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摔机,美国鱼鹰运输机多发事故,是超越时代还是隐患深埋?

WIND63

说起美国的V-22“鱼鹰”,相信只要是略懂点军事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它是由美国的波音和贝尔直升机公司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开发的一种设计较为新颖的飞行器构型。该机既有直升机的垂直起降性能,又有远胜于普通直升机的飞行速度,一经问世就受到美军三大军种的青睐。



不过要说V-22“鱼鹰”的安全性那不是一个糟糕就可以概括的。事实上该型机从诞生之初就一直事故不断,5架用于试飞的原型机就有3架分别于1991年、1992年和2000年发生了坠毁事故,四起事故摔死了30个人,这在人类的航空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虽经多次的停飞检测和改进,该机的安全性还是没什么起色,服役之后又多次发生了机毁人亡的重特大事故,甚至被称之为“寡妇制造者”。



尽管波音和贝尔一直宣称该机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飞机下降时速度过快,导致进入“涡环状态”,旋翼因此失去升力,解决的办法就是加装相应的警告装置,提醒飞行员注意。

他们甚至认为V-22的安全性和对“涡环状态”的容忍度要优于传统直升机,而且改出该状态比直升机容易,即使进入涡环状态掉高度也比直升机小,总之就是说V-22是十分安全的机型。



上述两家公司甚至认为是民众对发生在十几年前的那几起事故的印象太深而对该机型产生了误解,忽视了他们在背后所作出的努力。

不过实际的情况却是一次次的在打他们的脸,服役之后的V-22又多次发生事故,9起37条人命的血腥记录,而且每次坠机的原因都是在起降状态,“问题其实早已解决”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事实上,像倾转旋翼机这样的高速螺旋桨在悬停状态下的工作效率本来就比直升机旋翼低下,在前飞速度很低而下降速度又比较快的情况下,螺旋桨就容易陷入自身的下洗气流当中,导致导致涡环状态的发生,此时空气会绕着螺旋桨的叶尖呈环形流动,涡流内部压力下降,降低了螺旋桨的升力。在这样的状态下,如果飞行员操作稍有失误,继续加大桨距,将导致涡环运动加剧,导致旋翼升力进一步恶化,最后导致坠机。



这类构型的飞行器还有一个十分危险的问题就是并列双旋翼之间的气流相互干扰,这个属于未知的航空力学现象曾经困扰了德国和苏联的直升机专家,也直接导致了fa.223和米-12两款直升机的下马,V-22也是世界上第三个采用并列双旋翼的直升机,这一问题它也同样跳不过。



以上的种种原因就是导致V-22“鱼鹰”倾转旋翼机安全性一直不理想的原因,如今我国也在研制这种构型的飞行器,这些问题也同样会摆在我们航空界的专家面前,等待他们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