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滅亡近兩千年後的清朝年間,有“漢室宗親”重建大漢王國

滿清入關後,雖然定鼎中原,但滿漢矛盾貫穿於清朝統治的始終,因此,有清一朝民間的反抗活動一直沒有停止過。而在漢人反抗民族壓迫的鬥爭中,造反者絕大多數都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以“推翻清朝統治,恢復明朝王室。”為口號,目的是造形勢、聚民心。

安徽渦陽縣人張樂行聚義舉事,打出的是“大漢”旗號,創建“大漢”政權,稱“大漢永王”,建黃、白、紅、黑、藍“五旗軍制”。

張樂行打出大漢旗號,為的是效法兩千多年前的漢高祖劉邦。當年劉邦“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以碭山為策源地,發起了反抗出自西戎的秦朝的武裝鬥爭,最終,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歷史第一個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空前強大的大漢帝國,統治中國長達四百餘年,漢族這一稱謂也由此誕生。

張樂行發起捻軍起義時,“芒、碭農民蜂擁入捻,軍勢倍增”,情形與當年劉邦頗有幾分相似,他要對抗的是來自白山黑水的滿人。張樂行因此被推舉為“大漢盟主”,稱“大漢永王”。

其時,大漢永王張樂行率領捻軍與南面的太平天國遙相呼應,攪得滿清王朝乾坤欲倒,清政府對中原的統治搖搖欲墜。

然而,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相繼失敗。

可是,僅僅三十年後,繼太平天國與捻軍之後,興中會、光復會、華興會等陸續走上反清共和的全新鬥爭道路之時,在捻軍的故鄉,安徽渦陽,又再次爆發了一場驟風暴雨式的起義,起義的領頭人自稱漢室宗親,重舉五色旗幟,再建大漢王國。

相比較於張樂行,這個大漢王國則更加名正言順。因為這次起義的領導人姓劉,與兩千年前的大漢王室是本家。此人叫劉朝棟,因後腦勺上長了一顆巨瘤,人送綽號“劉疙瘩”。

劉疙瘩為渦陽城西北劉洪莊人,身體魁偉,力氣過人。販過私鹽,當過“巨盜”,長年以劫掠為生。這點與隋朝末年鼎鼎大名的程咬金頗為相似,打架鬥毆的功夫了得,又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因此,在渦陽及附近的蒙城、亳州、河南永城一帶也是數得的江湖人物。

劉疙瘩到底跟漢高祖的劉漢皇室有沒有關係已無據可考,但他自己姓劉,又羨慕前輩人物張樂行馳騁海內、蕩決天下的風雲行徑,不滿足於自己小打小鬧的劫掠生活,決心要效仿前人幹一番大事業。


從1896年開始,劉疙瘩就已陸續聚集了400多人,積極策劃,打算在光緒廿四年二月十四(1898年3月15)日舉事。

可是,到了原定鬧事的這一天,天地間連個響聲都沒有,民間更是風平浪靜。他所聯絡的各地眾江湖人士大多不願意冒險,此次起義行動遂以流產告終。

事實上,清朝無道,地處淮北平原的渦陽“地貧瘠、多鹽鹼,水旱災害頻仍,民眾生活貧困,且處淮、蘆鹽交界處”結果是“風氣強悍“、“自古多盜匪、鹽梟,民風剽悍”,一如《渦匪紀實》中所稱:渦陽人“竊喜犯上作亂幸逃於法,是以三尺之童,談及揭竿豎旗之事,無不喜形於色者,蓋習俗之移人,一至於此也。”

可見渦陽勞苦大眾與滿清統治者之間的矛盾、鬥爭,一直存在著,只要一點火花,火藥桶就會被引爆,必將引起驚天巨響。

該年饑荒,渦陽知縣陳福元不體恤民情,仍於秋後催迫饑民交糧。而因饑民抗糧,又使得官府與民眾的矛盾迅速激化。

劉疙瘩趁機高調亮相,以民間領袖的身份為抗糧者出頭,公開譴責陳福元的種種暴行。饑民紛紛成為他的粉絲,前來投奔。

劉疙瘩一面接納,一面祭出當年劉備的法寶,以 “大漢皇家後裔”自居,人氣指數迅速攀升。由此,劉疙瘩將起事時間重新定在光緒廿五年十二月廿六(公元1899年1月1)日。起事地點則定在曹市集。

曹市集逢六(初六、十六、廿六)為大集日,便於聚集會眾。當天,劉疙瘩早早就到曹市集牛世修的茶肆等待時機。

牛世修,又名牛汝秀,以開茶肆為業,曾是官鹽棧運鹽的“車頭”,叔父是練總(團練首領),有一定的宗族威望和組織能力;以往,劉疙瘩來往於渦陽、宿州、亳州、永城之間,每過曹市集,必宿牛世修家,兩人交情很深。通過牛世修,劉疙瘩又結識了魏得成、餘盛五等豪強。

魏得成是渦陽大魏莊人,父親魏坤曾是捻軍藍旗首領,人稱魏踢主,因降清,其圩寨和武裝得以保留。憑藉父親留下的這支武裝,魏得成和蒙城小澗人餘盛五“聚五湖亡命”,四處行劫,戰鬥力超強。

當日中午,在趕集者歇腳吃飯的時候,牛世修突然跳上飯桌,舉起一面早已準備好的大紅旗高呼:“歲飢乏食,吾屬將餓死,今立劉疙瘩為主,共圖大事,鏟富濟貧!”

而在頭幾天,劉疙瘩、牛世修已和魏得成、餘盛五等人經過精選細選,選出了300餘精銳部眾,其中馬隊100餘,假扮行商分批混入了曹市集。

看見牛世修亮出大紅旗,潛伏在集市各個角落的部眾蜂擁而起,齊聲歡呼,“其聲若雷”,紛紛舉起隨身攜帶的“官逼民反,劫富濟貧”小旗,開始舉事。

起義軍兵分兩路,魏得成、餘盛五率一路衝入河南歸德鎮總兵牛師韓的牛府;劉疙瘩、牛世修率一路攻佔官鹽棧。

兩路人馬均順利得手,不僅獲取了大批官、私金錢物資,還在牛府繳獲了牛師韓存放的1000多杆進剿捻軍時留下的老式洋槍和大量彈藥。

隨後合兵一處,共同洗劫鎮上各大商鋪富戶,共燒燬房屋五十餘間,行動結束後,迅速撤回魏得成的老家大魏莊。

整個起事過程快速而又有條不紊,回到大魏莊天還沒黑,且無一人傷亡。更由於選擇的時機和地點得當,有大批趕集的民眾自發的跟隨他們到了大魏莊,隊伍一下壯大到700多人。當晚,起事會眾 “殺牛大饗,歃血為盟”,建“大漢”王國,以“漢室宗親”劉疙瘩為“大漢盟主”,並模仿當年捻軍的建制分五旗軍,劉疙瘩自領黃旗軍,牛世修、餘盛五、魏得成等分別領紅、藍、白各一軍。

從1月8日起,五旗軍分別進軍青町、石弓山、稽山等集,所過集鎮,富戶被強徵錢、糧、馬匹等,窮人“從徵免稅”,“歸之者益眾”,隊伍迅速發展到3000多人。

劉疙瘩坐上大漢盟主寶座,又連連獲勝,未免志驕意滿,不可一世,自詡是漢室宗親,把繳獲的牛師韓清廷御賜黃馬褂、並某參將衣帶(一說皮襖)、某巡檢肩輿,“皆服而用之”,“行則排刀數十柄,護馬數十匹”,“起居擬於王者”。

劉疙瘩的行徑,引起了魏得成的不滿。魏得成在此次起事中功勞最大,他本人有實力、有軍事經驗和能力,又有老捻軍藍旗的歷史淵源,威信很高。頗有問鼎盟主的念頭,只是鑑於劉疙瘩的漢室宗親身份,勉強相讓。看見劉疙瘩居高臨下的作派,“居常怏怏”,“益不能堪”。

劉疙瘩於是認為魏得成“不受其約束”,“心頗忌之”,“銜之愈深”,起了殺心,擺了個鴻門宴,將魏得成及其兩個弟弟一併除掉後,就自稱為“漢王”。

魏得成部在起義軍中資格最老、裝備最好、戰鬥最強,其本人智勇雙全,深得兵法之竅要,勇猛善戰,卻無端被誆殺,軍中一片譁然。

劉疙瘩的連番大捷,嚇壞了清朝地方官員和最高統治者。直接指揮鎮壓起義的清軍統帥——兩江總督劉坤一、安徽巡撫鄧華熙、河南巡撫裕長,驚慌失措地向光緒皇帝奏報說:“此次劉疙瘩、牛世修等乘年歲荒歉之時,號召黨徒倉猝起事,浹旬之內,蟻附至二萬餘人,四處焚劫,疊陷龍山、義門等鎮集數十餘處。匪焰日熾,飄忽靡常,皖北各州縣以及毗連之江蘇徐州、河南歸德等屬,處處震驚,紛紛告急。若非趕緊捕滅,蔓延橫潰,為患何可勝言?”

清廷緊張異常,連發下十來道電旨和上諭,命令蘇、豫、皖以及山東,直隸等省大員飛速調遣兵力,合力“剿辦”。由此,清軍在壽春鎮、歸德鎮、徐州鎮等迅速集結,兵力高達八萬多人。

清政府派來的部隊基本裝備了後膛洋槍和西式野戰炮。對比只有老式火繩槍和大刀長矛等冷兵器的起義軍,優劣自不待言。

劉疙瘩本打算定都丹城,但清軍先鋒部隊非常熟悉渦陽地方實情,很快尾隨而至。隨後蜂擁而來的清軍,有將對丹陽形成合圍之勢。劉疙瘩看情形不對,只得被迫轉移。

1月20日,劉疙瘩率數千人馬和輜重撤離丹城,行至道竹橋,與壽春鎮總兵郭寶昌所率主力清軍遭遇,激戰過後,傷亡慘重,輜重盡失,敗而向西轉進。

行至龍山時,遭當地反動民團截殺,死傷者十之六、七。劉疙瘩率僅剩的數百人退避到湖窪,又中了敵人的埋伏,被擒縛至西陽集。

23日,壽春鎮總兵郭寶昌訊問他為何造反,劉疙瘩昂然回答說:“不反亦將死,反而死,死且甘心”,遂“引頸就刃,略無怯容”,壯烈犧牲,

“大漢”王國從1899年1月2日成立至覆滅,至1月23日劉疙瘩就死,前後不過二十來天,雖然規模小,時間短,但其在“推翻異族統治,拯救中華。”的大潮中,無疑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