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兆祥一个参加过长征的子长人(上)

1936年6月,红一军团二师合影,右三为马兆祥。(资料图片)

樊高林

许多人知道,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队伍中有一名陕北人,他是去瑞金向中共汇报工作的中共陕西省委负责人贾拓夫(神木人),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支队伍里还有一名陕北人,这就是安定县(今子长县)的儿童团长马兆祥。马兆祥是组织上为贾拓夫派去的随行人员,负责安全保卫工作。他们历尽艰险找到中共中央,跟随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马兆祥参加了东征、西征、三五九旅南下抗日、挺进大别山等重大战略行动。他多次负伤,出生入死,为革命立下汗马功劳。

  一

1919年农历7月的一天,马兆祥生于安定县杨家园则下川的马家坪村。他7岁在村里读私塾,11岁时先到瓦窑堡国立第二高小读书,又到清涧县城国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上学期间,他接受了进步思想,知道了谢子长、刘志丹闹红的事情。1931年9月,阎红彦、吴岱峰领导的晋西游击队受到围剿,西渡黄河回到安定,归入谢子长、刘志丹领导的红色武装,在安定县成立了苏维埃政府。1932年4月初八,等不到高小毕业的马兆祥回到马家坪,要参加红军。他个子高,身体壮,手脚麻利,在几个哥哥的介绍下,加入了儿童团。由于表现突出,又有文化,半年后当上了苏维埃秀延县九区的儿童团长,后被派到县上受训学习10天,又当了县儿童团的团长。因为工作出色,1933年1月,在呼振东、马振国的介绍下,入团转党(当时年龄不够,就先入团,待年龄够了自动转为共产党员)。秋天,谢子长指挥陕北红军攻打清涧河口镇时身负重伤,几次转移,最后到安定灯盏湾隐蔽养伤。组织上派马兆祥代表儿童团,跟随苏维埃县政府主席薛兰斌去看望谢子长。没有什么礼物可带,他用筐子挑了父亲储存的两个大西瓜。谢子长见到马兆祥很高兴,说:“听说你这个娃娃头工作很努力。”并对在场的区委书记陈克功说:“要把这娃娃送到中共苏维埃去培养一下,回来跟我们打仗。”谢子长的话给了幼小的马兆祥很大鼓舞。

1934年春天,刘志丹带领贺晋年的红一团和吴岱峰的红三团,在马家坪打了一个大胜仗,俘虏白军400多人,缴获大量武器和财物,陕北红军士气大振。马兆祥率领的儿童团在支援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家坪战斗胜利后不久,马兆祥去县里开会。张汉武和九支队政委杨凤岐来找马兆祥,问他愿不愿意去大城市学习。他爽快地答应:“愿意去。”两位领导再三叮嘱,这件事要绝对保密,对家里人和亲戚朋友谁都不能讲。马兆祥保证:“请组织放心,绝不泄露党的秘密。”便回家等待通知。两天后的一个晌午,区委负责人马振国来到马兆祥家,让收拾一下跟他走。马兆祥拿了两件单衣,对母亲说,要到区上学习一段时间,家里不要找。

马兆祥赶到村头的关帝庙,张汉武、杨凤岐和一位头戴礼帽,身穿长衫,先生打扮的人已等在那里,地上放两个小筐和一条扁担,筐里放着衣物包袱和几本旧书。张汉武介绍说:“小马,这是关老师,带你去西安学习。你一路上要招护好他,听他的话。”杨凤岐也说:“不要多说话,一定照顾好关老师。”关老师说:“小马,你是儿童团长,是个好娃。组织上派你跟我去西安,我很高兴。你就叫我老师。”

告别了张汉武、杨凤岐,马兆祥跟着关老师经史家沟、杨家河,翻了几架山,天黑到了永坪镇,找了个小店住下。第二天早上花一块大洋雇了一匹骡子,关先生和他换着骑,两天后到了延安。休息一晚后花5块大洋挤上了去往西安的马车,早走晚歇,七天后到了西安城郊。谢过脚夫,走街过巷一路打问,走了好久来到一个大门前。关老师让马兆祥在门外等,他先进去找人。马兆祥第一次见到楼房、电灯,好奇地四下张望。

刚过一会,关老师急匆匆地走出大门,拉了一把马兆祥,低声说:“快走。”俩人转了几个拐巷,关老师缓了一口气,对马兆祥说:“我要找的人出事了,咱们要另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他们快速来到火车站。车站上一片混乱,人声嘈杂。关老师让马兆祥站在一个路灯旁,打捆一下行李,他去买票。马兆祥将筐里的书一捆,和包袱搭在肩上。等关老师买票回来,他俩随着人流挤进车站。人们抢着上车,宪兵维持秩序,用皮带乱抽,黑色的闷罐车厢已挤不进去了。看见有人爬上车厢顶,关老师也爬了上去,把马兆祥拉了上来。关老师说,要抓住车顶边上的护栏,不敢睡觉,小心掉下去。关老师从怀里掏出两个“大黄馍”一人一个吃起来。饥饿的马兆祥边吃边对关老师说:“这个黄馍真好吃。”关老师说:“这叫面包。”马兆祥第一次吃上了洋面包,紧张、恐惧的心情已叫扑面的冷风刮走了。风吹、太阳晒,饥渴难耐,到了大站才敢下去买点吃喝。关老师心事重重,睡不着,让马兆祥想眯糊就眯糊一会。马兆祥只想要招呼好关老师,也睡不着。

熬到第二天晚上,总算到了汉口车站。下了火车,黑麻咕咚又来到一个地方,关老师买了两张票,上了一个“水上楼房”。他俩租了两块席子,在一个角落找了个空地铺开,马兆祥一躺下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马兆祥醒了才知道这是一条大船。他问关老师:“这是在大海上?”关老师笑着说:“这是长江。”有钱人住的是船上的房子,甲板上还有一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马兆祥觉得一切都很新鲜,这下是见世面了。

两天后,天黑时船行到上海。上岸后,关老师领着马兆祥来到大街上。红红绿绿的灯光比西安明亮多了,警察、宪兵也多。马兆祥感到有些恐惧,他生怕跟关老师走丢了,背着包袱不敢东张西望。关老师看着街名路标,七弯八拐来到一个小巷的旅店前。关老师让马兆祥在外边等候,他先进店联系。一会,店里来人,将他俩领到店内阁楼上的一个小房间安顿下。第二天一早,关老师要出去办事,让马兆祥不要离开旅店。说是外地口音,怕惹麻烦。马兆祥就站在窗前看街上的热闹。

住了三天,关老师叫马兆祥收拾一下,晚上离开这里。天黑后俩人来到上海火车站上了火车。第二天晚上,火车行到一个小站,关老师说:“咱们就在这里下车。”下车后,关老师判别了一下方向,他们就朝着东南方向急行。直走到天亮,遇到村庄就绕开走小路。走到下午,他们被隐蔽的赤卫队员挡住了。经过一番盘查,关老师确认对方是赤卫队的人,才告诉:“我们是北方来送信的。”经过几道关口,他俩被带到中央苏维埃政府。马兆祥才知道这里是江西的瑞金苏区,总算放心了。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将关老师和马兆祥安排到招待所住下,关老师就去向中央汇报工作。

在招待所住了七天后,关老师将马兆祥叫到身边,亲切地说:“小马,你一路上跟着我受苦了。我现在告诉你,我的化名叫关峰,真名叫贾拓夫,是咱陕西省委负责人。咱们暂时回不去了。我要到中央联络部工作,组织上安排你去红军大学学习。”马兆祥一听要和关老师分开,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贾拓夫像兄长一样,抚摸着马兆祥的肩膀安慰说:“咱们红军都是一家人。你念过书,到红大好好学习,不要给咱陕北苏区丢脸。”并硬塞给马兆祥两块大洋,让困难时急用。

红军大学在瑞金之南约二三里的地方,有高干班和普通班,马兆祥在普通班插班学习。学员都是江西、湖南一带人,语言不通,交流很困难。同学们时常笑他说话,过了一段时间互相便熟悉了。大家知道他原来是住土窑、睡土炕、吃土豆、扛土枪的,都亲切地叫他“土包子”。马兆祥年龄小、个头大,身体壮实,又读过高小,军事课、政治理论课一样不差,特别是枪打得准,大家都说这个小“土包子”还真行!

红军大学学习三个多月后,马兆祥被分配到红一军团二师五团。当时军团长是林彪,政委聂荣臻;二师师长是彭绍辉,政委是肖华。二师也叫“共产国际师”,是模范师。到五团报到那天,团部的书记员胡耀邦将马兆祥领去见团长张振山和政委赖传珠。团长对马兆祥讲:“团里从苏区招来100多名新战士和少先队,准备组建一个少年先锋连。你当过儿童团长,又经过红大学习,就去这个连担任指导员。”少年先锋连连长叫魏虎,是参加过宁都暴动的地下党员,有战斗经验,老家河南人,说话也能听懂。团长要求他配合好魏虎抓好训练、学习,随时准备打仗。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10月10日晚,红一军团二师奉命掩护中央机关战略转移,少年先锋连120多名战士紧随中央机关急行军。机关的物资多,一方面要掩护打仗,一方面还要负责扛抬东西。二师阻击敌人掩护中央机关到达湘江后,敌人的炮火和飞机封锁了湘江。二师接到命令,组织强渡湘江,少年先锋连牺牲了近一半,只剩60多名战士了。

经过几个月的转战,1935年1月红军占领了贵州遵义。遵义会议召开期间,马兆祥所在的少年先锋连担任警卫任务。会后,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北上。部队来到夹金山,翻过雪山后,有一部分战友长眠在雪山上。最艰难的是过草地,行军10多天没干粮吃,挖不到草根,水又有毒,一喝肚子就疼,伤病员越来越多。战士们看见骡马撒尿就用搪瓷缸子接住,晾凉沉淀后分着喝。捡到兽皮,就赶快把毛烧掉煮着吃,连皮带也吃光了。党员、连排长搀扶伤病员,帮助战士背枪支和弹药。连里本来有四挺轻机枪,为减轻负担,其中三挺在途中被迫扔掉,留下的唯一一挺,连长魏虎说什么也不肯丢弃,要坚持自己背着。一天早晨醒来,马兆祥用胳膊肘顶了顶身后的魏虎说:“连长快起来,要赶路了。”背后却没有反应。转身一看,连长没了气息。

马兆祥抱着魏虎的遗体痛不欲生,全连的小战士们围在一起失声痛哭。这时候,过来一个留胡子的大个子,蹲在马兆祥的身旁说:“不要哭了,咱把战友掩埋一下,再出发吧。”马兆祥觉得这个人很面熟,一想,是红五军团的肖劲光司令员。他急忙敬了一个军礼,叫了一声“肖司令员!”肖劲光和蔼地说:“现在不是司令员,和你们一样,是普通战士。”原来,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肖劲光被撤职,自己背着行李随队行军。

肖劲光向马兆祥询问了连里的情况,对马兆祥说:“我跟你们一起走吧。”肖劲光出主意,挑选几个枪法好的战士,打些野牦牛、黄羊或其他野兽,让大家充饥。一天下来就打了几头野牦牛和黄羊。战士们连皮都没剥,就架起火烧烤,半生不熟就用刺刀割开饱餐一顿。再将剩下的肉都烤干,分开作为干粮。晚上宿营,肖劲光教战士们把泥挖起来,堆成一个垄梁,让水空干,再铺上草,睡上不潮湿。大家都说:“肖司令的办法好,救了我们。”

跟着肖司令行军,马兆祥有了主心骨,有事就请教。肖司令叫大家“小鬼”,叫马兆祥“小马”。过了几天大家都熟悉了,肖司令就给大家讲故事,和同志们开玩笑,鼓舞士气。一天,肖司令对马兆祥说:“干脆,你就当我的干儿子吧。”马兆祥说:“太好了,我有干大了。”小战士们都表示祝贺。从此,少年先锋连和肖司令结下了生死患难的情谊。走出草地,进入甘南,总算看到了人烟,有了粮食和盐。少年先锋连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肖司令。红军突破腊子口,翻越岷山,到达甘肃榜罗镇。一天早上,在一个小学门前的打麦场上召开连以上军政干部大会。毛泽东主席、彭德怀司令先后动员讲话,讲到红军要向东转战,到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和徐海东的二十五军会合。会场上群情激奋。马兆祥一听要回陕北,要回老家了,高兴得流下热泪。

(未完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投稿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投稿微信添加:xiaowugediao或者wh3152 投稿邮箱:8520760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