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的“总导演”——竟然两朝丞相的他!

历史上有些人、事、物总会在机缘巧合下站到风口浪尖上,真相也随着时间碎落满地。

唐代末年,藩镇割据,军阀之间混战长达150多年。从907年朱温灭唐建梁到960年短短的50多年中,共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加上此时出现的十个相对较小的割据政权,他们之间随着兵权的变化政权更替,攻伐杀掠。各地百姓饱受战乱痛苦,希望尽快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的统一。这成为当时各阶级、各阶层的殷切愿望。

就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刻。960年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宫中庆贺新年,忽然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没有辨别,就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初三,赵匡胤到了陈桥驿这个地方,赵匡胤酒醉而卧,而有拥立之意的将士们却环立待旦。次日黎明,四周叫啸呐喊,声震原野。赵普、赵光义排闼入告,将士们直叩寝帐之门,高呼:“诸君无助,愿策太尉为天子。” 赵匡胤惊起,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回开封,胁迫周恭帝禅位。改国号为“

”,仍定都开封。接下来先南后北统一南北。

这里的两个关键人物:

赵匡胤,出生于河南洛阳的一个军官家庭,后汉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深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

赵普,出生在“燕”地,后随父为躲避战乱搬家到了常山(石家庄附近),又搬家到了洛阳定居。飘泊流离的经历,使他对战乱有着深刻的了解,23岁时步入仕途,从节度使的幕僚到乡下教师一直不得重用。直到遇到了赵匡胤,出“奇计”大破滁州。从此赵普平步青云。

959年,后周柴世宗死后,7岁的柴宗训继位,由符太后掌握政权。柴荣临死前担心他的驸马张永德谋反,便将赵匡胤封为殿前禁军统师。这时赵匡胤不但掌握全国的精锐军队,还负责防卫都城开封。

赵匡胤看到后周孤儿寡母当政,便觉得有可乘之机。其实五代时期的武人,一旦有了节度使的地位和一定势力都有萌发夺权的野心。尤其禁军又是可以颠覆政权的决定性力量,而赵匡胤在禁军中影响很大。起初,柴荣和宰相王朴在时,并不敢对政变有所企图。正是因为君明臣贤、将帅畏服,后周政权很巩固。但王朴病死,柴荣的突然离世,让赵匡胤动了心思。

但是,武人当政,不懂治理国家,所以赵普在赵匡胤身边一直都是出谋划策的角色。赵匡胤暗地里同其赵普和首领石守信等结为十兄弟,企图夺取后周政权。

赵普首先伪造出契丹和北汉南下的情报,逼迫朝廷将实际兵权交给赵匡胤。并且让赵匡胤假意推脱兵太少不能出战,逼迫朝廷只能给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发动兵变前,赵普一直担心北方的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等有了调动权的赵匡胤便可以派韩令坤、慕容延昭去边境震慑符彦卿解决反抗力量。出发前,赵普令人准备好了“黄袍”与“禅位诏书”。并且在开封城留下一支军队给散员都指挥使王彦升,保卫并迎接赵匡胤回城的安全。准备好一批人手在出发后,在城中散布谣言:“策点检为天子”,策应赵匡胤发动政权是天意。

就这样,初一朝廷接到契丹和北汉南下的消息,慌乱之中急召赵匡胤,赵匡胤假意兵少获得天下兵马调动权,派人震慑边境。即刻与其弟赵光义(有传赵光义在开封策动兵变)、赵普带兵出城。大军出城之日,开封城内已有赵匡胤要当天子的谣言,百姓为之惶惶,宫廷内部却全然不知。

初三,赵匡胤大军到达陈桥驿。当晚赵普先让赵匡胤装作醉酒。而后策动禁军几位主要将领鼓噪而起,声称“圣上幼弱,派我们出征,即使我们卖死力打了胜仗,立了成功,有谁知道?不如先立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北征。”一时之间,传遍全军。赵普分析形势,派人连夜回通知石守信作好内应。

初四,天微微亮,赵普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来到赵匡胤睡觉的地方,把黄袍披在假装酒醉未醒的赵匡胤身上,并且立即一齐跪拜,高呼万岁。

赵匡胤先装着惶惑不安,后又做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己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若能听从我的命令则可,不然,我绝不当你们的皇帝。”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从”,赵匡胤提出,对于周恭帝和符太后以及朝内的公卿大臣都不能加以凌辱,这是争取官僚集团必要的措施,接着又强调必须杜绝兵变的传禅之故技,严禁掠夺杀戮,否则严惩不贷。

初五,赵匡胤率大军返回开封,韩通本想反抗,却被留守的石守信、王彦升在回家路上拦住杀掉。赵匡胤见到当时两位宰相时,装出一副不得已的样子,表示非常惭愧。两位宰相范质、王溥还未及表态,赵普便教下级军官便举刀断喝:“我们一定要立殿前都点检为天子!”范质、王溥见状吓得不知所措,急速跪下,向赵匡胤叩首称臣。

这时,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正式当了皇帝,史称宋太祖。由于他当初任归德军节度使的地方是宋州(河南商丘),因此就改国号宋,史称北宋。

赵普不但是陈桥兵变的策划者和参与者,而且是宋初大政方针的决策者,是最高统治集团的“智囊”。他三次为相,“出入三十余年”,兢兢业业,建树甚多,成绩昭然,对奠定和巩固北宋的统一局面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