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和杨志一同上的二龙山,为何两人的关系却逐渐疏远呢?

那些心酸的日子


鲁智深,在上二龙山落草之前,本是一个提辖,提辖的主要职责就是缉拿境内盗匪,不算官,是个吏。

鲁智深为了给金翠莲讨一个公道,失手打死了卖猪肉的镇关西,因而不得已之下,落发为僧,逃避官府的追捕。

在五台山,鲁智深也当不了一个晨钟暮鼓,恪守清规戒律的僧人,两次大闹五台山后,智真长老碍于众位僧人的要求,将鲁智深赶出了五台山,一纸书信,推荐给了大相国寺的智清禅师。

到了大相国寺,鲁智深结识了林冲,因为替林冲出头,开罪了高俅高太尉,于是再一次流落江湖,准备去投奔二龙山,结果二龙山的邓龙与鲁智深大战,邓龙见自己打不过鲁智深,选择闭门不出,任你如何叫阵,就是个不出战,鲁智深也没有别的办法。

杨志此时因为失陷了生辰纲,也流亡在外,在曹正开设的店内,准备吃霸王餐,与曹正一番对打之后,曹正不敌,杨志报明了身份。

于是,鲁智深、曹正、杨志,使了一出苦肉计,杀了邓龙。占领了二龙山,此后,武松前来二龙山投奔,二龙山的势力进一步壮大,成为了三山派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在二龙山时,鲁智深、杨志、武松,互为统领,鲁智深是大头领,但是有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是三兄弟一块儿商量着来。

上了梁山后,这三位统领只见的地位开始有了变化,鲁智深和武松,分别排名第十三第十三,在步军头领中排名第一第二。

杨志则是排到了第十七位,在董平和张清之后,而且杨志马军八骠骑先锋使。

在对战中,往往是鲁智深和武松各率领一队步兵,向前杀去。

上了梁山后,二龙山三兄弟,鲁智深与武松关系变的更加的密切,但是与杨志,却有一定的隔阂。

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大家属于不同的兵种,鲁智深和武松,两人属于步军,而杨志属于马军。属于不同的兵种,马军负责冲锋,步军负责掩杀,作战任务不同,所以交集变少。

二是大家志向不同,杨志是金刀杨家的后人,身上有着光耀门楣的重担,心里面对于朝廷投降派的官军更为亲近一些。而鲁智深对于朝廷官员则是失望透顶,说出了,只今满朝昏暗,就如洒家的直裰儿,染作皂了,怎洗杀的干净。具体表现在在对于诏安的态度上,武松带头反对诏安,鲁智深支持武松,杨志选择站在了朝廷投降派一边,没有说话。


翻书风


鲁智深在想上二龙山落草时,却受到二龙山头领的拒绝,让鲁智深非常生气,但二龙山一则路不好走,二则人多,鲁智深一时也没有办法。而杨志当时也官场失意,走投无路也想落草,鲁智深和杨志相遇后,就一起上了二龙山,他们做了二龙山的头领,后来武松又上了二龙山,他们三人也成了二龙山的三位头领人物。

那鲁智深和杨志一起上了二龙山,为什么两人的关系却渐行渐远呢?

首先,鲁智深为人豪爽,但他却没有什么家世背景。而杨志不同,他是大宋杨家将的后人,杨志对杨家将的故事肯定是耳目渲染,同时杨志从小接受的思想教育肯定也和鲁智深不同。

也就是说,鲁智深和杨志从内心内心深处的认知还是有区别的。而他们当初一起上二龙山,也只是相互帮助,因为那时他们都是走投无路,想找个地方落脚。对于各自的思想观念却没有更多的交流,只是兄弟之间的情义。

其次,鲁智深那时落草,已经对朝廷心存失望,不在想回到朝廷,不想在为朝廷效力。


而杨志却不同,他是杨家将的后人,这时虽然失意,但他还是想不辱没杨家的门风,他还是希望能回到朝廷,继续为大宋朝效力。希望可以博出功名则不辱没杨家将之后的名声。

这时鲁智深和杨志的想法就有了不同的看法,他们的思想也很难统一的。

最后,当武松上了二龙山后,也成了二龙山的头领之一。而武松和鲁智深一样,不仅也对大宋朝廷失去希望,而且他们都是以出家人自居,一个是花和尚,一个是行者、头陀。

这时鲁智深和武松是一个群体的人,他们有一样的身份,共同的想法,也有共同的语言。而鲁智深和杨志却不同,所以鲁智深和杨志之间会出现渐行渐远的感觉。


中孚鉴


原著里并没有写到两人关系疏远,不知道提问者从哪里看出来的。

就算两人关系真的疏远了,理由其实也能想出来。鲁智深出家之前和杨志一样也是提辖,在小种经略府任职,前途自然一片光明。但他为了救一个素不相识的金翠莲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不得已做了和尚,先是被赶出五台山,又在大相国寺也呆不下去,上了二龙山当强盗。从军官到强盗,身份一落千丈,但鲁智深是个豁达之人,并没有放在心上,依旧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他来说无论提辖、和尚还是强盗只不过是个身份,只求问心无愧足矣。

而杨志的境界比鲁智深就差远了,杨志的遭遇和鲁智深类似,从提辖一路沦落为强盗。杨志的人生理想是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为杨家争气,现在居然做了强盗,还是被梁山的人坑的,心里的怨气自然不用多说。上了梁山自然不会像鲁智深那样依旧潇洒地活着。以我自己拙见,鲁智深难免会有点瞧不上杨志,因为杨志不够豁达。咱俩一样的遭遇,你看看我活得多自在。

如果两人真的关系疏远了,那原因就是这个。


落砚临霜


无论是水浒原著和电视剧根本都没有提起俩疏远不疏远的事情,头条一些无良小编为了制造话题,经常凭自己的主观故意制造一些名著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实际这些矛盾根本就不存在,作者都不知道的事情,读者凭什么比作者知道得多?这逻辑根本就狗屁不通


手机用户55394787567


鲁智深:我没说过!

杨 志:我也没说过!

提问的:我说的好了吧!


跃马扬鞭0605


梁山好汉如果放在现在一样被国家通缉


秘密电影院


鲁达光明正大,杨志心里有事志在光祖耀族,不是一类人。


老伙计162720415


一个饭量大,一个饭量小是吧小编,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