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力主“灭佛”掌控权力,因坚持“真实历史”被太武帝灭族

“三武一宗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这里面既有政权统治者出于佛教信众太多且不缴税、不当兵,使得国力受损的因素,“灭佛”是为了国力强弱考虑。

这一主体思想是所有人都提及到的原因。但实际上,这一原因主要是“唐武宗灭佛”和“后周世宗”灭佛的根本原因。

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更多是是权力斗争,也即世族与皇族矛盾为核心,夹杂着历史问题、民族问题、国力问题。限于篇幅,我们以北魏太武帝灭佛为主要叙说对象。

(1)北魏太武帝灭佛,信奉道教的世族首领崔浩一意孤行灭佛

世族势力自汉代就很强大,例如袁绍、司马懿等都属于大世族子孙。在东晋以后几与皇权并列。直到隋唐时期,经过科举制、皇权抑制等,世族势力才开始衰微。“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大乱,世族势力在政治上才不作为主体力量。

北魏、北周都处于世族势力最强大的南北朝时期。在“北魏太武帝灭佛”这件事情上,起核心作用的是崔浩。崔氏家族乃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世族之一。

崔浩是曹魏司空崔林的后人,母亲乃是范阳卢氏大族之后。由此,崔氏和卢氏各自作为大家族都会与其他大家族搞姻亲政治。

在北魏(386—534年)时,崔氏与卢氏、河东柳氏、太原郭氏关系较为亲密,这四大家族形成了紧密关系。崔氏因为“姻亲关系”在整个世族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

传统世族多信奉儒家、佛家、道家,崔浩这个人也是如此。他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法家、道教、佛教甚至巫术等思想都存在在他的脑袋中。但总体上,他的思想以儒家治国、以道家夺权、以法家专权。而要夺权,首先要做的就是灭佛之心,而他的夺权最终目标就是控制甚至夺取皇权的权力。

(2)太多杀戮造成佛道矛盾深化,道教首领暗中扶助佛教希望日后不要“灭道”

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在位)也信奉佛教。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影响力越来越大。

首先,得益于佛教进入中国后便开始系统地进行慈善工作,佛教进入中国之前,中国虽然也有慈善工作,但那些都是零散的非政府性质,但是,在佛教影响下,南北朝时期政府开始建立慈善机构。对于这一点,可参见 文末“佛教催生福利院等慈善机构,大唐名相宋璟为何不要让他们做善事”一文。

寇谦之(365—448年)

其次,其宗教思想有利于统治,特别是有利于人们舒缓紧张情绪。统治阶层因为天下大乱、政治阴谋频发、过去的医疗水平等原因,统治者内心并不平静。因此,道教的长生观念、佛教的成佛(来世)观念等都很有号召力。

太武帝继位后,对“汉化”较为支持,世族代表崔浩对其影响力逐渐加大。在崔浩规劝并为了战争和政权需要。

438年,太武帝要求50岁以下的沙门还俗服兵役、服徭役。

因为佛教受到北魏皇族地信奉,上行下效的影响,统治阶层内部对佛教都比较信奉。

“饱暖思淫欲”,再加上我们上面说到的统治阶层内部心理其实也是紧张的,因此,“男女之事”就比较复杂。某些佛教徒也借着机会参与其中。当时,北魏皇族和鲜卑贵族中有些人已经信奉“儒家思想”,或者受其影响,因此,对这些事情更加愤怒。为此,太武帝本身对佛教就有些个人厌恶。

随着拓跋焘对佛教地打压,佛教徒、佛教支持者便有反抗之心。444年,拓跋焘开始对佛教进行严厉批评。446年更是决定灭佛。

对于太武帝灭佛,崔浩一直是支持的。

但对于崔浩的做法,当时的道教首领寇谦之却比较反对。

寇谦之认为:既然道教已经势力居主,做事情就该留有余地。道家老子西去化佛,佛道本为一家,不应该对佛教徒斩尽杀绝。

因此,在规劝崔浩的同时,他也就尽可能的保护佛教徒。由此,使得支持佛教的太子拓跋晃对道教的痛恨转化为对崔浩的痛恨。

(3)崔浩以世族势力大力支持“高门贵族”,引起拓跋氏贵族愤恨,因写“史书”而灭族

崔浩力主“灭佛”后,彻底掌握了行政权力开始治理国家。此时“以道家夺权”的目的已经达到,那么就该按照“儒家治国”了。

崔浩按照汉人传统的“世族等级”将官场进行等级划分并以此安排职位。同时,他也有意重新排列“世族的等级”,将崔氏提升。由此,这必然会伤害到另外一部分世族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他也伤害到了鲜卑贵族的权力。

要知道,拓跋氏贵族本身没有汉人的传统世族。那么,按照“世族等级”该如何安排呢?在崔浩的“世族等级”安排下,他们又位于何处?

因此,在太子拓跋晃地率领下对崔浩势力进行攻伐。

最终,崔浩自己把自己玩死了。其根本原因就在,太武帝时期的“汉化”并不深,相对于其玄孙孝文帝(477—491在位,467年生,太武帝亡于452)来说差距很远,即使孝文帝改革时期,鲜卑内部的反对势力仍然非常强大,更遑论太武帝时期。因此,崔浩既得罪了本民族内部的部分世族,又引发鲜卑贵族地愤怒,更危险的是他还惹怒了太武帝。

原来,在撰写“北魏国史”中,崔浩要求按照真实的历史去写不用隐晦隐瞒、妙笔生活。写完后,他竟然把这本书刻成碑刻供世人观看。

在这部史书中,有许多鲜卑拓跋氏历史上的一些“黑史”。在历史中,因为没有受到“汉化”思想影响,他们觉得无所谓。但太武帝时期,汉人的一些传统观念对其已经有了影响,至少觉得不是什么值得宣扬的事情。因此,太武帝非常愤怒。

太武帝拓跋焘的主要思想是把这本正史教给子孙学习,可崔浩的行为极为不妥,其思想完全可以被认为是故意抹黑皇族,那么更远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想改朝换代!

因此,拓跋焘对崔氏、卢氏、郭氏、柳氏四大世族进行“灭族”。

除崔氏外,另外三氏因为并非直接斗争中心,在灭族过程中多有保存。例如卢氏,到了唐朝中后期仍然是“高门望族”。当然,那时的世族势力早已经“去权力核心”化,只是在科举、官员上受到看重而非必然选拔条件。

随着四大世族势力被极大削弱,“太武帝灭佛”其实也就慢慢地转向了。其后,拓跋晃因其势力被宦官势力剪除忧惧而死。太武帝拓跋焘于452年被宦官宗爱所杀。

宗爱又杀了准备迎立的拓跋瀚,之后扶植拓跋余为皇帝。但连杀两位皇帝引发拓跋贵族和武将的愤怒,发动军事政变后迎立拓跋晃之子拓跋濬为皇帝。

至此,“灭佛”完全停止,因为寇谦之和太武帝“灭佛”发动者两个因素,拓跋濬在宣布复兴佛教的同时,并没有对道教斩尽杀绝。

《孝文帝出行图》

(4)佛教在北魏势力过大,最终导致佛教徒起义,这在中国历史上相对少见

在中国历史上,以佛教名义的起义比较少,佛教起的好作用比较大。比如,正是因为政府看到佛教对慈善很重视,佛教救济机构形成庞大规模规模。为了与佛教竞争人心、为了争夺人口。

到了唐代,特别是高宗、武后时期,政府才把慈善作为正规的慈善部门。以前,中国由政府主办的慈善部门是从南北朝时期才开始正式建立的。之前,主要是免税、减税,并没有把慈善作为一项工作。

可以说,佛教在这点上做出过非常重大的贡献。但中国历史上,佛教发展曾经强大到威胁统治者统治的地步,主要是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为此还发生过佛教起义。当然,有人说南宋时期的“白莲教起义”也是以佛教名义,但本文说的佛教说的是佛教徒起义,而非像“白莲教”仅是以佛教为名。

因此,真正的佛教起义极少。但也不是没有。延兴三年(473年),北魏孝文帝统治下的佛教大乘教起义;太和五年(481年),佛教爆发起义。太和十四年(490年)、延昌三年(514年)和四年等,在北魏都爆发了佛教起义。

这些佛教起义都是以在佛教内部权力斗争中受封建统治者压制而造反,其后逐渐转变为对整个统治阶层的反对,进而有组织地利用佛教思想。

这些佛教徒起义被镇压后,达摩老祖于520年来到中国南朝梁传授佛教,其后中经慧可大师、僧璨大师、道信大师,经弘忍大师、惠能大师结大成,禅宗开始兴起。禅宗兴起就是结合了中国的特殊国情,主张“自立”而非之前的“供养”。所以,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封建社会政府的负担。

因为禅宗的崛起,特别是,禅宗不在政治上有非分之想。因此,唐武宗灭佛、后周柴世宗灭佛相比南北朝时期的两次“灭佛”,要轻柔许多。因为权力斗争因素,前两次灭佛肉体消灭较多,后两次灭佛则多为经济原因,方式主要是催收税款、强制当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