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下来母亲难产而死,父亲想要丢了他,婶婶说我养,长大后称帝

古话常说:“天将降大热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尤其是有帝王相的开国皇帝,各个都是历经千难万险才称王称帝的。今天我们讲的这个皇帝,算得上是历史上可圈可点的开国皇帝了。



他就是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刘裕祖上也是名门望族,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但是到了他这一辈,他的家族已经没落了,生活异常艰难,而母亲为了生他难产而死,一出生就没了母亲,而那个时候又要依靠母乳来喂养孩子,母亲走了,父亲自然要出钱给孩子请个乳娘才行。但是家徒四壁的刘父根本拿不出这个钱,只能忍痛将孩子丢弃。

好在这时刘裕的婶婶及时赶到,将刘裕要了过去,由她亲自抚养长大,这才避免了刘裕成为弃儿的遭遇。好人有好报,婶婶将刘裕抚养长大后,刘裕仪表堂堂、玉树临风,又非常孝顺婶婶。尽管婶婶家也不算多富裕,但至少少不了他一口饭。



而刘裕胸有大志,才能出众,尽管周围人都因为他的家境贫困对他很轻视,但是千里马,总会遇到自己的伯乐。第一个赏识并敬重他的是一个名叫王谧的人,更是笃信刘裕将来定会是一代英雄人物。

之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刘裕选择了从军,也打开了自己称王称帝的征途。刘裕起初在孙无终手下任职司马。后来在孙无终的举荐下投靠刘牢之,担任参军,加入到镇压孙恩起头的叛乱中,也就是晋安之乱。而在镇压过程中,每每刘裕领兵都会冲在最前面,多次成功逼退起义军。

平定晋安之乱中,刘裕初次展现了他的军事领导才能,多次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生死关头总能发挥他的军事才能,扭转局势,最终大败起义军,孙恩也被迫跳江自尽了。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当时晋军因为花费了大量的军力财力来镇压起义军,导致老巢防卫空虚,当时东晋大将桓玄便想趁机来个釜底抽薪,而负责讨伐桓玄是司马元显,司马元显则派出了刘牢之,刘裕跟随。但是刘牢之和桓玄两军遭遇后,刘牢之不听众人意见,坚持通过讲和的方法平息战乱,结果先是主帅司马元显被杀,刘牢之被迫出逃后自缢身亡。

而刘裕是个聪明人,懂得审时度势,投靠了桓玄,准备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在谋出路。因为刘裕此时在军队中已经颇有威望,所以桓玄也想借着刘裕的势力让这些旧部能够听从他的号令,两人一拍即合。桓玄篡位后,刘裕也得到很好的待遇。但是桓玄的妻子不放心,对此提醒丈夫要小心刘裕这个人,说刘裕气度不凡,定不会一直屈居人下的。



而桓玄自然知道刘裕是个非常有威胁的人,但是为了收腹中原,必须先留着刘裕,事成后再杀不迟。而刘裕也是个聪明人,也不会等着被杀,他也在偷偷联系早前的势力,想要找机会反攻。

不久刘裕便带着不到两千人的兵力在京口起义,一举歼灭了京口这个地方桓玄的势力,之后成功再次建立晋朝,晋安帝复位,之后晋安帝返回建康。而彼此刘裕成为了朝中最有权势、最有权威的将领,之后被封为郡公,权势越大,心里的野心也越大。但刘裕此时仍旧一心在打仗上,开疆扩土、平定叛乱等等。



​刘裕先是平定国内的邪教组织,安定人心,之后又平蜀地、吞南燕、灭后秦。他在前方打仗时,为了稳定后方,把只有十二岁的儿子放在了后方,可是儿子并没有继承他的谋略,后方很快就乱套了。刘裕之后亲自返回杀了当朝皇帝后,另立新帝,自己则被称为宋王。

显然王并不能满足他的野心,最后刘裕改国号为宋,登基称帝。刘裕称帝后第二年原本是要出征北魏的,可却被一场大病耽搁了,病情稳定没多久后再次病重,最终不治身亡,结束了自己戎马一生。

刘裕似乎生下来就是来打仗的,自从从军后几乎很少打败仗,总是能力挽狂澜。而他也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魄力,成功从一个贫民百姓逆袭成一代帝王。虽然只当了短短两年,但他传奇的一生足够后人来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