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之后各个朝代就不再定都长安?

蓝颜刺骨


蟹蟹邀请:首先,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历史问题,曾经也引起过很多讨论。

一种说法是政治力量的分散;唐朝建立后,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大力提拔山东士人进入官僚系统,打击关陇贵族,武则天篡位时期,更是消灭大量关陇贵族集团,并迁都洛阳,为的就是打击关陇政治力量。打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皇权。关陇集团树大根深,对皇权有些极大的制约和威胁。打击结果就是政治力量的分散,安史之乱之后,中央无法控制地方,开启了藩镇割据的时代。关中在此时期频遭战乱,长安多次被攻破。公元904年也就是唐昭宗天佑元年,大军阀朱温烧毁长安城,带着皇帝迁都洛阳。到了宋朝建立时,长安已经失去作为首都的能力。关中人口大量流失,生产力不足,加上陇右之地尽失,战略空间大大缩小,此时中国的政治重心开始向东转移,经济文化也开始分别向东向南转移,此时过去建都,难以恢复发展,还要应对西北的威胁。

两宋时期,北方辽族、东北女真相继崛起,中原掀起大规模移民浪潮,中国经济重心、文化中心再次向东南转移。金朝定都北京,靠近其崛起之地,也靠近中原重心,便于组织人力物力南下,这也是北京作为首都的开始。后元朝在此定都,也有此原因,毕竟北京之南,一片平原。

到了明朝,关中早就失去往日辉煌,加上明朝时西北威胁较低,更多的威胁,来自北方蒙古和东北各部。战略中心早已转移。所以有了天子守国门。清崛起于东北,定都北京,军事上,进可攻退可守。经济上明朝经营多年,运河畅通,北京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定都这里太划算了。


汉南先生


这注重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气候变化导致的经济原因。

唐朝以后,中国的气候变暖,关中地区降水减少,再加上水土流失,土地越来越贫瘠,不再是沃野千里,农耕产出越来越少,不足以养活大量的人口,自唐朝末年,关中地区的吃饭问题就难以自给,需要从江淮一带运粮接济,这是不再在长安定都的很大一原因。




第二,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游牧民族的壮大,使大的威胁来源于北方和西北,内部威胁降低。

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内地的威胁降低,关中平原的淆涵之险关要隘不再有大作用,而西北和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政权的壮大,日益成为最主要的威胁,关中临近少数民族政权,原来安全的地方已经不再安全,也就没有必要在长安建都了。



第三,多次摧毁重建,已破败不堪。

长安作为秦、汉、魏晋、隋唐等朝代的都城,每次更朝换代长安都会遭到劫难,几经摧毁重建,周围的树木植被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再加上每个朝代的皇陵用地,关中平原的风水宝地所剩不多,不如去更加繁荣便利的地方建都。



第四,经济中心南移。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大量人口南移,长江以南地区的开发,使经济重心不断南移,这样在南方和河洛一带或者北京地区建立都城,更适合对全国的控制。


津城沐雨



唐朝之后所以不再定都长安,原因很多,长安那时已失去了战略位置的意义,由于西北威胁渐大,中原王朝将国都渐渐向东迁移,而长安则演变成了西北重镇,它的辉煌也正是在唐末不复存在。


长安曾经经历了周秦汉唐辉煌,历经的时间长达1000年之久,断断续续的使中华文明不断的向世界输出,使世界各国全新的认识到一个真正的中国。


长安在中华最朦胧的时期已经肩负重任,它继承了夏商基因,首次将中华文明转移到西部,离开了河南这个久远文明腹地。周朝是个独特王朝,它奠定了中原王朝制度基础,确定了君权神授思想和等级制度的开始,以周天子为首,诸侯为辅的天下观。西周短暂的四百年,打破了常规,首先以蛮夷之地的岐地为龙兴之地,也正是后来国都为什么要定都在长安附近的原因,也从而证实了孔子的华夷之辨,它照样将中华文明发展的淋漓尽致,促进青铜文明和奴隶制社会长足的发展,经过漫长的过渡期,渐渐的走向封建制度,西周是功不可没,它的国都丰镐两京和岐山被深深的印上了周文化的烙印。



秦汉时代是长安的拓展期,它使得世界上各国都知道有一个城市叫长安,就连当时的罗马也望尘莫及,长安成了丝绸之路的起点,一直延伸到欧亚非大陆各地,这条路以后不止是丝绸贸易这么简单,还是通往中西的财富之路,写进了人类文明重要的一笔。由于帝国的扩展对外的不断可求和认识,长安成了那些汉朝使节和商人的起点,至今在西安西北地区保留着古丝路遗迹,还有一些破败的汉朝长安遗迹,早已化为废墟和土质化,曾经巍峨的宫殿不复存在,只留下断断续续的护城河。


隋唐时代是长安的爆发期,它让世界真正认识到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伴随着唐朝向西域极度开拓,丝绸之路的顶峰,唐文化也不断向西方输出,像造纸术就是个例子,陆上文明已不再有间隙,它也同样影响着周围各国纷纷模拜,心服口服。西北的突厥和回纥代表的草原帝国奉唐朝皇帝为天可汗,东北各部也不在话下,先后臣服于大唐,东面日本和朝鲜半岛一度想复制唐朝,可复制不了它的辉煌。隋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鼎峰,也同样是汉文化的伟大的输出,汉文明伴随着王朝盛世也至此而一蹶不振,全面性已经渐失,随着帝国的疆域缩小,丝绸之路的衰落,长安自然而然退出了历史舞台,渐渐的由游牧民族扮演了主角。


长安的衰落归根结底是由唐朝的藩镇弊端造成的,唐朝灭亡也是如此。曾经被封为朱全忠的朱温在黄巢起义军背后插了一刀,成了叛徒,帮助僖宗剿灭黄巢,不久又将唐朝带入坟墓,就是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因此才终结了长安帝都命运的。他灭唐朝之前认识到必须灭其国都,于是以强权为依托,将名存实亡的大唐长安全部拆迁,迁移到离自己很近的洛阳,想学曹操挟天子之名号令藩镇,可他本性和曹操不一样,相反却是个叛徒做惯了的人物,长安除皇上宫城拆迁完了不够还将居民区尽数拆完,只留下和当时皇城一样大的城市,等于缩小了10倍。等把唐朝迁到他的老窝后有对唐哀帝动手,唐朝自此灭亡,黄巢也好顺利成章的自立为帝,这样的人物最终也没有得到好下场,被自己儿子害死,进而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开始 ,中原进入了分裂的局面。


长安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哪个王朝建都的可能,它为什么会失去呢?而河南洛阳,开封却仍在,朱温之举只是一个原因,肯定还有其他历史原因,主要是来自西北的威胁,唐朝之所以走到这样的结果,归根结底是自身原因造成的。西北地区吐蕃兴起切断了唐朝与西域的联系,唐朝在反复争夺的结果还是将河西走廊让了出去,这也正是自西汉开拓以来,从未出现这样的劣势,唐朝失去了西北屏障后,西北连连告急,长安受到了威胁,为了稳固局势不得不隐忍,因为他东面已无迁都可能,原因是藩镇在河南地区势力很大,只有委屈留在长安,直到唐末才终于爆发。


在唐朝以后数百年的时间里,河西走廊一直处在塞外,先后被吐蕃,回纥,党项,蒙古侵占过,而中原宋朝已无翻转可能 ,渐渐将重心向西南迁移,原因是那里经济发达,水路便利,河南成了南北运河必经之路,开封正好处在要冲上,北宋以此为依托在文化和经济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还达不到唐朝那样的水准。这时候的宋朝恰恰比任何时期要复杂的多,外部局势可以说风云突变,时常威胁的宋朝安危,长安正好是防御西北的重要地区,它由此从长安一下变成了奉元,长安之名不复存在。

由于北方政权崛起,燕云一带成了他们的核心,帝都越来越偏北,而且适应于向西北和东北地区辐射,少数民族政权渐渐的占主导地位。而这时的长安早已失去他的价值,原因是他的位置越来越不合时宜,曾经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的政权,现在变成了他们主宰天下,长安的封闭式地理位置相对北京而言已无任何价值。北京就等于取代了长安的辉煌,所以之后的元明清已没有必要将帝都迁至陕西这块贫瘠的地方,长安的衰落也验证了陆上丝绸之路的没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龙文说史


汉唐两大王朝之所以远长安作为国都用张良的话就知道了。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娄敬建议定都关中,但群臣大多是从东方而来,纷纷反对。刘邦征询张良,张良说:“东周虽然比秦晋两世好,但雒邑城郭仅数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击。反观关中有函谷关、陇蜀的沃野千里,南边有巴蜀的富庶,北边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并向东方牵制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就可以顺流而下。正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的没错。”于是刘邦决意定都长安。

意思主要是:

第一,周文王从祖先就开始积累仁德,最终成为上天任命的统治者。

第二,把洛阳易攻难守,不具备军事上的地理优势,是禁不住打的。

第三,关中秦地,四面有高山环抱,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有战事,只要守住函谷关这个咽喉,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进攻。

但是长安当国都也有弊端:

第一:长安地理位置偏西缺乏对天下的统治力,所以往往要选洛阳为陪都。

第二,经济发展不行,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中国的经济主体也逐渐向南方偏移,关中丧失了经济主体地位。

第三,关中平原随着人口增加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关中平原的生产资源也无法满足人口的需要,而长安地理位置偏西,漕运困难,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在唐末连年战争长安城被毁后后世的统治者再也没有在长安建都了。

其实我感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军阀在占领中原,打下洛阳,长安的防御优势基本上荡然无存,这一点从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就可以看出来。既然长安的防御优势没有了,还不如选一个交通更有优势的地方来统治国家像当时的开封,南京,北京。


一人吃栗子


长安,长治久安的城市。大汉帝国的首都,也是大唐帝国的首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两个王朝都定都再次足见长安的是多么的重要,当然历史上也远远不止这两个王朝把都城建在长安,比如说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大隋等等。,

但是我们发现在唐朝之后基本上就没有朝代在长安定都了,好像唯一的一个就是李自成的大顺,但是大顺也算不上一个朝代,只是明朝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所以也不算。那么为什么在唐朝之后就没有朝代在长安定都了呢?

首先来说局势的变化,这个也是最主要的,在隋唐之前,中原的最大的威胁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而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中原之地,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想要南下,而中原王朝就必须要守住他们去往中原的地方。毫无疑问长安就是扼守北方和中原的好地方。长安不管南下,北上还是东出,西进都有非常大的优势。这里既扼守了关中,又控制了中原。

但是隋唐之后的局势就发生了变法,首先来说宋朝根本就无力守住西北,北方了所以在长安定都就已经不现实了。明朝基本上也是一样的,我们看明朝各个时期的地图就已经知道明朝对于西北的控制还是比较缺乏的,而且明朝的主要威胁也是集中在东北方了,在长安建都就已经没有必要了。

当然长安,洛阳的这一块中原地区来说,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从西周就开始经营了,都知道得中原者得天下,这里一直也是各个民族王朝争夺的地区,所以长期遭到战乱的影响,人口的增加也是导致中原地区的环境急剧恶化,已经发展不起来了,特别是经过两宋的发展,南方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原地区。


小伍讲历史


看了所有回答,大家都没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水土!

古代下水道系统较为简陋,人们生活产生的污水和粪便大都直接排入地下。人口少的村落影响不大,但对于巅峰时期百万人口的长安城,大量污水和粪便排入地下,久而久之,会影响地下水的水质,生活污水里面含有一些含氮有机物,渗入地下后经过复杂的反应,变成硝态氮,而且也溶解了一些其他的盐份。水里面含有这种东西的话,喝起来是“苦水”——苦、涩、咸。 经过几百年的历程,地下水的自我净化能力已经不能抵御生活污水的渗滤污染,造成了地下水环境的超载,出现“水皆咸卤,不甚宜人”的情况。这种情况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复到足矣承载更多人口的水平。

“隋主嫌长安城制度狭小,又宫内多妖异。纳言苏威劝帝迁都,帝以初受命,难之;夜,与威及高共议。明旦,通直散骑庾秀才奏曰:“臣仰观乾象,俯察图记,必有迁都之事。且汉营此城,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愿陛下协天人之心,为迁徙之计。”——《资治通鉴·陈纪·陈纪九段译》

唐代以后,长安城地下水一时难以恢复,这可能也是一个无法定都的很重要的原因吧。


谈天说地江暮雪



1、从政治国防来看,国都应居于天下政治中心,以便管理全国,政治中心有必须具备良好的国防,之前朝代之外敌主要在西北,故定都关中以便指挥。


2、长安地处西北,土地相对贫瘠,降雨量少,当地的农作物产量很有限,无法支撑都城大量的人口。唐代之前,长安水路畅通,还能通过河道运输,输入外地的粮食,但是冬季河道冰冻后,长安就可能陷入粮荒;唐朝以后关中地区由于长期战乱,人口凋零,经济重心的地位不在了。而且由于唐朝过度开发,关中的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很受影响,不可能供应一个国家首都地区的需要,再加上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关中离长安很近,不利于建都于此。


3、都城是个不事农业生产、人口密度巨大的大型城市,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粮食、燃料等生活物资。宋、明都想过要迁都长安,但是一算经济帐(主要是运粮),都只能作罢。隋文帝就曾经因为长安粮荒,带着长安全城到洛阳“就食”,也就是去洛阳找吃的。


4、隋朝就已经意识到长安不适合作为都城,隋炀帝兴建了洛阳准备作为新都。到了唐朝,虽然依然定都长安,但是很多皇帝(武则天等),都长期驻跸洛阳,长安更多时候是一种象征存在。




谈文论史


西安如果防中原的话,确实有地理优势,可是西安的外敌向来都来自大西北!周朝,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层被犬戎杀的片甲不留!唐朝,长安地区被吐蕃攻破,天子九逃,国都六失!




戎都神偷俱乐部孟家村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其建都最基础的要求,就是都城所在地区需要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能够承载起一定的人口;同时要水陆交通方便,利于人员和物资的流通。所以古代都城多地处某一平原中心之地,又多临近河流,水陆道路网密集。

封建国家京畿之地的另一个重要功能,便是作为统治根基,以相对优势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以“压服”地方。

唐王朝的统治根基为:以长安为核心的关中沃野与以晋阳为核心的河东之地。这两处一个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李家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的根基,一处是李渊在起兵前就苦心经营的大本营。从军事上看,关中同时是北方防线和西方战线(与吐蕃等势力争夺西域要道)的大本营;晋阳是唐王朝北方防线的主要支撑点,更是关中势力插入山(崤山)东的一支楔子。

但在中宗以后,唐王朝越来越依赖南方的物资。而唐帝国长江以南的东南财源地,其财货通常先聚集于扬州城,再由扬州运送至开封以北。但从扬州到开封,淮河以南的线路倒比较安全,淮河以北的线路就三天两头遭遇兵乱而面临被掐断的危险了。幸亏从淮河到开封其实河道密布,有很多条水路可以走,如果主干线汴河被掐断,通常会紧急开挖或启动别的应急方案。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安史之乱里,叛军屯军潼关城下,李隆基强命哥舒翰出战的关键点,就是来自南方的漕运已经被切断,长安快没饭吃了!

因此,由于长安在唐代之后,仅靠周边的农业生产,已经供养不起那么多政府与军队了。这就使得,唐代之后,就没有将长安作为首都了。


冷兵器研究所


中原是汉文化的发祥之地。而帝都的建立,古代有风水一说,认为长安有龙脉和帝王之气。实际是长安处在中原的中心点,而周围有众多的屏障护都,无论你从哪个方向进功长安都有险可守。

而长安作为帝都,曾辉煌了一千多年,自西汉刘邦建都长安开始,大大小小经历了十几个朝代。而每一个朝代都在这里繁荣昌盛布政施政盛极一时。

最辉煌的是唐朝,世界各地都派使者前来长安朝供和学习,像丝绸之路都是那时建立的,现在我们国家还在从新规划新的丝绸之路。如果现在你去西安,虽然曾经辉煌一时的帝都不见了,反而被一坐新兴的城市取而代之,但你会感受到厚重的历史低蕴,随处可见帝王家的陵寝。在这片热土上曾经有大规模的古代军队相互激战撕杀,现场一片马嘶人沸尘土飞扬。也有人欢笑,还有人哭,更有人静悄悄的离开。

但曾经的帝都杀伐太重,怨气也很重。加上后来领土与疆域的不断扩展与变化,和各朝代的君王喜好不同,有选择洛阳的,也有选择开封的,更有选择南京的,最后清朝选择定都北京。而曾经有帝王之气的长安就荒废了。

当然我们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继承清朝大统和执行好天子守国门的美谈,最后选择了定都北京。最主要的是全国没有一个地方适合建都,不是被战争摧毁,就是荒废了,北京是现存的都城。还有一个原因是北京地理位子重要,而东北才是国家的重点,守住了东北就守住了全国,无论战略是北上还是南下都优于一切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