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讀書筆記?

動感超人


之前一往文學給文學考研黨總結過做筆記的方法,這些經驗不僅文學專業的同學可以用,看其他的書的時候也能用。

既然是做筆記,那就有三個問題:為什麼要做筆記?做筆記記什麼?怎麼樣做筆記?下面一一回答。

一、為什麼要做筆記?

我認為做筆記大概有三個功能。

①把它作為重點集,或者說教材的背誦本。在看兩遍教材之後能直接拿起來背。因為參考書目上內容太多,而且有的時候並不是很條理,所以需要把重要的語句和要點單獨拿出來,這樣後面背的時候更有針對性,內容也更好找一些,效率應該會更高。

②把它作為讀後感。在看書的過程中,有時候會靈光閃現。比如關於某個晦澀的理論,自己給出了一個比書上更恰當的例子。比如關於某句話,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比如關於一段賞析,以前沒有發現能蘊含如此多的深意。比如關於一大段話,自己梳理出了知識結構。

③把它作為備忘錄。比如在看某個知識點的時候,發現其中的一兩點不是特別理解,或者有的問題拿不準不敢確定。又比如發現這個知識點跟之前的一些知識點有聯繫,或者非常相似。又比如感覺某個知識點一定會考到。又比如自己在第一遍看書時就不會,第二遍看時還不會,或者是分明地感覺到自己記不住的頑固知識點,可以標示出來,題型自己格外注意。

二、做筆記記什麼?

明確了筆記的主要作用,那記什麼就非常清楚了。把上面三類內容都記下來。因為都是有用的,所有能力都是在這一點一滴的積累中培養起來的。

三、應該怎樣做筆記?

我們可以這樣記筆記。按照參考書上的章節目錄為順序,每一節都分為三個模塊。  

第一個模塊總結知識點,在這個模塊中可以補充一些其他版本的教材中的不錯的觀點,這些後面在背的時候會用到,非常有用的,也是後半年最應該倚重的複習資料。  

第二個模塊記自己的讀後感,把自己對於這一節的一些體會寫出來,也許會比較私人化,會比較非主流,但是畢竟是自己的,都是自己消化後的成果,雖然拿不出手,但是畢竟都是走心的。後面再看到時,能馬上回到第一次複習時的情境,多看幾次,知識點自然也就非常容易地記住了。  

第三個模塊專門用來提示自己,我這裡掌握得不好,需要再找其他資料或者跟同學們交流下才能吃透。我這裡背了很多次還是背不會,需要多花點時間背。  

推薦後兩個模塊適當留出些空間,可以方便後面補充。因為每多看一遍參考書目,肯定都會有一些新的想法、認識和體會的。  

相信這樣做下來的筆記會是非常紮實的一套筆記,對自己而言,它是唯一的,凝結了自己複習成果的,所以價值也會很大。從實用性的角度來說,既能幫助自己理清知識點,同時又可以時刻提醒自己哪裡掌握得好,哪裡掌握得不好,可以作為複習過程中的一個活的監控。


一往文學


看到很多回答都推薦《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筆記方法,這本書給我留下比較深印象的是“一元化”筆記法和蔥鮪火鍋式筆記法。方法挺好的,我現在也在使用這兩種方法。(後面再說我怎麼用~)


但是僅僅看完《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其實還是沒有解決我怎麼下筆做筆記的疑問。我可能是個太過注重形式的人,筆記本的排版、記錄的內容之類的,都是讓我猶豫不決一臉懵的因素。真正簡單有效地讓我知道怎麼寫讀書筆記的是《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


這本書裡沒有什麼花哨的東西,簡單粗暴的只寫了做筆記的三種形式:


1、摘抄

摘抄是最基礎的,小學生做讀書筆記大多都是這個形式。但是我們不可能現在還在摘抄什麼好詞好句之類的,所以對摘抄的內容一定是經過多次篩選的、非常精華的內容。《實用性閱讀指南》的作者建議我們把摘抄控制在4-5條,每條3-4行即可。篩選摘抄內容的過程其實也是對書本內容精讀、重讀、反覆咀嚼的過程。親筆抄錄也能加深我們的印象。是個很有用的原始方法。

做這個摘抄可以跟《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介紹的蔥鮪火鍋式筆記法相結合。即一段摘抄配一段批註,交替記錄。無需什麼排版,建議用兩種不同顏色的筆寫,能顯著區分開就好,方便重讀筆記。


2、分條列項摘抄

對於很精彩但是文字很多的內容,全文摘抄是不現實的。這種情況下就選擇分條列項的簡略摘抄方式,如果能用畫圖的形式表現就更好了,你的筆記就會一目瞭然。

某篇讀書筆記,字醜見笑了……糾結排版的手殘黨覺得便利貼很好用,貼上去就是一塊特殊區域,可以記一點其他內容~


3、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把握全書結構的關鍵筆記,不僅能讓我們在很久以後還能一下子回憶起書的內容,在畫的過程中也能幫助我們梳理清楚作者的邏輯結構。思維導圖是對全書統領性的筆記,零散的一些感悟可以與思維導圖相結合記錄下來。


全篇讀書筆記大概就包含以上內容。在筆記本的使用上,如果是用紙質筆記本,就可以使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介紹的一元化筆記法,將筆記按世界順序記錄就好,無需區分功能區域。這個方法可以讓像我這樣的糾結星人和手殘星人得到解脫,感覺完美~如果是用電子筆記,一本書的筆記新建一個筆記就可以了。記得標註好標籤~最好對書的內容也要做好標籤,方便以後查找。


我用這幾種方式試寫過幾篇,感覺能滿足大部分記錄需求,對於目前的我來說還是很實用的筆記方法。希望對你也有幫助~~

我是傅小白有點黑。

愛書,看書,分享書。終身小白,終身成長。


傅小白有點黑


我認為做好讀書筆記,需要以下4個步驟。

1、在書中做標記。

你可以使用“劃線”、“括號”“標星星”等不同記號來標註書中的內容,比如,書中的關鍵詞你就劃線,書中的幾個要點就要標上序號,這一頁對你來說特別有啟發,你就可以折角等等,這些規則都是因人而異,重點是你要塗塗畫畫,為後期筆記做準備。

2、摘錄書中重要內容到讀書筆記中

你可以在在筆記上寫上基本信息:書名、作者、讀書開始時間,截止時間,筆記製作時間。然後在正文部分,摘錄你認為書中特別重要的內容,對你來說特別有幫助的內容,或者是能改善你行動的指南等等,這一步就需要依賴第一步的標記。之後記錄下摘錄的頁碼,方便今後查找。

3、寫下自己的感想

僅僅只是摘抄書中的內容還不夠,還需要將書中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相聯繫,所以不管是對摘錄的內容寫下相應的感想,還是對整本書做出你的心得體會,都必須將當時的想法記錄下來,這麼做對之後寫書評十分有用。當然,如果你不想寫,這麼做也能督促你思考,讓被動閱讀變成主動閱讀。

4、繪製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的作用就是讓你對整本書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明白作者的行文邏輯是怎樣的,各個部分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對形成整體思維很有幫助。因為前面幾個步驟都是零散的信息,如何將這些零散的信息組合起來,這就依賴於思維導圖。


做好以上4步,你既能整體上認識一本書,也能挑出對你有用的信息,讓讀書筆記為你所用。


曲曉就是我



【我做的《周易》讀書筆記】

如何做讀書筆記?

鄙人愛好國學。從第一次讀經典時,就簡略的作讀書筆記。直至幾年前,我做的讀書筆記才算是系統、完整。截止目前為止。我讀過的諸子經典有《論語》、《孟子》、《荀子》、《孔叢子》、《孔子家語》、《左傳》、《禮記》、《周易》、《尚書》、《詩經》、《老子》、《莊子》、《列子》、《公孫龍子》、《韓非子》、《尹文子》《商君書》、《呂氏春秋》、《晏子春秋》、《墨子》、《屍子》、《鬼谷子》、《戰國策》、《孫子》、《尉繚子》、《山海經》、《孝經》、《竹書紀年》、《世本》,《黃帝四經》、《淮南子》、《史記》、《楚辭》、《管子》等。 在我的眾多書籍中,葉蓓卿先生譯註的《列子》最為經典。 黃克劍譯註的《公孫龍子》同樣經典。由於俺文化程度低,基礎差。為了提高古文閱讀能力,專門讀了王力版的《古代漢語》。

下面就分享一下俺讀書時,作讀書筆記的心得。

從形式上,俺作的讀書筆記分篇章內筆記和整理歸類後總結的筆記。 篇章內的讀書筆記就是對篇章內的重點和核心內容作標記。下面舉幾個例子:

在《左傳·隱公元年》的傳文中,有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鄙人在此篇章中,作了如下筆記。鄭莊公的幾段言論:

“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無庸,將自及。”說明鄭莊公表面不懂聲色,暗中早已經有動作。弟弟與母親的一舉一動,盡在其掌握。太叔將襲鄭,夫人將啟之。

“公聞其期”更說明這一點。 鄭莊公對母親立下誓言: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鄭莊公後悔的不是良心發現,而是擔心自己的不孝之名穿遍天下。

讀第一遍時作篇內筆記。讀第二遍時,就補充篇內筆記,又對讀書筆記整理歸類。 大多數典籍我都讀三遍,最重要的是第二遍。當然也有例外,《韓非子》讀了八遍。兩年後,諸子經典全部讀完,還會再重讀。《鬼谷子》只讀了兩遍。因為《韓非子》博大精深,而《鬼谷子》則相對淺薄——揣摩君主心理,拍君主馬屁。可以說《韓非子·說難》篇,就是一部《鬼谷子》。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任何一本書,我作的筆記中都有一項叫關聯。以《孔叢子》為例。 在《孔叢子·刑論》篇中,有孔子之言:

民之所以生者,衣食也。上不教民,民匱其生,飢寒至於身而不為非者,寡矣。 將此歸類與“關聯”項後→1、《論語·子路》中,孔子回答弟子,若能治理衛國:先富之,再教之。2、《孟子·滕文公上》: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而有恆心者,唯士能為。3、《管子·牧民》: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體現了孔子的務實之處。

再分享一下《左傳》中讀書筆記的整理歸類。

第一項:詩經(即左傳中引用的詩經)

第二項:尚書

第三項:逸詩(即沒有被孔子收入教科書的詩篇) ……

第七項:占卜

第八項:儒家思想(共有29條)

第十二項:孔子之言

第十四項:微言大義,即春秋筆法

第十六項:弒君

第十七項:誅大夫

第二十七項:文學常識

第二十八項:史料價值

此外,還有“成語”、“關聯”、“歷史故事”、“重要戰爭”、“天文曆法”、“列國形勢”、“歷史人物”等等。

在歷史人物的大項中,第16條是重耳。重耳的事蹟有13項,分別是:出逃,樂不思晉,欲鞭野人,受食還璧,約定退避三舍,勤王,請遂弗許,棄原守信等。

個人覺得,作讀書筆記,進行整理歸類時。最容易的是《老子》和《詩經》。

《老子》整理歸類項目非常明晰:世界觀、方法論、認識論、政治論、軍事論、辯證法等。此外還有關聯項。

《詩經》的筆記整理歸類時也非常明晰,有愛情、性愛、家庭生活、勞動、戰爭、離別等,當然,還有必不可少的關聯。

比較難做的讀書筆記就是《左傳》,歸類起來比較麻煩,需要用心整理方可。 作了讀書筆記之後,寫讀經札記就非常容易。

例如:俺的文章《左傳》札記——占卜篇,就是對第七項歸類整理後的筆記“占卜”稍微整理,再修飾以文辭。並在文章最後一段寫出自己的心得,就OK了。

鄙人對占卜的觀點是:我相信其不是迷信。但卻從來不占卜。下面就舉一個例子,來闡明其原因:多年前,中國隊與新西蘭隊有場足球比賽。比賽於下午進行,但央視並未直播。直到晚上才播出比賽的實況錄像。在上半場結束後,插播了體育新聞。新聞中稱,在今天下午進行的比賽中,中國隊2:0戰勝了新西蘭隊。之後我立即關掉電視。因為已經知道了比賽結果,再看下去已無懸念和樂趣。人生亦是如此。”

還有俺的文章《詩經》札記——雲雨篇。就是依據《詩經》第八條筆記“性愛之詩”整理而成。在文章最後亦有自己的心得:“由上可知,孔子是提倡人性自由與愛情自由的。兩性之間有了愛情,才使性交昇華為性愛。這也是人類與禽獸的區別之一。將大量的飲食男女之詩選入儒家教書可謂上承天道,下合人性。孔子謂之“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一陰一陽之謂道。” 讀書筆記雖不是文章。但文筆修飾之後的讀書筆記+自己的心得=文章。

當然,萬事皆相通。作讀書筆記也一樣,即有相同之理,而無相同之法。鄙人與諸位文學愛好者分享自己的心得。並非讓諸位照搬照抄,僅僅是借鑑而已。

最後再說一點。做讀書筆記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找出註釋、解析中的錯誤。

我讀的經典中,最爛的版本,就是韓兆琦譯註的《史記》。韓先生居然把黃老學派和道家混為一談,法家、黃老與儒家的主張都搞的驢頭對馬嘴【儒家主張各行各業相對平等:農夫赴時、百工制器、商賈趨利。法家不允許工商業的存在,必須消滅。黃老允許工商業的存在。但在經濟上壓榨盤剝他們。在政治上歧視他們,視工商為賤民】。韓兆琦這個糊塗蛋居然能擔任是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中國先秦及兩漢文學博士生導師。


楊朱學派


讀書筆記的內涵非常廣泛,有讀書時做的標記、劃線,有隨手記錄下的幾個字的想法,也有兩三句話的感悟,更有讀書以後寫的幾百字甚至上千字的讀書筆記。

因此,不管是隨手記錄靈感,還是讀完後的長篇總結,寫讀書筆記都要注意兩個方面:

第一,學會結構化的讀書筆記方法

試想,你打開一本紙質書籍,發現裡面都是各種筆記,你肯定認為這個人讀的非常認真,能做這麼多筆記,一定學到了很多知識。但再仔細一看,你發現有很多混亂的筆記方式。

比如箭頭、波浪線、三角形、菱形等各種形狀,紅色、藍色、綠色、橙色等五顏六色,記錄的內容也與所在頁碼不搭邊,我相信你肯定也看不懂。

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會結構化的筆記方法很有必要。建議使用六色熒光筆讀書筆記法或子彈讀書筆記法,就是對特定的顏色或形狀賦予特定內涵。

比如紅色標識對自己是全新的知識,綠色表示自己已經會的知識,藍色表示對自己略有了解但更有價值的知識等等。三角形表示一個新概念,正方形表示知識的具體內涵,波浪形表示需要事後摘抄引用的句子,直線表示感覺有必要標註的句子、詞語等等。

通過這種結構化的筆記方式,讓你的筆記看起來很清晰,就比如收拾過的房子和沒收拾過的房子一樣,整潔、舒適、有效。

第二,一定要抓取作者的核心思想

不管是任何書籍,哪怕是上千頁的書籍,一定有它最核心的思想,這也是這本書的價值,作者也一定是覺得這點值得寫成一本書,才會動筆將其豐富成一本書的厚度。

所以,我們做讀書筆記,一定要撥開其他十幾萬自甚至幾十萬字的幕簾,能抓取最核心的那一章、一段或一點。只有這樣,才能說你至少明白了這本書在寫什麼。

舉個栗子,經濟學方面的書籍聽起來都很頭疼,但如果能仔細閱讀開頭的作者簡介,把握經濟學的核心思想,讀起來就沒有這麼困難,而做筆記的時候,心裡也會有一條主線,所寫的筆記也在圍繞這條主線進行。這樣寫出來的筆記也會是一篇好的文章。

最後,無筆記,不讀書,凡是不筆記的讀書都是耍流氓,筆記可以幫助你真正做到“讀”了一本書。

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有些價值。

我是千城,管理學博士、讀書達人,公眾號:千城撩書


千城Slash


首先,你需要準備一個最普通的筆記本,定幾個小目標 :

*讀書不再是“隨隨便便”地讀,而是帶著明確的目的、充滿主動性地去讀

*真正消化書中的信息,使之成為屬於自己的東西

*深入理解書中的要點或思想,並隨時拿來參考

筆記的使用方法大體分為隨想筆記、購書清單、各種報道的剪報、讀書筆記。

如何把那麼多的內容同時歸納到一本筆記裡呢,主要有以下四個要點:

1、可以書寫任何內容

2、按時間順序書寫 附上日期(六位數列,如2018年10月1日―1810801)

3、 靈活運用速記或略記(簡寫,略記,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慣用詞)

4、 可以粘貼(書籍廣告、書評、出版清單等)


把讀過的書變為精神財富

邊讀書邊記錄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

在寫讀書筆記之前,要注意寫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名,摘抄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並寫評論。

如 :

[080705]《決定人類未來的50件事》/ 傑西卡 威廉姆斯/ 草思社

о自殺者中有三分之二是因為抑鬱(P108)

* 作者說,世界上的自殺者比在戰爭中死去的人還要多。人類在戰爭年代會死亡,在和平年代也會死亡,真是不容易。

“о”後面是摘抄。注意不要省略,要保持原汁原味

“*”後面則是自己的評論,寫一些對摘抄內容的感想、思考或者補充說明。

注意:

摘抄和評論交替進行,保證信息輸入的及時性。
把重點放在“摘抄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文章”和“寫主觀評論”。
書中再好的內容,自己卻在感性層面上產生共鳴,那麼再讀多少次也不會有感想。
純實用技巧書,可以直接標記“о”並總結要點。小說或者休閒讀物,可以直接分條書寫感想。
可以在讀書筆記中粘貼一些紀念品 複印件,選擇喜歡的鋼筆和墨水認真書寫,增加可讀的愉悅性。 一定要摘抄讓自己心動的語句,這樣更容易激發思想火花。

當你以思想輸出為前提去讀書時,思想輸入的質量也會有所提升,並且親手寫文章的比口頭敘述要好得多。一方面可以促進,加深對書的記憶;另一方面可以加深理解

用筆記把讀過的書變為精神財富

好的讀書筆記就像認真洗好切好的蔬菜和鮮肉一樣,可以隨時拿出來根據需要進行加工輸出。通過讀書筆記,也可以讓對廚房一無所知的小白烹飪出可口的家常小菜。

1、養成習慣

重讀不僅可以加深記憶,還會產生新的想法。重讀的過程就像是放電影,當你讀到不同的筆記時,腦海中會出現相應的片段,讀完之後,關於整本書的“電影”會重新映在腦海中。

除此之外,還增加了你對這本書的獨到見解,並且重新應用到現有生活中。

我們可以選擇固定時間,在固定場所進行重讀筆記。睡前或洗完澡,出差途中乘坐飛機或火車,任何生活中的片段化時間都可以成為閱讀的契機。

只需一週時間,就可以輕鬆體會到讀書筆記帶來的驚喜。

2、及時整理

美國廣告大師詹姆斯·韋伯·楊在《創意的生成》一書中說到“所謂創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

通過添加便利貼或紙膠帶做標記 在筆記本外面做好分類標記 在筆記本扉頁添加目錄,製作檢索用標籤, 使用電腦製作讀書筆記的索引資料

3、有效輸出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之所以強調要把摘抄和評論明確分開,也是為了更有效的輸出。報紙,雜誌中評論和紀實文學經常採用的格式就是“全書以書評作者的想法、解釋和自己對書的對象為主”。

一邊參考寫好的讀書筆記,一邊將輸入腦中的學問輸出,把已掌握的信息反芻、回味一遍是無比快樂的事。

以下是我的閱讀工具 僅供大家參考:


L柳一枝


中國有句老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實踐過這種方法,反正我從小就不認同。

一直覺得讀書,想要理解其中真意,功夫並非在於“讀”了多少,而在於“思”了多少。這種刷遍數的讀法,又笨又傻,也難免持有“讀書無用論”的人把讀書稱為“死讀書”了。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給我提供了一個新思路——讀書是在與作者“對話”,讀者不僅僅可以和作者進行一對一的對話,還可以把幾本書聚在一起,劃定關鍵詞,讓作者們針對一個問題爭論,由讀者作法官,判定誰講的更合心意,博採眾家之長。

一元化筆記法

許多人都覺得,筆記應該是分門別類,按照各項索引細細分類,就像是收錄檔案一樣。

我之前也是這樣做的,思維導圖畫在大本子上,摘抄放在中型本上,一些靈感記錄在隨身的文庫本上。

但是奧野宣之認為,我們應該“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不論是書摘,讀後感,思維導圖,甚至購書清單,剪報和複印件也應該粘貼在讀書筆記中。

這樣做的好處是,不必費心地分門別類的整理文件,當需要尋找有關“讀書”的筆記時,只要翻閱讀書筆記,就一定可以找到。

一元化筆記的規則也十分簡單,就是附目錄,按照“時間順序”來記錄,每摘抄一段,後邊便附上自己的感想。

⬆️根據書中“蔥鮪(wei)火鍋式筆記”書寫的讀書筆記

這種筆記的好處是,可以“推”著我與作者對話,摘抄了心動的詞句一定要加上自己的思考或者感想,這樣與書產生了“對話”,而不是單純的接收書中的信息,經過了思考,讀者才可以更好的將“別人的”想法納入到我的知識體系當中。

另外,記筆記的規則簡單了,就非常容易堅持下來,對於沒有記錄摘抄習慣的人,這種方法也十分容易上手。

召集幾本書一起討論

除了單本書的筆記外,奧野宣之還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提到了如何整理多本讀書筆記的方法。

讀一本書時,讀者如果過於集中於一本書的觀點,很容易造成狹隘的理解,通過藉助書評和其他同類型的書,讀者可以得到新的觀察角度,讓自己的思考不至於絕對化。


⬆️幾本書根據“讀書筆記”發表的觀點

做主題讀書筆記,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記錄一本書的筆記,有些比較有用的觀點會藏在筆記中,不重讀的話就會漸漸忘記。

根據主題整理出的筆記,在讀者思考與關鍵詞相關的問題時,便可以隨時想起並查閱,方便快捷。

另外,讀者通過判斷不同作者對於同一主題的描寫,可以形成自己的看法,同時訓練自己對於好的文字的鑑別能力,一舉多得。

這樣記讀書筆記,才是把書讀“活”。


含永


關於怎麼寫讀書筆記,我覺得要根據自己的目的決定。有的專業性強的書籍就需要根據一定的邏輯條理擬寫筆記,一些名著或者美文則只需要記錄一些知識點或者優美片段即可。記錄的目的不同,為了產便於翻閱,那麼記錄的形式也可以不同。

我想大家介紹下個人的讀書筆記記錄方法:

1.專業工具書或者考試類書籍:直接將知識點記錄在書本對應的地方。這類書籍在翻閱的時候可以直接找到標註的筆記,提高效率。如果有補充知識點,則用標籤的形式直接貼在相應的地方。

2.名著或者其他類書籍:藉助筆記活著記事類APP等電子工具,將知識點或者優美文章分類記錄下來。這類筆記使用電子版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是比較零散而且多種類的知識點,使用電子版可以隨時翻閱,而且多個終端共享。

在這裡也可以向大家推薦個人覺得非常實用的兩個工具:

1.XMind思維導圖。可以像書本那樣根據目錄制定主題,然後在各個主題下記錄筆記。邏輯性非常強。也經常用於商業項目整理

2.印象筆記。印象筆記是我一直都不離手的一個筆記記錄工具,包括工作上,他可以手機電腦多個終端同步,查閱也非常的方便。工作上我也把它當作記事本



小林公子


首先,推薦你去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書籍作者奧野宣之很擅長做筆記,他是這方面的專家。

在這本書中,他推薦了好幾種筆記法,其中有一個我個人覺得最實用。

如果你因為時間原因而無法堅持做筆記,那麼這個方法對你就是最適合不過了。

篩選筆記法

第一步:通讀

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

第二步:重讀

讀完一遍後,再把折角的幾頁重新讀一遍。如果仍然覺得很好,就把那一頁的另一角也折起來

第三步:標記

再重新讀一遍折起上下兩角的幾頁,如果第三次閱讀後仍然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記號

然後,再重讀一遍第三步驟的內容,把最後依舊無法捨棄的內容抄在筆記上就可以了

(附圖說明)


陌上亦初



如何寫讀書筆記?這個要根據個人閱讀的實際情況和行為習慣來確定。

第一,大家名師說的讀書方法不一定適合我們每個人。到有一條肯定是相通的就是要“寫”,要“記”。

第二,碎片畫閱讀時,如何寫?如何記?

如果是碎片時間閱讀,我們怎麼能做讀書筆記?我一般是直接在書上做標記。遇上第二次閱讀時,我就換一種筆的顏色標記或是換種符號來標記。

這種方法適合找作品的主要觀點或是書中自己覺得有用的部分。

畢竟碎片化閱讀時間很不方便我們有條理系統化的“記錄”。


第三,專門安排時間閱讀時,我通常是每一本書一個筆記本。

我記的有章節內容及其中我需要的東西。筆記畢竟是記主要的東西,有時需要深入的瞭解某個知識點,我們還必須回到書中,為了便於自己查找,我還會在筆記本上註明相關章節的頁碼。

在記筆記的過程中,我除了記取書中現成的知識外,我還會把自己在其他書籍上看見的同類內容寫出來,分析它們之間的側重點在什麼地方,歸納總結出對自己有用的部分。

還有一點是我寫讀書筆記時必須要做的。就是我自己讀完一本書之後的感想和看法。


總之,關於如何寫讀書筆記這跟我們的閱讀習慣是緊密聯繫的,跟我們對書本內容的需求要求也是密不可分的。專業的、業務的、必須要完成的、隨意消遣的等等,需求不同,記的內容也是不同的。

這些是我讀書寫讀書筆記的個人經驗,你的呢?

關注【語文老師錦繡】享受免費點評作文,我們一起學好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