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领袖 溆浦向警予故居

从溆浦火车站到向警予故居没有多远,说是卢峰镇,看来是县城所在地。

向家在卢峰镇来说,后来也算是大户。向警予的父亲向瑞龄原在乡下,出身贫寒,白手起家,以卖豆腐为生。他睿智大度,"送货上门,赊销记账",深有百姓的欢迎。同时,也被区长、后来的岳父看上。结婚后,托人介绍到县城杂货店工作。几年的打拼小有名气,渐渐升为"鼎盛昌"的总管。他施展经商才华,利用水路、货船,开创了溆浦商界的全盛时期,源源不断把土特产送往常德、长沙、武汉,又把所需要的东西运回来,人称"商界小诸葛",被推选为溆浦商会会长。也就是在这几年,他积攒下钱,买下了城西夏家的三间旧房,随着人口的增多,逐渐建成了这个四合院。

向瑞龄虽然没有文化,但他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他一生简朴,却舍得花钱支持孩子们上学。向警予的大哥、五哥、七哥、十弟,都先后留学日本,就是她的六哥,也是常德师范毕业。一个挑担子卖豆腐的,后来培养出这么多学生,真是有眼光,有胆识。

特别是大哥向先钺,深受民主主义思想熏陶,是湘西同盟会的负责人之一,后来在常德教学,对向警予从小影响很大。

向警予,1895年出生,原名俊贤,兄弟姐妹十人,她排第九,人称"小九"。本来应该是娇惯的"小妹",在大哥的支持下,1903年,溆浦开办新学就上了学,在县城里,也开了女子入学读书的先河。

1916年,向警予从长沙周南女校毕业,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回到家乡创办"溆浦女校"。在开学典礼上,这位年轻的校长高声宣布:"为读书而读书,为嫁一个如意的丈夫而读书,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我们读书的目的,是要做个新国民。"

就在这时,当地军阀看上了向警予,想娶她做二房姨太太。向警予当即拒绝,发誓"以身许国,终身不嫁"。为了彻底摆脱军阀的纠缠,向警予应同学蔡畅之邀,离开溆浦,前往长沙,1919年12月,与蔡畅及其母亲等人一起赴法留学。

在留学期间,他们自由恋爱,向警予与蔡和森结婚,"向蔡同盟",从此,开始了革命生涯。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在法国,许多勤工俭学的人也组织了中国共产党------那里的党的创始人之中有周恩来、李立三和向警予,向警予是蔡和森的妻子,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罗迈(李维汉)和蔡和森也是法国支部的创始人。"

1921年底,向警予启程回国,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7月,在党的二大上,她当选为第一个女中央委员,并担任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开始领导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五卅惨案,向警予亲自带领妇女部上街滔滔不绝地揭露帝国主义镇压工人运动的罪行。后来,柳亚子曾赋诗赞扬这挥洒自如的女权革命家:"雄词慷慨湘江向,情话缠绵浙江杨。长痛汉皋埋碧血,难从海国问红妆。"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也发动反革命政变,党的大部分领导先后转移,向警予主动要求留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不幸的是,由于叛徒的出卖,化名易夏氏的向警予,1928年3月20日在法租界被铺,可恶的国民党新军阀竟然在5月1日这个无产阶级节日里处决向警予。向警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走向刑场还一路演讲,宪兵打她,她仍滔滔不绝地讲下去,他们只好向她嘴里塞石沙,用皮带缚住她的双颊------向警予牺牲了,可千千万万个向警予站了起来。

我曾到过武汉龟山烈士陵园,拜谒过向警予墓地,那是她的留法同学邓小平题写的墓碑:"向警予烈士之墓"。今天,我们又来到了向警予的家乡,瞻仰她的故居,缅怀她的功绩。

这是一座具有当地特色的四合院,却造就出伟大的人物,书写着过去的风采。正中央矗立着向警予铜像,"向警予同志纪念碑",系陈云题写。四周松柏长青,花团锦簇,后面的两棵大古樟树静静地耸立在那里,像是怀念,像是垂首,像是迎接,过去的小主人、小九。再往后就是河,故居东侧有码头,溆水从这里通过,汇入沅江,通往祖国各地,它是否也在怀念、迎接,过去的小主人、小九。

这是"向警予同志传",上面矗立着一个"女"字、党徽——镰刀斧头,下面四周是蔡和森1928年7月22日在莫斯科书写的全文。3年后,蔡和森在广州也英勇就义,一对伉俪、"向蔡同盟",就这样,先后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纪念馆中除去各个领导的题词外,最难能可贵的是,"向警予同志手迹展览",这是货真价实的纪念品——遗物,有她中学时代的作文、日记、读书笔记,以及从事革命活动撰写的文稿、书信。她小楷工整,草书一绝,字体娟秀,文笔犀利。

她不仅是革命家,还是教育家、书法家。她呼唤女子上学,反对女子缠足,在填词的校歌中呼吁,"现在已是男女平等,天然的淘汰------愿同学们做好准备,为我世界啊,大放光明。"她多才多艺,为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撰写了大量文件。她主编过《妇女周报》,号召广大女性团结起来,为解放自身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去。她担任过中共湖北省委党报《大江报》主笔,编辑党刊《长江》,指导武汉地下党的工作和工人运动。

就是在这时,她不幸被捕,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今年,整整九十年过去,我们缅怀她、纪念她,就是要发扬她们的革命精神,继承她们的光荣传统。正如全国妇联一题词所说,"警予大姐,永远活在中国妇女心中"。不,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九口 201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