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昏聩、疯疯癫癫——《李尔王》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其四大悲剧之一。故事来源于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本身大约发生在8世纪左右。后在英国编成了许多戏剧,现存的戏剧除莎士比亚外,还有一个更早的无名氏作品,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改编此剧而创作的。

故事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皇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

内容简介

全剧有两条平行的故事线索。主线索讲述的是古代不列颠国王李尔年老昏聩,要根据爱他的程度把国土分给自己三个女儿。长女高纳李尔和次女里根都用甜言蜜语哄骗老人,唯独小女儿考狄利娅讲了老实话,说“我爱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李尔一怒斥逐了小女儿,将她远嫁法国,把国土平分给了两个虚伪的女儿,结果自己却受到两个女儿无情的怠慢,一怒而跑到了暴风雨中的荒野,与乔装疯丐的爱德加为伍。后来小女儿从法国兴师来讨伐,终于父女相见,但是英法两军交战,法军战败,考狄利亚被俘,不久被爱德蒙密令杀死,李尔抱着她的尸体在悲愤中疯狂而死

另一条次线索是葛罗斯特伯爵听信庶子爱德蒙的谗言,放逐了长子爱德加。后来由于他同情李尔,被挖去双目,在野外流浪时遇到沦为乞丐的儿子爱德加,由他搀扶前行,却不知搀扶他的就是被自己赶出门的儿子。庶子爱德蒙继承爵位后,同时与李尔的长女、次女勾搭,害得她们争风吃醋,相互残杀,最后次女被毒死,长女谋杀亲夫的阴谋败露后自杀。爱德蒙受到爱德加的挑战,在决斗中被杀。

创作背景

《李尔王》的故事来源于英国的古代传说,以此为题材的诗歌和散文甚多,莎士比亚在故事蓝本的基础上加入了悲剧结局、李尔王的发疯等原创内容。

莎士比亚在创作《李尔王》时,正值他艺术生涯的最高峰。

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更清晰、更透彻,更关注人性、道德和哲理的思辨。

详细介绍

李尔王

李尔自认为一个由神的权威控制的宇宙,和谐有序,反映到人间就是一种绝对的伦常关系。

他自认为是信念、秩序、伦常的捍卫者甚至化身,考狄莉亚的话在它看来无疑是对伦常的蔑视,对既定秩序的否定。而他铸成悲剧的根源也由此而生,他错把伦理和政治混为一谈,甚至错把伦理和政治秩序当作两个对等的事物对待。

殊不知,伦理代表着亲情,代表着自然的神的旨意,是一种绝对关系。而他强迫女儿们为了得到政治上的利益,以亲情为借口,作为换取权力的筹码。这样,

李尔和女儿们之间的亲情就不复存在了,伦理秩序在此处被政治秩序所异化,伦理关系被降到了一种相对关系的地位,自然的伦常遭到了严重破坏。

而嫁妆的这出戏,只是正常的伦理秩序被破坏的开场。接下来,李尔把实际的权力分给了大女儿和二女儿,可笑的是,他不承认实权旁落,于是,他带着代表权力的百名武士,到两个女儿家轮流居住。这种寄居在李尔看来,不过是仍然握有实权的国土和父亲到代理人和女儿的地盘上巡查罢了。

她们理应用对待国土的礼节迎接他、但两个女儿和他的想法完全相反,李尔在她们眼中只是个丧失了实权的老者。李尔还想用武士来彰显他的地位,这无疑是用空洞的符号来支撑其实体的影响。当女儿们用正常的家庭伦理关系和他相处时,李尔却坚持享有空洞的权力符号。伦理秩序被异化的恶果爆发了。李尔被女儿们赶出了城堡,在暴风雨肆虐的荒原上陷入了疯狂。

爱德蒙

爱德蒙是尊贵的格罗斯特伯爵之子,他英俊而健康,用莎士比亚的话来说,他拥有“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只可惜,作为庶出儿子的爱德蒙,在行为上并不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也并不像一个天神。

他一直嫉恨自己嫡出的兄长爱德加,多少年来,这嫉恨的种子在他心里发芽疯长,他认为哥哥是他们的父亲“拥有一个毫无欢趣的老婆,在半睡半醒间制造出来的一批蠢货。”而他自己,虽然是私生子,但却是在热烈兴奋的奸情里,得天地精华,父母元气而生下的孩子。而他想要的,就是得到“合法的爱德加的土地。

通过一封伪造的信件,爱德蒙成功让自己的父亲格罗斯特伯爵相信爱德加欲联手爱德蒙谋害自己并取而代之。在他的筹划下,爱德加欲父亲的误会一再加深,终致离家出逃。这次出逃带给了爱德蒙来自父亲百分之百的信任及原应该由爱德加继承享有的所有权利,但这只是他重构命运的第一步。

李尔王的长女高纳里尔与其夫君奥本尼公爵同床异梦,却与背叛生父的爱德蒙“惺惺相惜”,二人商定在一场征战中使奥本尼身亡,爱德蒙取而代之,可此时里根公主却意外守寡,与爱德蒙干柴烈火。于是爱德蒙借机行事,在这姐妹二人左右逢源,妄图组建“娥皇女英”式的家庭,成为整个国家的主人,但这条终极计谋最终在他与得知真相的爱德加对决时流产了。在这场正邪对决中,爱德蒙最终负伤而死,而李尔王的两位公主也都为他而死。

考狄利娅

考狄利娅可以说是悲剧主人公最完美的正面代表。她的死让人痛彻心扉,但她的人格和尊严散发个耀眼的光芒。考狄利娅这个人物可以说思想和行为都符合基督教精神。她如一个虔诚的基督徒那样诚挚无私的热爱她的父亲。即使被父亲无理遗弃,仍默默承受,还深深地挂念父亲。当他得知父亲蒙受不公正待遇,处境艰难时,她十分痛心并带兵救父于危难之中。尽管这样很危险甚至会让她付出生命,她却毅然替父找到正义。

傻子

傻子是戏剧中的丑角,在《李尔王》中被称为Fool,关于“Fool”的翻译,各家译法不同:朱生豪将其译成“弄人”,卞之琳译为“傻子”,梁实秋译为“弄臣”,还有学者称之为“愚人”,等等。

《李尔王》中的傻子是四大悲剧中丑角出场次数和语言数量最多的一个,与剧中其他角色尤其是主角相比,

傻子只是一个小角色,但他在剧中有着十分突出和鲜明的形象,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自然人性、权力、命运等一系列命题的观点都有了很大变化和发展;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正是通过傻子这一形象的话语把这一切鲜明地反映出来。

作品主题

伦理思想

从权力角度考察《李尔王》中的伦理思想,对李尔王分封国土的举动也不能给予彻底的否定。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认为李尔王分封国土的情节不可信,但是却忽略了中外历代统治者尤其重视继承权问题。在家天下的思想支配下,李尔王在没有儿子继承王位的情况下,考虑自己百年以后的权力继承问题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从亲情的角度考虑,准备将国土分给自己的三个女儿也是他的唯一选择。在家天下的君主政权统治下,这样的分封是无可指责的,也是君王企求自己家族的统治千秋万代的唯一最佳选探,即通过父权与王权的双重作用,保证统治者继承权的延续。

在李尔王的意识里,作为君王,这个国家的一切都是属于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尔王的分封是合理的,其中不包含任何不正义的行为。而考狄利娅以道德的名义不赞成李尔所要求的花言巧语,虽然其中没有任何欺诈和抢劫的意愿,但是,在李尔看来,反对一方的考狄利娅的“真话。对他的权威构成了不可饶恕的挑战,她不但得不到她所应该得到的一份应有的财产(国土),而且被李尔视为是“非正义“、“非道德”的举动,在李尔一方借助了君王的伦理,同时,在考狄利娅一方也借助了道德伦理的力量,而最后,大多读者是倾向于后者的。

权力欲望

从拥有到失落、被剥夺,到最终的放弃,李尔完成了他由一个至尊的王者沦落为绝望的贸者的蜕变。在这个过程中,生存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还有“拥有”的可能和希望,他无情剥夺了考狄利亚的缓承权,他相信他还拥有其他两个女儿的忠诚和爱戴;他毅然离开里樱的塌地,他相信他还拥有高纳里尔的爱,被高纳里尔逐出城堡后他在暴风雨的荒原上无所顾忌煌诅咒呼啸,他相信他还拥有呼唤自然的威力来报复这无情世间的力量。但是,当他终于意识到他已经一无所有的时模,那种支撑他精神和心灵的柱子便袭然倒塌,疯癫也成为李尔无可逃脱的宿命。

可以说,李尔王疯癫的根本原因是曾经“拥有权力”这现实以及由此带来的虚荣和欲望。他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个权力使他被奉承和谄媚所包围.而这种气氛中人往往趋向于“不受自己的秘密性质的控制,而成为世界表象一切诱惑肉体和灵魂的事物的牺牲品。”在头上那顶王冠的光芒的笼罩下,任性成为李尔性格的主要特征。

他被剥夺了权力之后.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都显得不中用,或者说他的任性不再被任何人所包容和接受,而且这一切都产生一种后坐力,使他成为必然的猎物。

更糟糕的是,当人们在使用权力缓解自卑感的同时,并不能真正赋予权力者以精神的力量,于是内心上更为实在而根本的空虚导致了人类权力的滥用和意志的绝对不满足

。只有在面对贪婪时,意志才是自由的。

而现代社会解决矛盾的方法的逻辑则是这样的一既然个人对权力的欲望不可能消灭并且一方压迫另一方的局面不可避免,那么干脆以整个教会或者国家主体作为剥削者对每个个人进行奴役——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在这个意义之下人类才有可能是平等的。权力是看似邪恶,但确实为生命的本质。

而不可消灭,任何入对其权力的剥夺都不可避免地沦为李尔王的“彻底的空虚”,所以权力的“温和转化”比权力的消灭来得更加实际。而这—过程中的代表性事件便是权力在概念上驯化为“权利”(温和的政治权力)与“金钱”(可量化操作的财产权力)。

翻开现代文明史,权力与疯癫的矛盾随处可见,就连极力鼓吹权力意志的尼采也最终滑入疯癫的泥潭。于是;同样关注权力的福构格探究的目光投向权力规训下的人,他明确提出,人应该回归自我。而回归自我的训练方法之一就是“忍耐和节制”正像—般斯多葛主义者所提倡的那样.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世界的最佳状态,国王与平民对自然而言同等重要

所以,人只有彻底承认人类自己的不自由性,放下自我的先入为主与情感的固执,彻底的顺应自然而不仅仅地顺其自然,才有可能冷静地看到人生的真伤,避免老李尔王的悲剧。而反过来说,如果人类无法看见自己的不自由性,无疑便会在自由意志的重重迷雾下四处碰壁,永远也无法达至真正的自由。

艺术特色

意象

《李尔王》这部剧作中,众多的自然意象被纳入其中,从广度与深度上极大地拓宽了文本所及的领域。自然意向的使用不但使得整个作品架构更加舒张,气势更加宏大,也使得自然本身超脱了其物质性,而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性意义。

从整个剧情的发展上看,自然的变化始终与剧情的起伏变化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起到了铺垫、承接、抒情,与激发观众思索的作用。为剧本增添了极其丰富的阐释空间。第一幕开启时,天气晴好,展现出了生活的有序和人物生命状态的平静。第一幕第一场之后,却出现了不详的预兆,为接下来李尔王命运的转折做了暗示与铺垫。李尔将王权给予了两个女儿,却将朴实真诚的小女儿驱逐出自己的国度;爱德蒙凭借阴谋手段愚弄了葛罗斯特,使自己的兄弟爱德加被驱逐。

此时的葛罗斯特已经朦胧地预感到,“最近这一些日蚀月蚀果然不是好兆;虽然人们凭着天赋的智慧,可以对它们做种种合理的解释,可是接踵而来的天灾人祸,却不能否认是上天对人们所施的惩罚。”“我们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去;现在只有一些阴谋、欺诈、叛逆、纷乱,追随在我们的背后,把我们赶下坟墓里去”。

随后,放弃了王权的李尔王被两个女儿逐出家门。一时问暴风席卷,大雨倾盆。接下来的第三幕,在李尔“渺小的一身之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比暴风雨的冲突更剧烈的斗争。这样的晚上……狮子和饿狼都不愿沾湿它们的毛皮。他却光秃着头在风雨中狂奔,把一切付托给不可知的力量。”在这里,天气的变化既推动了剧情发展,也将人物心理、情感上的变化很好地给予了诠释。

悖论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设计了不少人物对白的悖论,这些悖论背后隐藏了社会的秩序、人物的情感、甚至作者对剧中人物或当时的社会的情感倾向。

作品影响

伊丽莎白时代之后,不同国家和地区一宜在上演《李尔王》的各种翻版:在俄国,屠格涅夫发表了《草原上的李尔王》;在日本,黑泽明导演了被称为“东方李尔王”的电影《乱》。

作品评价

英国诗人雪莱:“《李尔王》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戏剧诗的样本

。”莎士比亚专家布拉德雷:《李尔王》经常被称为莎翁“最伟大的作品、他戏剧中最好的一部”,如果人们被迫不得不失去莎士比亚所有的作品,只保留一部,也许大部分最了解和欣赏莎士比亚的人会选择保留《李尔王》。

要一个骄傲的人看清他自己的嘴脸,只有用别人的骄傲给他做镜子;倘若向他卑躬屈膝,不过添长了他的气焰,徒然自取其辱。

——莎士比亚《李尔王》怀璧慎显,博识谨言。——威廉·莎士比亚《李尔王》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痛噬人心。——莎士比亚《李尔王》与其被人在表面上恭维而背地里鄙弃,那么还是像这样自己知道为世人所不容的为好.——莎士比亚《李尔王》爱情里面要是搀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的爱情。——莎士比亚《李尔王》

疯子领着瞎子赶路,是这个时代一般的病态。——莎士比亚《李尔王》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仆,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缺陷却能对我们有益。——莎士比亚《李尔王》我爱您就像爱盐一样,不多不少。——莎士比亚《李尔王》总有一天,深藏的奸诈会渐渐显出它的原形;罪恶虽然可以掩饰一时,免不了最后出乖露丑。愿你们幸福!——莎士比亚《李尔王》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我们因为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的舞台之上,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莎士比亚《李尔王》

一个最困苦、是微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可以永远抱着希冀而无所恐惧。——莎士比亚《李尔王》我是一个笨拙的人,不会把我的心涌上我的嘴里,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莎士比亚《李尔王》人们最爱用这一种糊涂思想来欺骗自己; 往往当我们因为自己行为不慎而遭逢不幸的时 候, 我们就会把我们的灾祸归怨于日月星辰, 好像我们做恶人也是命中注定,做傻瓜也是出于上天的旨意。——莎士比亚《李尔王》她好像是一位统制那悲伤的女王,不过悲伤真倔强,想当那驾驭她的君王。——莎士比亚《李尔王》

爱情里要是掺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的爱情——莎士比亚《李尔王》一个人要是看轻了自己的根本,难免做出一些越限逾分的事来;枝叶脱离了树干,跟着也要萎谢,到后来只好让人当作枯柴而付之一炬。——莎士比亚《李尔王》“难道在天性热烈的偷情里生下的孩子,倒不及拥着一个毫无欢趣的老婆,在半睡半醒之间制造出来的那一批蠢货?”——莎士比亚《李尔王》一切朋友都要得到他们忠贞的报酬,一切仇敌都要尝到他们罪恶的苦杯。——莎士比亚《李尔王》

罪恶镀了金,公道的坚强的枪刺戳在上面也会折断;把它用破烂的布条裹起来,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莎士比亚《李尔王》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莎士比亚《李尔王》有人不会口若悬河,说的天花乱坠,可并不就是无情无义。——莎士比亚《李尔王》真理是一条贱狗,它只好躲在狗洞里;当猎狗太太在火边撒尿的时候,它必须给人一顿鞭子被人赶出去。——莎士比亚《李尔王》我的心灵中的暴风雨已经取去我一切其他的感觉,只剩下心头的热血在那儿搏动。——莎士比亚《李尔王》

存心良善的反而得到恶报,这样的前例是很多的。——莎士比亚《李尔王》爱情里面要是搀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的爱情。——莎士比亚《李尔王》因为自己是从忧患中间过来的,所以对于不幸的人很容易抱同情。——莎士比亚《李尔王》抛下天堂的幸福,来受赤日的煎熬。——莎士比亚《李尔王》垃圾里是淘不出金子来的。——莎士比亚《李尔王》

人生除了天然的需要以外,要是没有其他的享受,那和畜类的生活有什么分别。你是一位夫人;你穿着这样华丽的衣服,如果你的目的只是为了保持温暖,那就根本不合你的需要,因为这种盛装艳饰并不能使你温暖。——莎士比亚《李尔王》在一个伤心人的面前装傻,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件不愉快的行为。——莎士比亚《李尔王》疯子带着瞎子走路,本来是这时代的一般病态。——莎士比亚《李尔王》我并不贫穷,因为我深信我的爱心比我的口才更富有。——莎士比亚《李尔王》

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大意,反不如缺陷对我们更加有益。——莎士比亚《李尔王》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 老父满囊金,儿女尽孝心。 命运如娼妓,贞贱遭遗弃。——莎士比亚《李尔王》只要被理解,就是得到报偿而有余了。——莎士比亚《李尔王》疯子带瞎子走路,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病态。——莎士比亚《李尔王》爱情里面要是搀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的爱情。 ——莎士比亚《李尔王》

疯子带瞎子走路,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病态。——莎士比亚《李尔王》你因为贫穷,所以是最富有的;你因为被遗弃,所以是最可宝贵的;你因为遭人轻视,所以最蒙我的怜爱。我现在把你和你的美德一起攫在我的手里;人弃我取是法理上所许可的。——莎士比亚《李尔王》只是因为我缺少像人家那样的一双献媚求恩的眼睛,一条我所认为可耻的善于逢迎的舌头,虽然没有了这些使我不能再受您的宠爱,可是惟其如此,却使我格外尊重我自己的人格。——莎士比亚《李尔王》拔出你的剑来,要是我的话激怒了一颗正直的心,你的兵器可以为你辩护。——莎士比亚《李尔王》

恶人的脸相虽然狰狞可怖,要是与比他更恶的人相比,就会显得和蔼可亲。——莎士比亚《李尔王》褴褛的衣衫遮不住小小的过失;披上锦袍裘服,便可以隐匿一切。罪恶镀了金,公道的坚强的枪刺戳在上面也会折断;把它用破烂的布条裹起来,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莎士比亚《李尔王》也许我还要碰到更不幸的命运;当我们能够说“这是最不幸的事”的时候,那还不是最不幸的。——莎士比亚《李尔王》

你以为让这样的狂风暴雨侵袭我们的肌肤,是一件了不得的苦事;在你看来是这样的;可是一个人要是身染重病,他就不会感觉到小小的痛楚。你见了一头熊就要转身逃走;可是假如你的背后是汹涌的大海。你就只好硬着头皮向那头熊迎面走去了。当我们心绪宁静的时候,我们的肉体才是敏感的;我的心灵中的暴风雨已经取去我一切其他的感觉,只剩下心头的热血在那儿搏动。儿女的忘恩!这不就像这一只手把食物送进这一张嘴里,这一张嘴却把这一只手咬了下来吗?可是我要重重惩罚她们。不,我不愿再哭泣了。在这样的夜里!把我关在门外!尽管倒下来吧,什么大雨我都可以忍受。——莎士比亚《李尔王》

恶魔的丑恶的嘴脸,还不及一个恶魔般的女人那样丑恶万分。——莎士比亚《李尔王》我厌弃一切凡是敏锐的知觉所能感受到的快乐,只有爱您才是我的无上的幸福。——莎士比亚《李尔王》冬天还没有过去,要是野雁尽往那个方向飞。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老父满囊金,儿女尽孝心。命运如娼妓,贫贱遭遗弃。——莎士比亚《李尔王》谁要是相信豺狼的驯良、马儿的健康、孩子的爱情或是娼妓的盟誓,他就是个疯子。——莎士比亚《李尔王》

你既不知悔改,囚笼里也没有自由存在。——莎士比亚《李尔王》贪生怕死,是我们人类的常情,我们宁愿每小时忍受着死亡的惨痛,也不愿一下子结束自己的生命;——莎士比亚《李尔王》爱情里面要是搀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的爱情。您愿不愿意娶她?她自己就是一注无价的嫁奁。——莎士比亚《李尔王》恶人的脸相虽然狰狞可怖,要是与比他更恶的人相比,就会显得和蔼可亲;不是绝顶的凶恶,总还有几分可取。——莎士比亚《李尔王》你要知道,识时务的才是好汉;心肠太软的人不配佩带刀剑。——莎士比亚《李尔王》

这年头傻瓜供过于求, 聪明人个个变了糊涂, 顶着个没有思想的头, 只会跟着人依样葫芦。——莎士比亚《李尔王》吹吧,风啊!胀破了你的脸颊,猛烈地吹吧!你,瀑布一样的倾盆大雨,尽管倒泻下来,浸没了我们的尖塔,淹沉了屋顶上的风标吧!你,思想一样迅速的硫磺的电火,劈碎橡树的巨雷的先驱,烧焦了我的白发的头颅吧!你,震撼一切的霹雳啊,把这生殖繁密的、饱满的地球击平了吧!打碎造物的模型,不要让一颗忘恩负义的人类的种子遗留在世上!——莎士比亚《李尔王》

一个最困苦、最微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可以永远抱着希冀而无所恐惧;从最高的地位上跌下来,那变化是可悲的,对于穷困的人,命运的转机却能使他欢笑!——莎士比亚《李尔王》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莎士比亚《李尔王》一条得势的狗,也可以使人家惟命是从。——莎士比亚《李尔王》

你应该拜蚂蚁做老师,让它教训你冬天是不能工作的。谁都长着眼睛,除非瞎子,每个人都看得清自己该朝哪一边走;就算眼睛瞎了,二十个鼻子里也没有一个鼻子嗅不出来他身上发霉的味道。一个大车轮滚下山坡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抓住它,免得跟它一起滚下去,跌断了你的头颈;可是你要是看见它上山去,那么让它拖着你一起上去吧。倘若有什么聪明人给你更好的教训,请你把这番话还我;一个傻瓜的教训,只配让一个浑蛋去遵从。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向你屈节卑躬,天色一变就要告别,留下你在雨中。聪明的人全都飞散,只剩傻瓜一个;傻瓜逃走变成浑蛋,那浑蛋不是我。——莎士比亚《李尔王》

我知道蜗牛为什么背着一个屋子。因为可以把它的头放在里面;它不会把它的屋子送给它的女儿,害得它的角也没有地方安顿。——莎士比亚《李尔王》与其被人在表面上恭维而背地里鄙弃,那么还是像这样自己知道为举世所不容的好。一个最困苦、最微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可以永远抱着希冀而无所恐惧;从最高的地位上跌下来,那变化是可悲的,对于穷困的人,命运的转机却能使他欢笑!——莎士比亚《李尔王》

啊,世界,世界,世界!倘不是你的变幻无常,使我们对你心存怨恨,哪一个人是甘愿老去的?——莎士比亚《李尔王》当我们心绪宁静的时候,我们的肉体才是敏感的。——莎士比亚《李尔王》好,杀了你的医生,把你的恶病养得一天比一天厉害吧。——莎士比亚《李尔王》智慧和仁义在恶人眼中看来都是恶的;下流的人只喜欢下流的事。——莎士比亚《李尔王》

你这变化做女人的形状、掩蔽你的蛇蝎般的真相的魔鬼,不要露出你的狰狞的面目来吧!要是我可以允许这双手服从我的怒气,它们一定会把你的肉一块块撕下来,把你的骨头一根根折断;可是你虽然是一个魔鬼,你的形状却还是一个女人,我不能伤害你。——莎士比亚《李尔王》最美丽的考狄利娅!你因为贫穷,所以是最富有的;你因为被遗弃,所以是最可宝贵的;你因为遭人轻视,所以最蒙我的怜爱。我现在把你和你的美德一起攫在我的手里;人弃我取是法理上所许可的。天啊天!想不到他们的冷酷的蔑视,却会激起我热烈的敬爱。——莎士比亚《李尔王》

瞧那个脸上堆着假笑的妇人,她装出一副守身如玉的神气,做作得那么端庄贞静,一听见人家谈起调情的话儿就要摇头;其实她自己干起那回事来,比臭猫和骚马还要浪得多哩。她们的上半身虽然是女人,下半身却是淫荡的妖怪;腰带以上是属于天神的,腰带以下全是属于魔鬼的;那儿是地狱,那儿是黑暗,那儿是火坑,吐着熊熊的烈焰,发出熏人的恶臭,把一切烧成了灰。——莎士比亚《李尔王》

我不知道你跟你的女儿们究竟是什么亲戚;她们因为我说了真话,要用鞭子抽我,你因为我说谎,又要用鞭子抽我;有时候我话也不说,你们也要用鞭子抽我。我宁可做一个无论什么东西,也不要做个傻瓜;可是我宁可做个傻瓜。也不愿意做你,老伯伯;——莎士比亚《李尔王》可是我不知道当一个人愿意受他自己的幻想的欺骗,相信他已经死去的时候,那一种幻想会不会真的偷去了他的生命的至宝;——莎士比亚《李尔王》

大爷,说我年轻,我也不算年轻,我不会为了一个女人会唱几句歌而害相思;说我年老,我也不算年老,我不会糊里糊涂地溺爱一个女人;——莎士比亚《李尔王》我们都会嘲笑镀金的蝴蝶。——莎士比亚《李尔王》听了他人话,土地全丧失;我傻你更傻,两傻相并立:一个傻瓜甜,一个傻瓜酸;一个穿花衣,一个戴王冠。——莎士比亚《李尔王》

我将教会你们差异!——莎士比亚《李尔王》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啊!我一向太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了。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莎士比亚《李尔王》

一个无赖;一个恶棍;一个吃剩饭的家伙;一个下贱的、骄傲的、浅薄的、叫化子一样的、只有三身衣服、全部家私算起来不过一百镑的、卑鄙龌龊的、穿毛绒袜子的奴才;一个没有胆量的、靠着官府势力压人的奴才;一个婊子生的、顾影自怜的、奴颜婢膝的、涂脂抹粉的混账东西;全部家私都在一只箱子里的下流胚,一个天生的忘八胚子;又是奴才,又是叫化子,又是懦夫,又是忘八,又是一条杂种老母狗的儿子;要是你不承认你这些头衔,我要把你打得放声大哭。——莎士比亚《李尔王》

啊,高纳里尔!你的价值还比不上那狂风吹在你脸上的尘土。我替你这种脾气担着心事;一个人要是看轻了自己的根本,难免做出一些越限逾分的事来;枝叶脱离了树干,跟着也要萎谢,到后来只好让人当作枯柴而付之一炬。——莎士比亚《李尔王》

法兰西王:最美丽的考狄利娅!你因为贫穷,所以是最富有的;你因为被遗弃,所以是最可宝贵的;你因为遭人轻视,所以最蒙我的怜爱。

——莎士比亚《李尔王》你不知道积谷防饥,活该啃不到面包皮。他是一个剥空了的豌豆荚。——莎士比亚《李尔王》我的朋友,这间茅屋在什么地方?一个人到了困穷无告的时候,微贱的东西竟也会变成无价之宝。来,带我到你那间茅屋里去。可怜的傻小子,我心里还留着一块地方为你悲伤哩。——莎士比亚《李尔王》

你以为让这样的狂风暴雨侵袭我们的肌肤,是一件了不得的苦差事,在你看来是这样的;可是一个人要是身染重病,他就不会感觉到小小的痛楚。 我们心绪宁静的时候,我们的肉体才是敏感的——莎士比亚《李尔王》天啊,要是你爱老人,要是凭着你统治人间的仁爱,你认为子女应该孝顺他们的父母,要是你自己也是老人,那么不要漠然无动于衷,降下你的愤怒来,帮我伸雪我的怨恨吧!——莎士比亚《李尔王》

她并不痛哭流涕:“忍耐”和“悲哀”互相竞争着谁能把她表现得更美。您曾经看见过阳光和雨点同时出现;她的微笑和眼泪也正是这样,只是更要动人得多;那些荡漾在她的红润的嘴唇上的小小的微笑,似乎不知道她的眼睛里有些什么客人,他们从她钻石一样晶莹的眼球里滚出来,正像一颗颗浑圆的珍珠。简单一句话,要是所有的悲哀都是这样美,那么悲哀将要成为最受世人喜爱的珍奇了。——莎士比亚《李尔王》

不要烦扰他的灵魂。啊!让他安然死去吧;他将要痛恨那想要使他在这无情的人世多受一刻酷刑的人。——莎士比亚《李尔王》我们这三个人都已经失掉了本来的面目,只有你才保全着天赋的原型;人类在草昧的时代,不过是像你这样的一个寒碜的赤裸的两脚动物——莎士比亚《李尔王》天神掌握我们的命运,正向顽童捉到飞虫一样,为了戏弄的缘故而把我们杀害——莎士比亚《李尔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正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传奇剧)《暴风雨》、《辛白林》《冬天的故事》《佩里克勒斯》。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儒略历1616年4月23日(公历1616年5月3日)病逝,出生日期与逝世日期恰好相同。(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但其精确的出生日期已不可考。他死于1616年4月23日。由于他受洗礼的日子是4月26日,因此后来的史学家竟把他的生日同他逝世的日子混同起来,认定他的生日也是4月23日,于是形成一种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