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辉:武城山古庙建造史考证

开县(开州区)武城山的中寨之上系古庙建筑群之地。其古庙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匀称,结构合理,式样美观。整个古庙建筑群分为 大殿:祖师殿(也称主事殿)、玉皇殿、凡中国百姓中所信奉的神仙偶像均在此古庙内有其自己的神圣之位。按现存的古庙遗址测算,其古庙建筑群建筑面积约有1300平方米。那么,在这如此荒漠、边远僻静的大山上,如此规模、极具信仰力的古庙建筑群是在哪朝哪代建造的呢?当地的人们有多种说法:

有明代建造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是明代农民领袖李自成兵败北京后,其余党四散下乡避难逃于此山中组织所建;

清代建造说: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是清代的太平天国、宗教领袖洪秀全兵败后的余党逃于此山所建。

前一种观点现尚无据查考,因而不能使人信服,只能是民间传闻罢了。

2003年当地人民自发性地重修武城山寺庙时,在原古庙地址下挖掘出来了一块石质“公德碑”。其上清楚地记录了与武城山古庙建造时间有关的最为完整、极为珍贵的史料(此碑现已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武城山寺庙内)。其碑文如下(竖排,按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之序阅,括号内之“名”为作者所加):

(名 )传 古 万

加 各 发 同 张 为

庆 出 心 男 德 喜

十 大 修 张 惠 施

五 二 腰 本 同 功

年 千 卡 忠 立 缘 德

四 二 路 等 蒋 行

月 百 一 氏 善

立 文 条 人

这是一块记载着为修建武城山寺庙时由私人捐款打通武城山腰卡路的“功德碑”(万古传名碑)。其碑文对了解武城山寺庙的建造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从该碑文的形式、内容上看,武城山寺庙的修建同今天一样,均系由民间自发组织所为,至少开始初建系民间自筹资金、自投劳力修建。

该碑文在选择碑料上随意,文字刻写上拙劣,无论是从文字的叙述上,还是从行文格式上都与武城山前后山门、寺庙上的刻写文字相形见绌。甚至在碑文上还出现了漏写和错别字现象,如“

加庆”之“加”,应为“嘉”“发心修腰卡路一条”中的“发心”应为“发善心”,全句应该是“发善心修腰卡路一条”;“各出大二千二百文”应为“各出大洋二千二百文”。足见书写者系民间文字功底疏浅之人。由此推知,武城山寺庙的初建系当地民间自发所为。

按今天的理解,该碑文的意思为:

其一:为喜施功德,行善人张本惠同缘蒋氏、同男张本立、张本忠等,发善心修腰卡路一条,各出大洋二千二百文。

嘉庆十五年四月立

其二(浅译):为喜施功德,行善人张本惠同其妻子蒋氏、长子张本立、次子张本忠等,发善心修腰卡路一条,各出大洋二千二百文。

嘉庆十五年四月立

“嘉庆”为满清王朝的第7个皇帝,庙号仁宗。系乾隆(弘历)皇帝的第十五子,嘉庆名为“颙琰”,于乾隆60年(公元1795年)9月立为“皇太子”,乾隆61(公元1796年)年正月举行授受大典,颙琰即位,尊乾隆(弘历)为太上皇,改元“嘉庆”。嘉庆4年(公元1799年)正月,乾隆(弘历)皇帝卒,颙琰亲政。

嘉庆15年4月,应为公元1810年4月,即武城山寺庙始建时间为“1810年4月”,其建寺庙历史距今已有196年了。

原寺庙建筑已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为毁灭,除古庙地基遗址尚存外,其余所有寺庙法器荡然无存,寺庙砖瓦处处皆是,石刻雕塑处处可见。但令人欣慰的是通往寺庙的前山门现仍完好无损的保存着,门上的大小文字、绘画资料清晰可见。石山门对联恭正,字体遒劲大方,内容形象深刻,概括生动具体,绘画技艺惟妙惟肖,形态自然,栩栩如生,后山门虽有人为的损毁,但全貌无恙,古风犹存。

两座石山门的建筑,无论是从建筑艺术上、还是从书法艺术上、绘画技艺上,都代表了近200年前武城山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无限的聪明才智,反映了武城山附近人民虔诚的精神信仰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武城山石山门高雅的建筑艺术,是武城山附近人民勤劳、勇敢、聪明的结晶。(2006年12月10日上桥中心小学第一稿)