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底”=“马后炮”!猜底,永远都是自欺欺人的做法!

在您阅读本文前,您可以点击右上方“关注”,以后您就可以免费收到“

捉妖复盘手记”每天推送的股市内容。感谢您的关注!

在豪华阵容喊话救市之后,本周市场并没有出现所谓的大逆转。这其实是正常的,麻木本身就是市场底部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个时候大家热衷于讨论“政策底”和“市场底”,认为政策底必破,所以要等待市场底,但到底什么是政策底,什么是市场底,并没有太明确的界定标准。如果说出爆炸性政策就是政策底,我们会发现,历次熊市过程中,都是不断的出政策利好,被无视后再出,直到有效为止。——比如2005年,从1月开始,印花税从双边千分之二减半直降到千分之一,没止住,跌到5月末,国资委出台股权分置改革的试点工作意见,随后在6月6日出现998点的低点,但之后在7月仍然再次回踩到1000点附近,甚至深圳综指还大幅度跌破了6月6日的低点。所以,到底哪个是政策底,1月还是6月,难说。同样,2008年的熊市也经历过数次政策救市,4月,就降了一次印花税,由千分之三下调到千分之一(注意,印花税在2005年下调到千分之一之后,又在2007年5月上调到了千分之三,制造了著名的5.30惨案),幅度够大的吧,但没用,之后在9月,再次调整印花税,从双边征收千分之一改为单边征收千分之一,同时还配合了汇金直接出手入市购买三大行股票,支持央企回购等,把指数都打涨停了,也没能完全止住跌势,后面还有降准降息,直到11月正式确定了“4万亿”的计划。哪个才是真正的政策底呢?所以本质上来说,所谓的政策底也只是个“马后炮”的说法,救市政策本来就是逐步的出招,甚至逐步的加码出招,直到有效为止,历次的大级别熊市从来不是靠一个政策就能逆转的。只是我们习惯于在最后一个包子吃饱之后就忘了前面吃了多少个包子。市场底就更不用说了,谁也猜不到真正的低点在哪,至少也是低点走出来很久很久之后,市场才会以那个低点作为标志性的“底”来确认。

还是之前说过的那句话,猜底,永远都是自欺欺人的做法。

我们要做的就是,如果我们认为当前确实已经是熊市下跌的末端了,那就有必要开始去考虑选择股票了。或者还有很多的新股民,都根本没有经历过超级熊市,不知道超级熊市之后会是什么样子,那就更应该提前做一些准备,学习在超级熊市之后的长期大底环境下到底应该怎么样选股。

我们可以简单的总结几种情况:

1、市场出清,风险释放。通俗的说就是,确实该跌,但也确实跌透了。比如我就一直认为,2014-2015年的那波牛市是祸害,让很多根本不该涨的股票涨到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所以,对大部分股票来说,如果不能把那一轮牛市的上涨彻底杀回来,风险就很难说释放干净,所以我很早就开始告诉大家去寻找已经彻底跌回到上一轮牛市启动前位置的股票。尤其之前涨了很多倍的股票,往下打到两折一折是很正常的。

2、错杀。风险释放是本来就该跌,但错杀就是本来可能不至于跌成那样,就因为赶上超级熊市,市场的非理性让本不该跌的也跌了。比如有些股票可能本来2015年也没有涨的很过分,同时过去三四年也都保持着营收利润都在增长,但同样也跌的惨兮兮的。这种就算错杀了。但错杀之后的复苏,也跟股票本身的股性有关,有的是“弹簧”,有的是“海绵”,我们知道,弹簧和海绵在同样被挤压再松手之后,出现的反应会是完全不同的。

以上两种在技术角度上来说,都是超跌反弹。这个是前面讲过几次的方法,就不重复了。

3、提前市场见底。这里强调的是,提前见底,并不是没有下跌,相反,应该也是前期已经跌了很多,但由于从个股自身的角度来说,可能跌够了,所以在熊市的后期,尽管大盘在还跌,但这种个股也不跌了,甚至还稍微涨一点,形成不同台阶的横盘状态,等待大盘最后的反转来临。

在每一轮熊市到底之后开始反转过来,我们都会发现,涨的最好的(包括涨的最快和涨的最持久的)并不是都来自于跌的最猛的,因为本质上来说,跌的快和涨的快,反应的弹性,弹性的动力毕竟是有限的,而真正的推动力才可能是有无限空间的。

找这种提前见底的股票也很简单,随便选择前面下跌过程中有一定意义的阶段指数低点作为基准点,找那之后不再创新低的(用“阶段排序”功能找某个时点之后涨幅不为负的就是不创新低了),然后在进行其它条件的过滤就行了。

如果真的大家都已经认为市场至少已经是进入政策底了,那具体市场底在哪反而不用太担心了。我们只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去寻找有安全边际的股票,二是保证自己的资金使用是有足够安全边际的,不要让自己被爆仓就好了。

让投资遇见美好,经过我的努力,把知识跟财富传递到您的手中,干货满满、真诚有余,最极致、营养、认真的文章,我花N小时写,您花几分钟阅读,笔者一直秉着无私奉献的心,就只希望老铁们给笔者点点爱心、留个言并且转发就是对笔者最大的支持,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