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什么不好为什么偏偏叫“寡人”?

古装影视剧看多了,不由产生一个疑问。皇帝为什么要自称自己“孤”或者“寡人”呢?在我们日常的认知中,“孤寡”多是用来形容无依无靠的人。难道在古代“孤寡”的含义和现在大有不同?

然而《礼记·王制》说:“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后孟子又将此四类人归为“鳏寡孤独”。可以说明古义和现在我们的普遍理解并无太大差别,只是比现在划分的更加详细罢了。那么这些人权倾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要以此自称呢?

我国自古就有个怪现象,那就是谦虚,表现在语言上则是谦词较多。尤其说到自己的时候,称自己是鄙人、敝人,自己的家是陋室,自己写的什么是拙作等等。倘若汇总一下,那足可以来本《谦词词典》。而“孤家”“寡人”则是皇帝的自称,这恰如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常说“本人才疏学浅”一样,是一种帝王的谦逊。

那么谦逊在古时以“孤寡”为口头语,今人似乎颇难理解。为什么要用“孤寡”为谦称呢?其中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王侯称寡人在春秋战国时为最盛,凡王侯公卿均可称“寡人”。那时各国相争,人口众多即是强盛之兆,有德而人心归向,从字面上看,寡人的意思是“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帝王们觉得,自己的王位是上天赐予的,而上天只会将王位赐予给有德行的人。帝王失去了德行,王位也会失去。所以帝王们以此来表示自谦。这就像现在委某人以官衔,其必自谦“本人能力有限”,若口吐狂言说“管这点事闭着眼就干了”,非让你还没等睁开眼就丢了乌纱。

到了汉代,“寡人”渐渐成为皇帝的专用语了。有人曾注意过,韩信为齐王时,对蒯通说:“先生相寡人何?”此外如淮南王黥布、吴王濞这些“叛臣”均自称过寡人,而韩信当时仅仅是领兵的将军,这样的自称也有犯上之嫌。

为什么叫孤呢?原来,这些诸侯虽然实力较弱,可毕竟是一国之主。他们在国家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生杀予夺,使得一般人不敢亲近。所以,这些诸侯们自嘲为孤,就像孤家寡人一样。

至汉末,袁绍、刘表、曹操、孙权及刘备等人都称孤,但至晋唐以后,皇帝大臣们再也不称孤道寡了,皇上皆以“朕”为专用自称。第一个使用朕这种说法的,是秦始皇嬴政。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建议皇帝不再自称寡人,自称朕。

而且,只能是皇帝一个人自称朕,即“天下皆朕、皇权独尊”。如《金辽文》载元太祖、太宗等文章皆称朕,至清代更是如此,如康熙在《全唐诗·序》中“朕兹发内府所有全唐诗……”在清代的御批中,基本找不到“孤家寡人”之类自称了。

《老子·三十九》道:“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就是说,显贵们以百姓为根本,高官以下民为基础,所以自谦为孤寡,是争取臣民的拥护辅助。老子指出,这一切要真诚,不要停留在口头上,否则只是一个形式。的确,任何事不仅仅是看语言是谦恭还是倨傲,更重要的是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