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国的灭亡,如果你是南宋执掌朝政的重臣,怎么面对蒙古接下来的入侵?

paststory129535802


无解。

金国灭亡,蒙古人和宋人之间没有了缓冲地带,而蒙古人对南宋又是势在必得,在凶猛的蒙古骑兵面前,没有任何人是他的对手。南宋的步兵为主的部队,连金国军队都不是对手,更何况蒙古骑兵?所以,顽强抵抗,失败是早晚的事情,想赵家皇室存活下去,只有俯首称臣,但是这样就会落个汉奸卖国贼的千古骂名,搞不好,即便投降也可能被蒙古人杀死,金国投降后,其皇室就是被蒙古人掠走,最后国破人亡,妻女受辱,所以,南宋皇室不想有第二次靖康之耻了。

所以说,战,无胜算,降,难苟活,逃,只能去台湾了,可惜,历史不能重来,所以说,无解!


才辰日月


偷懒一下,金国灭亡后,大将孟珙采取了最正确的方式替南宋续命50年,可惜宋朝历来有不信任武将的传统,导致无法挥师平定中原,复北宋国土,终于成一憾事。

金国灭亡后,刚刚亲政的宋理宗派太常寺簿朱杨祖前往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祭扫北宋诸帝陵寝。不料谍报显示蒙古军在孟津、潼关一带开始屯军。使者想从淮东出发,此时踌躇不前。孟珙认为,淮东的南宋军队,由淮、泗沿着直到汴(今河南开封),路途时间较长,不如选精锐骑兵疾驰,不到十日便可完事,于是他和几位使者昼夜兼行,到达洛阳,干净利落地完成祭拜后安全回到襄阳。

正当孟珙在襄樊组建镇北军以防备蒙古南侵时,枢密院命令他赶赴行在临安(今浙江杭州)议事。宋理宗对孟珙非常器重,召见后夸奖道:“你是名将之子,忠诚而又勤恳,破蔡灭金,功绩昭著。”孟珙则说:“这都要归功于宗庙社稷的威灵,陛下的圣德,和三军将士的努力,臣何力之有?”宋理宗很高兴,又咨询中兴大计。孟珙答:“希望陛下宽民力,蓄人材,等待时机。”端平元年六月,宋理宗发动端平入洛,想抢夺中原土地,不料被蒙古人打的大败。他对宋蒙形势的发展陷入迷茫之中,问起与蒙古的和议,孟珙的回答掷地有声:“臣是一介武士,当言战,不当言和!”这是一个武将最标准的回答。宋理宗听了后,就给孟珙很多赏赐,并任命他知黄州(今湖北黄冈),节制黄、蕲、光三州及信阳军的兵马。
孟珙于端平三年(1236年)到任黄州后,加紧筑城墙挖城壕,招募流民开荒,安顿各部军队,从而使黄州防务更加稳固,为后来黄州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孟珙可能不知道,他即将担起保卫大半个南宋的重任。
江陵之战
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在南宋的川蜀、荆襄发动了全面入侵,双方的战事十分激烈。这一年,蒙古军显示出了它强大的战争能力,在荆襄战场上连破襄阳、随州、郢州及荆门军、枣阳军、德安府,南宋的整条京湖防线千疮百孔。端平三年(1236年)十月,蒙古军中路在主将塔察儿的率领下又猛攻南宋的蕲州(今湖北蕲春)。宋理宗忙的焦头烂额,急命在黄州的孟珙救援蕲州。想想几年前蔡州城下的兄弟之情,孟珙却和塔察儿却要刀兵相见,颇有点各为其主的沧桑感。塔察儿对孟珙的能力一清二楚,不愿跟他过多纠缠。孟珙刚到,塔察儿而就撤围而去,准备转攻江陵(今湖北荆州)。这是蒙古铁骑第一次兵临长江。
江陵是长江中流的一座重镇,南宋的襄阳府丢失后,京湖制置司便移治此处。蒙古军如果攻占这里,既可以西攻川蜀,又可以沿江东进,还可以南下湖湘,后果不堪设想。宋廷命令沿江、淮西制置使组织救援,“众谓无逾珙者”。孟珙也二话不说地出发。
这时蒙古军在枝江、监利编造木筏,准备渡江,形势逼人。孟珙的部下,包括他本人在内都是荆襄一带人。听说老家被人踹了,部将们十分义愤填膺,要求“返家复仇”的呼声非常高。孟珙深知力量悬殊,所以强按怒火,先集中力量封锁江面。接着他施展疑兵之计,以少示众,白天不断变换旗帜和军服颜色;晚上就虚张火把,沿江排开数十里,摆出一副大军来援的样子。蒙古军不知虚实,顿时惊慌不已。孟珙便趁机传令出击,大战一场,连破敌二十四座营寨,抢回被俘百姓两万多人,并将蒙军的渡江器具一并焚毁,取得了胜利,遏制住了蒙古的进攻态势。蒙古军无奈之下,只好撤军。由于孟珙扭转了长江中游的战局,封爵随县男,擢为高州刺史、忠州团练使、知江陵府兼京湖安抚副使。不久,又授鄂州诸军都统制。
保卫黄州
嘉熙元年(1237年)十月,蒙古军再度南侵,在宗王口温不花、大将张柔率领的主力进攻黄州。黄州所在的长江江面非常窄,利于渡江,是淮西的军事重镇。张柔部在黄州城西的大湖中夺取大批船只,顺流下达长江边。孟珙奉老上司史嵩之的命令,紧急从鄂州率水师火速驰援。双方恰巧在江面遭遇,面对老伙计,孟珙毫不手软,利用宋军艨艟斗舰猛撞蒙古船阵,冲乱敌军船队,杀开一条血路后进入黄州。由于这一次蒙古军来势汹汹,宋军又首战不利,本已绝望的黄州军民听说孟珙来援,士气大振,齐声欢呼道:“吾父来矣!”
黄州原为孟珙的大本营,这里的城防措施都是由他亲自主抓,很难被敌军攻克。孟珙每日亲临城头,督促宋军防御,看望伤病员,还斩杀四十九名畏敌退缩的士兵,最终稳住了宋军的阵脚。
黄州保卫战首先在江面展开,孟珙派遣部将水军攻击蒙古水军,宋军奋勇作战,迫使蒙古军阵势大乱,退缩到长江北岸,并俘获战船两百余艘。蒙古水军的渡江计划完全破产。于是蒙古军便转移攻击目标,进攻黄州东堤,想切断黄州与水军的联系,孟珙挑选精兵壮士组织敢死队,经过奋战又重新夺回并守住东堤。这样,蒙古军便不得不直接攻打黄州城。由于口温不花增派西域兵和原西夏地区的归附军连续不停地进攻,黄州处于危急之中。为了破坏蒙古军的攻城之势,孟珙派部将刘全等兵分七路,趁夜里悄悄出城,兵分七路突袭蒙古军。作为老朋友,张柔也很给孟珙面子,他的营寨防备严整,使宋军偷袭失败。而其六路宋军获得胜利,使蒙古军营盘大乱、军心动摇。
蒙古军整顿之后,便再次发动昼夜不停的轮番进攻。蒙军使用了火炮轰击黄州,把黄州城墙上的城楼全部烧毁,但是由于黄州的坚守,城头随时补上缺口,使蒙军无法趁机攻上城头。蒙古人又冲到黄州城下挖城墙,想直接在城墙上挖洞杀进城,孟珙派人预先在蒙军挖墙地方的城内,再筑一道城墙,并在被挖城墙的内侧挖大坑当陷阱,号称“万人坑”。当蒙军最终挖开城墙冲进来时,前面还是坚固的城墙,并且前军在后军的推挤下纷纷掉进坑里而被宋军用石头檑木砸死。到了第二年(1238年)的春天,死伤“十之七八”的蒙古军终于撤退。孟珙又一次扭转了南宋的被动战局,授宁远军承宣使、枢密副都承旨,不久升京西湖北制置使,实际上已是南宋中部战场的主帅。
收复襄樊
嘉熙二年(1238年),刚升任湖北路安抚制置使的孟珙便积极谋求进兵,收复中路重镇——襄阳府。南宋朝廷同意了他的计划。于是宋军就在荆襄战场展开了反攻。
同年十二月,宋将张俊收复郢州(今湖北钟祥),贺顺收复荆门,刘全在冢头、樊城、郎神山三次击败蒙军。三年(1239年)初,收复信阳军。在各路宋军接连胜利的鼓舞下,原先趁蒙宋两军均放弃襄阳的空虚而占据襄阳城,随后又投附蒙古的地方军阀刘廷美,这时就密约宋军都统江海夹击襄阳蒙军。由于有内应,宋军顺利推进到襄樊地区,收复樊城。四月,江海率宋军从荆门出发,沿途招集官民兵农,做对收复襄阳后的长期经营准备。在宋军的强大攻势面前,襄阳蒙将刘义捕获了游显等人后向宋军投降。至此,宋军收复了整个荆襄地区。
但是孟珙清楚,这么轻松就收复襄阳,并不代表宋军有多么的强大,而是因为蒙古根本就没把襄阳看在眼里。在他踏入襄阳之后,就马上给朝廷上表称:“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而得之,当加经理,如护元气,非甲兵十万,不足分守。与其抽兵于敌来之后,孰若保此全胜?上兵伐谋,此不争之争也!”此时孟珙的老上司史嵩之刚刚被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非常支持孟珙的工作。于是孟珙就以蔡、息两州的降兵组成忠卫军,以襄、郢两州的“归正人”组成先锋军,补充襄阳兵力。襄阳开始逐渐恢复了元气,重新成为军事重镇。
嘉熙四年(1240年)初,盂珙通过收集情报,探知老朋友张柔率军在河南地区屯田,同时在邓州、顺阳(今河南淅川)积聚造船木材。他一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老方法,学习蒙古人的方法,主动出兵骚扰,破坏蒙古的攻势准备。
盂珙命令张英出随州,任义出信阳,焦进出襄阳,分路连续袭扰蒙军,让蒙古军无法安心屯田。同时派遣部将王坚偷袭顺阳,将蒙古军积聚的造船材料全部烧毁,又派遣部将张德、刘整分兵攻入蔡州,将敌人的物资仓库烧了个一干二净。蒙古人完全没想到,一向被动挨打的宋军居然能搞起积极防御。可以说,宋军取得了一次对蒙古军后方基地的进攻性作战的重大胜利,把敌人的攻势扼杀于萌芽中,史称“邓穰之战”。
夔州退敌
当京湖战局有所缓解后,孟珙又奉命紧急驰援岌岌可危的上游四川战场。自端平二年(1235年)起,蒙古每年都入寇四川,仅成都就遭到两次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四川从南宋税赋半壁变成一片瓦砾。
嘉熙三年(1239年)秋,蒙古大将塔海、秃雪率兵号称八十万,再度杀入四川,并迅速推进到了川东,攻破开州(今重庆开县),抵达万州(今重庆万县)长江北岸。宋军急忙屯兵于长江南岸。不料蒙古军故意先在万州长江北岸列出大批船只,做出了一副强行渡江的姿态,又命汪世显在上流设下伏兵。次日,蒙古军开始渡江,宋军出动数百艘战船阻拦,汪世显则率领伏兵乘小船直接冲入宋军的船队,顿时将宋军水师杀得大败,蒙古军顺势将宋军追击到川东重镇夔州(今重庆奉节),直逼夔门,其余蒙古军则从万州渡过长江,沿南岸急速向夔门挺进。
同年底,孟珙率领万余湖北精兵来前往夔州路布防。此时,孟珙的兄长孟璟为湖北安抚副使、知峡州,也向他求援。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孟珙深知绝对不能轻易分兵援助,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区域防守。他准确判断出蒙古军主力汪世显部必取道施、黔(今四川彭水)两州渡江,于是派兵2000人驻屯峡州(今湖北宜昌),以兵千人屯归州(今湖北秭归),另拨部分兵力增援归州重要的隘口万户谷(今湖北秭归西)。其弟孟瑛以精兵5000驻松滋。作为预备队,弟孟璋率精兵2000驻守澧州,防施、黔两州的蒙古军队。孟珙的军事防御体系部署得当,环环相扣,遥相呼应。
孟珙于京湖战场展开的军事行动
凭借着孟珙的得当防御,南宋方面捷报频传,而蒙古军接连失利:南向施州方面的蒙古军被孟璟部将刘义在清平(今湖北巴东)击败,斩获无算。孟璟于归州西大垭寨更是经历一场激战后大获全胜,蒙古军丢盔弃甲后撤至夔州,之前缴获的物资又统统还给了宋军。这便是史上著名的“大垭寨之战”。
这时孟珙本人还没有亲临前线,他正率领本部人马向西移动。等孟珙到了前线的时候,夔州已经收复。战后,孟珙的爵位晋升为随县子。
嘉熙四年(1240年)九月,在宋军成功救援夔州和袭扰河南后,宋理宗授孟珙宁武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节度使头衔在宋朝是武将极高的荣誉职称,当年岳飞年仅31岁建节,使其他将领都十分眼红;这次,45岁的孟珙凭借杰出的战功获得了宋廷的高度认可,继岳飞、毕再遇后成为了南宋第三位旗帜性大将,并且承担了建立四川防御体系的重任。
孟珙兼管四川后,招集麻城、巴河、安乐矶、管公店沿边久经征战之士,以他的节度名组成“宁武军”;回鹘人艾忠孝率壮士马匹来降,孟珙创建“飞鹘军”。宋朝由于奉行不杀大臣的国策,对于失职的前线将领处罚也不是很重,形成了很恶劣的风气。一次,权开州梁栋借口乏粮擅离职守,孟珙把梁栋押解到夔州后当即斩首,以明“不许失弃寸土”之令。经过孟珙大力整顿,以及两年后新任四川制置使余玠的治理,四川战局焕然一新,恢复战斗力的宋军一直坚持到宋亡数年后。
高风亮节
黄州之战,朝廷赐孟珙金碗,他把金碗加上白金五十两赏赐给诸将。将士日夜战斗,伤病员很多。孟珙与大家同甘共苦,加派军医为士兵疗伤,将士们都感激不已。
治理川蜀时,四川制置使陈隆之与副使彭大雅不和谐 ,互相弹劾对方。孟珙写信给他们说:“国事都如此事态了,你们两个应该合智并谋,一起对抗蒙古,现在反而勇于私斗,岂不愧对于廉颇蔺相如的风骨吗!”两个人览信后,十分惭愧,重归于好。
淳祐二年(1242年) ,余玠上任四川制置使,顺路拜访孟珙处。孟珙认为重庆(四川制置司已由成都迁至重庆)的粮草太少,慷慨地发送十万石屯田粮给余玠作为见面礼,并派兵六千入蜀,命令儿子孟之经担任策应司都统制,随时准备救援。
同年,孟珙奏请朝廷,希望为在抗蒙战争中牺牲的文武官员立庙,以纪念他们保卫国家的功劳,并激励后人献身报国。他在岳阳的慈氏塔下,建起了一座祠堂,朝廷下旨赐名闵忠庙,每年祭奠一次殉国者。孟珙悲天悯人的情怀感动了当地人民和将士家属。
抱憾逝世
淳祐元年(1241年)春,孟珙改专任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后进封汉东郡开国公、检校少保。淳祐四年(1244年)春,又兼江陵知府。
从淳佑四年(1244年)开始,孟珙利用窝阔台病死、蒙古陷入内乱的时机,又开始使用“打谷草”的策略。他多次派兵出动出击,攻打蒙古军在河南的要塞,焚毁敌人囤积的粮草,并屡获胜捷。孟珙的声名至此更加显赫,不少原先向蒙军投降的南宋将士纷纷来归,使京湖战场上的形势出现了空前的好转。
淳祐六年(1246年),原南宋镇北军将领、时任蒙古河南行省的范用吉背叛蒙古人,秘密向孟珙请求投降。孟珙大喜过望,急忙上书请求朝廷予以批准。范用吉身为蒙古河南行省的军政长官,一旦归顺,显然会在军事上对南宋大有裨益,但史书记载“珙白于朝,不从”。较常见的解释是宋廷怕惹是生非,不愿意招降纳叛。但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宋理宗害怕范用吉的归顺增长孟珙的势力,起了猜忌之心,竟以范用吉“叛服不常”为由,拒绝了孟珙的请求。孟珙听说后,不免心灰意冷,叹息道:“三十年收拾中原的人,现在志向却不能够再伸展了。”随后主动上表请求致仕,宋理宗马上给予批准,让孟珙以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的名义退休。孟珙本就患病,这样下来恐怕又加重了病情,整个夏天就在江陵一病不起。
同年九月初三(10月13日) ,有一颗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鸣。随后狂风大作,掀开房屋,折断树木。当晚,孟珙薨于江陵,享年五十二岁。讣告传到杭州,宋理宗十分震惊,下诏辍朝一日,以示哀悼,特赠少师。其后累赠至太师、吉国公,谥号“忠襄”。由于荆襄一带父老的要求,为孟珙立庙,题名“威爱”。南宋文豪刘克庄为孟珙撰写了碑文。 孟珙家乡的人民,为纪念孟珙忠烈,将随州城两乡的孟家故里命名为孟家桥。

难得浮生闲半日


如果我是南宋执掌朝政的重臣,我必须是一个权臣,甚至能掌控皇帝,因为比起外敌,内部统一意见才是最关键,这单方面看出独裁的某些好处,蒙古骑兵最怕遇上是什么呢?就是城池和江河,城池就不用说了,南宋末年的水军毕竟在陆地基本被元军占领的情况下,依然顽强抵抗了几年,足以见其实力。

所以如果我是话事人的话,可以引用朱升的前两句,“高筑墙,广积粮”再加上坚壁清野,把所有城外的百姓带回城中。同时想办法把南宋的守城火器加强。

另外,南宋水军应该逐步将水军迁移到台湾,并建立一些海军港口,建立起初步的防御工事。将水军变成海军,在海军的武器发展上,努力发展军事科技,如有可能,尽早开发出装有火炮的风帆战船。在海上牵制蒙古。

爆炸性火器神火混元球

南宋突火枪

最后建立宣传部一类的机构,让百姓知道国破家亡的下场,发动全民皆兵(细节不写了,也不会写)。嗯,大致就这些


天人啸剑


这是一个假设历史命题,如果我是南宋的当政者,那么从内政外交都要进行较大的革新,那么有人要说南宋的内外政策并没有太大的错误,有必要革新吗,要不怎么说是假设历史呢?

首先说对外政策,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金国与蒙古与宋朝一样是世仇,成吉思汗的父亲是乞颜部的首领,乞颜部的先祖俺巴汗被金国钉死在城墙上,这个仇恨蒙古人从来没有忘记,因此,成吉思汗在取得西征的重大胜利后开始了灭西夏和金的战争,对宋来说,蒙古比金更大更强,因此要改变联蒙灭金的策略,重新与金修好,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与蒙古人闹翻,如果蒙古灭金,宋朝应该提供援助,而非任其吞并。

如果到最后必须选边站的话,宋朝与蒙古的对立就是公开的秘密,那么宋不仅要助金,还要助朝鲜和南诏,形成统一战线,这是灭国战,没有道理可讲,应该全民皆兵共同抗蒙,利用我国境内的大山大河和 辽阔的战略纵深作为屏障,来抵抗蒙古强大的骑兵。


通政司


谈下悠史君的看法,蒙古灭金后必然南下攻宋这是无可争议的,蒙古的目标就是统一中原,为此南宋不管是联金抗蒙还是联蒙灭金都无需多议。以南宋当时和蒙古对决的战略事态,南宋必须做好自己,准备好和蒙古长期军事斗争的准备。首先,朝政上君臣内外要上下一心,做好积极备战,储备粮草军械,训练军队,鼓舞民心。其次重用抗蒙将领,如孟拱,余玠,王坚,刘琦,杜昊等名将,大力修城池,发展水军。从战略上看,南宋三大防区四川,京湖和两淮。蒙古的主要攻击地区就是四川和京湖,两淮地区坐拥淮河和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南宋又重军屯住,因此蒙古必然重兵攻打京湖和四川。川蜀山脉绵延,道路崎岖不适合蒙古骑兵的展开,南宋只要依山建城,广积粮草此地绝不会失守和被蒙古突破。接下来的重点就是京湖地区的防守,历史证明蒙古人就是从京湖地区突破南宋的防线,导致南宋的全面崩溃。京湖的重点在于襄阳和樊城,蒙古绕开四川防区,切断京湖和四川,两淮战区的联系,使襄阳和樊城成为孤立无援之势。所以南宋必须全面加强和巩固襄阳和樊城,保证京湖和两淮及四川遥相呼应,成首尾之势。以强大的南宋水军来保障和衔接三大战区,广修城池形成密集的连环之势,凭借坚城利炮来打击蒙古强大的骑兵。再者朝廷可许以高官厚禄招抚北方汉族起义军,让他们不断的袭扰蒙古后方,减轻南宋正面战场的压力。若长期坚持此国策,朝堂清明,君臣一体,如此这般可保南宋百年无虞,待天下时机有变,收复中原指日可待亦。


悠悠趣史


重臣也不能改变灭亡,要做皇帝,利用重臣来抵御蒙古入侵。不过自己身为皇帝一定要辨别是非,朝中总有主战派和投降派,还有中间派,他们的意见最终裁决是皇帝,支持主战派,那么耐心必须十分强大,有时候看是无能为力的将领实则持久战,消耗战,朝中投降派煽风点火是有的,都能说到皇帝的心里去。所以稳重是关键。总之谁都不好做!


阁楼里的灵光41226237


南宋联蒙灭金,金国一灭亡,南宋就已经成为砧板上的肉了;

蒙古并吞云南,完成战略包围,兜击灭亡南宋更成为最后定局,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如果是我只能举全宋之力,南下海南岛,凭借琼州海峡以求自保。

幸亏我不是😄,不然会背骂名的了!


刘卫平357


可悲宋朝儒学冶国天下人奸懒文弱不会上阵打仗,宋有人口优势无法发挥出来,没啥办法可帮。除非历史上从来没出现过孔子,以耕战政策动员天下人抵挡蒙古军,还可以灭了蒙古帝国。


万年老山参


抵抗蒙古兵,应加强军队的训练,培养军事人才,倾举国之力,全民抗战,扩充和操练水军,以长江或海岛防线,长期坚持,以待有利时机,恢复中华统一


用户8622155719130羊


无解,南宋被蒙古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即使赵老大在世估计也无力回天,除非火器技术突飞猛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