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洋“袁大头”“孙小头”,一块到底值多少钱,哪个更值钱?

民国大洋,“袁大头”“孙小头”,一块到底值多少钱,哪个更值钱?

钱币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是国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每个朝代的货币不同,而且其价值也有所不同。就像如今的100元纸币,跟以前相比,只是新版和旧版的区别。但其价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100元,算得上大钱,但是如今呢?只能看三场电影,吃一顿大餐都不够,去超市可能还得计划着花。没错,这就是人们,俗话说的,钱不值钱了。今天要说的是民国时期的大洋,引起了笔者的兴趣,都知道,袁世凯是民国的开创者,所以,当时的银元上面,有他的头像,一点都不奇怪。那为何民国时期的银元,被称为是大洋呢?也许有人知道,因为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象征,所以,银元上,有蟠龙的形状,所以,银元被称为是“龙洋”,逐渐被人俗称大洋。

但是在民间,还有一种称呼,就是“袁大头”,因为在大洋上面,很明显的袁世凯头像,如果银元被磨的很光滑的时候,袁世凯的光头,是越发的光亮了。即便如此,“袁大头”作为交换货物的货币,多多益善。那么到底一块“袁大头”到底值多少钱?按照民国时期人们的消费来粗略计算。民国时期,一块大洋,能够是农村里的人一个月的生活,而且在当时,一个有名的大学老师,一个月的工资,是八块大洋。

所以,如此推断,一块大洋,相当于现代的1000块钱人民币,甚至更多。毕竟是时代不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同,这样的对比计算,还是比较粗略的。具体数目,还得靠相关专家来研究。在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出现了另一种大洋,比“袁大头”稍微小一点,当然,上面的人物,换成了孙中山。相比较“袁大头”,孙中山的头,小了很多,人物也缩小了很多。所以,民间称之为“孙小头”。

据说,鲁迅曾用2块大洋,就能够雇佣一个老妈子来家里干活,当然是一个月的工资。“袁大头”和“孙小头”,其实是同一个时期的货币,其价值不相上下,他们相当于现代的1000块钱以上。货币的膨胀,一直是人们担忧的问题,购买同样的东西,现代人要花比过去多很多数量的钱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