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旺报》: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台商何去何从?

大陆内需市场的消费能力雄厚

台湾《旺报》22日刊社评文章《抓住大陆内需新蓝海契机》,讨论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在大陆的台商应作何选择,是撤出大陆前往美国、东南亚国家或返回台湾,还是转型升级深入大陆内需市场?

文章摘编如下:

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延烧,台商该不该撤出大陆市场,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多数人认为,一旦明年美国将第二轮2000亿美元关税清单的税率从10%调高至25%,甚至把剩下的2600亿美元也一并课征惩罚性关税,台商势必加速撤出大陆。乍听之下,此说似乎合理。毕竟关税成本附加上去之后,毛利本已偏低的台商势必雪上加霜,这部分台商营运模式多是以代工出口为主,关税当然就成为是否转移生产基地的重要考量因子。

不过,这样的解读可能过于片面,原因在于台商组成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能够快速转移或分散生产基地的台商,如鸿海、研华或纬创等,多是规模较大的大企业。然而,实际上逾10万家的台商,粗估至少8成(甚至9成)以上都是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小企业,能否在贸易摩擦威胁下快速转移生产基地,可能必须打上个大大的问号。更何况,这个过程并非不用成本,当台商进一步考量成本效益后,撤离大陆或许就不会是唯一选项。

台湾电电公会最近发布一份《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产业发展调查》,有超过两千家台商受访,其中针对企业未来布局规划这一项,仍有近3成(29.1%)台商表示会扩大对大陆投资生产;选择与陆资企业合资经营的则有14.1%,创下5年来新高纪录。希望回台投资的比例,则从2017年的7.01%下降至今年的6.42%。

这意味多数台商不会轻易放弃大陆市场。

原因很简单,不管是东进美国投资设厂,或是“南向”东南亚国家另起炉灶,甚至鲑鱼返乡回台,除了必要的迁厂成本外,还得面对额外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以鸿海为例,美国中期选举威斯康星州州长沃克的挫败,让鸿海在威州的100亿美元投资案可能生变。即使威州议会已经表态支援,但也难以保证新州长上任后,不会大幅削减相关的租税与补贴优惠。再就“南向”而言,虽有政策大力支持,但大多数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加上社会文化迥异、法规制度紊乱,使得过去在大陆的经验难以一体适用,自然也平添诸多风险与不确定性。更不用说,回台投资第一时间就得面临缺水、缺电、缺工、缺地及缺人等“五缺”问题。台当局“财政部”也不愿松口放行租税特赦,这都是让台商却步的原因。

无可否认地,中美贸易摩擦加深台商转移生产基地的诱因。这些早已起心动念的台商,原本就被经营成本与环保要求大幅提高所困,贸易摩擦无非只是压垮骆驼的那一根稻草而已。

然而,当所有人都把焦点锁在“东向”、“南向”及回台时,却忽略往内陆“西进”的选项。这或许才是台商应确实把握的蓝海。

根据统计,目前台湾上市柜企业获利,有相当程度是来自于大陆的转投资收益。光是今年第3季上市柜企业获利6470亿元中,就有999.8亿元来自大陆认列收益,比重高达15.5%。而累计前3季的大陆转投资认列收益2442亿美元,更是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其中,若细看前3季认列大陆收益前10高的企业,可以发现,中概内需及苹果供应链厂商是两大主流。撇开苹果供应链厂商不谈,中概内需厂商的获利贡献,印证大陆近几年的经济结构转型是玩真的,内需市场在政策的力拱下,商机正一波接着一波释放出来。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指出,以内需消费及服务为主的第3级产业GDP占比,近10年来持续成长,第2级产业GDP占比出现下滑,显示大陆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出现具体成效。这无疑给有意转移生产基地的台商一些启示。抓紧大陆政策的大方向,向内陆走降低经营成本,无疑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产基地移转。若能再搭配转型升级,从过往的代工出口模式,转型为内需服务提供模式,相信更有机会开创出不同的蓝海。

风险之所在,利益之所在。当众人一昧地鼓吹台商应加速撤离大陆,才能规避中美贸易摩擦的风险时,台商或许更应反向思考,如何在既有基础下,从外销转进内需市场,才能攫取更大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