时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朱允炆一贯的表现比较符合他的政治期望。

因此,朱元璋最后选择了朱允炆,这是他在经过诸多考虑后作出的最优选择。

最后,朱元璋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朱允炆是假仁厚,真蠢!

中国几千年历史,从秦至元,从来没有一个藩王能够造反中央成功。以朱允炆所拥有的优势,收拾朱棣简直就像特种兵打小孩,结果特种兵自己躺在地上被小孩一剑封喉了,也是历史奇葩!

大家好,我是“风雨的学习号”,如果大家感觉我写的有道理,请关注我吧!


风雨的学习号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朱标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又是马皇后所生,理应立为太子,在老朱称吴王的那一年,就立10岁的朱标为世子,请大儒宋濂教他读书,研习儒家思想。1368年,老朱称帝,立即立朱标为太子,那时太子也只有13岁。朱标早早的就被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培养,可见他在老朱心中的地位。


在老朱的悉心培养下,朱标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然而,老天就是这样爱捉弄人,在朱标38岁的时候,不幸染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对老朱打击很大,一向勤政的他居然连续20多天没有上朝。

随着太子的去世,未来的接班人人选问题又提上了日程,这时候老朱已经64岁了,早已是乐享天伦的年纪了。

太孙朱允炆虽然有些柔弱,但一直很孝顺,有仁义之心,和他爸爸朱标很像,深得老朱喜爱。老四朱棣骁勇善战,有谋略,和自己很像,也不错。

到底选谁,老朱确实很为难。他征求大臣们的意见,主张立朱棣,但是刘三吾却反对,说如果立四子,那把老二、老三放在哪里呢。老朱听出了话外之音,如果兄弟们不和打起来了,会出现乱子的,那他殚精竭虑谋划的朱家江山永固的梦想就破裂了。

最后,老朱采用了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立朱标的嫡子——太孙朱允炆。在他看来,这种制度比较成熟,相对稳定,是权力过渡的稳妥方案。为了帮助朱允炆日后能坐稳,老朱还不得不杀掉了昔日的大批功臣。


一切障碍都扫除了,老朱终于放心了,洪武31年,老朱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享年71岁。

但是上天再次捉弄了他,他辛辛苦苦建立了大明帝国,千方百计铲除了各种威胁帝国的不稳定因素,本以为可以平稳运行,不料却被自己的儿子朱棣搅了个天翻地覆。在他死后半年,靖难之役就爆发了,叔叔打侄子,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坐上了皇位。

或许,对老朱来说,当年选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朱家天下没有被别人抢去,这就足矣。


古先生说


立朱允炆当然没错,这是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虽然太子朱标早逝,但是理论上他的继承人身份不变,所以接下来顺位的应该是他的儿子。这从商周开始就有惯例了。比如甲骨文记载,商汤去世后是孙子太甲即位,而太甲的父亲太子太丁早逝;《史记》记载,周平王去世后是孙子周桓王即位,而周桓王的父亲太子泄父也早逝。所以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继承人,当然也是符合礼法的。

不过,朱元璋实在没有为朱允炆留下一个好的班底,那些开国立下赫赫功劳的名臣良将,基本都被朱元璋杀了个光,剩下一个耿炳文也是只善于防御而不善于进攻。而燕王朱棣因为从年轻时就与蒙古征战,反而在朱元璋去世后最优秀的将领。这样一来外强中干,朱允炆的谋臣黄子澄、齐泰等也都比较平庸,所以发生靖难之役也是大势所趋了。

当然对于朱元璋来说,其实也没有多大损失,毕竟都是他的后人嘛。而事实也证明,战争中锤炼出的明成祖,确实也是有明一代继太祖之后最优秀的君王。


林屋公子


并没有做错,因为这已经是朱元璋的最优选择。

朱标死后,有资格继承太子位的要么是朱元璋的其余四个嫡子秦、晋、燕、周四王,要么是朱标的子孙。



首先,朱元璋为什么不立自己其余的嫡子呢?他们正年富力强的年龄,不必担心驾驭不了桀骜的功臣。说到原因,只能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首先秦王身为朱元璋的嫡次子,某种程度上算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是秦王此人太过于暴戾轻佻,被朱元璋骂为“蠢如禽兽”,让老朱怎么敢放心把天下交给他?如果舍秦王而立晋王或者燕王,这不是废长立幼吗?这是在打自己的脸,朱元璋可一直强调长幼有序。



再说,晋王跟燕王不和,后来朱棣称帝后,官修的《奉天靖难记》主要是丑化建文帝兄弟的,但除了他们兄弟,还丑化了晋王。第一代晋王死后二子失和争位,朱棣置之不理甚至暗中推波助澜,以至于晋国“绝封凡八年”,可见燕王对晋王恨意之深。儿子辈没指望,只能从孙辈选了。


何事男儿不读书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假如朱棣不起兵夺位,朱允炆能坐稳这个皇帝,朱允炆也未必是个坏皇上。

可惜朱棣各方面都比朱允炆强,最终家族内斗,权利洗牌。

要问朱元璋有没有做错,说没错肯定不行,一场内战下来,生灵涂炭,对社稷造成的损失也不小。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杀了那么多的人,他自以为朱允炆的皇位已经很稳固了,那些功高震主的臣子都让朱元璋解决了,朱允炆有自己的政治班子,看起来一切都很美好。

但朱元璋忽视了另一股势力,那就是他的儿子们,也就是朱允炆的叔叔们。

看明史,真的觉得朱元璋是个大家长,他很爱自己的家族成员,他又很威严,所以他觉得他只要解决了那些外人,自己人一定不会反对他的决定。

但是他错了,真的错了。权力面前无亲情,可惜朱元璋没有意识到。

于是朱允炆最后落得个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原创作品,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朱标死后,谁来继承皇位?

这个问题让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按照封建礼法,长子死了,伦序立二子是完全可以的,父死子继。可是二子是秦王朱樉,这个逆子去年还差点被朱元璋处死,要不是太子朱标当时多方保全,秦王朱樉此时坟头或许已经长草。朱樉啊朱樉,你怎么这么不爱惜自己的名声呢?作为老二,起码也要做好太子早逝、自己接班的准备吧?万一实现了呢?


三子是晋王朱棡,也是个省油的灯,缺乏王者之气,坏事倒没少干。这人也差点被朱元璋处分。二子不能立,自然不能立三子,更别说四子朱棣了。老四朱棣倒是有好名声,而且能力出众,有勇有谋。若二子是朱棣,那朱元璋基本就顺理成章立朱棣为太子了,这点笔者研究过,可信度高。

难就难在朱棣是老四,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朱元璋不敢冒然越过老二、老三,立老四朱棣为太子,元朝在这方面的教训已经够深刻了。以我的研究分析来看,老四朱棣的确是朱元璋心中的理想人选。只此时老二秦王、老三晋王还在,废长立幼是要出漏子的。但后来,这两个二货到底还是死在了父皇朱元璋之前,那时朱允炆已经当了皇太孙好几年了,不可能再废除皇太孙立老四朱棣了。


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虚岁才16岁。

而朱元璋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家了。在儿子中选继承人这条路很难走通,选16岁的皇长孙朱允炆作为继承人是可以的。老二儿子年龄大,但是品行不佳;长孙忠孝,但年纪偏小。在两难选择中,朱元璋不止一次地权衡,要说这个长孙,自小受到良好教育,乖巧孝顺,性格可能有点偏弱,年龄上偏小,但总体上看,今后再加以历练,当能担当大任。


朱元璋从历史长河中找经验,中国历史上共有8次在皇太子死后立皇太孙继承皇位的,6例成功;立其他儿子继承皇位的,无一例外地失败。朱元璋在刘三吾等人的忽悠下,朱元璋坚定信心立皇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自己死后的法定继承人。朱元璋犯了一个“小马过河”的错误,因为前面立孙子的人没有朱元璋那么多儿子,孙子继位,必然出问题。

朱元璋的立储计划最终失败

从太子朱标1392年5月去世,朱元璋到9月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中间隔了4个月。要知道,朱元璋此时已经65岁了,65岁的人在古代医疗水平落后的情况下,随时都有可能死去,或是一觉醒不来。如果在自己死之前没有确定法定继承人,朱元璋的儿子们会折腾多大的动静?想想都后怕。但是,朱元璋还是冒着这么大的风险,考虑了这么长时间才确立继承人,况且,太子也不是突然去世的,太子去世前,朱元璋应该就在考虑这个问题了。如此看来,立储问题当时的确深深困扰了朱元璋。

按照现代民法观点,有儿子不让儿子继承,让孙子继承,这叫转继承,转继承的效率要低一些。

朱允炆登基后开始削藩,一年内削掉五位叔王,燕王朱棣在建文元年起兵造反,三年后推翻建文帝,朱元璋心爱的孙子自焚而亡,早早来到九泉陪伴心爱的皇爷爷。

实践证明,朱元璋的立储计划遭到无情的嘲弄。


坐看东南了


完全没有错,反而反应了这位草根皇帝的英明决断。嫡长子制度一直是历代立太子的传统,立长不立嫡。下面我来说说历史上发生的同样一件事情,这位皇帝在太子死后在立继承人的问题上举棋不定,最终导致社稷奔溃,江山移主,国破家亡。

我要说的是南梁梁武帝萧衍。他活了八十多岁,太子萧统三十一岁去世,他死时,他的长子萧欢已年长,按中国的嫡子继承传统,应理所当然地被立为太孙,成为王朝的继承人。可梁武帝踌躇再三,挣扎了四十多日,最终选择了三儿子萧纲作为太子。而在建康苦等一月之久的萧欢只封郡王而归。萧统的其余各子虽从公爵晋升王爵——这本是破格恩赐,可梁武帝的善举在这些年少的公子哥心中种下的却是仇恨。在他们眼里,这天下本是他父亲的,现在却被叔叔横刀夺爱。而这唯一的原因却在于爷爷的年老昏庸和偏心。这江山他们迟早要夺回来!他其余的儿子,也认为萧纲坐得他们怎么就坐不得吗?



在侯景围困京城之时,萧家子弟各怀鬼胎,为了得到江山,置君父的安危于不顾,都选择了隔岸观火。梁朝经此乱之后,一蹶不振,最终灭国。
朱元璋立朱标儿子朱允炆,一点没有错。此举让其他儿子都闭了嘴。只是他后来削藩触动了各藩王的利益,造成了朱棣的起兵叛乱。


沦客人


肯定错了。

之前我写过同名文章。如有兴趣,可以点击欣赏。今天在这里再补充一点。

大家都说朱元璋奉行的是“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这是历代帝王选择接班人的“不二法则”,毋庸置疑。但是,有一点大家需要了解,就是太子朱标有五个儿子,两任太子妃。原配太子妃乃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女儿,生有长子朱雄英(早亡),三子朱允熥。原配太子妃常氏去世后,才立吕氏为太子妃。吕氏生育了三子,其中就有排行二子的朱允炆。严格来说,吕氏在生育朱允炆的时候,原配太子妃常氏还在,所以,朱允炆应该属于庶子。起码没有朱允熥的身份来的明确。

还有,如果是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熥做皇帝,那么凭借常遇春家族,还有常遇春舅子蓝玉(原配太子妃常氏的舅舅,朱允熥的舅姥爷)等人,朱棣能造反成功?朱元璋就是怕常氏家族以及蓝玉等人不服朱允炆,所以后期打压常遇春一族并且痛下杀手杀了蓝玉等人。

还有一个奇怪的事情,就是朱允炆刚刚登基,座位还不稳就急于“削藩”,不仅让人浮想联翩。与书上儒生,至孝,稳重的形象大相径庭。难道,太子朱标生病时,朱允炆痛苦流涕的形象真的是“演”给朱元璋看的?成功的骗过朱元璋,使朱元璋在失去太子的悲痛中方寸大乱,“见景触情”,力排众议立其为储君,又在其登基后补偿朱允熥一个有名无实的“吴王”封号。在后来的“削藩”中激怒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所以,笔者认为朱元璋选择朱允炆是错误的。有附议的吗?





孤独玖贱


朱元璋立朱允炆当皇帝,只能说朱元璋想的太美好,但是事实很残酷。

朱允炆是朱元璋嫡子朱标的儿子,他的嫡孙。朱标还没去世的时候,朱元璋就把其他儿子分封各地,镇守大明的边疆和要地。朱元璋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让他的亲儿子去镇守大明的天下,他最放心。

朱元璋之所以没有选择朱棣,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朱元璋需要朱棣镇守北方,明朝虽然赶跑了蒙古人,但是蒙古人还在,时不时还和明朝打仗。北方少数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中原王朝的大患。朱元璋不相信那些统兵将领,生怕那些人日后尾大不掉,但是亲儿子就不一样了,儿子总不会去造老子的反。

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一方面是朱允炆的嫡孙的身份,早晚都是要传给他的,另一方面就是朱允炆本身也算是可塑之才。

至于后来败给朱棣,除了自身才能不比朱棣,毕竟年轻缺少历练,还有就是身边缺少辅佐人才。

朱元璋唯一没想到的应该是朱棣会起兵来抢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