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灭亡是因为杨广的暴政吗?

ctxb567


隋炀帝的形象塑造很大程度上是由稗官野史一手包办的,他的风流故事广为流传,被大大地丑化了。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无论生前他做过什么,后人向来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他。

而唐朝统治者主导的隋朝正史,也以苛刻的标准要求他,给他一个不公道的评价。

于是,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一个终日花天酒地、荒淫寻乐的无道昏君,由于他的政绩工程拖垮了隋朝,导致衰亡。

当然,这不是事实。真实的原因是:隋炀帝即位后,三征高句丽,疲累天下,引发了农民起义,给了既得利益集团可乘之机。

首先,征讨高句丽,点燃了隋朝灭亡的导火索。

高句丽,是当年平叛后的残余分子,建立起来的国家。

常年盘踞在辽东地区,其野心不断膨胀,逐渐蚕食了朝鲜半岛汉四郡,而汉四郡从汉朝开始就是汉土。

因此,作为后继统一王朝的隋唐都没有放弃过收回四郡的打算。

隋朝时的高句丽,统治着今天的朝鲜北部和中国辽宁东部、吉林中部地区,沿着鸭绿江两岸分布。

今天的吉林中部、辽宁东部,在当时被称为辽东,很早就已经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中,但高句丽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对中原扰袭,破坏中原统一进程,搞火中取栗。

在隋朝统一北方后,他就联合陈朝和北方突厥,攻击大隋,还趁机攻打辽东地区。

因此,对于新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后,不把他消灭,他会时长上窜下跳,会搞的边疆不稳,国无宁日。

隋炀帝即位后,分别于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派30万大军进行第一次远征。

虽然大战就没打起来,但由于士兵不适应高寒气候,伤病严重,已经导致国内形势严重不稳。

就是在这种情势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大业十年(公元614年)仍坚持第二次和第三次远征。

最后,高句丽不战而降,但大隋帝国也风雨飘摇、行将末路了。

其次,征讨高句丽,劳民伤财,引发了农民起义。

高句丽远离中原,远徙征伐,地处苦寒之地,十分不易。

为了进攻高句丽,先后募集士兵,征发人力达数百万之多,征调物资更是难以计数,结果却是大量士兵、壮丁枉死,大量财富“打了水漂”,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大量群众的生活因此陷入困顿。

尤其是山东、河北地区,遭到的破坏更为严重。“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加上水旱灾荒,导致民不聊生,引发了隋末民变,农民起义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可见,为了攻打高句丽,社会民生受到了多大的侵害,不少民众家破人亡,只能落草为寇,做起土匪、强盗的勾当。

再次,征讨高句丽,给了既得利益集团可乘之机。

隋炀帝改革,招致利益集团一直对他不满,寻找机会进行反扑。

征讨高句丽,弄得山东地区和河北地区民怨沸腾,引发了局部农民起义,这样难得的机会,早有不满的贵族集团当然不会错过。

第一个起兵反叛的贵族是礼部尚书杨玄感。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春天,第二次东征高丽,命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督运粮草。

当时,山东地区、河北地区已发生了局部农民起义。杨玄感于是与武贲郎将王仲伯、赵怀义等谋议,起兵谋反。

杨玄感起兵后,对隋统治集团造成了大分裂。对于局部农民起义,隋炀帝不以为虑,深知不足为患。

但当他听到杨玄感起兵的消息后,立刻大惊失色,因为杨玄感是关陇贵族集团的重要代表。

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贵族集团成员各怀鬼胎,要么直接起兵,要么利用农民起义,让隋朝分崩离析、土崩瓦解。

隋朝的国势急转直下,从繁盛迅速转向衰败,他的改革也在一着不慎中,功败垂成。

最后,隋炀帝背井离乡,被逼自缢。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他眼看无力回天,极度挫败之中,只好下令修建丹阳宫(今南京),准备暂时偏安东南,再作打算。

可他带领的禁卫军绝大多数是关中卫士,背井离乡多年,而且十分不习惯南方生活,都盼望早日北还。

在北还无望的情况下,他身边的人相互勾结勾结,推举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逼迫50岁的隋炀帝自缢,就此一命呜呼。

隋炀帝,怎么也算是一代枭雄,死后却无处容身,仅由萧皇后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

后来,江南人士感念他以往的善待之举,集资给他补办了个还算像样的葬礼。

结语

在中国的帝王中,他绝不是最坏的,从他当时的背景看,他并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

比如,民间传说将隋炀帝描绘成以各种异想天开的方式沉迷于声色,荒淫无度。

实际上,他在这一点上,比绝大多数帝王做得都要好,他的嫔妃并不是特别多,而且他的正妻萧皇后从未遭到冷落,始终被尊重,后宫一直安宁有序。

再比如,在中国社会转化的历史关头,宇文泰、宇文邕、杨坚、杨广、李世民、武则天都做出了伟大的、历史性的贡献。

其中,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远的是隋炀帝和武则天。可后面这两位在历史上却是脏水被泼得最多的。

世界就这么残酷,历史就这么任性。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如果把握不好尺度,就会比白痴皇帝更臭名昭著。

后人其实应该客观的去看待这个事情,但是我想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铁律,纣王帝辛,始皇嬴政,不都是一样吗?

我们有资格去修改历史的权利吗? 只是要心中有杆秤,我们没办法改变太多,留待后人解决吧。可叹隋炀帝:罪或在当代,功泽被千秋。


小白杨文化传媒


一说起隋朝的灭亡,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隋炀帝杨广的“荒淫无度”、“暴政苛法”,但是“隋朝因为杨广而灭亡”这样的说法并不全对。


隋炀帝的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是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导火索,而非根本原因。

隋朝初建时社会矛盾就已存在

《隋书》:“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

《隋书》中的这句话可以说是为隋炀帝说了一句公道话。隋朝的社会矛盾是从始至终都存在的,而隋炀帝刚好为这堆薪材点了一把火。

隋朝的建立是通过宫廷政变实现的,这只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的转移。统治秩序仍然是旧有的一套,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各级政权的官僚成员也大都是北周旧臣。

因此,即便隋文帝展开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改革,也仍然无法阻止社会矛盾的发展。

隋文帝中后期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

隋文帝晚年的性格变化也加剧了矛盾的发展。

《隋书·文帝史评》说他:“天性沉猜……逮于暮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

隋文帝为人,性格内向,容易猜忌,特别是到了晚年,更是变得喜怒无常。

开皇中叶以后,法制严苛,滥用刑罚,百姓开始产生恐慌。

文帝又听信谗言,对开国功臣、朝中元老产生猜忌之心,接连诛杀了史万岁、虞庆则等大批功臣。

这种局面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

隋炀帝时期社会矛盾彻底激化

隋炀帝即位后,隋朝的经济、军事力量都达到了鼎盛。但同时他又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想要倾一朝之力完成几世才能完成的浩大工程,于是修建东都、开凿运河,又加之穷兵黩武,三征高句丽。虽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大兴土木、连年征伐、劳民伤财,使得人民怨声载道,社会矛盾迅速激化。

尤其是远征高句丽,前后共征发兵卒、役夫四百万人之多。残暴的统治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于是各地纷纷举兵起义,反抗隋朝暴政。

随着各地的叛乱,隋朝开始分裂瓦解,天下局势大乱,隋朝开始走向灭亡。

综上所述,隋朝灭亡并不能全赖隋炀帝一人之过,在隋文帝时期,社会矛盾就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而是任由其发展。由此观之,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隋炀帝只是作为其中的导火索。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邛芒”,每天都可以学习一点历史知识!也恳请您对我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与指正!谢谢!


邛芒


北周消灭了北齐之后,国立渐渐强盛,但是当时的皇帝却逐渐的沉迷酒色,所以外戚杨坚掌握朝政大权,后来杨坚发动政变让北周皇帝禅位于他,杨坚登基称帝,建立了隋朝,可是,隋朝跟秦朝一样只经历了两世就灭亡了。

为何结束了百年战乱,统一天下的隋朝仅仅只经历了两世就灭亡了?很多人说是因为隋炀帝的荒淫无度,加上他好大喜功还滥用民力导致了隋朝的灭亡,这样一说好像隋朝灭亡的原因仅仅只是因为隋炀帝这一个人。

无法否认,隋朝的灭亡与隋炀帝有很大一部分的关系,但是,也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过错,毕竟无论哪个朝代的变迁都是有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的,而社会矛盾的激化又是需要一定的积累的。

隋文帝杨坚的皇位是通过宫廷政变来实现的,这次的政权变换只是内部权力的转移,门阀士族仍然对于皇权拥有着很大的制约,皇权和门阀之间的斗争很早就有,很多的官员多是一些门阀贵族子弟。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杨坚废除了九品制选拔官员的方式,使用了科举制度,虽然这一制度的实行是非常正确的,让许多的寒门学子都能通过科举成为官员为国家效力,但是这也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侵犯了门阀士族的利益。

虽然也选拔了很多的寒门官员,但是他们并没有什么权力,权力还在门阀手中,加上很多的官员都是门阀出身,所以皇帝下达的很多指令都无疾而终,大部分的不到实施,后来隋炀帝的为自己的私欲滥用民力,荒淫无道,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爆发。

所以隋朝的灭亡,隋炀帝的暴政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社会矛盾的激化,门阀和皇权的斗争。


中天傲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朝代,可惜二世而亡!隋炀帝雄才大略,但是却负有把隋朝推向灭亡的主要责任! 杨广在隋文帝的几个儿子中算得上人物,功勋卓著!在进攻陈朝的战争中,杨广指挥的隋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攻破长江天险,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赢得南朝民心,最终完成统一中国的壮举! 杨广继位第二年后,隋军大将韦云起大败契丹军,俘虏其男女四五万。随后,杨广采取和亲政策分化突厥内部大小可汗。极大的削弱了突厥的实力。公元607年,杨广至榆林远巡,规模盛大,随行4万余人,后面跟随十万甲走鲜明的军队护驾,让能工巧匠设立一个能容纳数千人的大帐,让边境少数民族震惊不已!史书记载“诸胡骇悦,争献牛羊驼马无数” 隋炀帝被北方少数民族共推为“圣人可汗” 使隋朝在北方的声望达到顶峰!随后亲率十万大军击破吐谷浑部,吐谷浑男女十万来降。解除了吐谷浑的威胁,解除了草原名族对抗中原王朝的军事联盟,取得了丝绸之路的贸易控制权。然后继续北上,到达河西走廊,西域二十七国君主前来朝见,表示臣服。隋炀帝不但在西北开疆扩土,东南方向同样进行了开疆扩土的战争,610年把台湾纳入版图。隋朝的版图,隋朝的强盛达到了顶峰! 人性都有两面性,隋炀帝也不例外。开疆扩土承载了杨广的雄心壮志,贪婪奢侈成为他自掘坟墓的镐锄!做了皇帝以后,杨广的贪婪和欲望一下子都暴露了出来。首先不顾民力财力同时展开重建东都洛阳和开凿京杭大运河两大工程,这两大工程共征发民夫3~4百万,高强度的劳动和匮乏的食物造民夫死亡十之四五,极大的耗费了国家财力物力。

民众怨气一天比一天大,隋炀帝却不知收敛,穷兵黩武,一连三次东征高丽,三次都失败,死亡百万。百姓怨气终于爆发,农民起义烽火燎原,烧遍全国。内部杨玄感反叛,杨广派宇文述平叛。后来再准备发动第四次东征的时候,突厥继位的始毕可汗统骑兵十万向隋朝发动突然袭击,危急之下,隋炀帝许下封赏,宣布不再东征同时征发各地援兵,于是隋军士气大振,将士用命,突厥久攻不下,援军将至,终于退兵。杨广退回洛阳。感觉安全后,杨广却屡屡食言,拒绝封赏将兵,又加强东征准备工作。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亡!杨广终于众叛亲离,各地义军占领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县郡,到了此刻,杨广还没把义军当回事,只当做毛贼,任然一意孤行出游江都。到江都后不问官员政绩,只问奉献多少钱粮,多的升官,少的贬黜,地方官变本加厉,对百姓更加暴虐。起义烽火越烧越旺,随从禁卫军发动兵变杀死杨广! 杨广一代人杰,落得死无葬身之地!就杨广本身的才能来说,本可以成为千古一帝,只要稍加收敛,不要急于求成,让百姓休养生息十年八年,无论是建东都,开运河,还是征高丽都有希望成功,成就一番伟业!可惜被欲望蒙蔽了双眼,蒙蔽了心智,做出最不利的决策,落得如此下场,怎不令人叹息!


历史的海洋GYL


杨广从他老爸手里接过江山的时候,大隋朝绝对是一个国泰民安的强盛国家,在他手里玩完了,他肯定要付主要责任。

至于是不是他暴政,这肯定也有,动用百万民夫修建大运河,三次大征高句丽失败,劳民伤财,以及其他政策失败。

但老实说杨广还是很有眼光的,修大运河,改革科举,大量囤积粮食,即使是打高句丽,这些都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来规划的,可惜他弄过了头,这么多大工程,在生产力还比较低下的古代,没有及时的让人民得到休养生息,最终为他人做了嫁妆。


为梦想腾飞446


暴政绝对是暴政,一个人要干几代帝王想干不敢干的干秋伟业,几次征朝鲜,说不给后代子孙留遗憾,京杭大运河,人力发掘,干成了,那代百姓苦死了,那不是暴政是什么,但后人要感谢他,京杭大运河造福后人,意义非凡。



顺藤瓜236


施政不当所致。

隋朝建立不久,国家根基不稳,常年战乱,民不聊生。

国家政权机器需要加强巩固统治力,人民需要实行改革休养生息,老百姓是国家的基础,吃饱穿暖有安全感,国家才能开始发展强大,统一团结。

炀帝有点好大喜功,这两点都没做到,就匆忙上马大型项目,京杭大运河虽然是利民利国的工程,但国家财力不济,大兴土木增加老百姓的劳役,民怨四起。

国家政局也不稳,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四起,国家陷入混乱,最终亡国。


睡后部落


非也,非也。历史上的隋炀帝杨广,并非像演义中那样的暴政昏庸,只不过李唐掌控天下后要让后人觉得名正言顺而已。事实上杨广的政绩还是很不错的,只不过是好大喜功,又有些穷兵黩武。最后导致两千易主,自己也不得不背上了一个一千多年的黑锅。


贫僧三藏浪里个浪


主要是隋炀帝不惜民力在全国搞大规模工程与两次远征高丽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南飞雁144292646


说是就是不是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