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宫女在朱元璋深夜批阅奏折时送来一碗粥,但是朱元璋下令将其杀死,这是为什么?


朱元璋杀宫女案确实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还是在小的时候就听老家的说书先生说过这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

草根出生的朱元璋在获得天下之后,通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彻底终结了封建王朝的丞相制度,把权力集中在了自己一个人手中。

当然,随之而来的是堆积如山的'奏折堆在了朱元璋的龙案上。还好,朱元璋是个勤政的皇帝,和他那些动不动就二十年不上朝的后辈比起来简直是一个是天上人间的差距,因此经常半夜三更的还在批阅奏折。

话说有一天朱元璋又是工作到了半夜,突然一个宫女端了一碗熬好的粥上来。朱元璋抬头看了看宫女,已经那碗热气腾腾的粥,没有说什么话,转头就下令把该宫女和值班的太监和侍卫全斩了。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来说,一个宫女深夜竟然能随便出入自己办公的地方,而且还端了一碗洲过来。这意味朱元璋的人身安全没有得不到保障,今天是宫女进来,明天也许就一个刺客进来;今天是一晚粥,明天也许就是一碗毒药。这后果……

然而,这个故事听起来好像是这么回事,实际上漏洞太多。

朱元璋乃是九五至尊,而且是猜忌性极强的人,他办公的地方必然是守卫森严,一个宫女又怎么可能如此轻松的进入。朱元璋作为皇帝,他的饮食肯定是由专门的人负责,经过层层把关,一个宫女又怎么会有资格去熬粥送过来。

想来,这个故事怕是有心人故意捏造,为的就是证明朱元璋如何如何的残暴和生性多疑,滥杀无辜。就像在一些资料上,朱元璋被画成了一个歪嘴怪物一样,恐怕也是有心人故意而为之。


胡史乱翔


朱元璋登基后,每天都要大量的批改奏折,可以说他是一个圣上明君。出自农村底层的他,所以对于农民疾苦深有感触。颁布了很多利民的政策,因此拜朱元璋深受人民爱戴。

但是有一天朱元璋半夜还在批阅奏折,看着自己的江山各种各样的问题,心情不算太好。这时一名宫女送了一碗粥过来以供朱元璋充饥,毕竟晚上也批改奏折也累啊。朱元璋就放下奏折,暂时不去想这些烦心事,端起粥喝了一口,顿时感觉舒服了很多。

朱元璋呆了一会,再次端起粥想喝一口。突然间他停下来动作,似想起了什么。脸色有些阴沉,然后直接下了一道命令,将这名送粥的宫女拉出去杖毙。在一旁伺候的太监宫女都有些奇怪,这名宫女并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皇帝要杀她?

因为当时朱元璋没有要求吃粥,所以这碗粥其实是宫女做的,许多人都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朱元璋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他认为如果有人来暗杀他,那他岂不是没命了,甚至连小宫女都可以接近他。


而朱元璋的生命安全也就得不到保障了,所以朱元璋就希望通过杖毙这个宫女,来警告周围的人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要让他们知道今后没他的允许,不能随便靠近他不然都要被处死。

没有人敢反对朱元璋的命令,自然也没有为那名无辜的宫女求情。况且这位宫女是在朱元璋批阅奏折的时候进来送粥。并未得到皇帝的命令,明朝是有着严格的宫廷制度,就连一个妃子想与皇帝亲近都需要经过多重的审批,何况是一个宫女呢。

两者之间的等级也相差巨大,就好像一个员工未经允许便进入管理层办公室献殷勤,难免让人心生怀疑。或许仍然会有的人会觉得他的行为太过小心谨慎,太过草芥人命了。但追溯到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的境遇便能理解。

作为明朝皇帝朱元璋来说,一个农民出身自幼父母双亡,做过和尚也要过饭。生死交战带领子弟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对自己的安危是非常小心谨慎的。当时国家刚刚稳定,外敌和仇家都还在。他明白身处这个国家权力最高的位置上,安全保卫不能有丝毫松懈。

所以朱元璋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可能的。


史之策


这件事肯定是无中生有,朱元璋开创明朝之后,据说朱元璋非常勤奋,夜里挑灯批阅奏折,突然有一宫女送来一碗粥,然而朱元璋不但没有丝毫感激之情,反倒将这个宫女给杖毙,这又是为什么?

明朝成立之后,朱元璋吸取历朝历代的教训,他认为国家之所以覆灭,很大原因就是权力不够集中,所以他废了宰相制度,建立内阁,将皇权进一步提高,而为了处理这些事物,时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这在以前有的皇帝也这么干,所以就出现了宫女夜晚送点心,送汤之类的。

但是到了朱元璋这里,他喝了一口粥之后立刻下达一个命令,就是将值班的宫女和太监全部杖毙。原本他们都是好心好意,虽说这不是她们自己的想法,而是受他人安排,错不在己,但是朱元璋杀他们的理由就是他们太容易进自己的寝宫了,朱元璋心想,这么一个小小的宫女,在深夜都可以进入自己的寝宫,岂不是很危险,万一是来行刺,自己完全招架不住。

所以朱元璋这个做法是为了让守卫寝宫的侍卫和太监都清醒过来,让他们时时刻刻都不能让其他人在夜晚进入自己的寝宫,这样自己就减少了被行刺的机会。这有些类似曹操的手段,曹操也曾杀过值班的士兵和妃嫔。

其实宫女是无辜的,宫女可以说是后宫嫔妃之间争斗的牺牲品,因为后宫妃子们认为皇帝夜读有伤身体,为了显示自己体恤皇帝的辛苦,就经常命宫女太监夜晚送一些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尤其是汤类,给皇帝送去,祈求以此得到皇帝的青睐。没想到的是朱元璋思维和其他皇帝不一样,竟然觉得这样对自己非常危险,所以杖毙宫女,算是杀一儆百。

其实这也是野史记载,为的就是说朱元璋也有残暴的一面,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有个皇帝也是因为宫女送了燕窝,当时皇帝并没有杀了宫女,而是取消了夜晚吃点心的制度,他认为看起来是宫女送来这么简单,实际上牵扯的人特别多,御膳房很多厨子就是如此,经常夜里炖汤,有的是羊肉汤、牛肉汤,都要最新鲜的食材,这个皇帝认为这样非常浪费,所经过的程序太多,所以才取消。

到了朱元璋这里就成了直接杖毙宫女,为得竟然是防止别人刺杀自己,和之前皇帝的节约的主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依羽评来看,这绝对是对朱元璋的诋毁。


羽评郡主


朱元璋是天生的帝王,他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在刘伯温的教导下将帝王之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宫女深夜送粥听着浪漫温馨,实则蕴含着巨大的杀机,朱元璋识破了其中的破绽,故将宫女诛杀。大家试想,作为帝王的朱元璋深夜批阅奏折,这些奏折都是国家机密,一个宫女如何进得重地?皇帝有专门的御厨、门外有可信的太监宫女伺候,不得圣喻宫女岂能进入机密重地?因此老朱认为这个宫女可疑,杀而绝之,不仅排出了隐患,还杀鸡儆猴!

老朱一生摸爬滚打,凭着过硬的本事当上了皇帝,想杀他的人也不少。比如丞相胡惟庸害怕老朱杀他,于是想先下手为强,以家中水井出醴泉为由,邀皇帝去光赏,实则府中埋伏死士,欲将老朱谋杀了。老朱兴冲冲地要去看奇观,行至半山有宦官云奇拼命阻拦圣驾,虽打着死去活来亦不放老朱过路。老朱心中大惊,登山顶一观丞相府,发现里面伏兵如麻,刀枪如林,警戒异常,方知胡惟庸有谋逆之心!

老朱晚年残暴好杀,但凡看不顺眼的人都被他极刑处死。比如一次宴会上,一个宫女服侍他时小心翼翼,面有惧色,心有不满。回个头来,这名宫女与旁边的太监有说有笑,春风满面,如桃花盛开一样美丽!老朱不由得大怒,喝令锦衣卫将这名宫女当着那名太监的面活活打死,尸体扔到荒山喂野狗!老朱此举让宫中太监、宫女十分畏惧,此后相见再不敢窃窃私语,打情骂悄了。

我认为老朱杀送粥宫女跟曹操杀盖被宦官是一个道理,目的都是让身边的人对他敬畏异常,让身边的人无法揣度圣心!作为一名帝王,让身边的人敬畏自己,让身边的人猜不透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才能让身边的人依法度行事,而不是帝王喜好行事。一旦身边的人掌握了帝王的喜好,那么帝王就会被身边的人控制,权力就会旁落!


大秦铁鹰剑士




朱元璋杀人是出了名的,而且经常不是杀一个两个,有时一杀就是一片,一杀就是上万,比如四大案,就是杀人数万。

对于斩杀深夜送粥的宫女,完全符合朱元璋杀人的逻辑,为什么这样说呢?

怎么进来的?



但凡皇帝在忙政事,无关闲杂人员是进不来的,因为门卫也好,太监也罢,都会起到一层一层的阻碍。

深夜,当一个宫女轻松来到朱元璋跟前时,一向敏感多疑的朱元璋就会考虑:“这是哪里来的?怎么进来的?意欲何为?”



怀疑一旦有了,朱元璋就会上手段了,因为不想被人袭击或暗算。

如果这个姑娘是侥幸骗过了门卫进来的,那么很可惜,朱元璋这关是过不了的。

谁让送的饭?



如果朱元璋自己点的餐,那么就会轻松吃下,而不是四处质疑。

但看朱元璋的表现,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既然不是自己点的,也不是经常送饭的太监或宫女来送的,那么此事就蹊跷了,会不会有人要暗算自己呢?



想到这里,朱元璋下了决心,要收拾送粥的宫女,于是,宫女倒了霉了,拍马屁没拍上,拍到马腿了,真是倒霉至极。

为什么深夜不睡?跑来送粥,有何企图?



宫斗一直是宫廷的传统,一个好好的宫女,深夜送粥,说明是要接近朱元璋,借此获宠,然后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待遇。

但出生贫穷,做过和尚,要过饭的朱元璋除了欣赏马皇后外,对其它妃子兴趣都不大,何况还是这么一个宫女?

如果,朱元璋喝了这碗粥,赏了这女子,那么从此,给朱元璋送粥的人就多了去了,那样宫廷岂不是就乱了?后宫之主马皇后的威信就会大打折扣。



于是,为了杜绝此种事情的发生,朱元璋杀了送粥宫女。

看来,送粥风险大,送时需谨慎啊!

看似朱元璋杀的是宫女,其实树得是宫中的规矩,不幸的是,送粥宫女撞上了枪口。

——————————————————————————

(注意:其实,明朝很多故事是来自于清朝,所以这件事情,不排除是清朝黑朱元璋的料,但也说不准,你怎么看呢?)


蓝风破晓


在很多人的眼里,朱元璋就是一个青面獠牙的怪兽。

朱元璋爱杀人这件事流传的太广了,主要几种说法是这样的,朱元璋喜欢杀功臣,火烧庆功楼所有跟他创业的老兄弟们全被杀死了。第二条是,朱元璋喜欢傻女人,不管是财女悍妇,当然还有今天的宫女。

这些事情到底是真是假呢?听我来给你分析一下。

这个故事原来的版本是这样的。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工作量大增每天没日没夜的批阅奏折处理政事,有一个宫女觉得皇上太辛苦了,于是就做了一碗粥去给皇上送去,朱元璋一想,一开始还觉得挺贴心挺温暖的。仔细一想,宫女做饭的食材,谁供应的?是怎么送来的?宫女怎么知道我的所在?如果这个宫女是敌对势力或者造反势力的间谍,那我是不是已经死了呢?

于是宫女就被弄死了。

这个故事有这样几个疑点。

1,朱元璋批阅的文件没有奏折,而是奏章奏表。

2,宫女只负责日常服务,餐饮另有专人负责。

3,宫中食材都有定数,宫女无权动用。

4,朱元璋住的南京故宫规模很大,除非贴身宫女、太监和侍卫,很少有人能知道皇帝的确切所在。(这么大的故宫,怎么找?)

也就是说,不管怎么分析,宫女给朱元璋送饭这样的情节,是无论如何不会发生在朱元璋的皇宫里的。

那么,不妨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故事?

现在的人喜欢看《爸爸去哪儿》《妈妈是超人》,特别想知道明星们的家长里短,这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偷窥欲。在枯燥乏味的古代,皇帝是每个好百姓听过却没见过的存在,每个人都想了解,却没有机会了解。如果谁能编出这样的故事,那一定是备受欢迎的。(对皇宫生活的偷窥欲,是宫斗剧持续火爆的主要原因)

问题是,编故事的人,往往也不知道实情。有个流传很广的香艳情节,是清宫嫔妃侍寝,要用被子裹着抬去见皇帝,用完再抬走。这个情节是一个老太监编的,因为皇宫里太监成千上万,真正能见到皇帝的顶多几十个,加油添醋编个故事,他就当真了。

宫女给朱元璋送饭这个情节,估计也是来自于一样的渠道。因此实在不可信!

不过,有一点是很对的!皇帝十分关注个人安全!(皇帝走到哪里,都有乌央乌央的侍卫跟随,安全保障第一位!)

试想一下,如果真的出现了宫女给皇帝做饭送饭的事情,那一定不只是宫女被杀,往往是贴身太监侍卫,御膳房、宫女的上司各色人等都要接受处罚,甚至要在皇宫中开始一场大整顿,安全大排查。

如果我是那个宫女,我一定不会给朱元璋送饭,我给他送点药,献个身,然后就走上人生巅峰了!


历史知事


“这是为什么?”

朱元璋喝了一口粥,笑而不语。

“这是为什么?”

朱元璋瞪我一眼:“他们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呗,影响了明孝陵的收入,锅还不是要我来背!”

虽说这明太祖朱元璋在民间故事里不知道杀了多少宫女了,有时候是送西瓜的,有时候是送粥的,有时候是送夜宵的,但这些传言都来自于清代民间,想想也是,把朱元璋刻画得越昏庸残暴越能够为当朝统治者洗白,清朝统治者自是乐此不疲。

先说说这个无厘头的故事和故事中悲催的宫女。

说朱元璋某夜批阅奏折,非常疲累,没办法啊,自从胡惟庸案之后,丞相制度就没了,文山会海都得一人儿拼命操持,又没有额外工资补贴,还牺牲了宝贵的娱乐休息时间,搁谁也不是钢铁侠,都会受不了。

但朱元璋就受得了,小时候苦日子过惯了,长大了身子骨不金贵,再说都是为了子孙江上永保万年,为了给他们起到表率作用,再苦再累也得扛。

皇帝爷老这么饿着,给一位宫女心疼坏了,趁朱元璋打哈欠揉眼睛的工夫,人家就给端上一碗热粥来,朱元璋也没顾上道声谢,端起来连喝了几口。

难道是给朱元璋烫着嘴了?

编故事也不能编得太庸俗,不能当成陈佩斯的肢体语言类小品,这点错误人家宫女还真没犯,事先许是试了温度,总之没有您设想的狗血剧情出现。

但朱元璋放下碗来,歪头一琢磨,好像没道理,没有把空碗交给宫女,也就没给专爱考证宫女有没有用脏毛巾擦洗空碗的花总机会。

“来人,把这宫女拖出去杀了。”太监把宫女拖出去了。

过了一会,朱元璋又喊:

“来人,把这几个太监拖出去,杀了!”侍卫把几个太监拖出去了。

过了一会,朱元璋再喊:

“来人,把这几个侍卫拖出去,杀了!”士兵把侍卫们拖出去了。

过了一会,朱元璋......

算了算了。别喊了,再喊人就全杀光了。

这剧情远比你想象中狗血吧。

这个故事试图告诉我们,朱元璋杀戮心太重,不信任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它想描述的是这样的一个事实逻辑:

宫女是不能没打招呼就出现在皇帝的书房的,更是不能未经允许私自给皇帝开小灶的,谁知道你碗里端的是热粥还是毒药?贴身太监侍卫为什么不阻止她靠近皇帝、保证皇帝人身安全?

至于真相,那就呵呵了。

丞相制度虽已废除,朱元璋虽然勤奋,好歹也活到了古来稀的七十岁,为了贡献余热,人家也会调养龙体,才不会傻到深夜批阅奏折的地步上呢。

再说了,丞相没了,人家老朱马上设置了四辅官制,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说白了就是不给他们丞相的工资,但必须得干丞相的活儿。

虽然四辅官制不是一项特别成功的尝试,撤销之后,朱元璋马上又引进了大学士制度。在此基础上,明成祖朱棣最后发展成了内阁制。

不仅是制度尝试,朱元璋还铁腕整治文风,奏章要求必须短小精悍直切主体,写的太长的,一律打板子,像刑部主事茹太素这样一写就是两万字,动辄就是称颂领导或全是“经过研究”、“基本完成”这一些奏章,你就等着屁股开花吧!


历来现实


朱元璋是穷苦人家孩子,经历千辛万苦打天下,终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自己也当上了皇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洪武大帝。

朱元璋是公认的劳模,当了皇帝后也不放松,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话说有一天,朱元璋正在批阅奏折,进来一个宫女送来一碗粥。

朱元璋深夜加班,肚子正饿得慌,三两口就把粥喝完。

喝完粥后,朱元璋准备继续工作,却发现这个宫女仍然站在旁边不走,便问:你还怎么还不退下?

宫女娇声回答:陛下劳苦,小女子愿服侍皇上。

朱元璋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宫女是想借机和自己套近乎,想让自己临幸。

这要换做别的皇帝,即便不想临幸这个大胆的宫女,最多也就骂两句,让她滚蛋,可朱元璋何许人也,一向不好女色,一个小小宫女居然敢主动勾引自己,是何居心?

朱元璋大怒道:来人,把这个大胆宫女拉去斩了!

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以上情节,纯属虚构,但故事有原型,见于明人笔记《国初事迹》。

明代人刘辰,字伯静,浙江金华人。朱元璋参加红巾军时,刘辰效力于吴王张士诚麾下,张士诚败亡后,投入明初大将、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帐下,一直活到明朝永乐年间,后来还在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推荐下编修《太祖实录》。

刘辰著有一本笔记《国初事迹》专门记载明初历史人物和事件,尤其以朱元璋事迹为主,很多内容都被列入《太祖实录》和《明史》,后来被明朝人争相引用,可信度很高。

《国初事迹》有一则关于朱元璋的事迹:

“太祖亲征婺洲,有侄男子进女子一人,约二十岁,能作诗。太祖曰:“我取天下,岂以女色为心,诛之于市,以绝进献。”

有一个侄子向朱元璋进献一名年轻女子,能作诗文,颇有才华,朱元璋却厉声说:“我老朱要打天下,岂能沉溺女色?把她给我在闹市斩首示众,看你们还敢不敢献美女!”

这则记载是为了突出朱元璋是正人君子,英雄好汉,洁身自好,不好女色,绝不是为了抹黑朱元璋的残暴嗜杀,可信度很高。既然打天下时能不好女色,坐天下时也同样不好女色,以朱元璋的性格,还真能干出这种事来。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看到这个故事,曹操也要笑了,这是在学我吗?曹操梦中杀人的升级版,真乃后生可畏!

在三国里,我们都熟悉这么一个故事,曹操生性多疑,也跟身边的侍从讲:我这人在梦里喜欢杀人,我如果睡着了,你们谁也别靠近我。可一天他睡着的时候被子掉地上了,侍从看不过去,给曹公盖上,这一盖不得了,曹操猛地从床上跃起,瞬间抽出身边宝剑砍了侍从,随后继续呼呼大睡,醒来则一无所知……

说的好听是戒备心强,说得不好听就是被迫害妄想症太强了。

不过侍从也没白死,曹操向来是个死不认错但会做人的枭雄,一个能赤脚迎接许攸的人,格局上不会差的,他下令厚葬侍从,并重金抚恤了其家人。

也可怜这位兄弟了,为曹丞相的威严又祭了旗。

不过从此曹公睡觉蹬被子也没人再敢给他盖了,结果脑袋冻出了毛病,一辈子头疼病跟随,后来又杀了华佗,这病就跟着带到另一个世界了。

而这朱元璋的杀宫女的事,大意就是朱元璋夜夜批阅奏折,非常辛苦,这也没办法,他和曹操一样,疑心过重,事事亲力亲为,整个大明朝那每天得多少大事小事,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裁决,那也只能累着了。

那身边的宫女看得也心疼啊,那就讨好一下圣上,给圣上端上一晚热粥,给领导送温暖,说不定还能讨得皇帝的欢心,从此走上人生巅峰呢?

如果宫女小姐姐端给的是李煜之类的风流皇帝,那接下来的剧情会值得期待,可她为什么要去讨好朱元璋呢?

这粥还温着呢?皇帝的命令已经来了!杀头!

那些门口的太监们、侍卫们都是干什么吃的了?也给我杀头。

好好的一幕暖心剧,搁朱元璋这儿,成了活生生的悲剧。

其实,在明朝,宫廷制度极其严格,就像《英雄》电影里,即使是近臣,要接近秦王,也要特许才能靠近,而朱皇帝,恐怕除了马皇后,自己心爱的太子,其他人想要接近皇帝,都得反复请示才行,即使接近了,还得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查才能靠近,当然,是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的。

没办法,朱元璋苦出身,又出生入死打了很多年的仗,才方能一统江山,这个过程本身也经历了无数惊心动魄的各种意外、刺杀,他必须像防贼一样防着身边所有人。

而这个送粥的宫女,即使是由某位皇妃所指派来送粥,恐怕还没靠近朱元璋办事的宫殿,已经被侍卫和太监拦住或逮住了。

高官显贵、皇亲国戚要见朱元璋还得各种请求,何况一个小小的宫女,哪能那么轻易就能见到、甚至接近皇帝呢?

这样的故事,看看也就好了,就像以前看山海经一样,毕竟,作为宫廷最底层的宫女太监,能安安稳稳地过好每一天,各位主子脾气好一些,就已经很谢天谢地了,哪有闲情雅致去讨好万岁爷呢?再说了,万岁爷岂是一个小小宫女就能讨好的?


云中史记


朱元璋身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所拥有的胆魄、行军打仗能力以及用人能力都是非常过人的,正因为具备了这种种成功的首要条件,他后来才得以带着那么一大帮兄弟们从天下逐鹿的群雄手中成功夺取了天下,并自此开创了他庞盛无比的大明王朝。

在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朱元璋的印象都是比较不好的,而这些不好印象主要来源于他对功臣们的屠杀。

在朱元璋成功安稳了天下之后,他就开始借各种案件铲除掉了绝大多数曾经帮他建立下大明江山的功臣们。

除了少部分跟他有着亲戚关系的功臣没有被他除掉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的功臣都在他过河拆桥的报复下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正因为这些事情,很多人对朱元璋的感官其实只有残暴这个词。

但是通过对历史的正确看待,我觉得我们应该是要把朱元璋这个人一分为二看待的。

在面对开国功臣或者官员方面,朱元璋确实残暴,但是在面对天下黎民百姓的时候,他却表现出了他异样的柔和。

因为他也是从底层爬到皇帝这个位置上来的、他也深深体会着民间疾苦的原因,所以他在很多地方都是为百姓们着想的,在对待百姓的各种策略方面,朱元璋的好在历朝历代中是能排到前几的。

朱元璋杀宫女的故事

不过因为人们对朱元璋刻板的印象,所以民间就开始出现了很多对朱元璋来说很不好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故事就是关于一个宫女要给他上粥而被他杀掉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朱元璋深夜正在批阅着他的奏折,而正在他聚精会神努力奋战的时候,一个宫女突然端着一碗热乎乎的粥走到了他面前,用着温柔的语气让他先喝一碗粥休息一下,不要太过于操劳自己的身体。



但是她的话还没有说完,朱元璋的脸色突然就变了,在朱元璋的一声喝令下,殿外的卫士们纷纷持刀冲入了殿内,然后轻易地就把这名宫女给拿下了。

在卫士们把宫女拿下后,朱元璋没有说什么,直接就下令让卫士们把这名宫女给处死了。

在人们的说法中,朱元璋之所以杀掉那个宫女,主要是因为朱元璋对危险的警觉。


宫女在没有他吩咐的情况就能走到他身边的事情引起了他的警觉,他在产生了一系列的联想后,觉得宫女能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靠近自己,那在自己不注意的时候是不是也能趁人不注意一刀把自己给了结了呢?

正因为怀揣着这一系列的想法,朱元璋才当即把这名宫女给杀掉了。

关于这方面的故事,在正史上是没有记载的,所以我们只能将其当成一个野史传闻来看待,人们之所以会编出这样的故事,我觉得可能是古代人对帝王心理的恶意揣测。

曹操杀小妾、乾隆皇帝杀瓜农的故事

除了朱元璋这个故事之外,其实还有两个古代的故事非常有名。

其中第一个故事中的主角是曹操,这个故事说到,有一次曹操在睡觉的时候,他嘱托了自己的小妾在某个时间把自己叫醒,但是小妾因为心疼他的整日操劳不得休息,所以就在时间到了之后并没有把他叫醒,由此在曹操醒来后,她被曹操给杀掉了。

第二个故事则跟乾隆皇帝有关,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期间。

这个故事说到乾隆皇帝在吃了一个西瓜并和瓜农交谈了一番之后,就很快兴高采烈地离开了。


不过在他没离开多久,他就因为觉得那个瓜农说的话太有道理、为人太过于聪明的原因,所以当即派自己手下的侍卫就要去杀掉这个瓜农,不过在侍卫赶到的时候,这个瓜农却早已经离开了。

关于这样的故事在民间传说中是有着许许多多流传的,虽然这些故事在正史中都没有被记载下来,而这些故事在听完的时候也让人感觉到非常的荒诞、在逻辑上有点说不过去。

但是因为富有故事色彩的原因,因此在老百姓们的喜爱下,这些故事就在历史中被流传了下来。

所以说这就是朱元璋杀掉宫女的原因,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编故事的人让他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