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见符即见君

这只萌萌的铜老虎,安静地趴着。乍一看并没有相隔千年的距离感,但它背上的错金铭文和一条规整的中缝预示着它不凡的身份——兵符。

虎符意味着军权,见符即见君。

虎符 光明图片

两千多年前,信陵君为得到它,不惜生命地铤而走险。信陵君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魏无忌,这是他艰难的一个下午。他徘徊在魏国宫城外,进退两难。秦军已经包围了赵国都城。赵国最后的救命稻草就是紧邻自己的魏国,而魏王因为害怕秦国报复,已经数次拒绝了他增援赵国的请求。

最终信陵君偷走了虎符,假传王命,动用魏国军队增援赵国。赵国因此得救。虎符成为扭转国家生死存亡的拐点。

现存于世的只有三个。阳陵虎符、杜虎符和新郪虎符。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40个错金篆书铭文,大意是,甲兵之符,右符在君王手中,左符在驻扎地的将军手中,凡需要调动军队超过五十人以上,君王都会派人持右符去驻地,与将军手中的左符符合,将军才能出兵。

战国时代战火频繁,军情紧急,稍有闪失就可能殃及城池。山高水远,没有现代通信手段,君主就是靠虎符传达军令,为了保密,虎符通常设计成小巧隐匿的造型,实现“账户”和“密码”的有效对接。

虎符都由左右两半组成,君主和将军各执一半,左右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符到则君到,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合在一起,才能发兵。这就是“符合”一词的来历。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的凭证除了“符”,还有“节”。

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鄂君启铜节,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交通免税凭证。铜节分舟节和车节两种,相当于现在的交通运输通行证。用时双方各持一半,合节验证无讹才发生效力。金节上的铭文记载了这是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发给儿子鄂君启的运输免税证件。

依此可见,在当时,符节不为布衣所能持有,因为它们是行使超级特权的关键所在。后世随着勘验手段的发展,符节虽渐渐成为历史的背影,却也并非踪迹全无。在后来的两千多年里,“符合”的校验逻辑,已经根植于人类活动的每个角落,守护着现代社会的秩序。

原标题:《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说词摘登:虎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